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張玉娘 一代女詞人

 miyasa 2011-01-10


  張玉娘 一代女詞人

  一曲“梁祝”曾使多少人為之感嘆,一出《牡丹亭》又使多少人為之動情!為情而死的祝英臺、杜麗娘等女性形象成為人們千古傳承的佳話。然而人們不曾想到,在浙江的松陽縣,實實在在地出現(xiàn)過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歷 ...

  一曲“梁祝”曾使多少人為之感嘆,一出《牡丹亭》又使多少人為之動情!為情而死的祝英臺、杜麗娘等女性形象成為人們千古傳承的佳話。然而人們不曾想到,在浙江的松陽縣,實實在在地出現(xiàn)過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她的名字叫張玉娘。在宋末元初,這位才情橫溢的美嬌娘演繹了一段回腸蕩氣、為情而殤的愛情故事,她的遺作《蘭集》也成為千古流傳的詩詞佳篇。后人因此把她與李清照、朱淑貞、吳淑姬并稱為“宋代四大女詞家”。

  居于深閨的詩詞家

  張玉娘出生于南宋末年的士宦人家。其曾祖父名再興,淳熙八年進士。其祖父名繼燁,曾由貢元做過登士郎。其父名懋,字文翁,號龍巖,做過提舉官。張玉娘字若瓊,號一貞居士。有傳記曰張玉娘天生麗質(zhì),聰慧異常,“所作文章詩詞震驚一時”。后人著書稱張玉娘“時人以班大家(班昭)比之”。

  由于家境殷實,張玉娘少女時代的生活是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然而玉娘雖居深閨,卻超凡脫俗,不僅會詩文,擅詞章,經(jīng)史圖書更是無不遍覽。除了宿儒名師教讀指點外,玉娘更看重刻苦自學(xué)。她的詩詞已超脫閨閣之氣,且題材廣泛,體裁多樣,顯示出張玉娘不凡的思想見識和過人的文學(xué)才華。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張玉娘詩《山之高》)

  這是一首張玉娘為進京趕考的未婚夫沈佺所作的詩,抒發(fā)了玉娘對沈佺的無比惦念和憂心。元代詩文家、學(xué)者虞伯生認為《山之高》有詩三百(即《詩經(jīng)》)之遺風(fēng),“可與《國風(fēng)·草蟲》并稱,豈婦人女子之所能及耶!”

  張玉娘的詩詞以歌詠愛情為主要題材,然而這也并非她的全部,她短暫的一生雖然飽嘗愛情的凄苦,但她并未一味沉浸于愛情的纏綿中,也并未一味地為愛情寫哀歌,她還寫了積極的愛國詩詞,寫了富有見地的詠史詩,還寫了反映地方特色的風(fēng)土人情詩詞。居于深閨的張玉娘,有著無比廣闊的視野和憂國憂民的意識。她的《塞下曲》就是典型的愛國詩:

  “寒入關(guān)榆霜滿天,鐵衣馬上枕戈眠。秋生畫角鄉(xiāng)心破,月度深閨舊夢牽。愁絕驚聞邊騎報,匈奴已牧隴西還。”

  關(guān)榆即是關(guān)塞,古人常在邊塞植榆樹,故稱邊塞為“榆塞”。通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了宋朝積弱,國事飄搖,民不安生的景象,也看到了作者憂國憂民、痛恨戰(zhàn)爭的胸襟。

  在《蘭集》中,反映戰(zhàn)爭的詩句比比皆是。如“慷慨激忠烈,許國一身輕。愿系匈奴頸,狼煙夜不驚”。又如“正多病、多愁又聽,山城戍茄悲訴”。“星轉(zhuǎn)曉天,戍樓聽、單于吹徹”……

  后人評論張玉娘的詩清麗絕俗不亞于李清照,纏綿深婉不亞于朱淑貞。

  由于愛情婚姻悲劇致使張玉娘英年早逝,未盡其才,故而她留給后人的詩詞不多?!短m集》分為上、下二集,收錄有張玉娘詩118首(含沈佺一首),詞16闋。詩中又有五言、六言、七言各種律詩、絕句,還有樂府、雜體、歌行等。由于流傳不廣,人們對張玉娘其人其詩知之甚少,一顆璀璨的明珠被埋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張玉娘的《蘭集》舊版佚失,但仍不乏后人注意其人其文,為她修墓、立祠堂,為她搜求遺文,刻印《蘭集》。此集還有幸被收入《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存目之一》。

