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請選出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幼兒時期,兒童的主導活動是( ?。?。 A.游戲 B.學習 C.記憶 D.想象 2.幼兒大腦機能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大腦皮質的( )機能上。 A.興奮 B.抑制 C.協(xié)調 D.聯(lián)想 3.( ?。┱J為游戲是兒童借以發(fā)泄體內過剩精力的一種方式。 A.霍爾 B.格羅斯 C.席勒 D.拉扎魯斯 4.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發(fā)展階段決定兒童特定時期的游戲方式,所以有規(guī)則游戲出現(xiàn)在( )。 A.感知運算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5.( )被皮亞杰譽為“兒童游戲的高峰”。 A.合作游戲 B.創(chuàng)造性游戲 C.功能游戲 D.假裝游戲 6.一生中詞匯數(shù)量增加最快的時期是( ?。?span lang=EN-US> A.嬰兒期 B.幼兒期 C.童年早期 D.童年晚期 7.幼兒最先掌握的詞匯類別為( ?。?span lang=EN-US> A.名詞 B.動詞 C.形容詞 D.代詞 8.成人短時記憶的容量是7±2個信息單位,3歲兒童為4個左右,6歲兒童可達( ?。﹤€左右。 A.4 B.5 C.6 D.7 9.兒童記憶發(fā)展的質變的標志是( ?。?。 A.有意識記憶的出現(xiàn) B.元記憶的形成 C.記憶策略的自覺使用 D.語詞記憶占主導 10.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不包括( ?。?。 A.相對具體性 B.可逆性 C.刻板性 D.自我中心性 11.幼兒的道德認知發(fā)展處于( ?。?span lang=EN-US> A.前道德階段 B.后道德階段 C.自律道德階段 D.他律道德階段 12.兒童首先獲得( ?。┑男詣e恒常性。 A.自己 B.其他同性別兒童的 C.其他異性兒童 D.父母 13.大腦各區(qū)成熟的順序是( )。 A.額葉→顳葉→頂葉→枕葉 B.頂葉→顳葉→枕葉→額葉 C.枕葉→顳葉→頂葉→額葉 D.額葉→頂葉→顳葉→枕葉 14.陳千科的實驗表明,有意識記的效果超過無意識記發(fā)生在( ?。?。 A.幼兒前期 B.幼兒后期 C.小學前期 D.小學后期 15.侵犯行為通過替代性強化而獲得,這一觀點屬于( ?。?span lang=EN-US> A.生態(tài)學理論 B.社會學習理論 C.社會信息加工理論 D.知覺學習理論 答案:1.A2.B3.C4.C5.D6.B7.A8.C9.A10.B11.D12.A 13.C 14.B 15.B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多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選出所有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多選、少選均不得分。 1.兒童腦電的發(fā)展的兩個加速期為( ?。?。 A.5~6歲 B.8~9歲 C.10~11歲 D.13~14歲 2.游戲的社會化程度可以將游戲劃分為( )。 A.旁觀游戲 B.單獨游戲 C.合作游戲 D.假裝游戲 3.幼兒句法結構的發(fā)展趨勢為( )。 A.從簡單句到復合句 B.從無修飾句到有修飾句 C.從單詞句到多詞句 D.從陳述句到疑問句、祈使句等 4.侵犯行為理論有( )。 A.精神分析理論 B.生態(tài)學理論 C.社會學習理論 D.社會信息加工理論 5.完整的性別認同概念包括的基本成分有( ?。?。 A.性別恒常性 B.性別同一性 C.性別穩(wěn)定性 D.性別角色偏好 6.數(shù)概念的掌握包括理解( ?。?span lang=EN-US> A.數(shù)的實際意義 B.數(shù)的運算 C.數(shù)的順序 D.數(shù)的組成 7.兒童的推理水平不斷提高體現(xiàn)在( ?。?span lang=EN-US> A.推理內容的正確性增強 B.推理的獨立化 C.推理過程的概括性增加 D.推理方式的簡約化 答案:1.AD 2.ABC 3.ABD 4.ABCD 5.ABC 6.ACD 7.ACD 三、簡答題 1.簡述兒童游戲的發(fā)展趨勢。 