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的教育理念的認識不應只滿足于課堂“熱鬧”、“華而不實”的表現(xiàn)形式上,而應落腳在學生實實在在的學習效果上。努力做到教材的使用智慧而有效;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目的性強、興趣指數(shù)高;教師主導性的發(fā)揮做到時機恰當、點到為止。這樣以來,一定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高效性。
為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我們應主要從處理教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發(fā)揮教師主導性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處理教材-——智慧有效
我曾聽過《滑輪》一節(jié)課,教材開篇導入就是有關定滑輪應用的圖片:一個胖子輕易拉住較輕的貨物,靜止在地面上;一個瘦子因體重小于貨物的重力而無法靜止在地面上;最終瘦子被貨物拉上了二樓的窗口。圖片下面問“有什么科學道理?”。授課教師就是根據(jù)開篇圖片,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解決圖片下的問題”作為本節(jié)課的導入。
學生表面上熱火朝天地討論了10分鐘,交流時,他們的解答卻與老師的預設相差甚遠,有的還嚴重偏離主題,把老師也搞得不知所措。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先將學生從錯誤的、偏離主題的認識中拉回來,然后再重新講解,費時費力,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很大打擊??梢哉f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安排完全是無效教學,而且還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課堂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反思中成長]
教材開篇的這幾幅圖片,設計得很形象,但要看老師如何用,用得好,效果自然不錯,但這節(jié)課之所以出現(xiàn)了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這位老師既沒有吃透教材,也忽視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生在根本不了解定滑輪這種機械的情況下,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只能是漫天撲影、不著邊際地討論,其結果必然是文不對題;而這位老師則充當了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想通過討論讓學生先對滑輪有初步的認識,然后再在肯定學生認識水平的前提下做進一步地引導??墒?,從當堂學生反饋回來的情況可以看出教師設計是失敗的。
我們現(xiàn)在提倡“學在前,教在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在這樣的教學思想的指引下,再結合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這節(jié)課可以按如下思路設計:在上課的前一天晚上將彈簧測力計、滑輪、鉤碼發(fā)給每個學生,讓他們結合課本圖片來進行實驗,總結規(guī)律,并思考開篇圖片下面的問題。這樣,學生面對著“新鮮武器”首先有了探究的欲望,再有圖片的提示,學生操作起來比較有針對性。課堂交流時,學生因為有了親身體驗,而且也有準確的實驗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總結規(guī)律自然水到渠成。采用這種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被調動起來;也利于提高學習的主動意識,學習效果會大大提高。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資源, 但不是唯一資源,在教材的使用上,不能只看表面文字,對教材的處理要有一定的深度。要大膽打破“照本宣科”的做法,教師可以憑著個人深厚的物理內涵、對教材的把握、對學情的了解,對教材內容進行智慧地處理。這樣,使用教材就是“站”在教材之上,而不是“趴”在教材之上了。
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目的性強,興趣指數(shù)高
[教學片段]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物質的又一特性“密度”
師:大家看,我這里有體積相同的木塊、鋁塊、鐵塊,它們的體積相同,但質量相同嗎?
生1:我猜應該不同,木塊應該輕
生2:應該是鋁塊輕!
……
師:那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質量的大小呢?
生:用天平測量。
師:那就快用你們實驗桌上的天平來測量吧。
5分鐘后,學生陸續(xù)測出了質量,并進行了交流。
師: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我們就可以來研究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進而研究密度這一特性。
[反思中成長]
從這節(jié)課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問題是:(一)教學目標不清,情境創(chuàng)設的針對性不強;(二)趣味性太差。
(一)教學目標不清,情境創(chuàng)設的針對性不強。課程一開始就讓學生費時去猜等體積的木塊、鐵塊、鋁塊誰的質量大,從而引導到質量的測量,從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看,這個猜想環(huán)節(jié)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而且課程一開始就測質量,對于學生來說,有些摸不著頭腦,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實際意義,學生是一頭霧水,完全是被老師牽著走,毫無主動性可言。
(二)趣味性不強。整個導入過程與生活沒有任何聯(lián)系,連聽課的老師都沒什么興趣,更何況是學生。常言道:“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有一個好的學習情境,都會直接決定這個知識點的突破情況,并且會成為影響一節(jié)課的成敗的關鍵點。如果教師一上課就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這節(jié)課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針對上述問題,這個教學情境按如下設計會更好:
一、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探究的必要性
師:(出示肥皂塊和泡沫)怎樣區(qū)別?
生:看出來的。
師:(再出示兩杯同體積的水和酒精)如何區(qū)別?
生:聞氣味。
師:(展示一個獎牌)大家看這是什么?它是什么材料的?怎么知道?請大家傳看。
師:我們有時可以從外觀來直接辨別物質,有時卻很難分辨,例如自來水和礦泉水,外觀根本無法區(qū)別,所以我們想知道能不能有一個更科學的方法來區(qū)分呢?