  為情而殤的奇女子

  張玉娘少時許配與表兄沈佺。沈佺是宋徽宗時狀元沈晦的第七代孫,其祖父沈眩(1190-1263)字仲和,寶祐四年(1256)舉進士,與文天祥同榜,先任浙江龍游縣宰,后任江西吉安知府;父親沈元生四子:沈英、沈雄、沈佺、沈豪,佺為季子。

  沈佺,又名杰,字超凡。由于其父沈元與張懋為中表(遠房表兄弟),情意相投,所以兩家走得很近。公元1250年,農(nóng)歷庚戍年七月初四,沈元的夫人徐氏生下兒子,取名佺;同年同月同日,張懋的夫人劉氏也生下一女,取名玉。沈佺來到世上不過比玉娘早三個時辰,故而玉娘稱其為“表哥”。

  玉娘15歲時與表哥沈佺訂婚。玉娘沈佺這一對才子佳人,自幼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又因為已有婚約,兩人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走得更近。

  沈佺常到張家和玉娘談?wù)撛娢?,或讀書,或?qū)懽?,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十分快意。沈佺佩服玉娘的多才多藝,文采不凡。玉娘也傾慕沈佺的才情盛學(xué),端莊人品。玉娘有一首《跫音》詩:“落木舊山寺,霜清葉掃風(fēng)。已無雞犬聲,虛殿鳴秋跫。”被沈佺手書后掛于客堂。詩是清新脫俗,格調(diào)高雅;書是龍飛鳳舞,氣勢萬千。

  玉娘有兩名侍女,紫娥和霜娥,也是頗有才色,不同于一般人家丫環(huán)。一來二往,沈佺和兩名侍女就混熟了,二婢常為沈佺和玉娘鴻雁傳書。玉娘還養(yǎng)有一只鸚鵡,也是知人心意,沈佺一來,它就睜著一對圓圓的眼睛喊:“沈相公來了,沈相公來了!”后人將二婢和鸚鵡合稱為“閨房三清”。

  這樣的好光景過了沒幾年,沈家家道中落。沈佺19歲時,父母不幸突然雙亡。由于又遭宋運將終,沈佺無意功名。而玉娘的父親張懋見沈家貧落,遂產(chǎn)生悔婚的念頭。玉娘知道后,暗自傷神,不忍背負。張懋見女兒心意執(zhí)著,遂寄書與沈佺說:“欲為佳婿,必待乘龍。”沈佺因?qū)τ衲锴橐鈴泩?,于是發(fā)憤攻讀,宋咸淳辛未年(1271年),得中榜眼,時年22歲。由于進京趕考,得了傷寒,回家一病不起。他的侍從輾轉(zhuǎn)把這消息告訴玉娘,說沈生是因她而得病的。玉娘心中悲慟,寫信給沈生:“不偶于君,愿死以同也!”

  沈生見了,就回報一首詩云:“隔水度仙妃,清絕爭飛。嬌花羞素質(zhì),秋月見寒輝。高情春不染,心境塵難依。何當(dāng)飲云液,共跨雙鸞歸。”

  詩里的意思,大約是希望一同跨鸞,同奔月宮,也就是希望在陰間相聚。詩寄出后,沈佺即滿意地閉上了眼睛,駕鶴西去。

  沈佺死后,玉娘臨幃慟哭,矢志守節(jié),作詩云:“中路憐長別,無因復(fù)見聞。愿將今日意,化作陽臺云。”而父母卻要替玉娘另配佳偶,玉娘多次說過,她早就應(yīng)該跟隨沈生去了。所以留在人間,是為了雙親還在。她志已決,請爹娘不要再和她提這些了!”