隨著兒童身心的發(fā)展,游戲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表現(xiàn)在游戲內容、組織形式、游戲時間長短和參加成員等多方面。 ?。?span lang=EN-US>1)游戲的內容反映幼兒對現(xiàn)實生活的模擬能力和想象能力。從游戲主題看,范圍由幼兒熟悉的家庭、幼兒園日常生活逐漸擴大到生產勞動、社會生活;由反映人們運用物體的外部活動發(fā)展到反映人們在活動中的相互聯(lián)系,以至人們的內心情感和道德品質;由簡單、自由到較復雜、有特定內容。從游戲的情節(jié)看,由零星、片斷到較系統(tǒng)、豐富且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 ?。?span lang=EN-US>2)游戲的形式反映幼兒認知水平的發(fā)展。一般從模仿性游戲發(fā)展到角色游戲、表演游戲進而到有規(guī)則游戲。從不會事先分配角色到能自行分配角色,甚至能帶別人玩,組織能力得到發(fā)展。 (3)兒童游戲的時間也從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延長到40~50分鐘,甚至更長,游戲的集體性也隨之增強,由獨自一人的游戲發(fā)展到合作的游戲。 2.簡述幼兒同伴關系的發(fā)展對其心理發(fā)展的作用。 兒童進入幼兒園與同伴的接觸次數(shù)增加,不再把成人當作惟一依靠的對象而是主動尋求同伴。他們與同伴的交往比以前更密切、頻繁和持久,偏愛同性同伴,對同伴依戀強度增加。語言發(fā)展使同伴間交往更有效。兒童間從事社會性程度較高的合作性游戲大大增多了,兒童建立友誼數(shù)量增長,但兒童早期的友誼一般是脆弱的。 幼兒同伴關系的發(fā)展對心理發(fā)展的作用有:①同伴可以滿足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②同伴交往為兒童提供了學習他人反應的機會。③同伴是兒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參照框架。④同伴是兒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個來源。 3.簡述心理理論的基本觀點。 心理理論指憑借一定的知識系統(tǒng)對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推測,并據(jù)此對行為做出因果性解釋、預測和控制的能力。錯誤信念任務被視為兒童是否具有心理的表征理論的“石蕊試劑”檢驗。兒童朝成人的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過程中,有許多里程碑,首先是在2歲時,兒童獲得某種愿望心理學——主要依靠愿望來解釋行為,3歲時,兒童獲得愿望一信念心理學,他們開始討論信念和想法,但他們仍繼續(xù)通過求助于愿望來解釋行為,4歲后,兒童獲得類似成人的信念一愿望,開始認識到想法和信念影響著人們的行為。 4.簡述幼兒的言語發(fā)展。 幼兒期是兒童言語豐富、熟練掌握口語的關鍵期,也是言語從外部過渡到內部并掌握書面言語的時期。因此,言語能力是衡量兒童智力發(fā)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兒童的言語發(fā)展體現(xiàn)在:詞匯量的發(fā)展,句子的發(fā)展和口語表達能力發(fā)展三方面。 (1)詞匯的發(fā)展。①詞匯量的增加。幼兒期是一生中詞匯數(shù)量增加最快的時期,3~4歲,詞匯量的年增長率最高。3歲幼兒掌握的詞匯量為1000個,6歲約為3500個。兒童詞匯量增加的同時,其中的積極詞匯的含量也逐漸增長。詞匯量的增加還體一現(xiàn)在同類詞的擴展,意義的復雜程度和兒童所依據(jù)的非語言策略決定新詞及其意義的掌握順序。②詞匯內容的豐富和詞義的深化。幼兒對詞義的掌握經歷了從籠統(tǒng)到精確化,從具體化到抽象化、概括化的過程。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幼兒對詞匯的內涵和外延不斷進行調整和修正,“用詞不當”的現(xiàn)象逐漸減少。③詞類范圍的擴大。幼兒掌握的詞匯類別不斷擴大,同時,他們對不同詞類的掌握具有先后順序,一般先掌握實詞后虛詞,實詞中先掌握名詞,其次是動詞,再次是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等。 ?。?span lang=EN-US>2)句子的發(fā)展。句子的發(fā)展可以從量(句子長度)和質(句法結構)方面進行考察。幼兒產生的句子長度不斷增長,從單詞句到雙詞句、多詞句。