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暑期國文講義匯刋 序目
20世紀中國文化學術(shù)名作新刊第一輯 內(nèi)容介紹:本書乃民國七年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國文講義之匯編,撰寫者分別為無錫錢基博、吳江薛鳳昌和沈昌直,時在戊午暑期,意在為初學者習國文辟一從入之門耳,三書于國文奧義、作法、根底各有側(cè)重,惟指示大略,令習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徑,優(yōu)而游之一也,故名之。
(戊午暑期) 國文講義匯刋
序一
世??迣W之士,日即凋謝;而后起之師范生,蕪陋不學,無以啟童蒙。斯文之喪,不可復挽。余竊恫之。然一念師范學校之課程,五年中明定治文學者不逮一千小時,欲其工文,非劬學不能也;則益恫。畢吾校之業(yè)以去,入公私小學校為童蒙師者,數(shù)將二百,能文者僅十之一二,能文而善于啟童蒙者,百之一二而已;則尤恫。思有以啟迪之,久而未得其術(shù)。繼乃商之錢君子濳、薛君公俠、沉君穎若,三君皆雄于文,同時掌教吾校者也。本年暑假,集及門諸子來校治文學。而三君為之講授,歷三周有奇,雖酷暑不少輟,蓋亦勤矣。往昔劬學之徒,其始占畢也,每苦于無師友。有一字之疑,冥心孤搜,歷旬日而不得其確解,則憤。憤極而一旦豁然,則又大喜。自科舉廢,學校興,矯記誦之失,而重啟發(fā)。入其門者,宜得師友之益矣。而其效乃反遜。何也?心紛而聽藐,蕓蕓青年,習為故常。吾校諸子,懺悔于終業(yè)之后而自怨噬臍之無及者亦數(shù)數(shù)矣?!队洝酚兄?#8220;教然后知困。”今諸子困矣!意者三周講習,獲益逾于五年,未可知也。余以及門諸子未來校者尚多,而校外之苦無師友者亦豈鮮少。因取三君講義,付之剞劂,示學子以徑途,為自力研究之一助。若夫三君學識之偉,詔示之勤,讀其書者當自得之,毋待余之聱言也。中華民國七年九月,無錫顧倬序于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學校。
國文研究法序目
第一章 文
第一節(jié) 原文
第二節(jié) 正義
第三節(jié) 審美
第二章 國文與外國文
第一節(jié) 匡謬
第二節(jié) 文字
第三節(jié) 文章
第三章 國文研究法
第一節(jié) 治古
第一項 讀
第二項 看
第二節(jié) 自作
第三節(jié) 改文
第四節(jié) 講授
右國文研究法三章,計得三萬二千言,乃戊午暑假期間,本校校長顧述之先生屬與舊畢業(yè)諸君商量文字而纂錄者。(博)魯不學,何敢譚文!然側(cè)聞先生長者之緒論矣,乃述舊聞以相告諾,蘇東坡所謂“藥進醫(yī)手,方傳古人;若已經(jīng)效世間,不必皆從己出”者也??鬃右闳灰运刮淖匀危溲圆贿^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已耳。(博)何人斯?請事斯語以與諸君周旋為進藥之醫(yī)手矣!惟孔子歿而道喪文敝,百家各以其說鳴。此一是非,彼一是非,亦既無所折衷,譬之芳草油油,彌望而是,嚋為不死之藥。(博)左捋右擷,不憚旁搜遠采,然非身試無毒者,曾不敢以諸君不貲之驅(qū),為嘗試也。曰若稽古帝神農(nóng),嘗百藥,察其酸苦之味,告人知避就。(博)其為神農(nóng)矣乎?雖一日遇七十毒,匪所恤已。區(qū)區(qū)之愚,惟諸君裁幸。無錫錢基博識于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學校之精忠柏石室。
作文法述略序目
立意
運筆
謀篇
修辭
或問余曰:“文有法乎?”曰:“無有也。”曰:“從來古文家之評點與其所以論文累牘而未已者,無非法也。父師之所以教其子弟,與夫子弟之所以則效者,亦無非法也。子顧以無法語余,是何說歟?”曰:“有。古語不云乎!‘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是文者所以達我意志,而代我口舌者也。我有如何意志,則宣之口舌者,即作如何言語;達之筆墨者,即作如何文字。我之語有倫脊,文有條理者,即意志之有倫脊條理者也。烏得揭一定之成規(guī)以束縛之哉!顧在古文家之論文,徒拘拘于字句間,曰某句起得奇,曰某句頓得住,曰某句提得妙,曰某句收得淡遠,非不詳盡得當。而學文者若執(zhí)此以為可探文章之妙用,而盡其能事,非特學者不敢自信,即人亦莫之許也。試瀏覽古人文字,無一字一句不可以為法,卻無一字一句便可以為法。徒覺其簡則有簡之妙,繁則有繁之妙;淡則有淡之妙,濃則有濃之妙;曲則有曲之妙,直則有直之妙。其它筆之輕重順逆,句之剛?cè)衢L短,靡不適如其分。一若不如是,不足以為文者;即在古人行文下筆之時,亦豈有一定之成法存乎其間。