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背媳婦”背后隱藏的秘密電視劇《西游記》中,豬八戒喜歡上高老莊高美女,想娶她為妻。由于他不是“官富二代”,貪婪的高太公不答應(yīng)。好個老豬,利用法力裝神弄鬼,呼風(fēng)喚雨,讓高老莊患上了“恐豬癥”。 幸虧唐僧取經(jīng)團(tuán)到來,孫猴子扮成高美女,讓“豬八戒背媳婦”回云棧洞。老豬當(dāng)了冤大頭,不知道背上的是塊“孫石頭”。在幽默的曲調(diào)中,搖搖晃晃背著媳婦兒在山路上穿行。好一個猴子,使了個壞心眼,變成個“千斤墜”,把八戒“調(diào)戲”得趴下去,乖乖繳械投降。后人給了八戒一個中肯的評語:豬八戒背媳婦——吃力不討好! 豬八戒為什么會摔得這么慘?因?yàn)樗闹杏忻琅?,放不下,所以給“美女”折磨得趴下去,可見“美女”的殺傷力。 在西游記原著中,并沒有“豬八戒背媳婦”的情節(jié)。孫大圣變成高小姐,在閨房中等待郎君,老豬進(jìn)來后便要親嘴。老孫告訴他,“父親”請來齊天大圣來降他,老豬一聽嚇得尿褲,趕緊穿衣逃命。因此,不存在當(dāng)冤大頭背媳婦的故事。 西游記中,老豬沒有背媳婦,孫大圣倒有兩次學(xué)雷鋒“背媳婦”的故事。 第一次在蓮花山。妖怪叫金角、銀角大王,原是太上老君的燒火童子,偷偷跑出來過把癮,也想嘗一嘗“唐僧肉”的味道。 要想吃肉必須動腦筋,尤其是必須降住孫猴子。妖怪變成一個腳受傷的老道士,趴在路邊直磕頭。唐僧動了慈悲之念,要老孫背他走路。老孫火眼金睛,識破妖怪的伎倆。這次他沒有像打白骨精妹妹一樣的沖動,主動背起了妖怪。 他一邊背,一邊在琢磨著怎樣收拾妖怪。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妖怪知道他要使壞,便作起移山法力,調(diào)動萬惡的“三座大山”將老孫壓住了。好大圣,被“三座大山”壓得“三尸神咋,七竅噴紅”,想甩掉卻沒有那個本事。 第二次,在紅孩兒的地盤鉆頭號山。紅孩兒這個小妖,別看他身小年紀(jì)小,陰毒手段、陰謀伎倆不小,在西游記中無出其右者。 紅孩兒為抓住唐僧,變成小孩吊在樹上。老孫服從師父的命令,再次當(dāng)上“雷鋒叔叔”,背著小妖走路。老孫是個直心腸、直腦袋的主,對付“猴背上”的對手,只會“摜殺”一招,就是將妖怪摔死。他沒有吃一塹長一智,上次“摜殺”妖怪沒有成功,這次能如“猴愿”嗎? 紅孩兒使出“千斤墜”法力,想壓住孫猴子。老孫這次有了準(zhǔn)備,在敵人沒有發(fā)力之前,心中大怒,“抓過他來,往那路旁邊賴石頭上滑辣的一摜”,妖怪一見不好,早跑到九霄云外。 孫大圣學(xué)了兩次“雷鋒”,助人為樂,卻惹得一身騷,不僅沒有消滅妖怪,自己反被妖怪壓住,師父又被抓走,徒喚奈何! 有了兩次教訓(xùn),第三次遇到這種情況時,老孫冷眼旁觀,干脆不背了。他們師徒來到一處黑松林,見到一位半截身體被埋在土里的美女。老孫知道是妖怪,但是不可說,也樂得不動手,讓師父用白龍馬馱著。正如豬八戒的經(jīng)典語言,“曾被賣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 孫大圣身上不背,其實(shí)心里還是背著,這就是悲哀!他最初被如來佛祖用五行山壓住五百年,后來得脫真身,有形的五行山雖然沒有了,無形的五行山依然背著,再加上“三座大山”等障礙,老孫是背得心力交瘁,沒得解脫。 本來,只要背得起就能放得下,偏偏老孫比較偏激,始終沒有找到放下的途徑。他采取的都是非常偏執(zhí)并且簡單粗暴的辦法。 一是自以為是。火眼金睛能辨別妖怪,這是他的長處,但是如何消滅妖怪,關(guān)鍵要看智慧,而不是蠻力。每一次,老孫對付背上的妖怪,都是蠻力。 二是方法簡單。想將背上的妖怪消滅,老孫只會“摜殺”,這是小孩子都能想到的方法,抓住妖怪,找一塊石頭,往石頭上狠狠一摔,妖怪沒摔死,孫猴子變成了“破罐破摔”。 三是自我孤立。這么聰明的孫猴子,難道平時不會向師父師弟們講講降妖除魔的辦法嗎?