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釣法與技巧 浮釣 垂釣技法之一。指將餌鉤垂懸于不同水層,垂釣在水體中下層、中層或上層攝食的魚類的方法。有手竿浮釣、投竿浮釣和延繩釣(線浮釣)三種。 手竿浮釣:(1)水體上層真餌浮釣:①用長竿配短線的釣法:線長相當(dāng)于竿體的一半長,一端與等尖相連,另一端連接接5~6號單鉤,用繩蟲作釣餌。釣者盡可能在長滿灌木叢的岸邊選釣點.保持隱蔽,發(fā)現(xiàn)魚后,輕輕浮餌鉤放于水面、使繩蟲在水中掙扎而起水波紋。引魚上鉤。這種釣法用于中、上層負(fù).如鯊魚、翹嘴白魚、鯽魚等;②戳拱釣法;這是用長竿短線以釣四魚為主的一種方法。從等尖至餌鉤的線長約40厘米,不用漂和墜。用8號鉤,用鉛絲纏繞在鉤的后彎柄部以增加重量;釣餌用蚯蚓或小蝦。在華北地區(qū)。秋季是用此法釣鯽的最好季節(jié)。在天空晴朗的時候,鯽魚多浮在水體上層到密草層中覓食,在覓食時,常發(fā)出吻聲,一般是響聲大、魚??;響聲問,魚大。拱草動作大,魚大。釣者根據(jù)水草動靜或聽魚的吻聲,就能發(fā)現(xiàn)魚的位置,并及時將餌鉤遞送到起拱的地方(即魚嘴的地方)。此法的關(guān)鍵是掌握下約時機,最好是魚拱草的瞬間即下鉤。此法可在岸邊或船上垂釣使用,但動作要輕;③蹲釣法:這是將餌構(gòu)投于水草的表層垂釣黑魚的一種釣法。黑魚從5~7月先后做窩產(chǎn)卵,在這時的釣法是找到黑魚窩,垂釣看窩護(hù)仔的黑魚,俗稱“蹲窩”;從8月后黑魚甩掉仔魚,時常在密草中隱匿撲食青蛙或小魚.這時的約法為“蹲跑海”。此法用的鉤餌是青蛙或小魚;④草窩釣法:這是在靜水水域,用葦草或其它旱草作誘餌釣草魚的方法。將葦草或旱草捆成數(shù)以用另一根繩系一塊石頭,將草連同石頭放在近岸處的水中,誘使草魚上鉤;鈞上可裝精蜒、蚌蛀、蟋蟀或葦草草尖。當(dāng)發(fā)現(xiàn)草窩附近有草魚時.將餌鈞投在草窩一側(cè)的前方,誘其吞食。釣者要隱蔽。(2)水體中層或中下層真餌浮釣:釣線上配置浮漂,漂位定在能使餌鈞垂懸在水體中下層為宜。線端固定一個適當(dāng)?shù)膲嬜?,在墜上方連接2至3個8一9號的單鉤,鉤與鉤之間距離20~30厘米。用蚯蚓、小蝦或小魚作釣餌。釣點最好選擇水底多礁石或溝坎的深水區(qū)。此法不僅可釣到翹嘴朗,還可釣到照魚等肉食性魚類。釣時以清晨、傍晚或夜間為好,尤以夜間最好。(3)水體上層、中層或中下層假餌浮釣:采用小型羽毛鉤,在鉤的上方距鉤5厘米左右處裝一小型浮漂。將羽毛鉤投向判斷有魚的水面,然后輕輕向回拉動,若無魚吞食,可重新投甩。此法用在靜水淺水水域,要沿岸邊走動,邊投甩,可釣到黃、馬口魚和翹嘴白等;釣中層或中下層攝食的魚類,可用昆蟲或魚形假餌鉤,其釣法與真解釣法相同,在黑龍江地區(qū)的一些水流湍急的溪流中用此法可釣到細(xì)鱗魚等冷水性魚類。 投竿浮釣: (l)真餌浮釣:在水流湍急的溪流中用真餌浮釣,一般要配置適宜的浮漂。