漢朝(包含三國)官職簡介大將軍:戰(zhàn)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zhèn)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資料來源: http://club./default.aspx?url=http%3A//club./35417/ShowPost.aspx
三國官職(二)
安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lǐng)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lǐng)之一。 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lǐng)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shù)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font> 從事中郎: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shè)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wèi),掌宮衛(wèi)。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quán)的黃鉞以節(jié)制持節(jié)將軍等高級將領(lǐng)。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 大理: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秦置將行,為皇后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font> 東中郎將: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勳,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zhí)戟宿衛(wèi)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jīng)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後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蕩寇中郎將:中郎將秦漢時即設(shè)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wèi)侍從官。秩位次於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shè)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領(lǐng)兵將領(lǐng)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于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lǐng)兵屯守。 邸閣督:邸閣為囤積糧穀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shè)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shè)典學從事,總領(lǐng)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shè)鹽府校尉,並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shè)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quán)如大都督,總領(lǐng)內(nèi)外諸軍事。吳設(shè)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jié)令: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jié)。魏置符節(jié)令,別為一臺,位次禦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jié)、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漢武帝時設(shè)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禦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後漢時期設(shè)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zhèn)”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guān)內(nèi)侯: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於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於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yōu)重?! ?/font> 橫江將軍: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zhèn)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font> 護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shè)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lǐng)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後典軍:三國時蜀於監(jiān)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後、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後將軍: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後、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wèi)。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tǒng)領(lǐng)。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jiān)農(nóng)禦史:為禦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zhuǎn)為司空,禦史中丞遂成禦史臺的長官。禦史臺屬下有名目不同的禦史,分掌各事。監(jiān)農(nóng)禦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jiān)軍: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shè)。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lǐng)兵出征時,多置監(jiān)軍。 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shè)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穀飲食,職似司農(nóng)、少府。 軍師:三國時各國均設(shè)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yīng)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jié)中郎將: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lǐng)軍:是中領(lǐng)軍或領(lǐng)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lǐng)軍將軍:領(lǐng)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lǐng)軍。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後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後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臺令史。諸公府亦設(shè)令史,地位低於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shè)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漢時縣官管轄區(qū)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光祿勳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三國時常設(shè)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wèi)和邊防屯警。位次於九卿,而高於其他臨時設(shè)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後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兩漢均置,屬光祿勳,秩比二千石,掌監(jiān)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shè)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shè)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於其職務(wù)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吳孫權(quán)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wèi)兵,吳蜀亦置。 司馬:《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shè)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shè)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chǎn)諸務(wù)。 師友從事: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漢制,郡守延攬郡內(nèi)人材,養(yǎng)於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於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wèi)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書僕射:尚書臺副長官。秦置,屬少府,主文書啟封,尚書令缺,代其事。魏時置尚書僕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吳、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書:秦為少府屬官。掌殿內(nèi)文書,地位很低。西漢以後職權(quán)漸重,置尚書,員五人,一人為僕射,四人分曹治事。東漢時尚書臺正式成為總理國家政務(wù)的中樞。魏置尚書,有令一人,僕射二人,尚書五(分為五曹)稱八座,五曹尚書中除吏部尚書外,其他但稱尚書。吳蜀亦置。 尚書令史:西漢尚書郎下有令史,東漢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屬六曹,主書寫文書。魏時為第八品。 書部書部:從事之省稱。孫權(quán)置,胡綜任之,典軍國密事。 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官『制,州郡門下及諸曹皆有書佐,在外由州郡長官自行辟除。書佐除諸曹外,因?qū)僦菘らL官親近屬吏,故又稱門下書佐。 屯騎校尉:漢武帝時始置,掌騎士,東漢改驍騎,後複置,掌宿衛(wèi)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隸屬中領(lǐng)軍。 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zhí)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職掌言議,顧問應(yīng)對,為天子高級參謀。魏時為第七品,秩千石,吳蜀置同。 亭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後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後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祿於鄉(xiāng)、亭者稱為鄉(xiāng)侯、亭侯。 討逆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討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蜀置此官,吳因?qū)O堅曾任此職,後不復(fù)置。 討寇將軍:魏置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衛(wèi)都尉:三國吳置,孫桓、孫峻曾任。 武衛(wèi)將軍: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衛(wèi)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wèi)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wèi)禁兵。吳亦置,典宿衛(wèi)。 無難右部督:三國吳置。禁軍無難營分左右兩部,均設(shè)督統(tǒng)之。故有是稱。 五官掾:漢代郡太守自署屬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員缺,則署理或代行其事。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與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漢以後帝王改稱皇帝,王成為封爵的最高一級。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為名。春秋時有軍尉。秦漢時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獄??び卸嘉荆h有縣尉,均為地方掌武事之官,簡稱尉。 衛(wèi)將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選曹尚書:列曹尚書之一,掌選拔官吏事。漢承秦制,設(shè)尚書,屬少府。漢成帝時,設(shè)四尚書,分四曹辦事。漢光武帝時,改常侍曹為吏曹,掌選舉祠祭事。此即選曹尚書之由來。魏改選部為吏部。 先登校尉:三國時統(tǒng)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吳置。 鄉(xiāng)侯:漢制,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xiāng)、亭。東漢後期,增設(shè)縣侯、鄉(xiāng)侯、亭侯等爵位。 相國參軍:曹操為漢丞相時置參軍,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罷。吳亦置。職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廟,下攝眾官?;蜃龅湫?、校曹。 校尉:秦置。漢置八校尉,掌管特種軍隊。漢制,一般軍隊中將軍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國因之。 洗馬:即太子洗馬。太子屬官。秦始置,職掌如謁者,太子出行為前導。魏時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職如郡太守。魏諸王國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漢制,丞相、太尉屬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初主領(lǐng)百官奏事,後改為主府內(nèi)官吏署用。魏時丞相、大將軍及司徒、司空等府內(nèi)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
|
來自: LM0318 > 《419 護理 復(fù)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