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淺談詩詞中的桂花文化【圖片】

 嫣鈺瀟湘 2011-01-10

 

淺談詩詞中的桂花文化


來源:《藍(lán)天園林》2007年第4期總41期   作者:夏春輝 孔源 呂峰

     
  自古以來,桂花一直為人們所喜愛。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人即用桂花浸酒或作為香料。古時的一些建筑還以桂為柱,如著名的漢朝甘泉宮昆明池中的靈波殿等。桂花,又名木樨、巖桂,是我國的特產(chǎn)名花,在園林建設(shè)中有著廣泛的運用。桂花系木樨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質(zhì)堅皮薄,葉長橢圓形面端尖,對生,經(jīng)冬不凋。花生葉腑間,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品種有金桂、銀桂、丹桂、月桂等。百花園中,凡花之香者,或清或濃,不能兩兼,惟有桂花清可絕塵,濃能遠(yuǎn)溢,堪稱一絕。尤其是仲秋時節(jié),叢桂怒放,夜靜輪圓之際,把酒賞桂,陳香撲鼻,不禁令人神清氣爽。在中國古代的詠花詩詞中,詠桂之作的數(shù)量雖不及詠梅、菊、牡丹等,但也頗可一觀。
 

1 桂花詩的發(fā)展階段

  1.1 漢代——萌芽時期

  此時桂的意象發(fā)生了變化。桂“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南方草木狀》)。因此在人們眼里,桂具有“獨秀”的個性,再加上多生巖嶺間,凌風(fēng)霜而不凋,故而歷來被視為隱士象征。“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猿狖群嘯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孫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的這篇《招隱士》最終確立了桂為隱士的地位。

  1.2 南北朝——發(fā)展時期

  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較為嚴(yán)格意義上的詠桂詩,如南朝詩人范云的“南中有八樹,繁華無四時。不識風(fēng)霜苦,安知零落期。”(《詠桂樹詩》)南朝吳均的“桂樹夾長陂,復(fù)值清風(fēng)吹。氛氳揉芳葉,連錦交密枝。能迎春露點,不逐秋風(fēng)移。愿君長惠愛,當(dāng)使歲寒知。”(《夾樹》)等,都從不同的角度詠嘆了桂花。
 
  
1.3 唐代——成熟時期
  此時,桂和眾多的神話傳說相聯(lián)系,為其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和神氣的色彩?!队详栯s俎》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xué)仙有過,謫令伐樹。”至此,詠桂詩詞總是和月、嫦娥、仙人相聯(lián),桂子落人間的民間傳說更是為詩人們所津津樂道。如李嶠的“未殖蟾官里,寧移玉殿幽。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俠客條為馬,仙人葉作舟。愿君期道術(shù),攀折可淹留。”(《桂》)

  1.4 宋代——鼎盛時期

  到了宋代涌現(xiàn)出眾多膾炙人口的詠桂佳作,如梅堯臣的“山楹無惡木,但有綠桂叢。幽芳尚未歇,飛鳥銜殘紅。不見離騷人,惟悴呤秋風(fēng)。”(《臨軒桂》)如李清照的“暗談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yuǎn)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dāng)年不見收?”(《鷓鴣天》)如楊萬里的 “夢騎白鳳上青空,徑度銀河入月宮。身在廣寒香世界,覺來簾外木犀風(fēng)。”(《凝露堂木犀》)等,都被人傳誦一時。
 

  1.5 元明清——繼承時期

  元明清時期,詠桂詩詞也很可觀,但內(nèi)容不出唐宋,藝術(shù)手法上也并無特異創(chuàng)新之處,不過好的篇章時也可見。如山水大家倪贊的“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靡靡風(fēng)還落,菲菲夜未央。玉繩低缺月,金鴨罷焚香。忽起故園想,泠然歸夢長。”(《桂花》)如明朝高啟的“桂花庭院月紛紛,按罷霓裳酒半醺。折得一枝攜滿袖,羅衣今夜不須熏。”(《題桂花美人》)都頗具特色。
2 桂花詩的藝術(shù)特色
 