  玉娘在郁郁不樂中挨過了6年時光。公元1277年(景炎元年)元宵節(jié)晚,玉娘父母出去看燈,玉娘推托有病,獨坐燈下,傷心流淚。忽然燈影晃動,依稀看見沈生站在面前,玉娘又驚又喜,對他說了兩句“與君而去……”的話,便看不見他的影子了。經(jīng)過這次虛幻,玉娘得病不起,不久悲絕而亡,時年虛歲28。父母知她是為沈佺而死,于是征求沈家同意,把兩人合葬在城南楓林之野,即今天的松陽縣人民醫(yī)院旁(此墓已毀)。

  玉娘死后一個月,侍女霜娥為她悲傷得病而死,紫娥亦自盡,連玉娘平時愛玩的鸚鵡也悲鳴而死。家人驚泣,把二婢和鸚鵡合葬在一起,因此,人稱此墓為鸚鵡冢。冢前掘有一井謂“蘭泉”。在現(xiàn)今松陽縣人民醫(yī)院旁邊,有一處用柵欄圍起的小小綠茵,里面有一石碑、一古井,碑即為“鸚鵡冢”碑,井即為“蘭泉”。這就是鸚鵡冢的舊址。

  玉娘的愛情悲劇,聞?wù)邿o不太息。清初著名劇作家孟稱舜曾為之發(fā)動捐款,在其墓后立祠祀之,并寫了四折雜劇《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使張玉娘的故事得以流傳,還曾遠傳到海外。

  回腸蕩氣的《蘭集》

  張玉娘在《凱歌樂辭》詩注中說“丈夫以忠勇自期,女子則以貞節(jié)自許,妾深有意焉”。一部《蘭集》,多為她忠貞自誓之詞,抒寫個人自我心性,特別是傾訴愛情的際遇與痛楚、國家的殘敗與蕭索。

  張玉娘生前為愛情而愁苦,而在她身后,一部《蘭集》封塵幾百年無人知曉,又是一大不幸。

  張玉娘死后,她的族孫張獻集錄她的遺作,并題簽集名為《蘭集》。此題簽也是有寓意的,蘭即蘭花,天下絕香;即白,潔白無瑕。據(jù)說,“古人以節(jié)而自勵者,多托于幽蘭白以見志,因命之曰《蘭集》。”

  《蘭集》集成后,并未付梓,而是存放在松陽沈氏宗祠供后代瞻仰。此三百年間,《蘭集》一直隱藏沈氏祠堂未與世人見面。中間只有元代虞伯生對張玉娘的詩給予過評價。直至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張玉娘的松陽老鄉(xiāng)王詔為她立傳表章,寫下《張玉娘傳》,附驥在《蘭集》里,張玉娘的事跡始顯于世。

  自從清初作家孟稱舜在松陽縣發(fā)掘出張玉娘的詩詞以及愛情故事后,張玉娘才真正為后人所贊美。她的真人真事,人們讀后,直言“比梁祝故事更動人”。并且,研究張玉娘詩詞作品《蘭集》也漸成氣候。

  《蘭集》原本和清初孟稱舜刊本均已佚失,現(xiàn)今保存在松陽縣葉村鄉(xiāng)葉村村沈氏后裔沈宗雷家的《蘭集》版本,是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松陽縣署刊印的,《跋》是沈作霖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寫成的。沈作霖是《蘭集》作者張玉娘未婚夫家的后代,也是這個刊本的重刊者。同時列入編輯名單的是饒慶霖編次,葉維蕃校訂。饒、葉均當(dāng)?shù)氐拿?。此本更在扉頁注明?#8220;版存松川修凝堂沈宅”,此版本“歷三百年而后顯于世”,由此可見它的價值。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曲藝編委、華東師范大學(xué)研究生導(dǎo)師譚正璧撰文說:“中國文學(xué)里有無窮的寶藏,正待我們?nèi)ラ_掘。我們寫到宋末女作家張玉娘,愈使我們覺得這些未開掘的寶藏的可貴。張玉娘著有《蘭集》兩卷,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難得的女作家。可是,不但文學(xué)史上從未見過她的名字,即各種詞選中也沒人把她的詞選入。名家詞話里也沒有把她的名字提及。她的《蘭集》如沒有清初孟稱舜替她刊梓,有正書局再為翻印,即使《浙江通志》中有她的名字,《松陽縣志》中有她的小傳,我們也決計不會知道宋代女詞人中有她這樣一個人。”