鉤、墜組織方法有兩種:①在釣線下端固定一個開口墜,釣鉤連接于墜下方,浮漂固定于距離墜子1米左右的釣線上;②墜子固定于線端,釣鉤連接于墜子上方的釣線上,可連接2~3個釣鉤,每個鉤間隔20厘米左右.用昆蟲、小蝦或小魚為餌。垂釣時、選擇深水區(qū)上游的淺灘下鉤。下鉤后立即放線,使浮漂帶動餌鉤順流漂到深水區(qū);然后慢漫收線;在靜水水域浮釣,要將鉤、墜投甩到判斷有魚的點上。另一種方法是不遠(yuǎn)投,下鉤前在選定的釣點投撒誘餌,釣點選在近岸處礁石間水流湍急處;(2)假餌浮釣:此法是不配浮漂,將假餌鉤投出后,待其下沉到所要垂釣的水泥支,即收線,使假餌在水中摸擬活餌游動當(dāng)假餌收回到岸邊時,重新投出,如此反復(fù)進(jìn)行。此法關(guān)鍵是準(zhǔn)確掌握收線速度。假何種類很多,選用何種假餌垂釣,要依垂釣對象而定。 延繩釣(線浮釣):此法不用釣竿,只用一條數(shù)十米至百米長的釣線、浮漂和釣鉤進(jìn)行垂釣。將一個浮力大的球形浮漂固定在釣線的一端.在釣線上每隔30~50厘米連接一個釣鉤,共可連接數(shù) 10個鉤,綁鉤線長20厘米右左。此法可用兩種辦法下鉤:①順?biāo)鲗⑨灳€放出,在進(jìn)水口或橋上下鉤;②在線端固定一個帶帆的木船形浮漂,借風(fēng)力將釣線放出。有些地區(qū)還采用空鉤延繩釣(又稱滾鉤、快鉤、拉鉤、兄弟鉤釣)。其釣法與上述延繩釣基本相同,只是鉤上不裝餌,靠鋒利的鉤尖刺掛魚類;這種釣法我國已明確規(guī)定禁止使用。 底釣 垂釣技法之一。指將餌鉤投于選定的釣點,使其落入水底,垂釣棲息于水體底層的魚類的方法。分手竿底釣和投竿底釣以及手釣底釣三種。 1、手竿底釣: (1)帶浮漂釣法:①配長線釣法:在竿尖連接一根與竿等長或略長于竿的釣線,線的一端連接餌鉤,配置墜子和單體浮漂。垂釣前,先依釣點的水深調(diào)定浮漂的準(zhǔn)確位置。餌鉤沉落水底后,浮漂呈直立狀態(tài),上端露出水面2厘米左右。下鉤前,可在選定的釣點投撒誘餌,然后揮竿將鉤、墜投甩于釣點。這種釣法可用勞餌(蚯蚓、蝦、蛆等)或素餌(面團(tuán)、飯粒等)裝鉤。配長線底釣的優(yōu)點是釣點離岸稍遠(yuǎn)且靜、魚不易受到驚動,而且釣到大魚后,為遛魚提供了較大的回旋余地。在海釣中底釣方法、要領(lǐng)與此相同,只是要使用帶統(tǒng)線輪的兩用竿;@配短線釣法:將餌鉤遞送到釣點的一種方法,適于水不太深的淡水水域垂釣。釣線上配置單體漂或多體漂(蜈蚣漂人連接單鉤或朝天鈞。垂釣前,先根據(jù)水深調(diào)定漂位,用撒窩器向釣點投放誘餌.然后將餌鉤遞送于釣點。這種釣法的優(yōu)點是鉤墜垂直入水,餌鉤可準(zhǔn)確落人釣點;還可不時地上下輕輕提動餌鉤,誘魚吞食。這種釣法可以在水草繁茂的靜水水域垂釣,以中、小型魚為主。但不足的是遇到大魚因釣線短而回旋余地少; (2)不帶浮漂釣法:①配長線釣法:又叫“看竿尖”或憑手感釣法。