  2.1 托物言志,詠物言情

  這是桂花詩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詩人們通過桂來表達(dá)他們的志向和情感。如南朝吳均的“可憐桂樹枝,懷芳君不知。摧折寒山里,遂死無人窺。”(《傷友詩》)詩人借詠桂以抒懷,發(fā)泄自己的才華不僅未受重視,反而被閑置貶地,直至放逐而死也無人問津的不平和不滿。如唐初詩人王績的“問春桂,桃李正芬華,年光隨處滿,何事獨無花。春桂答:春華詎能久,風(fēng)霜搖落時,獨秀君知不?”(《春桂問答》)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通過春桂和桃李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的對比,烘托出春桂獨立不羈、剛勁凜然的品質(zhì),進(jìn)而表露了詩人懷才不遇而又峻節(jié)凜然的心境。如唐朝李白的“世人種桃李,多在金張門。攀折爭捷徑,及此春風(fēng)暄。一朝天霜下,榮耀難久存。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托,何惜樹君園。”(《詠桂》)全詩完全采用比興之法,托物言志,以抒發(fā)詩人潔身自好、蔑視權(quán)貴的情感。但詩人不是直接去歌頌桂的高潔不凡,而是通過桃李的趨勢媚俗來加以襯托,因而也更變形象,更具可比性。如李德裕的“欲求塵外物,此樹是瑤林。后素合余絢,如丹見本心。妍姿無點辱,芳意托幽深。愿以鮮葩色,凌霜照碧潯。”(《紅桂樹》)詩人前寫紅桂白花紅心的奇特外貌,后寫紅桂芳潔高貴的優(yōu)雅風(fēng)姿,最后借桂抒情,表明了詩人想以桂為伴,嘯傲山林的出世的渴望。

  2.2 頌其芳香,贊其氣節(jié)

  桂花異常芳香,且氣節(jié)高尚,古往今來,許多詩人用詩來稱贊它的芳香和氣節(jié)。如宋詩人鄧肅的“雨過西風(fēng)作晚涼,連云老翠入新黃。清芬一日來天闕,世上龍涎不敢香。”(《巖桂》)詩人以極為珍貴的龍涎香作為類比之物,就連它都不敢香于桂花之前,由此可見桂花之香了,全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令人嘆服。如女詩人朱淑真的“移根蟾窟不尋常,枝葉尤垂月露香??尚Ξ?dāng)年陶靖節(jié),東籬猶帶菊花黃。”(《詠桂》)桂花移根月窟,仙風(fēng)道骨,不比人間凡木,似乎一枝一葉還帶著月露的清香,最后詩人通過批評陶淵明的冷桂愛菊,從側(cè)面托出桂花之美,別有一番風(fēng)味。如宋朝范成大的“月窟飛來露已涼,斷無塵格惹蜂黃。纖纖綠裹排金粟,何處能容九里香。”(《次韻馬少伊木犀》)詩人將神話里的月中桂和眼前的月下桂有機(jī)地融合在一起,為桂花抹上了神奇的色彩。細(xì)膩工致的描寫把桂花的色、香、形和內(nèi)在品格都絕妙地表現(xiàn)了出來,尤其是詩的最后,巧妙地以桂花的別稱九里香鑲嵌其中,一語雙關(guān),天衣無縫,既贊美了桂花之香,又抒發(fā)了詩人的內(nèi)心情愫。如南宋吳文英的“怨蛾墜柳,離佩搖洪,霜訊南圃。漫憶橋扉,倚竹袖寒日暮。還問月中游,夢飛過、金風(fēng)翠羽。把殘云、剩水萬頃,暗熏冷麝凄苦。漸浩渺、凌山高處。秋澹無光,殘照誰主。露粟侵肌,夜約羽林輕誤。剪碎惜秋心。更腸斷、珠塵蘚路。怕重陽,又催近,滿城細(xì)雨。”(《古香慢•滄浪園看桂》)詞人把滄浪園中的即將凋落的桂花作為描寫對象,運用象征手法,借景抒情,痛惜大好河山的淪陷,感嘆復(fù)國希望渺茫,隱曲地表達(dá)了對國家前途的擔(dān)憂。

