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是自作?為他作苦?乃無因生(純屬偶然之情況)耶?苦是由因緣而生起的。因緣滅,苦也就滅了。 為人治病之前,首先了解其病因是很重要的事。治療的功效,有賴于去掉病因。佛陀說苦,進一步指出苦因,這是給與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輕率地批評說佛陀是悲觀主義者,是不公正的。樂觀主義者當然會很高興聽到在四真諦的解釋中,有一條“厭世主義者”的出路。 根據(jù)佛陀的教導,什么是苦因集諦呢?在佛教教義中,由于沒有掌握人類命運的專橫創(chuàng)造者,佛教不將苦或苦因歸因于外力或“超自然”的力量,而是從人自己最內(nèi)部的秘密深處去尋找。在早期的佛經(jīng)中,佛陀的初次說法以及其他許多經(jīng)中,第二真諦(集諦)是用以下的話來有系統(tǒng)地表述的: 招致來生的愛欲,伴隨著有情感的希望,到處尋求新的快樂,此即欲愛,有愛和非有愛。 所以,這就很清楚,苦是愛欲的結(jié)果,愛欲是苦的因。在這里,我們看到種子與果實,作用與反作用和因與果的關系。這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現(xiàn)象,沒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現(xiàn)在這種最強大的力量,這種心理因素,希望保持生存下去。它一再制造世界。生命依靠生命的欲望,它是隱藏在背后的動力,不僅現(xiàn)生是如此,過去生中和未來生中亦復如此?,F(xiàn)在的果是由于過去的因,未來的果將是由于現(xiàn)在的因。此是緣起法的程序。此種力量可用河流(愛河)作比較,因為像河水淹沒村莊、郊區(qū)、城市和鄉(xiāng)村一樣,由于轉(zhuǎn)生,愛欲之河在繼續(xù)奔流。又像燃料維持火焰燃燒,愛欲的燃料在維持生存之火不滅。
佛陀說:
諸比丘,我未見任何別的束縛(結(jié))像此愛結(jié)捆綁眾生,長期徘徊與匆忙于生死流轉(zhuǎn)中。諸比丘,確實眾生被此愛結(jié)捆綁,徘徊匆忙于生死流轉(zhuǎn)。 在這里,重要的是理解愛欲不是因為帶有大寫的F(英文“第一FIRST”的頭一字母,──譯者)和C(英文“因CAUSE”的頭一字──譯者),就被認為是第一因。因為根據(jù)佛教講,沒有“第一因”,而是無始以來的因和果與其他邪惡統(tǒng)治著宇宙。事物既非一因,亦非無因。而是像緣起法所說的是“眾因”。愛欲像其他色法一樣,也是緣生的。互相依賴和互相關聯(lián),其本身既非始,亦非終,雖然愛欲被列為苦的近因,但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賴的。依受生愛,受的生起依靠觸,等等。下面的對話表明佛陀關于苦因的觀點:
有一次,一個叫做迦葉波的苦行者這樣問佛陀: ──尊敬的喬達摩,現(xiàn)在苦是自作? ──實非如此,迦葉波。 ──尊敬的喬達摩,何為他作苦? ──實非如此,迦葉。 ──尊敬的喬達摩,為何苦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無因生(純屬偶然之情況)耶? ──實非如此,迦葉波。 ──尊敬的喬達摩,苦不存在(沒有苦)耶? ──肯定,迦葉波,苦非不存在。有苦。 ──尊敬的喬達摩既不知苦,亦不見苦。 ──非也,迦葉波,我非既不知苦,亦非不見苦之人,我是知苦見苦之人。 ──尊敬的喬達摩,現(xiàn)在你是如何答復我問,如“實非如此,迦葉波”。你斷言有苦,知苦見苦。尊敬的喬達摩,可否教我何為苦? ── 迦葉波,說“一人作苦,同一人受苦,此為常見論者;說一人作苦,他人受苦,是斷見論者。迦葉波,如來避免此二極端,教中道法;無明(存在的真正性質(zhì))緣行,行緣識(轉(zhuǎn)生),識緣名色(精神與物質(zhì)結(jié)合)、名色緣六處(前五根與第六意根)、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與失望。如是整個苦即生起,此是順緣起。(這就叫做集諦)。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等等)……如是整個苦亦滅,此是逆緣起。(這就叫做滅諦)。 迦葉波聽了對這種教義的解釋,信服了,就皈依了佛、法、僧,進入了僧團,其后成為阿羅漢之一。 