流水水域適宜此法。和勞餌,垂釣時,用竿將鉤、墜悠出,鉤、墜落底后,將釣線繃緊,當(dāng)竿尖下彎或顫動時,應(yīng)迅速提竿;②配短線釣法:也叫“系氣泡”或“系沫”釣法。在竿尖連接一根短于竿,比水深多半米左右的釣線,線端連接餌鉤,在鉤的上方可裝墜,亦可不裝墜子,用小蝦或蚯蚓作釣餌。釣者持竿沿岸輕移腳步,觀察水面,尋找魚覓食的“氣泡”,當(dāng)發(fā)現(xiàn)氣泡時,要迅速將餌鉤遞到氣泡泛起的水底,然后提起放下,誘魚吞食;此法一般釣的是鯽魚、鯉魚;適于盛夏或初秋的清晨或傍晚; 2.投竿底釣:用投竿遠(yuǎn)投垂釣棲息于水體底層魚類的方法。其鈞、墜組合方法有兩種:①將墜固定于線端,餌鉤連接于墜上方的釣線上,可接單鉤、雙鉤或串鉤;②餌鉤連接于墜下方,可接單、雙鉤或組鉤(炸彈鉤)。選用哪種組合方法要根據(jù)垂釣水域水底情況而定。其關(guān)鍵的是投遠(yuǎn)和投準(zhǔn)。投甩方法大致有直投、側(cè)投、斜投法幾種,垂釣者可視釣場條件、環(huán)境任選其中一種;③手釣底釣:指不用釣竿,只用長線連接墜子和餌鉤進(jìn)行遠(yuǎn)投的釣法。傳統(tǒng)手釣也叫拉砣釣法,將一根長數(shù) 10~ 100米的釣線纏繞在竹筒等圓柱形繞線器上;釣線另一端連接鉤、墜。鉤、墜的組合與投竿底釣組合。投甩時,左手持繞線器的一端,另一端朝向投甩目標(biāo);右手捏住鉤、墜止方的釣線,手距鉤、墜50~80厘米,然后揮動鉤、墜,使其按順時針方向作圓周運動,逐漸加速,當(dāng)鉤、墜朝前運行約與水面呈’45”角時,順勢松開釣線,將鉤、墜投出。松線時機至關(guān)重要,過早過晚都不宜。拉砣底釣用葷、素餌,還依水情、魚情和垂釣季節(jié)而定。一般春季和深秋用葷餌;夏季和初秋用素餌。手釣也可不遠(yuǎn)投,選擇深水區(qū),在陡峭的岸邊或巖礁上,將鉤、墜系于水底,用右手食指掛住釣線,拇指將線壓住,不時地將鉤、墜提起放下,誘魚吞鉤。 排鉤釣 中號歪嘴鉤100只(視需要多少)或是大頭針一盒,(用于制鉤),釣線約0.30mm粗一根五十至六十米,拴鉤線30厘米視鉤的數(shù)量。鉤有多少拴鉤線就有多少根。漁鉤用拴鉤線拴好,另一頭則拴在主線上。主線的兩端各系有鉛墜(50)克左右或是同等重量的石塊,漁鉤上穿蚯蚓作餌。在每日的黃昏時投入釣點,待次日晨時鉤起排釣。這是我國西南四川小涼山一帶常用釣鯽或是胡子鯰、黃顙、石鲅魚的釣法。 在我的家鄉(xiāng)小涼山區(qū),河水清澈透明,那條流過無數(shù)森林高山的馬邊河,生長著各種各樣的魚類,如土鰱魚、鲇魚、鯽魚……我們這里的人愛釣魚,除了常見的釣法,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的釣魚方法。如灘釣、晃鉤釣,而我卻鐘情于排鉤釣。 初秋是排釣的最佳季節(jié),買一盒大頭針回來輕輕一彎就是個魚鉤。