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夏末,蔡楚生帶領《漁光曲》攝制組一行三十多人從上海出發(fā),經(jīng)舟山到石浦,開始拍攝《漁光曲》的外景。
當時的石浦,雖說是漁船聚集之地,但是房屋破損,市面蕭條。他們分住在浦江旅館和金山旅館,那里狹窄陰暗,油燈照明。成群的臭蟲每晚擾得大家睡不好,預定的石浦逗留一個星期,結(jié)果困拍攝工作進行很不順利,前后拖延了一個多月。
遇到困難是多方面的,跟隨出海拍攝的漁輪噸位太小,稍有風浪便翻騰得厲害。很多演員暈船、嘔吐,攝影師也吐得起不了床。連日凄風苦雨,加上不時傳來海上土匪搶劫、岸邊投海死人等事,更增添了大家惶恐不安的心情,許多人病倒了,拍攝工作只能時斷時續(xù)地進行。
在這期間,起“穩(wěn)定軍心”作用的是蔡楚生和聶耳。聶耳是為給《漁光曲》配樂來石浦的。當時他才21歲,熱情奔放,開朗樂觀。他見大家情緒低落,就提議開個娛樂晚會。他化妝成大黑臉,自稱非洲博士,一會兒表演口技,一會兒即興演說,最后跳起了土風舞,真把大家逗樂了。那時演員病倒多,蔡楚生商請聶耳扮演一個海上風暴中幸存的漁民。他欣然同意了。結(jié)果累得扁桃腺嚴重發(fā)炎,發(fā)燒40度,也病倒了。不幸的是他的那段戲在上海洗出來后發(fā)現(xiàn)有部分很不理想,蔡楚生考慮到聶耳的健康狀況,不主張補拍。聶耳知道后堅持要補拍,還從慶上起來又跳又笑,表示沒病,待補拍圓滿完成后,他的病勢更重了,最后不得不派人護送回上海治療。
聶耳一行當時還曾在石浦城隍廟進行演出。那晚冷月當空,疏星閃爍,寒秋清寥如洗。待喧嚷的人聲陡然靜下來時,聶耳已挺立在臺上。他提起心愛的小提琴,一曲凄婉、悲憤的《漁光曲》主題歌從琴弦上緩緩流出:“……輕撒網(wǎng),緊拉繩,煙霧里辛苦等魚蹤。魚兒難捕租稅重,捕魚人作世世窮?!煲衙?,力已盡,眼望著漁村路萬里;腰已酸,手已腫,捕得魚兒腹內(nèi)空……”。悲傷,夾雜著隱忍的積忿,傾訴著多少東海漁民苦難的心聲。臺下,悲泣聲交織成一片。
東海浩浩,港水滔滔。如果從那時算起,聶耳離開石浦已有63個年頭了。今天,偉大音樂家聶耳的花崗石雕像在石浦港畔海濱分園矗起,這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聶耳是屬于人民的,人民永遠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