難道不能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內(nèi)部的團(tuán)結(jié),一致“抗日”嗎?每一次背上妖怪,都是自己想辦法,最終都是沒辦法。 從最初“孫猴子背妖怪”,到最后“白龍馬馱妖怪”,說明什么問題?為什么不讓老豬、沙僧來干這種低檔的活? 西游記是一部修煉身心的故事,這些妖怪是人的“心魔”,即是取經(jīng)團(tuán)隊(duì)的“心魔”。心魔就是煩惱,煩惱就是菩提。菩提是什么?是覺悟也是智慧,當(dāng)一個人修煉到一定程度,突然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dá)到超凡脫俗的境界。 沿途“一老一小一女”的妖怪,代表了人世間所有的煩惱,必須由孫大圣和唐師父一起去克服,尤其是老孫。降伏妖怪,需要“孫猴子來背”和“白龍馬來馱”,必須消除“意馬心猿”。一個人如果意馬心猿的話,是永遠(yuǎn)到不了靈山的。 有一個禪宗故事,兩個云游僧是師兄弟,一天結(jié)伴外出,這時剛好大雨初晴。 師兄弟說笑之間,看到前面一位姑娘站著猶豫不決。近前一看,原來是被一個大水坑擋住去路,過不了。 姑娘只能求助兩位僧人,“師父,能否幫我趟過這個水坑?”師弟嚇得臉紅發(fā)抖,連連搖手說,“這哪能行啊,我們是出家人,不得近女色,如何能背你過去?” 師兄卻坦然面對,對姑娘說,“出家人以慈悲為懷,姑娘別怕,我來背你過去。”說完,伸出雙臂將姑娘背過了水坑。 師兄弟繼續(xù)上路,一路上,師弟一直不搭理師兄。當(dāng)夜晚借宿準(zhǔn)備入睡時,終于忍不住質(zhì)問師兄,“出家人要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等,尤其是戒女色,你剛才所為就不是出家人的行為。” 師兄開始一愣,聽后微笑地說,“你講啥啊,你是說剛才背那位女施主的事嗎?我早就將她放下了,你怎么還背著她?你還沒有放下,說明你心中有雜念啊。” 師兄的“標(biāo)準(zhǔn)答案”,是解決孫大圣“學(xué)雷鋒”沒有學(xué)好問題的答案。背上美女也行,背上大山還是大象也行,不僅要從外在上放下,也要從內(nèi)心上放下;既不能簡單粗暴放下,也要講究方法放下。 一位富翁背著金銀珠寶去尋找快樂。他跨越千山萬水,也沒有找到快樂。有一天,他沮喪坐在山道邊,見到一位農(nóng)夫背著一大捆柴草,樂呵呵地從山上走下來。這位仁兄請教他,“我很富有,但我并不快樂。你說說,為何沒有快樂呢?” 農(nóng)夫放下沉重的柴草,開心地擦去汗水,“快樂也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 富翁頓時開悟了,自己天天背著巨大財(cái)富,猶如“三座大山”,壓著自己喘不過氣來,成天憂心忡忡,哪能找到快樂?于是慈悲為懷,樂善好施,不僅拓寬了他的心靈,也嘗到了快樂的味道。 一個人,最難做到的就是“放下”。我們對于功名利祿,是放不下的;對于悲歡離合,是放不下的;對于子女眷屬,是放不下的;對于善惡得失,是放不下的,等等。 放不下怎么辦?佛法無實(shí)無虛,放下的也不對。著名禪師馬祖道一說,放不下就提起來?,F(xiàn)在是,我們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 尤其是在職場上,我們面對嗔恨嫉妒、憂患愁苦、各種壓力,應(yīng)該通通放下,放下就是快樂。面對責(zé)任公理、慈悲心愿、正義正氣,應(yīng)該通通提起,提起就是快樂。每個人,要像一只皮箱,當(dāng)提起時,能夠提得起;當(dāng)放下時,能夠放得下。 放下就是快樂。只要你心無掛礙,什么都看得開、放得下,何愁沒有美好的春花秋月,何愁沒有清澈的溪流泉水,何愁沒有快樂的掌聲鮮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