一若不如是,不足以明我意者;所謂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止。執(zhí)古人之一字一句,日聒于學者之耳,以是為學文之規(guī)矩準繩,亦見其隘也。劉海峯曰: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則死法而已。要在自家于讀時微會之,是知法本無定。拘于法以示人者,人之所不得已也。揆之古人之作文,曷嘗有法之見,往還胸際哉?無法之說,固非誣也。”曰:“然則子今以作文之法,詔告于人者何居?”曰:“余豈樂為是哉!余亦不得已也。余惟初學為文時,一題到手,恒苦意窘。是病在意志之不發(fā)展,即有意而苦于不得達,或達矣而不能盡。是病在筆之善用,有意與筆而文之為道,思過半矣。顧猶有不工者,則非謀篇布局之未盡善,即修辭煉句之未盡工也。是以掇拾陳言,分章雜述,強名以法。俾學文者知所輕重而趨舍焉,猶扶學步之兒,僅能蹣跚而已,不可謂為規(guī)行也。且自學校代興,分科習業(yè),呫畢之勤,遠遜曩昔。四子五經(jīng),昔之所誦習不去口者,今且有瞠焉而不知云何。若雜糅并列,吾恐本義不明,而于所以引用之者,更茫乎未有得。”是以茲編所引,惟限于孟子一書。閱者童年所習,至今或未盡忘,即忘亦不難尋繹。況孟子文章無美不備,桂林呂月滄、宜興吳仲倫,嘗言之矣!果循此而玩索焉,循其門徑而窺其奧竅,則今之所強名為法者,知后必以無法之法終焉。若死守之而不暇他求也,不惟海峯氏之所不與,寧豈余之本旨哉!故撮其大旨,綴之簡端,以明乎纂是編者,迫于不得已而強為之者也。人有欲遂其實而曄其光者乎?則自有養(yǎng)根加膏之大本大原在,又焉用此尋章摘句為!戊午六月十日,吳江薛鳳昌序。
七經(jīng)綱要序目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易經(jīng)
第三章 尚書
第四章 詩經(jīng)
第五章 禮記(大學、中庸附)
第六章 春秋
第七章 論語
第八章 孟子
第九章 讀經(jīng)之法及運用經(jīng)語
今歲夏,吾校校長顧述之先生以畢業(yè)同學,殷殷有志于文學之切磋,特開暑期國文研究會,屬余與錢先生子潛、薛先生公俠相間講貫。二先生所授,屬于文者居多;而余獨偏于經(jīng),經(jīng)所重在道不在文,陳編自守,得毋有所迂遠不切者乎?曰是不然,蓋就道而論,道固莫備于經(jīng);而就文論之,文亦寧能外乎六經(jīng)。劉彥和《文心雕龍·宗經(jīng)篇》云:“論說解序,則易統(tǒng)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fā)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移檄,則春秋為其根。因謂文章皆根本六經(jīng)。”此蓋非劉氏一人之私言也。吾觀后世文章大家,如韓、柳諸子,亦何一不取法于經(jīng)者。韓之言曰:“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又曰:“易奇而法,詩正而葩,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柳子厚亦云:“本之《書》以求其質(zhì),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然則欲為文者,當先治經(jīng)以厚其根柢,自無待言矣。惟是經(jīng)非他籍比。他籍之要者莫如史,然亦淺明易讀,不待師授,而開卷了然。惟經(jīng)籍獨不然。其旨遠,其文奧,學者初入其中,茫然不易得其要領。古者必有傳經(jīng)之師,微言大義悉經(jīng)口授,今經(jīng)師固難其人矣!然研索之始,詎可不開其涂徑,爰將各經(jīng)編為綱要,指示大略,一鱗一瓜,固不足以見經(jīng)之全體,蓋此僅為學者辟一從入之門耳。若夫原始要終,尋其枝葉,究其所窮,固非此短短數(shù)章中所能盡其什一。優(yōu)而游之,饜而飫之,由文之研索,更進而為道之研索,是在學者之自求之而自得之矣。戊午大暑吳江沉昌直序于江蘇第三師范學校。
經(jīng)典釋文敘錄
爾雅,李巡注三卷,汝南人,后漢中黃門。 《子夏易傳》三卷。卜商字子夏,衛(wèi)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師?!镀呗浴吩疲簼h興韓嬰傳?!吨薪?jīng)簿錄》云:丁寬所作,張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記,虞不詳何許人。 《子夏易傳》三卷,《七略》云漢興韓嬰傳。嬰又為《易傳》其《易》唯韓氏自傳之,其孫韓商為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