  在沈氏原籍———松陽縣葉村鄉(xiāng)葉村村,現(xiàn)今依然生活著沈氏后代。今年66歲的沈宗雷是松陽沈氏的第三十二代孫,若從沈佺往下算,則是第二十五代孫。沈宗雷是目前沈家后代中最年長者。在他的家里,存放著完整的清光緒八年《蘭集》刻本和沈氏宗譜。翻開宗譜,里面對沈佺寥寥數(shù)字的記載囊括了祖先沈佺及其未婚妻張玉娘的一生。“佺公,榜眼,宋淳祐十年庚戍七月初四卯時生,宋咸淳七年辛未十二月廿五日丑時終。娶張氏名玉娘,同庚同月同日午時生,宋景炎元年丙子正月十六日辰時終。”沈宗雷對這本家譜和《蘭集》珍愛有加,精心珍藏。目前,沈宗雷和他的女兒、外孫女就住在祖上傳下來的破屋子里,這個樸實的農(nóng)民對政府如此重視張玉娘及《蘭集》的研究心存感恩,希望能為此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去年,一本由松陽縣文聯(lián)、松陽縣蘭詩社聯(lián)合主編的文獻《蘭集與張玉娘研究》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本書被列入2005年浙江省社會科學(xué)界聯(lián)合會社科普及年度課題。同時,松陽縣文化部門邀請有關(guān)專家對縣博物館和張玉娘紀念館的設(shè)計方案進行論證,擬建一座結(jié)合松陽歷史人文的“張玉娘紀念館”。該館坐落于市民廣場西南側(cè)吳家山山坡上,工程預(yù)計總投資1000萬元,計劃于今年年底前動工?!短m集與張玉娘研究》的刊印和“張玉娘紀念館”的建成,必將對張玉娘和《蘭集》的宣傳起到很大的作用,并為張玉娘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爭得應(yīng)有的地位。

  張玉娘(1250 - 1276),宋末文學(xué)家。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張玉娘自幼喜好文墨,尤其擅長詩詞,當(dāng)時人曾經(jīng)將她比作東漢曹大家(班昭)。她著有《蘭雪集》兩卷,留存詩詞100余首,其中只有詞16首,有人稱之為李清照《漱玉集》后第一詞集。

  玉娘生于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卒于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僅活到27歲。她出生在仕宦家庭,曾祖父是淳熙八年進士,祖父做過登士郎。父親曾任過提舉官。她自幼飽學(xué),敏慧絕倫,詩詞尤得風(fēng)人體。時以班大家(班昭)比之。然她才豐而運蹇,未盡其才,將婚而逝,事追“梁祝”,一生充滿了痛苦與坎坷。

  玉娘十五歲時和與她同庚的書生沈佺訂婚。沈佺是宋徽宗時狀元沈晦的七世孫。沈、張兩家有中表之親,自小青梅竹馬。訂婚后,兩個情投意合,互贈詩物。后因沈家日趨貧落,沈佺又無意功名,玉娘的父親有了悔婚之意,稱“欲為佳婿,必待乘龍”。不得已,沈佺離鄉(xiāng)別土赴京應(yīng)試,高中榜眼,但命運不濟,不幸得了傷寒,病入膏肓而死,死時年僅22歲。從此,玉娘陷入巨大的哀傷和無盡的思念之中。在守情五年后,玉娘亦“得疾而卒”,隨沈郎而去了。玉娘的父母終于為女兒矢志忠貞的行為所感動,征得沈家同意,將玉娘與沈佺合葬于西郊楓林之地。月余,與她朝夕相處的侍女霜娥因悲痛“憂死”,另一名侍女紫娥也不愿獨活,“自頸而殞”,玉娘生前畜養(yǎng)的鸚鵡也“悲鳴而降”。張家便把這“閨房三清”(即霜娥、紫娥和鸚鵡)陪葬在沈佺、玉娘的墓左右,這便是松陽有名的“鸚鵡冢”。

