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人口有4 1 1 4 7 6 人。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拉祜族地處亞熱帶山區(qū),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一年中雨季、旱季分明。瀾滄地區(qū)群山巍峨,河道逶迤,資源豐饒,物產(chǎn)富庶,風(fēng)光宜人。 拉祜族有“拉祜納”、“拉祜西”兩大支系,源于古代氐羌系統(tǒng),與彝族關(guān)系密切。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嗦斎耸抢镒宓囊粋€支系。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拉祜族。
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shù)人通漢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chuàng)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chǔ)上,創(chuàng)制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 拉祜族的音樂、舞蹈,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口頭文學(xué)形式多樣。拉祜族的樂器有蘆笙、三弦等。舞蹈多用腳踏動作,左面單擺。傳統(tǒng)舞蹈有蘆笙舞,樣式多達三、四十種。詩歌中的“陀普科”(謎語),特別為群眾喜聞樂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火把節(jié)。 ![]() 衣色尚黑
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特點。 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愛穿傳統(tǒng)服飾,透過拉祜族服飾,仍可窺見古代氐羌系統(tǒng)民族衣著形象。唐代文獻中記載,古代烏蠻“婦人衣黑繒,其長曳地。”拉祜西支系婦女喜歡裹0 . 3 米多長的黑色頭巾。最末一端長長地垂及腰際。有地方婦女還有用黑布裹腿的習(xí)慣。黑色衣服上綴以色彩斑斕的圖案,顯得格外莊重富麗。拉祜西婦女穿窄袖短衫飾以彩色布條;或穿裙子,間隔出紅、黑、白三色。她們出門時,總是肩挎背包,既裝物品,也顯示自己紡織技藝。 ![]() 拉祜美眉^_^
![]() 瀾滄縣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藍黑布拼制而成,下邊鑲一條較寬的藍布邊,頂端綴有一撮約1 5 公分長的彩穗垂下。有的不戴帽子,則用黑布長巾裹頭。婦女穿花邊衣服,也用黑布包頭。
現(xiàn)在,青年小伙子多在對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們則在衣衫下襯上一件白汗衫,下擺露在筒裙上面。他們認為,白色與黑色相配,象喜鵲一樣漂亮。 ![]() 烤肉烤茶
拉祜族曾經(jīng)歷了長期的狩獵生活階段。拉祜族的“拉”是老虎,“祜”意為烤吃的方法。拉祜族的族稱,反映出他們烤食肉類的習(xí)俗非常悠久。今天,拉祜族仍保留著烤食肉類的飲食習(xí)慣,方法是用兩根竹棍子,把涂有食鹽香料的肉夾在中間,放在火塘上慢慢烘烤??救馍S味香,十分可口。 ![]() 腌制品是拉祜族的特殊食品,有腌肉、腌鹵豆腐、腌豆豉、腌酸菜、腌酸筍等。最奇特的是將獸骨頭敲成碎碴,放入鹽巴、辣椒、草果、八角等佐料,裝進土罐內(nèi)腌上數(shù)月,取出即可食用。
飲烤茶是拉祜族的一大嗜好。先把茶葉放進小茶罐內(nèi),放在火塘上烤焦,再倒入滾開水,茶香四溢撲鼻,每次僅飲一小盅。如果有客人來了,一定要以烤茶招待。煮出來的第一罐由主人自己喝,第二罐才給客人飲用。主人喝第一道茶,表示茶中無毒,請客人放心。第二道茶味道最好,奉獻給客人。 ![]() 烤茶
![]() 拉祜族還喜歡飲酒。他們有一套自釀水酒之法,用糯米做原料。也有自釀燒酒,自配藥酒。他們有酒必痛飲,飲酒必唱歌?,F(xiàn)在,逢年過節(jié),拉祜族人都邀請周圍傣、哈尼、布朗等族朋友一道會餐飲酒,吃民族團結(jié)飯。
![]() 刻竹傳信
拉祜族長期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在拉祜族民間,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 天神厄薩曾給拉祜族留下文字,由于拉祜人距厄薩住的地方太遠,取文字的人遲到一年,厄薩寫的文字都被別的民族拿走了。當(dāng)厄薩看見拉祜族來人帶有糯米粑,就把文字寫在上面。取字的人在返回路上遇上大雨,走了一半路程就把干糧吃光了。于是把寫上文字的粑粑也給吃掉了,以為吃到肚里也就記在心上。沒想到回到村里時一點印象也沒有。 這個傳說說明拉祜族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社會發(fā)展遲緩,文化上也是一直比較落后,在拉祜族沒有文字的時期,人們之間有一種特殊的刻竹通信的方法:在竹片上刻一道口,表示有事需要收“信”人前來。大口表示大事,小口表示小事。如果插上三根雞毛,則是要求對方象鳥一樣急速飛來,商談要事。 ![]() 不刻口的竹片也能傳遞信息。插上三只雞尾,捎帶一塊木炭,告訴對方有燃眉之急,需火速救援,插上三根雞毛,帶上三個辣椒,表示發(fā)“信”人生氣,與對方斷交,插上三根雞毛,加上子彈或弩箭,等于下戰(zhàn)書,竹上插三根雞毛,外帶蜂蠟,表示友好和祝福。
今天,中小學(xué)教育已普及拉祜山鄉(xiāng),第一代的拉祜族大學(xué)生已成長起來。傳信的竹片已沒有用武之地了。 ![]() 大年小年
農(nóng)歷春節(jié),也是拉祜族的年節(jié),也叫過年,但要分為大年和小年。 大年又叫女人節(jié),小年又叫男人節(jié)。傳說古時候,到了過年時,男人在外打獵仍未歸來。男人帶著獵物回來后,年已經(jīng)過完了。為了慰勞滿載而歸的男人,村寨又重新過了一次年,叫做過小年。實際上,由于拉祜族長期保留著母系大家庭的社會組織,女人過大年是合乎情理之事。 大年從正月初一到初四共四天,新年的準備卻在上年臘月二十四日便開始了。除夕之夜,人人洗澡,舂糯米粑粑,唱年歌。初一凌晨,頭遍雞叫,各家各戶便背著葫蘆,抬著竹筒奔向山泉搶新水。據(jù)說誰家先搶到清水,誰家谷子先熟。初一晚上村寨人聚集在一起,跳起蘆笙舞,唱起祝福歌。初二到初四,親友互相拜年、贈送禮品。初五這一天,全村男子聚合在一起,把樹干劈開一面,畫上飛禽走獸,每人在三四十公尺外向木片打上一槍,或射上一箭,以預(yù)測狩獵的收獲。第二天,男人便出外打獵。 初九到十一是過小年的日子,全村人穿戴一新,在(钅芒)鑼、象腳鼓聲中翩翩起舞,迎接福神降臨。游樂歌舞活動通宵達旦。正月十二是年節(jié)最后一天,稱做“滿年”。過了滿年之后,緊張的春耕生產(chǎn)很快就開始了。 ![]() 拉祜民居
![]() ![]() |
|
來自: guiyanggao > 《圖解56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