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什么是“五行?” 答:五行是自然界人人都能感覺到的五種自然形態(tài),即木、火、土、金、水。但在中華文化的語境中,顯然,你又不能僅僅把它理解成五官能夠感性認知的物質形態(tài)。事實上,此種“形而下”的物質形態(tài),只是起初的認知基礎。到后來,多部分的五行觀念,都用來對“形而上”的道體認知,即五行被納入五行氣數(shù)的運轉。這就完全失去了物質形態(tài)的本來。比如,春、夏、長夏、秋、冬,對應木火土金水。又如中醫(yī)診病,他把肝、心、脾、肺、腎;怨、恨、怒、惱、煩,這些都用木、火、土、金、水的氣數(shù)運轉來對應,你怎能說這也是同樣的物質形態(tài)呢?只能說這是“形而上者謂之道”的意識形態(tài)。 什么是五行?行作流轉的功能之用而理解。五種形態(tài),在這里被臨時指代為某種生克制化的道體。其運行是逆是順,一看便知。所以五行總是相生相克,相互制約,始終維持著各種生態(tài)的自然平衡。 最早對五行的書面解釋,人們見之于《尚書。洪范》,是周公旦請教殷商遺賢微子的答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火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從這里可以看出,五行的用途不僅引伸到上下曲直的時空變化,而且引伸到生命味覺的酸甜苦辣咸。 五行的相生關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相克關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見下圖: 22、八卦與五行的關系是什么? 答:在八卦中,根據(jù)八種物象的特性,人們?yōu)榱讼笳餍缘臄⑹?,方便更好明白的加以?lián)想,于是把五行納入其中。其關系就是: 乾、兌屬金;坤、艮屬土;震、巽屬木;坎屬水;離屬火。 為了便于好記,于是把它編成口訣: 坤艮屬土坎屬水,乾兌二卦性屬金,震巽屬木離屬火,八卦五行關系深。 知道了八卦與五行的關系,也就知道了六十四卦與五行的關系。因為六十四卦是以八卦為本,從而分宮次的。這樣的宮次就叫乾宮、坎宮、艮宮、震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然后每宮的八卦又衍生八卦。這樣就形成了八八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各自的屬宮是什么五行,該卦也就是什么五行。見下表: 宮次 乾 坎 艮 震 巽 離 坤 兌 五行 金 水 土 木 木 火 土 金 五行在六十四卦的排列,讀《易》時理當熟記,因為它在星歷納甲中有關鍵性的作用,而且對占筮起作直接的預測信息的標示作用。 23、八卦以“乾坤”兩卦為父為母,所生六子的氣數(shù)原理是什么? 答:所謂的乾坤相感,其實是對陰陽(爻變)的交配而言。所謂生六子,其實是對乾坤兩卦三陰三陽的爻畫,它們之間相互消長,即相互“消”“息”的變化而言。我們已知原始八卦只有三爻。這三爻的陰爻、陽爻,各位次沒有一個是一樣的。所以才能構成八卦。也就是說,陰陽二爻的三個位次變換,無論如何也只能排出八個不同的圖案。這八個不同的圖案,才分別被命名為八卦。見下圖: 乾卦三爻純陽,坤卦三爻全陰。所以《說卦》中說:“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苍偎鞫媚校手^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孔子說這段話,對《易》的解釋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們不如把他要完整表達的意思意譯如下: 《乾》的象征本來就是指天,(對人來說)所以,象征就是父親?!独ぁ返南笳鞅緛砭褪侵复蟮兀▽θ藖碚f)所以,象征就是母親?!墩稹肥谴蟮啬赣H向《乾》父第一次“索”愛后生出的孩子,所以是長子。 (為什么要說是長子而不說是長女呢?那是因為,乾的形象是三長橫,三是奇數(shù),所以,只要是奇數(shù),指人時就代表了陽剛與男性。同時,坤母的形象是六短橫,六是偶數(shù),所以,指人時只要是偶數(shù),就代表了陰柔和女性。而坤母去向乾父索愛,于是乾就拿自己的“陽”來“息”坤的“初六陰爻”,坤的初六爻就變成了初九爻。這個變了初爻的《坤》卦,請大家看看,它還是《坤》卦嗎?不就成了《震》卦嗎?再請各位看官數(shù)一數(shù),這個《震》卦有多少畫?不就是五畫嗎?所以說是長子,而不能說是長女。