  2.3 詠花以自喻

  這類詩也非常多,詩人通過詠桂花來表達(dá)自己的人生際遇。如唐朝白居易的“偃蹇月中桂,結(jié)根依青天。天風(fēng)繞月起,吹子下人間。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生為石上桂,葉如剪碧鮮。枝干日長大,根荄日牢堅。不歸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無人為移植,得入上林園。不及紅花樹,長栽溫室前。”(《廬山桂》)詩人托物喻意,以廬山桂自喻,一方面顯示出詩人高潔的情懷,一方面又婉轉(zhuǎn)含蓄地表達(dá)了自己的苦悶心情,直接渲泄了胸中的不平之氣。全詩不務(wù)奇麗,通俗質(zhì)樸,但在這質(zhì)樸之中卻蘊藏著詩人深沉的情感。如宋朝方夔的“曾住仙山九折巖,夜涼蘿荔掛衣衫。月窺尊里如相伴,人立花邊自不凡。叢綠聯(lián)環(huán)玱玉佩,殘黃瑣骨現(xiàn)金函。枝空蟾窟今誰記,猶道東陵系舊銜。”(《木犀花》)夜幕中的桂花似乎比平日更為迷人,月影在詩人手中的酒杯里輕輕搖曳,把酒賞桂花,舉杯邀明月,反映了他隱居生活的自得愉悅及他的孤傲。如清朝蕭趙琰的“桂之樹,托根君之墀。大火當(dāng)昏,郁郁離離。桂之樹,結(jié)葉葉,交枝枝,中有丹心君不知。君不知,含情直待秋風(fēng)吹。秋風(fēng)吹,君知之。”(《桂之樹》)詩人是一介書生,借歌詠桂樹以寓懷抱,竭力向君王顯示自己的一片丹心,盡顯其失意的悲涼和求仕的迫切。與這些詩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月宮移向日宮栽,引得輕紅入面來。好向煙霞承雨露,丹心一點為君開。”(《紅木犀》)朱元璋在詩中充滿了帝王君臨天下的自得之意,并通過詠桂花絕妙地體現(xiàn)了他的倨傲之氣和唯我獨尊之態(tài)。”

  2.4 贊桂以頌人

  由于桂花氣節(jié)高尚,所以許多詩人通過稱贊桂花來稱頌別人。如唐詩人王建的“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桂花幽香,明月皎潔,冷露無聲,詩人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幅情思悠遠(yuǎn)的秋夜望月懷人圖,表達(dá)了對遠(yuǎn)方友人的思念與懷想。如北宋文人歐陽修的“有客賞芳叢,移根自幽谷。為懷山中趣,愛此巖下綠。曉露秋暉浮,清陰藥欄曲。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謝人寄雙桂樹子》)客人特意移根送來,可見其品味之高雅,同時詩人也為客明已之心而深感謝意,并殷勤相邀,待到花開香飄時,共賞此良辰美景。最典型的莫過于宋朝蘇軾的“月缺霜濃細(xì)蕊干,此花元屬玉堂仙。鷲峰子落驚前夜,蟾窟枝空記昔年。破戒山僧憐耿介,練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擷紉幽佩,莫遣孤芳老澗邊。”(《八月十七日的天竺山送桂花分贈元素》)元素是蘇東坡的老朋友,曾任御史中丞,因?qū)π路ú粷M而遭外放,蘇東坡借揚桂高潔超邁之質(zhì)贊頌楊繪,既表現(xiàn)自己耿介的品格,又以此互勉,全詩采用托物寓意的表現(xiàn)手法,寄情于物,則情因物顯,物緣情深。詩中既刻畫出天竺之桂的風(fēng)姿,又把自己的人格和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用筆細(xì)膩,措詞委婉,韻味無窮。
 

3 結(jié)束語

  在歷代詩詞中,除了專門吟詠桂花的詩詞外,一些詩人的作品中還有不少詠桂花名句,他們以不同的吟詠方式豐富著詠桂詩的內(nèi)容。如宋之問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靈隱寺》)、盧照鄰的“獨有南山桂花發(fā),飛來飛去襲人裾”(《長安古意》)、謝榛的“江漢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動萬山秋”(《中秋宴集》)等,千百年來同樣受到人們的喜愛與傳頌。
 
 
 
