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在人生的路上,不覺天已晌午。我只是個過客,所以兩手空空。
我兩手空空來到路邊一戶人家的院外。時值夏天,小院里開著美麗的花。色艷如桃李,純潔如百合,芳醇似蓮花……應(yīng)該是我見過的花中最美的花。我不由得停下了腳步。駐足在小院外,我凝神觀望,花的美令我心醉——我甚至忘了自己……我忘了我是過客,只想留下來——為了這今生今世所見的最美的花…… 我想采下這美麗的花,讓自己不再兩手空空——我的心該是多么的喜悅??! 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嘗試著攀上墻頭,顫抖的雙手捧了如同我生命一樣的花兒在手……幸福感充滿了我的全身,心幾乎要跳出我的胸膛——既然經(jīng)不起這美的誘惑,就讓我在此時手捧花兒死去吧。有腳步聲傳來,我知道花的主人很快會出現(xiàn)。我得離開——我松開雙手,花兒離我而去,我聽到胸腔中有東西碎裂…… 我是過客,依然兩手空空,只是心也不再完整。
作為時空的過客,我日漸習(xí)慣了失去。 放手所愛,少一物,今后的旅途會更加輕松! 佛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了。無物屬于自己,連自己也不屬于自己,何況財物。這是佛教哲學(xué)告訴我們的人生智慧。這種人生智慧導(dǎo)引我們進入人生的一種化境,那就是:忘掉自我,看淡塵世的名利權(quán)情,放棄追逐和占有。不曾擁有,也就無所謂失去,又如何會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呢? 但整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fù)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jié)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zhì)。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我們總是以為,已經(jīng)到手的東西是屬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覺蒙受了損失。其實,一切皆變,沒有一樣?xùn)|西能真正被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時又交出一切。我們生命的每時每刻都伴隨著突如其來的失去,假若不習(xí)慣于失去,那就會一直活在痛苦不堪之中。不如在一生中視失去為等閑事,習(xí)以為常,也許能更為從容的面對死亡。 另一方面,對于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xùn)|西會真正失去。院中花在我心中已是永恒,我雖放手,但不曾失去。而且永遠(yuǎn)不會失去! 習(xí)慣于失去能使人超然物外而無得失之患。 所以說,習(xí)慣于失去,是幸福的真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