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社會的產(chǎn)物;文化是一種 歷史 現(xiàn)象,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沉淀。所謂“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和一般的知識,也特指某一領域或某一范疇體現(xiàn)的思想觀念,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以及風俗習慣等。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有著鮮明的文化特性,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作為信息傳遞的工具,地位舉足輕重。
“翻譯”,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轉(zhuǎn)換成另外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也指民族共同語與方言,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 現(xiàn)代 語之間地轉(zhuǎn)換。作為語際的交流,把握文化所傳承的信息,至關重要。曾經(jīng)有一個翻譯的軼事:一位外國人參加 中國 的朋友的婚禮,他稱贊新娘很漂亮,新郎謙虛地回答:“哪里,哪里。”外國朋友大吃一驚,以為是問哪里美,只好硬著頭皮說:“鼻子,眼睛,耳朵,嘴巴都很美。”無獨有偶,在我們地現(xiàn)實生活中,大型公司也因為不懂文化的內(nèi)涵,同樣犯了大笑話。Braniff Airlines(布蘭尼夫空公司)想宣傳其舒適的座位,可當它的廣告語從 英語 翻譯成西班牙語時,意思卻告訴人們乘坐他們的飛機可以不穿衣服。同樣the Chevrolet automobile company(雪佛萊公司)試圖在拉丁美洲推銷the Chevy Nova car,廣告譯文同樣也很糟糕。Nova意思是星星,而在西班牙語里是走不動的意思。
故而,翻譯不僅僅單純是語言的轉(zhuǎn)換,更蘊含與文化之中。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說:“對于真正成功的翻
譯而言,熟悉這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
二、地理位置的不同
語言文化離不開人類的生活的環(huán)境。正是在人們的生活中,語言漸漸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賦予其獨特的 自然 環(huán)境特色,有濃厚的地域風采。
英國是一個海島,漁業(yè)和航海業(yè)在 經(jīng)濟 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國傳統(tǒng)是內(nèi)陸文化,農(nóng)業(yè)在經(jīng)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因而在英語中很多習語與水有關,但在漢語中很難找到相同的對應。例如:
Rest on one’s oars 暫時放一放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Drank the fish 牛飲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千萬不要班門弄斧
氣候同樣也帶有地域特色。中國人喜愛東風,因為東風象征著春天,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通常用來比喻革命地氣勢和力量。而西風是冬天的象征,給大地帶來一片蕭瑟和凄涼,通常用來比喻沒落地腐朽勢力。“東風壓西風”(毛澤東),如果不了解此中特殊涵義,外國人勢不會明白其特殊含義。但在西方,英國是海洋性氣候,西風代表著春天,象征著生氣勃勃,大地復蘇。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天的謳歌。同樣,中國的夏天是炎炎夏日,烈日難耐,通常人們覺得不舒服。但是英國的夏天氣候涼爽宜人。莎士比亞曾經(jīng)寫了《仲夏夜之夢》,并且還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把愛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ure.
三、思維方式的不同
民族思維方式屬于傳統(tǒng)文化,這種觀念文化的主要載體式語言的句法結(jié)構(gòu)。漢語句子重“意合”,反映中國人重“綜合”,英語句子重“形合”,反映西方人重“分析”。在中文的句子中多采用“流水句”,在敘述事實的過程和動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涵幾個甚至十幾個句子。譬如在《水滸傳》中就多采用這樣的“流水句”。但西方人注重邏輯分析,慣與“由一到多”的思維方式;句子結(jié)構(gòu)以主語和謂語為核心,統(tǒng)攝到各個短語和從句,由主到次,層層疊加,形成“樹杈形”的句式結(jié)構(gòu)。所以在 英文 翻譯中,譯者通常用連詞“and,but,or”等,并多用分句,從句來表達原文層層遞加,有主到次的信息。此外,漢語多主動句,英語多被動句,反映了中國人不重本體的思維方式,而西方人重本體的思維方式。漢語通常從已知到未知,從大到小的詞序和英語從未知到已知,從小到大的詞序,反映了中國人的順向思維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維。譬如在地址和時間地順序上,中國人先省份,后城市,再地方,而西方人則習慣與先小地方,再大地方。
四、人名文化的差異
人名的文字形式以及人名的結(jié)構(gòu)模式影射出不同的信仰、習俗和價值觀。中國傳統(tǒng)的姓名由三個字組成,第一個是姓,第二個是家族的輩分,第三個才是名。名字的選取代表著取名者的所寄托的希望。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人們都有名有姓,但是在姓名的排列順序上,卻有很大不同。中國人姓在前,名在后;西方人則是名在前,姓在后。這種姓和名的不同排列順序體現(xiàn)了中西方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宗族觀念,而姓代表這宗族、氏族、群體和血緣關系。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代表宗族、家族的“姓”必然在前,而代表個性的“名”理應在后。然而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比,西方更強調(diào)個性和個體,尊重個體獨立的人格和主體意識,所以必然把代表個體的“名”放前,而代表共性的“姓”放在后面。故而,這種“重姓”和“重名”的觀念識中西方人人名文化中最明顯最重要的差異。所以中國有“百家姓”,蘊含深厚的文化積累,但西方的“姓”則多來源與以父姓、地名、諢名、職業(yè)、顏色或自然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