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境內(nèi)遍布著大大小小的古墓100多座,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北朝墓群。1989年,北朝墓群被國務(wù)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1992年9月的一天,日本京都奈良大學(xué)雅樂團(tuán)來到北朝墓群中的一座古墓前,他們戴上鬼臉面具,演奏起中國的古典舞樂,以此來祭拜這座墓中的主人。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這位墓主人又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物呢?
中國的南北朝時期,也就是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是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到北朝的末期,北魏被北齊和北周取代,北方主要的戰(zhàn)爭就發(fā)生在北齊和北周之間,歷經(jīng)數(shù)十年不止。
公元564年的冬天,北齊重鎮(zhèn)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圍困,守城部隊已經(jīng)彈盡糧絕,形勢岌岌可危,如果洛陽陷落的話,將直接威脅到北齊政權(quán)的存在。北齊武成帝萬分焦急,急詔全國各地的軍隊前去解洛陽之圍。
北齊全國各地的軍馬星夜兼程趕到洛陽城外,沖向?qū)⒙尻枃设F桶的北周軍隊。三軍將士竭力拼殺突破了北周軍隊圍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線后,再也無力向前挺進(jìn)了。眼看著北周攻城軍隊逐步地加強攻勢,洛陽城的守軍心里已經(jīng)絕望了。如果北周軍隊攻下洛陽城,轉(zhuǎn)回身再來對付北齊援軍的話,北齊的援軍面臨的就是滅頂之災(zāi)了。
就在這危急的關(guān)頭,北齊軍隊的一員將軍,率領(lǐng)了五百士兵沖向千軍萬馬的北周軍隊。這位將軍身穿鎧甲,手握利刃,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然而最吸引人的是他的臉部,他的臉上帶了一個面目猙獰的面具,看到叫人不寒而栗。
這位將軍驍勇異常,加上他臉上的猙獰面具給敵人心理上的震撼,北周的軍隊竟然攔不住他。他率領(lǐng)五百士兵在北周軍隊中殺出一條血路,沖到洛陽城下。
此時的城內(nèi)守軍已成驚弓之鳥,疑心有詐,不敢貿(mào)然打開城門。他們要求這位將軍摘下面具,亮出他的本來面目。將軍答應(yīng)了,當(dāng)他摘下面具以后,城內(nèi)的守軍頓時歡聲四起,因為這位戴面具的將軍不是別人,正是北齊一代名將,蘭陵王高肅。
因為蘭陵王容貌出奇的俊美,像個美麗的女子,所以在戰(zhàn)斗中往往會被敵人所輕視。于是蘭陵王為了震懾住敵人,命人打造了面目猙獰的面具,以后每次出戰(zhàn),蘭陵王都戴上這個面具。
當(dāng)守城的士兵們知道戴面具的將軍是蘭陵王以后,打開城門和蘭陵王的軍隊一起殺向北周軍隊,北周軍隊大敗。這一場大戰(zhàn)被史稱“邙山之戰(zhàn)”。史書這樣記載北周軍隊?wèi)K敗的樣子:“丟營棄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在公元564年,北齊軍隊邙山大捷后,一代名將蘭陵王是名聲大震,被皇帝加封為尚書令,將士們也創(chuàng)作了《蘭陵王入陣曲》歌舞來贊頌蘭陵王,可以說蘭陵王的人生達(dá)到了輝煌的頂點??伤自捰终f,高處不勝寒,樹大招風(fēng),而這時也正是蘭陵王人生悲劇的開始,那究竟是為什么呢?