  張玉娘不僅生前不幸,為殉情而死,而且死后也是不幸的。她雖“情獨鐘于一人,而義足風(fēng)于千載。”卻鮮為人知;所著的《蘭雪集》兩卷,也長期默默無聞。“歷三百年后顯于世。”直到明代成化、弘治年間,邑人王昭為之作傳表彰,她的事跡才始顯于世。清代順治間,著名劇作家孟稱舜任松陽教諭時,為其事跡所感動,為其詩詞所折服。于是發(fā)動鄉(xiāng)紳為張玉娘修墓擴祠,刊印《蘭雪集》,并為她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35折傳奇劇本《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從此,玉娘的事跡和作品才得以流傳。但因印數(shù)不多,流傳不廣,知者甚少。一顆璀璨的明珠差點被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蘭雪集》共有詩117首,詞16闋,作品雖然不多,但很有藝術(shù)成就。她的詩體裁多樣,有絕、律、四言、六言等,且長于古風(fēng)。題材和風(fēng)格也迥然相異,既有清麗凄婉,感人至深的愛情悲唱,又有氣勢磅礴、壯懷激烈的愛國詠嘆?!渡街摺?、《拜新月》、《卜歸》、《古離別》、《川上女》、《玉蝴蝶·離情》等詩詞寄托著思念、忠貞、哀愁。更可貴的是,玉娘雖身在閨中,但心馳千里。關(guān)心戰(zhàn)亂時代國家和百姓的命運,寫下了“凱歌樂府”四首,《塞上曲》、《王將軍墓》、《詠史·謝東山》、《塞下曲》、《從軍行》等慷慨激昂的詩篇,悲壯豪邁,全無閨中女子嬌弱的氣質(zhì),充分表達了張玉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難怪朱古微刻《疆村叢書》時,還以為她是一個男子,竟不知她是巾幗詞人呢。

  歷代的有識之士很看重張玉娘的詩詞和為人。早在元代,當(dāng)時最負盛名的學(xué)者,詩人虞伯生讀到《山之高》三章贊曰:“有三百篇(《蘭經(jīng)》)之風(fēng),雖《卷耳》、《蟲草》不能過也!”讀到“我操冰雪潔”句時贊:“真貞女也,才女也!”當(dāng)讀到《暮春夜思》末句“此景誰相問,飛螢入繡床”時,拍案道:“此豈婦人所及!”;現(xiàn)代著名詞學(xué)家唐圭璋教授在三十年代所寫的《宋代女詞人張玉娘——“鸚鵡冢”故事的來源》中寫道:“誰也知道,宋代女詞人,有李易安(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吳淑姬這一班人??墒呛苌偃酥?,宋代還有一位女詞人張玉娘,足以和她們分庭抗禮呢!……她短促的身世,比李易安、朱淑貞更為悲慘。李易安是悼念伉儷,朱淑貞是哀傷所遇,而她則是有情人不能民眷號,含恨千古。……她這種貞孝的大節(jié),不獨超過尋常百姓,便是李易安,朱淑真也還遜一籌呢!”他大聲疾呼:“一般文學(xué)史家,應(yīng)該留出一點篇幅,敘述這已經(jīng)隱埋了六百多年的女作家。”現(xiàn)代詞學(xué)家譚正璧在其編著的《中國女性文學(xué)史》中寫道:“宋代女詞人以地位著名的,有魏夫人和孫夫人。以作品著作著名的,有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張玉娘被稱為四大詞家”。陶秋英教授在她的《中國婦女與文學(xué)》一書中有言:“玉娘的詩,絕少閨閣氣,她最擅長于古風(fēng),簡直沒有一首不顯露一幅好圖畫呢!而女子長于古風(fēng),也是一個特點。……她的詞也很好,雖不十分多,差不多首首都好。”現(xiàn)代戲曲史家趙景深教授稱張玉娘故事為“一出希臘式的大悲劇”。

  下邊錄出玉娘的幾首小詞,亦不亞于漱玉詞的清新婉麗。在南宋末年男性詞人技窮的年代,玉娘的詞可算是珍品了。詞如其人,從她的詞中我們也仿佛能夠窺見一位樸實清麗的癡情女子的形象來。

  浣溪沙

  ===================================

  玉影無塵雁影來,繞庭荒砌亂蛩哀。

  涼窺珠箔夢初回。

  壓枕離愁飛不去,西風(fēng)疑負菊花開。

  起看清秋月滿臺。

  山之高

  ===================================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

  我有所思在遠道

  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憂心,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堅,我操冰雪潔。擬結(jié)百歲盟,忽成一朝別。

  朝云暮雨心云來,千里相思共明月!

