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孤帆遠影碧空盡)詩與古琴曲賞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初居安陸時所作。出川未久,剛剛結(jié)束江南吳越之游的李白,這時結(jié)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在送孟浩然東下?lián)P州時,李白揮筆寫下了這首傳涌千古的杰作。 形勢動、意境闊大是此詩最突出的特點。黃鶴樓在江夏,與廣陵(今江蘇揚州)相距數(shù)百里,詩人舉重若輕,將楚地吳天盡收于短短的四句詩中。首句說友人孟浩然辭別黃鶴樓開始東行,次句描寫陽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風光.后兩句寫隱沒于碧空盡頭的孤帆和與天相接的江流,則象一條無形的纖繩,縮短了黃鶴樓與揚州在讀者心中的距離,使詩作描繪和包容了廣闊無垠的空間。此詩每句分別各用一個動詞:“辭”、“下”、“盡”、“流”,從不同角度(行者與相送者)表現(xiàn)了時間上的順承關(guān)系,給人以流動之感,加上動詞自身給詩句帶來的動勢,使全詩雄渾壯闊,.呈現(xiàn)出一種幽深高遠的意境。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能寫得如此雄渾壯闊,幽深高遠,除詩人的才賦外,還有其客觀上的原因。唐代黃鶴樓處于武昌西黃鶴磯上(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踞山臨江,得形勢之要,登樓八面來風,憑欄可極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登臨送客,足可壯人襟懷,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結(jié)束未久,“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或許即有他自身的經(jīng)歷和感受,這時友人繼之而下吳越、之廣陵,自然會在喚起他關(guān)于廣陵的種種記憶,因吳越江山在胸。使詩人的詩才橫貫吳楚,所以能、表現(xiàn)出氣象萬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歲后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歲又“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足跡幾遍中國東南,江漢平原的遼遠壯闊,江南山水的纖巧秀麗與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鮮明的對照。看慣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會對雄渾廣闊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銳的感受和準確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風華正茂,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這首詩寫得神采飛揚。同在江夏、同是送別,他晚年所寫的一首《江夏別宋之悌》便顯得異常凄婉。這首詩寫道: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歷盡坎坷的李白,再也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神采,送別詩也一改舊時風貌,可見心境與詩境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此其四。 情意深摯,是這首送別詩的第二個特點。宋方回論李白詩曾說:“最于贈答篇,肺腑見情愫”(《雜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情驚主要表現(xiàn)在后兩句。這里詩人從自己一方落筆,表現(xiàn)出對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有本作“孤帆遠影碧山盡”,或“孤帆遠映碧山盡”。但從抒發(fā)感情的角度說,還是通行本的文字最為貼切??梢韵胍姡豪畎啄克陀讶说囊黄路珴u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著,在那天水相接處,只有江水在不斷地東流。詩人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也載著他的深情,伴隨著友人而去。“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妙處,在于拉開了詩人與孤帆的距離,在詩人的極目遠眺中,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的惜別之情。而“孤帆遠影碧山盡”,以山做參照物,詩人與孤帆的距離便受到限定。若把“遠影”改作“遠映”,更將船行的情景坐實,限制了讀者的想象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題為《送別》的詩中曾寫過這樣類似的詩句:“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雖詩語較“孤帆”兩句更為質(zhì)樸,情緒也較低沉,但以此為注腳,正可體會李白的思維方式與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底韻。 李白這首送別詩的意境,常為后代其他藝術(shù)形式尤其是電影藝術(shù)所借鑒,許多江邊送別的場面,都設(shè)計了征帆愈行愈遠,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后登上山頂?shù)乃托腥丝諏鞯溺R頭。由此亦可見這首詩藝術(shù)生命力之強盛。明方孝孺《吊李白詩》云:“詩成不管鬼神泣,筆下自有煙云飛。”以此來括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的神韻,也是很合適的。古琴曲《孤帆遠影碧空盡》欣賞
古琴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中最受文人喜愛的樂器之一,中國傳統(tǒng)文人所喜愛的四藝中“琴棋書畫” 更以琴為第一,可知琴在文人意識中的重要位置。據(jù)此似乎也可以說一位出色的琴家,也必將是一位精熟文學詩詞與樂律弦樂的傳統(tǒng)文人。當代古琴大師李祥霆先生,似乎可以算是這樣的人物吧!