然后用20—25厘米長的一根根細(xì)線拴好漁鉤,在每間隔30厘米左右把它一一拴在長則幾米短則一米左右的繩子和竿子上,排釣就做成了。 下排釣一般是黃昏,吃完晚飯后,喊上小伙伴。大家開心地哄鬧到河邊。到了河邊把排釣展開,將釣線釣鉤梳理整齊后穿上蚯蚓,再在排釣的兩端拴上石塊,以免河水把排釣沖走。下排釣要選擇釣點,資深者通常選擇在回水灣、河灘尾、水巖下。 第二天,當(dāng)天邊露出晨曦時,我就和同伴挎著魚簍,拿著捆在長竹竿上的起釣鐵絲鉤向河邊奔去。到了下釣處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河岸近處的排釣上掛著不少的魚兒,在水里漂來漂去,那心里可高興啦。于是趕緊將起鉤伸進(jìn)水里鉤住繩子往上拉,將排釣拉上岸。排釣上的魚兒少則七八條,多則十幾條,大的幾百克小的幾十克重,在地上活蹦亂跳的,高興極了,當(dāng)把所有的排釣都起完后,紅紅的太陽從山背后升起,我們帶著收獲的喜悅回家羅! 手 線 釣 手線釣又稱“拉砣”,是一種沒有釣竿的拖拽釣法,和海竿釣相比,它具有釣具簡單、攜帶方便(釣線板往袋里一裝即可上路)、手感強、能不失時機地拽線、用拋及收線十分方便的五大特點。上鉤的魚小的話,幾下就能拉上岸,即便是大魚,遛魚放線也比較靈活。 手線釣的具體做法是將釣線纏在一塊繞線板上,用鉛塊、螺絲帽做一個空心活附,釣線末端拴2-3個魚鉤即可,其釣法和海竿相類億。釣線粗細(xì)為直徑0.6毫米,長度需要100米左右,最好繞在一個竹筒或圓棍上,這樣線沒有硬折是不會折斷的。如線太細(xì),易被風(fēng)吹亂,也不易拋遠(yuǎn),過粗不便遠(yuǎn)投。魚墜以橢圓形空心活墜為宜,輕重要合適,以落水后能穩(wěn)穩(wěn)固定在位置為前提,要在墜以上半米處的主線上,接一段一米左右的粗線,以增大線與手的磨擦力,便于拋遠(yuǎn)。每根手線上拴鉤2-3枚,不易過多,以免相互纏繞而減少咬鉤機會。手線釣的食餌,以小魚、小蝦、蛤蜊肉、蚯蚓和沙蠶等活食為好,其中以沙蠶為優(yōu)。手線釣的操作程序為: 1.放線 將釣線在沙灘上攤開到一定長度,線板在沙灘上固定好(平坦的岸邊也可以)。 2.悠蛇 用食指和拇指將線捏緊,以順時針方向,將線蛇悠起(像鏈球運動員掄鏈球一樣),施轉(zhuǎn)2-3圈后,從下方至斜上方用力拋出。但注意切莫將蛇甩在自己或他人身上,這點需要反復(fù)練習(xí)才能得心應(yīng)手。 3.繃線 當(dāng)蛇線飛出落水后,需要立即繃緊釣線,收回多余釣線。 4.收線 在波浪將墜推向岸邊時,必須隨時收線,保證線直不曲,以便憑手感收到魚咬鉤的信號。 5.判斷魚咬鉤的方法 手感釣線一下一下有間隔性的顫動,表明魚在叼食了。若連續(xù)顫動,有麻酥感,表明魚在吞食,這時馬上一個拽力,即將魚鉤住,此力以及時、迅速、猛烈為最佳手法。 在魚被鉤住后,要立即收線,可以雙手交替使用,用力要均勻適當(dāng)。 