  瑤瑟怨

  ===================================

  涼蟾吹浪羅衫濕,貪看無眠久延立。

  欲將高調(diào)寄瑤琴,一聲弦斷霜風(fēng)急。

  鳳膠難煮令人傷,茫然背向西窗泣。

  寒機欲把相思織,織又不成心愈戚。

  掩淚含羞下階看,仰見女牛隔河漢。

  天河雖隔女牛情,一年一度能相見。

  獨此弦斷無續(xù)期,梧桐葉上不勝悲。

  抱琴曉對菱花鏡,重恨風(fēng)從手上吹。

  水調(diào)歌頭

  ===================================

  素女煉云液,萬籟靜秋天。

  瓊樓無限佳景,都道勝前年。

  桂殿風(fēng)香暗度,羅襪銀床立盡,冷浸一鉤寒。

  雪浪翻銀屋,身在玉壺間。

  玉關(guān)愁,金屋怨,不成眠。

  粉郎一去,幾見明月缺還圓。

  安得云鬟香臂,飛入瑤臺銀闕,兔鶴共清全。

  竊取長生藥,人月兩嬋娟。

  雙燕離

  ===================================

  白楊花發(fā)春正美,黃鵠簾低垂。

  燕子雙去復(fù)雙來,將雛成舊壘。

  秋風(fēng)忽夜起,相呼度江水。

  風(fēng)高江浪危,拆散東西飛!

  紅徑紫陌芳情斷,朱戶瓊窗侶夢違。

  憔悴衛(wèi)佳人,年年愁獨歸。

  玉女搖仙佩 秋情

  ===================================

  霜天破夜,一陣寒風(fēng),亂淅入簾穿戶。

  醉覺珊瑚,夢回湘浦,隔水曉鐘聲度。

  不作高唐賦。笑巫山神女,行云朝暮。

  細思算、從前舊事,總為無情,頓相孤負。

  正多病多愁,又聽山城,戍笳悲訴。

  強起推殘繡褥,獨對菱花,瘦減精神三楚。

  為甚月樓,歌亭花院,酒債詩懷輕阻。

  待伊趨前路。爭如我雙駕,香車歸去。

  任春融翠閣,畫堂香靄,

  席前為我翻新句,依然京兆成眉嫵。

  張玉娘與孟稱舜

  樓明賢

  浙南桃源——松陽,人文薈萃,曾誕生了宋代才女張玉娘。她在短暫的一生中為我們留下了130多首詩詞的《蘭雪集》。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女詩人曾一度默默無聞。后來之所以能傳頌一時,要歸功于清代劇作家——孟稱舜先生。他不余遺力地弘揚張玉娘的人品和詩詞,建祠編劇,刊印推廣《蘭雪集》,使后世知其事,傳其詩,功不可沒。

  孟稱舜(1603—1657),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字子塞,自幼聰敏好學(xué),擅長戲曲詩文,明末秀才,后加入東方的莎士比亞——湯顯祖先生創(chuàng)立的楓社,成為“玉茗派”骨干。他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頗豐,一生共創(chuàng)作劇本10種?,F(xiàn)存7種,以《嬌紅記》、《花人面》等劇著名,其中傳奇劇作《貞文記》凄婉動人,堪稱《梁?!返诙?。孟稱舜是清順治貢生,任松陽教諭六年。在松陽期間,政績卓著,大力整治積弊,集資辦學(xué),振興松陽教育,修學(xué)建田,并初見成效。