這就是卦理所涵的數(shù)理天機。而且神奇的很。假如說您的老婆初懷孕,你想求卦問男女,倘若得卦為《離》,就等于天機告訴你是個女兒。如你想生男絕不能,除非生出的是死胎。這就是《易》理不變的天機,今天叫自然規(guī)律)。 然而,《巽》的出現(xiàn)跟《震》相反,它乃是乾父向坤母第一次主動索愛,于是坤母把乾卦的初九爻“消”成為初六爻。(備注:乾向坤“索”為“消”,坤向乾“索”為“息”,所謂“消息”一詞就是這么來的。消息就是陰陽消長,此起彼伏,相互轉變或者相互轉化的意思)。所以說,《巽》是乾父向坤母等一次索愛所產下的長女。 《坎》是坤母第二次向乾父索愛后產下的孩子,所以說是中男。 (請看,《坎》卦是《坤》卦的六二爻變成了九二爻,數(shù)一數(shù)總畫數(shù)還是四短橫加一長橫,共計五畫。所以說是中男。后文類推,再不另用括號注明)。 離》是乾父第二次主動向坤母索愛的產物,所以稱之為中女。 而《艮》則是坤母第三次向乾父索愛的結果,所以《艮》是最小的兒子,稱之為少男。 同樣的道理,《兌》是乾父第三次向坤母索愛的產物,所以《兌》是最小的女兒,稱之為少女。 因此,乾坤生六子。以“六子”論陰論陽,十分巧妙。陰陽者,除了對應的物象與人道關系外,事實上是古圣先賢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所得到的一套自然氣數(shù)的運轉規(guī)律。它與自然完全合拍,而且永世不變。如此巧妙的象征,由我祖先把陰陽變化的原理認知的濫熟,真是人類文明的至高驕傲。 24、什么是“六節(jié)”藏象? 答:“六節(jié)藏象論”語出《黃帝內經、素問》,原話是黃帝問岐伯:“余聞天以六六之節(jié)以成一歲”。所謂六六之節(jié),是指五天一候,三候一氣,六氣一時節(jié),故為六六之節(jié),氣象藏焉。此道理不能見之于教科書,看來已被人為的搞成了絕學(5天×3候=15天一節(jié)氣×6節(jié)氣=90天一季節(jié)×4季節(jié)正好=360天)。這就是“六節(jié)”藏象的基本原理。 接著黃帝繼續(xù)問:“地以九九制會”。但這是指日行五天才能成一候,三個五天才能成氣候而言的,不然此話說不通。故岐伯婉言回答,這叫“故其生五(指陰陽五行)其氣三。三而成天(三陽為乾,乾者,天也),三而成地(三陰為坤,坤者,地也),三而成人(一生二者為乾坤,二生三者為人物,故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時),神藏五(行),合為九藏以應之”。 事實上,他們君臣所討論的問題,用今天的話說,是天體演化的自然規(guī)律。黃帝的問題還有下文:“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這里的三百六十五節(jié),中醫(yī)學解讀為人的全身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正好對應一年四季的天數(shù),故曰天人合一,與天地同久,是宇宙的復寫,亦稱小宇宙。因此,黃帝的咨詢本身就有高明的道理基礎。 故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您提的問題高大而文明?。。┱埶煅灾ㄕ堊屛以囌効捶ǎ?。夫六六之節(jié),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shù)也(所謂六六之節(jié)和九九制會,如上段解讀譯文的說明所述,是用來確定天度和生命流程之氣數(shù)的)。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shù)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這段話無須解釋,已明白告訴我們,先人對時空測度,歷氣運算,目的只有一個,全為紀化生之用)。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指日月運行的方位和秩序),周有道理(周者,圓也;道者,軌也。它們運行一周的軌道有理可循)。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此”度“字前后意義沒法聯(lián)貫,疑為”周“字簡牘傳抄時的錯訛,沒法意譯)。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因月份不足,節(jié)氣有盈余,而產生閏月)。