相傳,三國時期多疑的曹操怕自己死后的墳?zāi)贡蝗送当I挖掘,所以在死前找來自己的大兒子曹丕交待后事。曹操要求曹丕在他死后為他修72座墳?zāi)?,修好后將曹操葬在其中的一座,然后將所有知道葬在哪座墳?zāi)怪械娜巳繗⒌?,這樣天下就無人知道曹操究竟葬在哪里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位于中國河北邯鄲市磁縣境地內(nèi),遍布著大大小小的墓冢100多處,被誤認(rèn)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
經(jīng)上個世紀(jì)七十年代以后的考古發(fā)掘,這些所謂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并不是曹操為自己修建的疑冢,而是北朝時期東魏、北齊帝王貴族的墓葬群。1989年,北朝墓群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北朝墓群里的主人都有著顯赫的身份和地位,不是雍容華貴的皇親貴族,就是功勛卓著的將相大臣,而蘭陵王高肅就是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一位。
在北齊的宮廷里,人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個長相漂亮的小男孩,這個小男孩很是內(nèi)向、靦腆,不多和別人交談,總是靜靜的一個人。而這個小男孩卻不是一般人,他就是北齊皇帝高澄的第三個兒子高肅,字長恭,又名孝?(音:慣),也就是日后的蘭陵王。
蘭陵王并不是由王妃所生,而是一個宮中奴婢所生。由于母親是奴婢的原因,所以,幼年時的蘭陵王和其他兄弟相比,身份卻并不是那么尊貴,再加上他的父親高澄在還未登上皇位時被人刺殺,代替他父親廢掉東魏登上皇位的是父親的弟弟,也就是蘭陵王的叔叔高洋,這樣蘭陵王的身份就又一下子由皇子變?yōu)榛手?,所以幼年時蘭陵王的境遇并不好。
然而,也許正是因為蘭陵王從小沒有像其他兄弟那樣受寵,所以他刻苦學(xué)文習(xí)武。漸漸地蘭陵王長大了,他有著俊美出奇的容貌,傳說他的容貌美麗像纖潔的女子。同時蘭陵王文韜武略兼?zhèn)?,成為北齊的將軍。
在那樣一個戰(zhàn)爭頻繁的年代,過于俊美的容貌成為蘭陵王的心病,于是蘭陵王命令手下人做了許多猙獰可怖的面具。以后每逢作戰(zhàn),蘭陵王都戴鬼臉面具,極大的震撼了敵人。直到今天,冀南一帶戴鬼臉面具的習(xí)俗就是起源于這個典故。
蘭陵王英勇善戰(zhàn),為北齊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邙山大捷后蘭陵王的威名更是天下皆知,人們?yōu)榱烁桧炈鼊?chuàng)作了《蘭陵王入陣曲》。
公元560年的三月,為了表彰蘭陵王的功績,蘭陵王被冊封為徐州蘭陵郡王,蘭陵王的稱號也就因此而得來,直到今天蘭陵王的本名反而很少被人們所知了。
蘭陵王高肅所處的南北朝時期,戰(zhàn)爭頻繁發(fā)生,蘭陵王所在的北齊國,更是帝位更換頻繁,短短二十多年里就換了六個皇帝,皇帝大都也昏庸無能、暴虐無度。公元565年也就是邙山大捷后的第二年,北齊第五位皇帝后主高緯即位,那正處于人生輝煌頂點的蘭陵王的命運將會怎么樣呢?
蘭陵王高肅,字長恭,是北齊末期文武雙全的名將。他一生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屢建戰(zhàn)功。
先后被封為徐州蘭陵郡王、大將軍、大司馬、尚書令等職。因其面貌清秀,當(dāng)兩軍交戰(zhàn)時都要戴上一個兇惡的面具以震懾敵人。因戰(zhàn)功顯赫而招到當(dāng)時的皇帝(其堂弟高緯)的忌恨,終被賜死。 《蘭陵王入陣曲》是歌頌高肅英勇善戰(zhàn)的一支樂曲,悲壯渾厚,古樸悠揚。當(dāng)時北齊重鎮(zhèn)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圍困,北齊王急派各地將士來解圍,高肅親率五百精騎,沖入周軍重圍,直抵城下,與城內(nèi)守軍心協(xié)力夾攻,大敗周軍,解了洛陽之圍。為歌頌蘭陵王的戰(zhàn)績,將士們集體創(chuàng)作了《蘭陵王入陣曲》。此曲后來流傳到日本,深受人民的喜愛。 蘭陵王是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之孫高肅。北齊乾明元年(公元560年)高肅被封為徐州蘭陵郡王,故名蘭陵王。蘭陵王相貌俊美,武藝高強,屢建戰(zhàn)功。其堂弟高緯繼皇位后,忌其威武功高,恐皇位被奪,于公元573年用毒酒殺害了這位年僅30歲的名將。
蘭陵王墓是北朝墓群之一,位于磁縣城南5公里的劉莊村東,建有頗具北方建筑風(fēng)格的碑樓、圍墻、古墓、碑亭,以及蘭陵王塑像等。齊故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蘭陵忠武王碑",碑身刻字是研究北朝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的寶貴文獻(xiàn)資料。1988年,蘭陵王碑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hù)文物。