幼兒句法結構的發(fā)展趨勢為:從簡單句到復合句,從陳述句到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從無修飾句到修飾句。 (3)口語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幼兒口語表達的重心轉變:從對話言語到獨自占語、從情景言語到連貫言語。獨白言語和連貫言語的發(fā)展是兒童口語表達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指標??谡Z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內部言語的產生,也為今后入學接受正規(guī)教育掌握書面言語奠定了基礎。 5.簡述兒童記憶發(fā)展的趨勢。 ①記憶容量增加,兒童的記憶容量隨年齡增長而增加。3歲兒童短時記憶容量為4個左右信息單位,6歲兒童可達6個左右,成人為7±2個。②記憶類型發(fā)展,幼兒初期兒童無意識記占優(yōu)勢,幼兒晚期有意識記和追憶的能力才逐漸發(fā)展起來。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都隨兒童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但在幼兒期,兒童的無意識記的效果優(yōu)于有意識記。幼兒初期形象記憶占主導地位,對詞的邏輯記憶能力還很差,研究表明:無論哪個幼兒年齡階段形象記憶效果都優(yōu)于語詞記憶,幼兒兩種記憶效果都隨年齡而增長,但語詞記憶發(fā)展更快。③記憶策略形成,記憶策略的發(fā)展經歷了沒策略、經誘導能用策略、能主動自覺使用策略三個階段。年幼兒童自發(fā)運用策略還有困難,一般認為5歲以前兒童處于第一階段,5~7歲處于第二階段,10歲之后兒童記憶策略穩(wěn)步發(fā)展。④元記憶的形成,幼兒已經表現(xiàn)出一定的元記憶能力。如5歲兒童知道記住一個長詞比一個短詞難,記住生疏的物體比熟悉的物體難等。 6.試簡要闡述運算的性質。 運算是動作,是內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邏輯結構的動作。從這個定義中可看出運算或心理運算有四個重要特征:①心理運算是一種在心理上進行的,內化了的動作。例如,把熱水瓶里的水倒進杯子里去,倘若我們實際進行這一倒水的動作,就可以見到在這一動作中有一系列外顯的,直接訴諸感官的特征。然而對于成人和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可以用不著實際去做這個動作,而是在頭腦里想象完成這一動作并預見它的結果。這種心理上的倒水過程,就是所謂“內化的動作”,是動作能被稱之為運算的條件之一。②心理運算是一種可逆的內化動作。繼續(xù)用上面倒水過程的例子加以解釋,在頭腦中我們可以將水從熱水瓶倒人杯中,事實上我們也能夠在頭腦中讓水從杯中回到熱水瓶去,這就是可逆性(reversibility),是動作成為運算的又一個條件。一個兒童如果在思維中具有了可逆性,可以認為其智慧動作達到了運算水平。③運算是有守恒性前提的動作。當一個動作已具備思維的意義,這個動作除了是內化的可逆的動作,它同時還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所謂守恒性(conservation)是指認識到數(shù)目、長度、面積、體積、重量、質量等盡管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但保持不變。守恒性與可逆性是內在聯(lián)系著的,是同一過程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④運算是有邏輯結構的動作。兒童的智力發(fā)展到運算水平,即動作已具備內化、可逆性和守恒性特征時,智力結構演變成運算圖式。運算圖式或者說運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個有組織的運算系統(tǒng)之中。一個單獨的內化動作并非運算而只是一種簡單的直覺表象。事實上動作不是單獨,孤立的,而是互相協(xié)調的,有結構的。 以運算為標志,兒童智力的發(fā)展階段可以分為前運算時期和運算時期;繼之又可將前者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和表象階段;后者區(qū)分為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四、綜合題 1.