所以,這種緣起教義,次序十分清楚,苦是由因緣而生起的。因緣滅,苦也就滅了。 佛陀自己在《增支部》中是怎樣解釋這種現(xiàn)象的呢? 諸比丘,何為集諦?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等)……所以整個苦生起。 諸比丘,此被稱為集諦。 諸比丘,何為導致苦滅之滅諦?由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等等)……全部苦滅。諸比丘,此即名為滅諦。 現(xiàn)在,很清楚,緣起對第二真諦(集諦)和第三真諦(滅諦)是很重要的,是必然的結(jié)果,而不是像某些人設想的是后期編纂的佛陀的教義。 此種相依的緣起法,常常被簡單地解釋為實用的條件。由于缺乏解釋,雖然它好像是這樣,但它不僅僅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教義。那些精通佛教三藏的人知道,在緣起法中,將揭示出智慧的基本原則,在世界上一切萬事萬物──五蘊──相依的這種教義中,佛陀的生命觀的實質(zhì),是能夠被真正認識的。所以,假如佛陀關于世界的解釋被正確地理解,那就完全抓住了在格言中總結(jié)起來的上面已經(jīng)提到的中心教義“諸法因緣生”。
事物的因和緣沒有了,果也就沒有了。遵照佛陀的緣起教義,這種思想,被對佛法有淵博知識見稱的施羅比丘尼下面這首偈文中表示出來了:
此種身形非自作,亦非他人造此禍; 緣為基礎方存在,緣盡彼形亦結(jié)束。 由于我們在上面看到“實非如此,迦葉波,實非如此,迦葉波”是佛陀答復迦葉波“是否苦是自作或他作”的問題,其答復清楚地表明佛陀不同意是自力(苦完全是由于自因所致)和外力(苦完全是由于自力以外的他力所致)所致。 說苦完全是由于個人自作,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是在有情世界環(huán)境之中,環(huán)境會以各種方式影響他。說人的行動舉止,完全是由于外力決定的,同樣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該時人的道德責任和意志的自由是被否定的。佛陀的中道教義緣起法,避免了這兩個極端,說明一切法或一切現(xiàn)象都是因緣互相依賴和互相關聯(lián)的。 這種因果的相續(xù),任何自力或外力都妨礙不了、控制不了。這種相互相關性的教義,不能被說成是宿命論。因為在此種教義中,個人的作用,物質(zhì)環(huán)境和道德的因果關系(心理的因果關系)是互相的。物質(zhì)世界影響人的心理,另一方面,人的心理又影響物質(zhì)世界。很明顯,這是高層次的教義和意境。正如佛陀所說:“世間由心領導。”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重要意義并應用到緣起的生命上去,我們就會誤會它是一種因果關系的機械規(guī)律,或者甚至誤認為是一種簡單的同時生起,是有生命和無生命的諸法第一個開始。在佛教教義中,由于沒有一法有開始,緣起表明不可能有一個第一因。有生存的最初開始,有眾生生命洪流的開始,是不可想象的。正如佛陀所說: 有關世界之看法與推測,可能導致思想上之混亂。 諸比丘,此生死輪回相續(xù),看不到盡頭,眾生之最初開始游蕩與匆忙,包藏于無明之中,被愛欲所束縛,不可見。 事實上,不可能想象有第一個開始。無人能追溯任何一樣東西的最初起源,甚至對一粒沙子也不可能,更不用說對人類了。在過去的無始中尋找有始,是毫無用處、毫無意義的。它是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和遷流。 假如有人斷定有第一因,他就是在要求為“第一因”的“因”辯護。因為沒有什么東西能逃脫因和緣的規(guī)律,這因和緣是世界是所有的人都有的,但是他們看不到。然而有神論者會將眾生和事物的發(fā)生,歸因于一位全能的創(chuàng)造者,這種神權思想,難道不是妨礙人類自由調(diào)查、分析、觀察、看肉眼以外是什么,因此,是阻止人的洞察力嗎? 讓我們姑且承認“X”是“第一因”。那么現(xiàn)在這種假設,能為我們帶來了一點接近我們的解脫嗎?這難道不是對解脫關門嗎?我們看到一種自然規(guī)律──無始以來的因和果──和其他邪惡統(tǒng)治著宇宙。
--文章來自《佛陀的古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