蘭陵王還為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chǎn)-《蘭陵王入陣曲》。舞曲渾厚古樸,悠揚動聽。這首名曲在我國早已失傳,而在唐朝時傳入日本,至今仍為日本廟堂和皇家慶典音樂。1986年,磁縣文物人員通過日本專家找回此曲,使其重歸故里。
http://www./read.php?tid=4745688&keyword=%B1%B1%B3%AF%C4%B9%C8%BA%D6%AE%C0%BC%C1%EA%CD%F5%C4%B9%A3%A85%D5%C5%CD%BC%A3%A9 蘭陵王——高長恭(?~573)
真正的蘭陵王名高長恭,又名高孝瓘,是東魏大權(quán)臣北齊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風(fēng)【蟹】流大丞相高歡之孫。高歡長子高澄在父親死后當(dāng)上東魏第二任權(quán)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強干,卻于29歲死在奴隸手里,丟下六個嗷嗷待乳的兒子,老四就是成為千古傳說的蘭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實記錄了另外五兄弟的母親出處,就長恭例外在5個兄弟中,其中一個的母親還是妓女。不知道是書史的遺漏,還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隱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繼任,干脆一腳踢走皇帝,自己稱帝,北齊建立。這是個出了名的野獸世家,群交亂性,酗酒暴虐,以殺人為樂。高長恭生在其中,人品算很不錯的,只留下一樁八卦:皇帝賞他20個侍妾,他只收下一個。這個人很聰明,要是一概不收,皇帝沒面子;要是全盤接收,人家會當(dāng)他是好色之徒,所以他有著潔身自好的高潔品性。
高長恭驍勇善戰(zhàn),據(jù)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lǐng)五百騎士,沖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rèn)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注意,這里是個把臉遮了很大部分的頭盔,而不是面具。"蘭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來的編舞者編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故事的戲劇性。),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掉下弓弩手?jǐn)?shù)百名,前來接應(yīng)。很快周軍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他也被稱作是"面具后的悲情王子".
史載:“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xì)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shù)果,必與將士共之。”木蘭從軍最后是投到蘭陵王帳下。女兒家驚艷,為面具摘下瞬間的絕世風(fēng)華,然后跟他一人一半分個紅蘋果。噢,心都醉了!
老天造人,總不愿造得太完美,高長恭染了個大毛病:貪財。門口常有行賄的進(jìn)進(jìn)出出。搞得老百姓都說三道四。屬下尉相愿問他:“王既然俸祿那么高,何必如此貪?”長恭答不上來。相愿說:“您是不是因為怕功勞高,被主上忌諱,故意給自己抹點污垢?”嘿嘿,什么理由?這位老兄說話技巧一流!長恭見有臺階下了,才開口:“是的。”相愿說:“朝廷如果猜忌王,這正好給他留了一條辮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禍。”長恭淚下,跪膝,請他給個安身的法子。相愿說:“王威名太重, 最好在家養(yǎng)病,別干預(yù)政事了。” 長恭聽了勸告,便偶爾裝裝病。完全隱退,又不甘心。正處盛年的男子,誰愿意退休?何況高長恭不是當(dāng)隱士的個性。
北齊末代皇帝高緯一天聽了《蘭陵王入陣曲》,對高長恭說:“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長恭無心快語:“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高緯一聽“家事”這兩個字,心生警覺。叫人給他送去毒藥一杯?;实蹥⑷?連理由都沒扯。這就是亂世的悲哀.高長恭死時的年齡沒有記載,估計才三十出頭。留下個悲痛欲絕的遺孀鄭妃,守著佛門孤燈,度此殘生。四年后,失去了支柱的北齊就為北周皇帝宇文邕所滅,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
這是段怎樣的歲月:有廣陵散的高潔,有蘭亭序的瀟灑,有敕勒歌的豪邁,種種浪漫都只是逃避苦難現(xiàn)實的一醉。潑墨漢家子,走馬鮮卑兒,紅塵里一道道風(fēng)景線皆在噩夢中毀滅。神傷,為焚琴煮鶴般的凄艷。恨不能一把火燃燒掉千年的帷幕,一卷風(fēng)吹干凈中原的黃土,去賞那時的桃花,梧桐,碧竹,尋那人的麈尾,冠帽,面具。用恬淡換去他的功利,用善良換去他的毒暴,用自足換去他的貪殘,可否能將結(jié)局改善?