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只要確立了冬至日的開端,便能用圭表的日影推正中氣的時間,跟隨日月的運行,推算節(jié)氣的盈余直到歲終,整個天度變化,便可完整計算清楚)。 這就是所謂”六節(jié)“藏象的基本原理??梢?,所謂象者,運氣也。所謂藏者,萬物生化之節(jié)律也。故曰”生生之謂《易》“。(《系辭上傳》) 25、《易傳》中的”神“概念該如何理解? 答:神字的本意是對上天垂象的祭祀祈禱。引伸后的意思多指事物微妙變化的神奇,這里面不帶任何迷信色彩。在《系辭上傳》中多次說道一個神字,比如:”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所以說,神奇奧妙的道理無所不在,而《周易》的變化也沒固定僵化的形式)。又說”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通達變化叫做明白事態(tài)事理,陰陽變化不可測定叫做神奇)。又曰”顯道神德行,是故可以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易卦能彰顯幽隱中的生生道理,所以,可用易理酬酢世間一切人道該有的需求,從而與神佑相感??鬃诱f:明白變化道理的人,不幾乎就是明白了一切神明的作用所在嗎?) 另外還有一段言論中,亦多處用到神字: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不殺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此一段言論中,孔子共用了五個”神“字來闡明《易》理,讓我們用現(xiàn)代語言對之意譯,看這幾個神字是用來說明什么的?迷信不迷信?但胡亂編繹的杜撰教材除外。 ”因此上說,《易》是圣人用來溝通天下心志,安定天下事業(yè),決斷天下疑難的工具。因此上說,蓍草的神奇是能夠通過排卦,而圓潤的達到對時間的抽象認知。從而借助卦理表達空間的具體方位的。這些都是六爻變化起的作用,從而對易理的深度貢獻。圣人憑此明心見性,不用時把它深藏隱密的衷心,對吉兇的憂患跟一般人沒有什么不同。只是精神高人一等,知道事物的未來衍生,肚腹中已然深藏,即曉得了以往的來龍去脈。其他一般的人誰能這樣做到呢?只有古代聰明睿智,神武而又不嗜殺生的偉人才能如此吧!這是因為他能明白了老天的生生之道,明察它沒有彼此貴賤(君民)之分的原因。是以才有蓍草這樣神奇的物種興起,借以前兆于先民的吉兇之用。于是,圣人依此虔誠敬畏之心,體顯在齋戒行為之上,用以同日月的神奇一道生生不息吧!“ 在《系辭》上、下傳中,還有很多用”神“字的地方,下面多列幾處: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神“(對道、器、法的來去利用,百姓日用而不知這就叫神奇);”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理,唯其精神微妙,所以來去自如,快而不見其速,慢而不行亦至);”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因此上,天生神奇的蓍草和靈龜,圣人從其數(shù)理上悟出變化的法則);”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對易理舉一反三,就能變通理解,以利其用,精力受其鼓舞更神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對神明生生的德行理解,便能存信于社會人生)。 從以上論道所用神字,沒有一處是不可理解的迷信,它無非講了三重義理:一是事物變化的微妙為神奇;二是智慧的高超為神算(如能算卦明理);三是道德的高尚出精神(有德之人存德性)。 但有一處是指鬼神之神,孔子只是比方而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周易》是以天地變化的規(guī)律為準則,所以它能將天地間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內。因為這是仰觀天文變化,俯察山河法則的結果。因此可知曉光明與黑暗的事理,追溯萬物的初始,反求事物的終結,就可以了解死生的規(guī)律??疾炀珰饽勰艹蔀樾误w,魂魄游散是變?yōu)樘摕o的原因。由此便可推想鬼神的變化情狀了。 這些話非常有道理,但全是比方。你可以說它具有道德報應的神鬼義理,但確實沒有宗教迷信的神鬼意義。因為孔子只講該怎么做人,主張”不能事人,焉能事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