舉例說明幼兒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并談談它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幼兒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它的具體形象性以及進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具體形象l生思維就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而不是憑借對事物內在本質和關系的理解來進行的思維。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性為主,比如幼兒要憑借生動鮮明的具體形象才能理解童話故事。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還派生出幼兒思維經驗性、表面性、擬人化等特點。比如他認為山上的云霧是山爺爺抽煙造成的。 皮亞杰把2~7歲兒童思維歸屬于“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是:相對具體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他的“三山實驗”“守恒實驗”都形象地說明了這點。 根據(jù)幼兒思維的這些特點,我們對幼兒進行教育時應遵從幼兒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能拔苗助長,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給孩子的學習材料主要以形象具體的為主,比如圖片、動畫等。 2.論述假裝游戲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意義。 游戲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游戲活動中,最使人激動的突破是在11~13個月時假裝游戲的出現(xiàn)。最初的假裝游戲情節(jié)非常簡單,兒童假裝正在從事他們熟悉的活動,如吃、喝、睡。18~24個月時,兒童能按一個有意義的順序做出多種假裝活動。在前運算期,兒童的假裝游戲得到真正發(fā)展。他能用一種物體表征另一種物體,而且還會創(chuàng)造性的用語言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幻想的世界。2~5歲,兒童的假裝游戲日益社會化和復雜化。兒童會把日益增加的社會性游戲能力和理解假裝游戲的能力結合起來,在設計假裝活動時,相互合作。 從智力上看,游戲能為兒童提供語言交流、想象、選擇策略和解決問題的背景。與其他活動相比,兒童通常會在假裝游戲中表現(xiàn)出更高級的智力技能。學前兒童的假裝游戲也可促進其社會性發(fā)展。為保證社會性假裝游戲的順利進行,兒童必須選擇不同的角色,協(xié)調相互之間的活動,并解決可能出現(xiàn)的爭端,兒童也學習和模仿一些成人角色的游戲,如“過家家”游戲。那些參加過許多假裝游戲的學前兒童的社會技能更加成熟,更受同伴歡迎。最后,游戲會促進情緒的健康發(fā)展,在游戲中,兒童能表達他們的情緒困擾,和解決情緒沖突。實際上,用游戲方式解決情緒沖突有助于兒童理解權威和所要遵循的規(guī)則。 所以,游戲絕非無用,實際上,兒童在享受游戲的快樂的同時,他的智力、社會性和情緒都得到發(fā)展。游戲是兒童真正最重要的工作。 3.幼兒面前放有兩個同樣大的橡皮泥球,當面將其中一個壓扁,幼兒會認為這兩團橡皮泥不一樣大了。試以發(fā)展心理學原理分析這一現(xiàn)象。 該現(xiàn)象說明幼兒并不具備守恒能力。皮亞杰認為,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并不具備守恒能力,他們還沒有認識到當物體的表面現(xiàn)象發(fā)生某種改變時,其自身的某種特性(如容量、體積、數(shù)目)仍會保持不變。 學前兒童不能達成守恒,皮亞杰認為是前運算期兒童缺乏克服直覺推理的兩種操作。其一是去中心化。即能同時關注問題的多個方面的能力。兒童不能同時考慮橡皮泥球的表面積和高度兩個維度,而只能單一注意到一個維度的差異,并因此做出判斷。同時,學前兒童還缺乏可逆性,即在心理上逆轉或否定某一行為的能力。即他們不能從心理上反向思考所見的過程。因此他們不會認為被壓扁的橡皮泥球與未壓扁前是一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