不用說了,面對歷史,改了過程,改不了結(jié)尾。
2\:“《大面》出于北
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
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3\遣蘭陵王長恭,原名孝瓘,系高澄第四子 4\護(hù)因慈母歸來,頗感齊惠,擬與齊互結(jié)和約。偏突厥木桿可汗遣使至周,謂已調(diào)集各部精兵,如約攻齊,護(hù)不禁躊躇,意欲拒絕外使,轉(zhuǎn)恐前后失信,有傷突厥感情,況母已歸家,無容他慮,還是聯(lián)絡(luò)突厥,免滋邊患。乃表請東征,召集內(nèi)外兵眾,共得二十萬人。周主邕禡祭太廟,親授護(hù)鈇鉞,許令便宜行事,且自沙苑勞軍,執(zhí)卮餞護(hù),護(hù)拜命乃行。到了潼關(guān),命柱國尉遲迥為先鋒,進(jìn)趨洛陽。大將軍權(quán)景宣,率山南兵出豫州,少師楊檦出軹關(guān)。護(hù)連營徐進(jìn),行抵弘農(nóng),再遣雍州牧齊公憲,宇文泰第五子。同州刺史達(dá)奚武,涇州總管王雄,屯營邙山,策應(yīng)前軍。 楊檦恃勇輕戰(zhàn),既出軹關(guān),獨引兵深入,又不設(shè)備,不料齊太尉婁叡,帶引輕騎,前來掩擊,檦倉猝遇敵,行伍錯亂,被齊兵殺得落花流水,一敗涂地。檦逃生無路,沒奈何解甲降齊。三路中去了一路。權(quán)景宣一路人馬,卻還驍勁,拔豫州,陷永州,收降兩州刺史王士良、蕭世怡,送往長安,另使開府郭彥守豫州,謝徹守永州。尉遲迥進(jìn)圍洛陽,三旬不克,周統(tǒng)帥宇文護(hù),使塹斷河陽要路,截齊援兵,然后同攻洛陽。諸將多輕率無謀,還道齊兵必不敢出,但遙張斥堠,虛聲堵御。齊遣蘭陵王長恭,原名孝瓘,系高澄第五子。大將軍斛律光,往援洛陽,兩人聞周兵勢盛,未敢遽進(jìn),洛陽又遣人告急齊廷。時齊太師段韶出為并州刺史,由齊主湛召入問計。韶答道:“周雖與突厥連兵,兩面夾攻,但北虜狡猾,待勝后進(jìn),雖來侵邊,實等疥癬,今西鄰窺逼,實是腹心大病,臣愿奉詔南行,一決勝負(fù)。”知己知彼,究竟還推段婆。湛喜語道:“朕意亦是如此。”乃令韶督精騎一千,出發(fā)晉陽,自率衛(wèi)兵為后應(yīng),亦從晉陽啟行,韶在途五日,濟(jì)河南下,適連日陰霧,周軍無從探悉,韶竟與諸將上登邙阪,窺察周軍形勢,進(jìn)至太和谷,與周軍相遇,韶即令馳告高長恭、斛律光兩軍,會師對敵。長恭與光,立即應(yīng)召,韶為左軍,光為右軍,長恭為中軍,整甲以待。周人不意齊兵猝至,望見陣勢嚴(yán)整,并皆惶駭。韶語周人道:“汝宇文護(hù)方得母歸,何故遽來為寇?”周人無言可答,但強詞奪理道: “天遣我來,何必多問!”韶又道:“天道賞善罰惡,遣汝至此,明明降罰,汝等都想來送死了!”這是理直氣壯之談。周軍前隊統(tǒng)是步卒,遂踴躍上山,來戰(zhàn)齊兵。韶且戰(zhàn)且走,引至深谷,始命各軍下馬奮擊,周軍銳氣已衰,霎時瓦解,或墜崖,或投溪,傷斃無數(shù),余眾俱遁。蘭陵王長恭領(lǐng)五百騎士,突入洛陽城下圍柵,仰呼守卒,城上人未識為誰,不免疑詰。迨經(jīng)長恭免胄相示,乃相率鼓舞,縋下弓弩手?jǐn)?shù)百名,接應(yīng)長恭,周將尉延迥無心戀戰(zhàn),便撤圍遁去,委棄營幕申仗,自邙山至谷水,沿途三十里間,累累不絕。獨周、雍州牧齊公憲,及達(dá)奚武、王雄等,尚勒兵拒戰(zhàn)。雄馳馬挺槊,沖入斛律光陣中,光見他來勢兇猛,回頭急走,趨出陣后,落荒竄去,身邊只剩一箭,隨行只余一奴,那王雄卻緊緊追來,相距不過數(shù)丈,光情急智生,把馬一捺,略略停住,暗地里取弓搭箭,返身射去。可巧雄槊近身,不過丈許。雄大聲道:“我惜爾不殺,當(dāng)擒爾去見天子!”語未說完,箭已中額,深入腦中,雄不禁暴痛,伏抱馬首,奔回營中。莽夫易致憤事。光幸得免害,當(dāng)然不去追趕,也縱馬歸營。天色已暮,兩下里俱各收軍。周將齊公憲部署兵士,擬至明晨再戰(zhàn),偏王雄負(fù)傷過重,當(dāng)夜身死。軍中越加洶懼,賴憲親往巡撫,才得少安。達(dá)奚武入營語憲道:“洛陽軍散,人情震恐,若非乘夜速還,明日且欲歸不得了!”