二、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展示手里的石塊(一大一小)。
師:你能看出什么不同?
生:體積大的質量大。
師: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定性的關系,大家進一步來來猜想一下,它們之間有沒有一個定量的變化關系?
生: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師:大家的猜想有沒有道理?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證明。
通過前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教學情境要從貼近生活的角度進入主題,圍繞著明確的目的,來設計層層遞進、結構清晰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隨著教學目標的層層深入,讓學生在興趣和成功的體驗中慢慢感悟學習的樂趣。學習效果會更好。新課程標準下的物理課堂呼喚“求真”、“求簡”、“求實”的教學情境。但教師,不能從一個極端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完全是為了簡單而簡單。把該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刪除了,這樣必然會出現(xiàn)欲速則不達的現(xiàn)象,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不盡人意。
三、教師主導性的發(fā)揮---時機恰當、點到為止
[教學片段]
師:這節(jié)課,我們來探究一下“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請同學們先閱讀下面的提示,然后以同桌為單位進行探究
生:閱讀
凸透鏡的焦距是10cm
1、調節(jié):把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擺放在光具座上.點燃蠟燭,調節(jié)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 把蠟燭放在離凸透鏡遠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xiàn)明亮、清晰的燭焰的像。觀察這個像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是放大的還是縮小。
3、 把蠟燭移向凸透鏡,讓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等于2倍焦距,移動光屏,觀察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像的倒正和大小。
4、把蠟燭再靠近凸透鏡,讓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在2倍焦距與1倍焦距之間,移動光屏,觀察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像的倒正和大小。
5、把蠟燭繼續(xù)靠近凸透鏡,讓蠟燭在凸透鏡的焦點上,移動光屏,看是否能夠成像。
6、把蠟燭移動到凸透鏡的焦點以內,移動光屏,在光屏上還能看到燭焰的像嗎?
現(xiàn)象記錄:
物距與焦距的關系
|
物體的位置
|
透鏡的位置
|
像的位置
|
物距u/cm
|
像距v/cm
|
像的性質
|
實虛
|
大小
|
正倒
|
u>2f
|
|
|
|
|
|
|
|
|
u>2f
|
|
|
|
|
|
|
|
|
u=2f
|
|
|
|
|
|
|
|
|
2f>u>f
|
|
|
|
|
|
|
|
|
2f>u>f
|
|
|
|
|
|
|
|
|
u <f
|
|
|
|
|
|
|
|
|
u <f
|
|
|
|
|
|
|
|
|
生:按照上述步驟操作。
[反思中成長]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并不是說老師就不用點撥、不用講解了。如果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和自主發(fā)現(xiàn),而對學生良莠混雜的思維現(xiàn)狀視若無睹、聽而不聞,那么就會失去教師“教”的真正意義,學生也就失去了思考、交流、提升的機會。在這節(jié)實驗課中,主要問題是:教師該導的不導;不該老師做的卻做了。
第一步調節(jié)三心在同一高度,有的學生將同一高度理解為同一直線,出現(xiàn)了像成在光屏的上部、下部等不在光屏中心的現(xiàn)象,這時候,老師就不能視而不見了,應及時的點撥: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應進行如下引導:讓學生在光具座上依次放好蠟燭、凸透鏡、光屏,然后點燃蠟燭,要求學生移動光屏,在光屏上找到一個清晰的像,然后,根據(jù)像在光屏上出現(xiàn)的位置,有的可能出現(xiàn)在下方,有的可能出現(xiàn)在上方,而有的組根本在光屏上無法找到像,還有幾組像在光屏的中間。再問學生:“你們覺得哪幾組成像的位置比較好,便于我們實驗的繼續(xù)進行。”學生自然而然地了解到應該讓蠟燭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間,再觀察那幾組像成在光屏中間的三者的位置關系,這樣學生就會明白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之前,首先要調整蠟燭的焰心,凸透鏡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就是為了能在光屏的中間成一個完整、清晰的像,假如三者在同一直線上,那么成的像也只能是在光屏的上方或者是下方。這樣設計,表面上看,花的時間比直接做要多,但讓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具體體會調節(jié)的重要性,相比前者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掌握知識的實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在表格的設計上,一個物理實驗成功與否,探究思路是否清晰,關鍵在于表格的設計,因為它直觀地反映了學生的實驗思路,所以,表格的設計就應該放手讓學生去完成,因為學生設計表格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整理思路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應該由老師越俎代庖。
作為一堂課的主導者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該點撥的要點撥,該放手的要放手,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要體現(xiàn)出教師的果敢與智慧!
綜上所述,新的教育形勢需要先進的教育理念,而先進的教育理念只有結合教學實踐中新的教育模式才會得到磨合、提升和深化,作為新課改的主力軍和新課程的具體實施者的教師,無論是教材的使用、情境的創(chuàng)設、還是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都需要我們遠離形式上的浮躁,多做一些務實的探究,我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能真正達成教學目標,一定能真正地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