  值得稱道的是,他一接觸到松陽女詩人張玉娘的詩詞作品,興奮不已,酷愛張玉娘的人品文心,為張玉娘與沈佺“梁祝式”的愛情悲劇灑一掬同情之淚,為復(fù)興張玉娘詩詞文化作出很大貢獻。他從沈氏宗祠里得到《蘭雪集》,有詩117首,詞16闋,集資刊印出版,連子女也參與此項工作,廣為流傳,被著錄于清朝《四庫全書》別集類存目。他曾到張墓憑吊,發(fā)現(xiàn)墳?zāi)够氖彛⑿木帽讳螞],于是聯(lián)絡(luò)各界人士籌資修復(fù)官塘門外楓林地鸚鵡冢,墓地購田三畝。墓周植松以表其貞,墓前建亭立碑志之,余地挖塘植蓮以象征“其處淤泥而不染之節(jié)”。冢后又建一座兩楹三間的貞文祠。并親自撰寫祭文《貞文祠記》。中堂設(shè)置張玉娘牌位,塑貞女及丫環(huán)霜娥、紫娥、鸚鵡像于前殿,耗費巨資,其功莫大,可惜此墓在“文革”中被毀壞。如今,貞文祠尚存,搖搖欲墜;蘭雪井猶在,卻已破敗不堪。

  孟稱舜宣傳歷史文化名人張玉娘的功績,松陽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今輯錄孟稱舜《鸚鵡墓》詩一首,以饗讀者:“青云夜載美人去,鸚鵡朝來墮翠樓。鸚鵡一去春寂寂,荒城千載云悠悠。香魂欲問梨花月,幽思空余芳杜洲。蘭雪有辭君莫唱,夕陽煙樹不勝愁。”我也賦詩一首悼念她:鸚鵡冢,官塘道。不識玉娘羞花面,唯見蘭雪泉邊草。霜摧古楓風(fēng)折蓮,玉娘死時正妙年。香魂一縷隨風(fēng)散,人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銷歇。梁祝情,潔如雪。

  ---------------------------------------------

  2:張玉娘與孟稱舜

  `

  孟稱舜: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題詞

  古凡女子而能詩文者有之矣,有詩之工如玉娘者乎?女子而貞不字者有之矣,有文與貞合而山行之全如玉娘者乎?蓋玉娘之才天下之奇才,而玉娘之行天下之奇行也。

  或疑女子文多假借。古白龍即今松陽地也。松陽地處溪峒間,其才士亦常有。然求如玉娘者卒不可得,顧誰為捉刀者乎!且女子而殉夫未字之先,此世所恒有也。身歿而能使紫娥、霜娥及鸚鵡隨以俱歿,此世所不恒有也?;蚬手^難不在死者,而在從之俱死者。然而蜀由不崩,則景鐘不應(yīng);龍虎不作,則風(fēng)云不興。不有玉娘精誠之所格,則紫娥、霜娥及鸚鵡必不從之俱死。難故不在從者,而在主者。故曰:玉娘之才,天下之奇才;而玉娘之行,天下之奇行也。

  墓名鸚鵡者。彼人皆以情死,而鸚鵡以無情亦死,較諸有情者為更奇耳。

  墓在楓林之下,予游寓松陽,數(shù)過吊之。懼其久而漸湮也,乃與松邑好義諸子,募資立祠墓后,名之曰貞文祠。

  而其遺跡之奇,不被諸管弦,不能廣傳而徵信,因撰傳奇布之。俗傳沈生、玉娘,為大士侍者化身,常在座前調(diào)弄鸚鵡,情所偶感,遂墮凡間。故歿而致鸚鵡俱死之異。此事有無,予不能辨。顧予聞之,古人、異人,其生也必有自來。有從精靈來者,有從列宿來者,有從仙佛來者。若玉娘者,其必為再來人無疑耳。男女相感,俱出于情,情似非正也!而予謂為天下之貞女,必天下之情女者何?不以貧富移,不以奸丑奪,從一以終,之死不二,非天下之至鐘情者而能為之乎?然則世有見財而悅、慕色而亡者,其安足言情哉!?必如玉娘者而后可以言情,此記所以為言情之書也。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則此書又即所為言性之書也。

  貞文祠費幾千金,俱出自松邑及四方之善信者。而傳奇剞劂之資,則募自吾鄉(xiāng)及金陵者居多。蓋表揚幽貞,風(fēng)勵末俗,實眾情之所同,而非余一人能為之也。此性之所為,無不善也。

  時癸未孟夏望日,稽山孟稱舜書于金陵雨花僧舍。

  孟稱舜:明末清初著名劇作家,以著《嬌紅記》揚名,他依張玉娘的愛情故事創(chuàng)作了35出《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傳奇劇本,后與《西廂記》、《追魂記》、《嬌紅記》并稱四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