憲尚覺遲疑,武復(fù)說道:“武在軍日久,備悉艱難,公少未更事,豈可把數(shù)營士卒,委身虎口么?”憲乃依議,潛令各營夤夜啟程,向西奔還。權(quán)景宣得洛陽敗報,亦將豫州棄去,馳入關(guān)中。及齊主湛至洛陽,早已狼煙凈掃,洛水無塵。湛很是欣慰,進(jìn)段韶為太宰。斛律光為太尉,蘭陵王長恭為尚書令,余將俱照律敘功。惟尚恐突厥入塞,亟還鄴都。嗣接得北方邊報,謂突厥亦已退軍,更覺得心安體泰,又好酗酒漁色了。 5\齊主緯喪師失地,毫不知愁,反陰忌蘭陵王長恭,有意加害。長恭自邙山得勝,威名頗盛,見七十三回。武士相率歌謠,編成蘭陵王入陣曲,傳達(dá)中外。齊主緯嘗語長恭道:“入陣太深,究系危險,一或失利,悔將無及。”長恭答道:“家事相關(guān),不得不然。”齊主聞得家事二字,幾乎失色,因令出鎮(zhèn)定陽。長恭頗受貨賂,致失民心,屬尉相愿進(jìn)言道:“王既受朝寄,奈何如此貪財!”長恭不答,愿又道:“大約因邙山大捷,恐功高遭忌,乃欲借此自穢么?”長恭才答一是字。愿嘆道:“朝廷忌王,必求王短,王若貪殘,加罰有名,求福反恐速禍了!”是極。長恭泣下道:“君將如何教我?”愿復(fù)道:“王何不托疾還第,勿預(yù)時事!”上策莫逾于此。長恭頷首稱善,但一時總未甘恬退,遂致蹉跎過去。至江淮鏖兵,長恭恐復(fù)為將帥,喟然太息道:“我去年面腫,今何不復(fù)發(fā)呢?”自是佯稱有疾,嘗不視事。齊主緯察知有詐,竟遣使賜鴆,逼令自殺。長恭泣白妻鄭妃道:“我有何罪,乃遭鴆死?”妃亦泣答道:“何不往覲天顏?”長恭道:“天顏豈可再見?”遂飲鴆而死。齊主聞長恭自盡,很是喜慰,但表面上還想掩飾,追贈長恭為太尉。長恭一死,親王中又少一勇將了。自折手臂,亡在目前。 6\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遷并州刺史。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芒山之?dāng)?,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歷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財貨。后為太尉。與段韶討柏谷,又攻定陽。韶病,長恭總其眾。前后以戰(zhàn)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beishi>
7\
洛陽之戰(zhàn)
北周保定四年(北齊河清三年,564年)九月至十二月,北周遣柱國尉遲迥等進(jìn)攻北齊,于洛陽(今河南洛陽)被擊敗的作戰(zhàn)。
是年九月,北齊帝高湛為改善與北周的關(guān)系,曾派人將住在晉陽(今山西太原)的北周權(quán)臣宇文護(hù)之母送往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不久,突厥在塞北集合兵力,遣使告訴北周,約定再次聯(lián)兵攻齊。宇文護(hù)感念高湛送母之恩,不想再討北齊,但又怕違背了和突厥的約定而更生邊患,不得已,乃征內(nèi)外諸軍20萬人東進(jìn)。十月,宇文護(hù)軍至潼關(guān)(今陜西潼關(guān)東北),派尉遲迥率精兵10萬為前鋒直指洛陽;大將軍權(quán)景宣率荊襄之兵前往懸瓠(今河南汝陽);少師楊鍘進(jìn)攻軹關(guān)(今河南濟(jì)源西)。十一月,宇文護(hù)進(jìn)駐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西),尉遲迥軍包圍洛陽,雍州牧宇文憲與同州刺史達(dá)奚武、涇州總管王雄等屯軍邙山(今河南洛陽北)。楊劂自恃以往與北齊作戰(zhàn)未曾失利,出軹關(guān)后輕敵深入,結(jié)果被北齊太尉婁睿襲破后降北齊。權(quán)景宣部圍攻懸瓠。北齊豫、永二州刺史舉州投降,權(quán)景宣遂占領(lǐng)二州。十二月,北周軍乘勝進(jìn)攻洛陽,三旬未克,宇文護(hù)分兵切斷河陽(今河南孟縣)道路,以阻遏北齊援兵。諸將輕敵,以為北齊軍必不敢出,因而戒備不嚴(yán),僅派少量偵察人員作例行偵察。