 
【嫣鈺瀟湘PS】
喜好桂花,喜歡它的不張揚,靜靜地悄悄地開放,可是卻又不能將它忽略,在你不經(jīng)意間,隨風(fēng)飄來若隱若現(xiàn)的淡淡的香,引誘你四處張望、尋找....秋風(fēng)中,處處飄漾著桂花的清香。走在樹林里,看不見桂花的影子,它們隱藏在綠葉叢中,卻將那沁人心肺的花香傾吐得滿世界都是。桂花容貌不張揚,只是緊貼著枝葉的點點金黃,要走近了才能看清,而它們的香氣卻遠(yuǎn)比那些大紅大紫的花卉迷人。

    
    我的窗下也有一株桂樹,已種了幾年,每年秋天,清雅的香氣總是突然飄進(jìn)我的書房,探首俯看那樹,依然一片青綠,和開花前沒有任何變化。此時,很自然想起宋之問詠桂花的兩句詩:“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桂花清芬,確實像是從天而降,宋之問的詩句,寫出了桂花的神韻。

    
    宋之問這兩句詩,出自他的《靈隱寺》,詩中寫了杭州靈隱的風(fēng)光,全詩十四句,就是這兩句寫得妙。靈隱寺我去過很多次,不過并沒有對那里的桂花留下多少印象。去杭州賞桂花,最佳處是滿覺隴,很多年前,曾和杭州的詩人朋友在滿覺隴聚會,躺在桂樹下喝酒吃月餅,全身心都被那醉人的清香包裹,樹上,地上,身上,甚至酒杯里,都是桂花。清人張云璈有七絕《滿覺隴》:“西湖八月足清游,何處香通鼻觀幽。滿覺隴旁金粟遍,天風(fēng)吹墮萬山秋”,寫的就是金秋時節(jié)滿覺隴的桂花香。
 

    
    古人寫桂花的詩,印象深的,有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此詩中,首句寫桂花,遠(yuǎn)不及宋之問那兩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也寫桂花:“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首詩中,前兩句寫桂花,但讀者熟悉的是后兩句。楊萬里有一首《詠桂》,寫得有意思:“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蘇東坡的七律《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是詠桂詩中難得佳作:“月缺霜濃細(xì)蕊干,此花元屬玉堂仙。鷲峰子落驚前夜,蟾窟枝空記昔年。破裓\山僧憐耿介,練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擷紉幽佩,莫遣孤芳老澗邊。”李清照也寫過桂花:“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yuǎn)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鷓鴣天·桂花》),這首詠桂詞既賦形又詠性,不僅表達(dá)了詩人對桂花的喜愛,也點出了她所向往的美的境界,也許可以解讀為她對女性之美的一種看法,“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真正的美女,不必花枝招展?jié)鈯y涂抹,應(yīng)該如桂花,花淡不露痕跡,清香幽然飄遠(yuǎn)。
 

    
    淡雅的桂花,古時候卻曾經(jīng)和仕途聯(lián)系在一起。古人稱文人登科為“折桂”,典出《晉史》,曾有一位新科狀元在回答皇帝的提問時說:“臣今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一枝”,“折桂”一詞,便由此而來。據(jù)說古時文人和官吏都喜歡在家里種桂花,希望仕途通達(dá)。這樣的習(xí)俗,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無法體會?,F(xiàn)代人說“折桂”時,大概也不會聯(lián)想到桂花的清香。千百年習(xí)俗變遷,桂花的淡雅和幽香依然,那些吟詠桂花的美妙詩篇,今天誦讀,還是可以引人共鳴的。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宋之問詠桂花
 
王維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清人張云璈有七絕《滿覺隴》:
“西湖八月足清游,何處香通鼻觀幽。滿覺隴旁金粟遍,天風(fēng)吹墮萬山秋”
 
 
楊萬里有一首《詠桂》,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
 
 
 
蘇東坡的七律《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
“月缺霜濃細(xì)蕊干,此花元屬玉堂仙。鷲峰子落驚前夜,蟾窟枝空記昔年。
破裓\山僧憐耿介,練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擷紉幽佩,莫遣孤芳老澗邊。”
 
 
李清照《 鷓鴣天·桂花》)也寫過桂花: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yuǎn)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李賀的“聯(lián)翩桂花墜秋月”  
 
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尋桂子”
 李商隱的“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
楊萬里的“不是人間種,移從月里來”
 
宋代洪適的"誰定花王定等差,清芬端合佩金犀……只道幽香聞數(shù)里,絕知芳譽豆千鄉(xiāng)"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