最近有一本書名為《唐人詩意》,此書副標題為“琴與簫即興作品演奏集”,此書為仿古籍排版印刷自印本。李祥霆先生以十句唐人詩詞為題,以古琴或簫作即興演奏而錄制成一張CD。這十句唐詩依次為“春風又綠江南岸”、“窗含西嶺千秋雪”、“臥看云起”、“星垂平野闊”、“長河落日圓”、“天地一沙鷗”、“野渡無人”、“月是故鄉(xiāng)明”、“獨釣寒江雪”、“孤帆遠影碧空盡”。這本書就是對于這次CD錄制的介紹,書中還收錄李祥霆先生的書畫作品多幅,也摘錄了英法兩國專著以及音樂刊物對于李祥霆先生琴曲藝術(shù)的高度評價文字,還有李祥霆先生的個人簡歷以及他所撰寫的論文《古琴即興演奏藝術(shù)》一篇,有李勁風撰寫《后記》一篇。
李祥霆先生為滿族人,自幼喜愛音樂、文學以及繪畫,中學時學習洞簫并對古琴產(chǎn)生興趣。一九五七年,十七歲的李祥霆先生赴京拜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為師,同時師從溥雪齋先生、潘素先生學習繪畫。一九五八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吳景略先生學琴。李祥霆先生一九八九年赴英國劍橋大學作古琴即興演奏研究,并以客座教授的身份教授古琴和洞簫。他的長篇論文《古琴即興演奏藝術(shù)》初稿即寫于這一時期,本書中所收為二〇〇一年修訂稿。
李祥霆先生為古琴即興演奏的研究者,也是古琴即興演奏的身體力行者。這本《唐人詩意》亦即“唐人詩意”古琴CD就是本書后記作者李勁風出題,由李祥霆先生即興演奏而錄制的 CD。李勁風在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八日的后記中這樣寫道:即興演奏藝術(shù)是自發(fā)性與偶然性的演奏藝術(shù),是音樂家根據(jù)即時的、創(chuàng)造性的隨想進行的演奏,既沒有事先寫成或印成的樂譜,也不依靠草稿或憑借記憶的幫助。即興演奏藝術(shù)是演奏家的藝術(shù),又是作曲家的藝術(shù)。音樂家將演奏與創(chuàng)作同時完成,不能再有任何的潤濕或修改,籍此使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得以最為自由的表達,靈感與技巧得以最為直接的展現(xiàn)。這是音樂智慧的至臻至美境界,也正是許多音樂家所追求的至高理想。一九八四年,李祥霆先生在香港中國音樂節(jié)上首次公開論述并示范古琴的即興演奏藝術(shù),此后,雖然李祥霆先生經(jīng)常在各種形式的音樂會上以古琴或簫做命題或無標題的即興演奏,也曾在陸續(xù)出版的唱片中收錄過古琴的即興演奏作品,但迄今為止,尚未舉辦過全部即興演奏的個人音樂會,也未出版過全部即興演奏作品集。姍姍來遲的這部琴與簫即興演奏作品集,既是李祥霆先生首部即興演奏作品集,也是世界首部中國器樂即興演奏作品集。十月三日,我們議定由唐代著名詩作中擷取佳句十則,用做標題引發(fā)。“臥看云起時”中的“時”及“野渡無人舟自橫”中的“舟自橫”因已涉入心境的變化而刪去。錄音于十月十日、十一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四個秋夜,用八個小時完成。之前未作任何準備,甚至琴或簫的曲目都未作劃分。我將標題抄在紙條上,隨意拈取報出,李祥霆先生稍稍靜默入境,即開始演奏。心物兩忘,弦指相合,唯意所擬,嘆為觀止。十月十日、十一日錄完八首琴曲,其中《長河落日圓》、《窗含西嶺千秋雪》、《春風又綠江南岸》、《孤帆遠影碧空盡》均僅演奏一次而成。十月十二日,又以《長河落日圓》和《臥看云起》兩首錄音用簫作二度即興。二十二日錄完余下兩支簫曲?!肚儋x》有贊“愔愔琴德不可測兮,體清心遠邈難極兮,良質(zhì)美手遇今世兮,識音者希孰能珍兮,能盡雅琴惟至人兮。”信哉斯言。琴的聲音拾取一直被錄音界視為大難,因其音量細微,音色特殊,往往顧此失彼。以往錄音因條件所限,聲場位置未及細致考量,更因?qū)徝廊∠蚋鳟?,或夸大低音,或加重混響,入耳一片混沌,常為琴之神韻難傳而遺憾惋惜。尤其中國制作者,常是當局者迷,反不如國外某些錄音結(jié)果再現(xiàn)準確。此次錄音徑取自然,戒偽求真,可謂兼有所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