北齊派蘭陵王長恭、大將軍斛律光救援洛陽、二將畏懼周軍兵力強盛,不敢前進(jìn)。高湛無奈,決定與并州都督段韶一起自晉陽南下,親督諸軍解救洛陽。段韶到洛陽后,即與諸將登邙阪(今洛陽東北)觀察北周軍形勢。至太和谷(今河南洛陽東)與北周將遭遇,即傳令諸營結(jié)陣以待。以段韶部為左軍,長恭部為中軍,斛律光部為右軍,周軍不意齊軍突至,軍心不穩(wěn),倉卒上山迎戰(zhàn),段韶且戰(zhàn)且退誘敵深入;俟其疲憊發(fā)起反擊,大敗北周軍。周軍全線潰退,達(dá)奚武、宇文憲、王雄等被迫撤軍。權(quán)景宣聞洛陽兵敗,亦放棄豫州退還。
詞牌名 蘭陵王
蘭陵王
作者: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yīng)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fēng)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全部注釋
1.柳陰直:《東京夢華錄》載:"東都外城方圓四十余里,城壕曰護(hù)龍河,闊十余丈,壕之內(nèi)外,皆植楊柳。"
2.隋堤:隋煬帝開鑿?fù)?jì)渠,沿河筑堤種柳,后人稱為隋堤。通濟(jì)渠有一段和汴京城外三里的汴河相重,故其在汴河故道者,又稱汴堤。
3.曾見幾番:考周邦彥生平,周邦彥三別京華,第一次是元佑二年(1087)自太學(xué)正出為廬州教授,第二次是政和二年(1112)以奉直大夫直龍圖閣知隆德軍府并管勾學(xué)事,第三次便是這次自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出知真定府。故云曾見幾番。
4.行色:送行場面的種種情景。
5.故國:這里指故鄉(xiāng)。京華倦客:作者自指。
6.長亭:古代設(shè)在大路邊供行人休息的亭舍,也常用作餞別的處所。
7."應(yīng)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別的說法。
8.榆火:《論語》"鉆燧改火"句注引馬融曰:《周書·月令》有改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一年之中,鉆火各異木,故曰改火。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jié),節(jié)期禁火,節(jié)后另取新火。唐宋時朝廷于清明日取榆柳之火賜朝中百官。
9.別浦:徐堅《初學(xué)記》:"大水有小口別通曰浦。"此指行人離別的河岸。
10.津堠:津,渡口。堠:守望兼記里數(shù)的土堡,五里一堠,十里二堠,亦稱單堠、雙堠。
11. 聞笛:化用李白《洛陽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今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據(jù)詞意推之,似以作于二次官建康時為較合也。稼軒一生以恢復(fù)中原為已任,但南歸后卻進(jìn)退無據(jù),蹉跎歲月,這首具濃厚浪漫主義色彩的詞實是寄托了其一腔孤憤。上闋抒寫了年華虛度抱負(fù)難酬的痛苦,下闋更是想落天外,以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強烈表達(dá)了自己的理想抱負(fù)與堅強意志。
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gòu)成一種超現(xiàn)實的藝術(shù)境界,飛鏡明麗,金波瀉影,長空萬里,結(jié)構(gòu)上的大開大合與思緒的貫聯(lián)相結(jié)合,氣象磅礴而形象飛動。
正如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之評蘇辛詞曰:"讀蘇辛詞,知詞中有人,詞中有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