手線釣一般可以同時看幾個到十幾個拉蛇,可以將插在地上的繞線板的釣線,卡在一個30-40厘米的薄竹片上,薄竹片的下頭插在岸邊的地上,再在竹片頂端夾一個小鈴,魚吞餌后,拉動釣線,鈴響即可收線。這種釣法的缺點是釣到大魚時因活動范圍小,容易跑魚。 幾種手線釣法 張炎冰/無錫 釣魚不用竿似乎意味著落后。但形式與實質(zhì)統(tǒng)一,在竿長不能體現(xiàn)優(yōu)勢,人反而覺得很累的時候,不防注意一下某些魚類的生活規(guī)律,采用“土法”而得到積極效果在手線釣法上有許多有趣的事。 問:春釣應(yīng)該是很愜意的事,可是只見鯉魚跳,不見魚漂動,時逢魚產(chǎn)卵是很少咬鉤的,能不能介紹一些卵期咬鉤的魚和專攻卵魚的特殊釣法呢? 答:產(chǎn)卵期的魚不好釣,主要是鯉魚、鯽魚。但也有卵期不禁食的魚,如塘鱧、鱖魚、福壽魚、黑魚、鰻鱺、鯰魚和黃顙等等。這些魚的共同特點是肉食,再細(xì)分就是身上有鱗的尾鰭不是截形就是圓形,尾鰭是尖的或叉形的又體表無鱗(或隱在皮下)。手線釣塘鱧魚和福壽魚采用提線釣法,是因為這兩種魚有近岸趨淺的習(xí)。塘鱧魚俗稱“土婆”、“虎頭鯊”或“癡虎呆子”,產(chǎn)卵期好貼伏在水下樁柱和碼頭礎(chǔ)石表面以及沉水的斷轉(zhuǎn)碎石縫隙中,惟對水質(zhì)的要求較高,二級水質(zhì)能勉強維持生存,三級水質(zhì)中基本絕跡。提線可以從橋或碼頭上貼著垂直的樁柱或階體下鉤,也可以將鉤垂入碼頭附近的沉積物中。由于是憑手感感知咬鉤,提魚寧可慢一拍,不要一感到有魚咬鉤就急著提線。塘鱧魚咬鉤只吞不吐,手感有輕微的拉扯節(jié)奏,此時可將釣線松一松再輕扯一下,如有近似顫抖的反應(yīng)說明魚已閉口,提線百無一失。與塘鱧的習(xí)性相仿,福壽魚有類似水族箱金魚貼著箱壁浮沉起伏,多泳層覓食的特點。在水深3米的陡岸池塘中,福壽魚能依傍著池壁出現(xiàn)在1-2米水深的位置上,有針對性地使用提線釣法要結(jié)合左右移鉤,手感反應(yīng)來得突兀,卻稍現(xiàn)即逝。偶爾魚也會銜鉤疾躥,則無須揚臂甩線,緊繃釣線的反彈力已自覺完成了鉤的刺入,釣者只需輕輕朝上一拎,魚就出水了。 問:手線釣法推動了釣竿的彈性和柔韌性,要降服魚只能靠硬拽,極容易勒傷手指。如福壽魚沖力很強,差一些的鉤尚且被拉豁,又怎幺釣沖力更大的鱖魚呢? 答:我曾在淅江嵊泗見識過手?jǐn)[線釣石斑魚,那釣法是漲潮時駕小舟傍著島礁在浪涌起伏中向斜上方提線,其捏線之手的肘部抵著船幫忽上忽下猶如拉琴。釣者說,看似上下提引,實際上在潮流沖刷和舟行過程中,墜底之鉤是在作跳躍式擺動。石斑魚在海底礁石罅隙中活動,吞鉤后會迅速鉆入礁石疑隙,其急躥之勢正好在釣竿彈性下壓允許的距離內(nèi),只要不給魚鉆入石罅的機會,以后的躥游掙扎就好對付了,用手?jǐn)[線是要控制它不讓鉆洞。同樣,在圍湖惡果使鱖魚喪失了藏身蘆葦要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后,湖泊中釣鱖魚只能依傍亂石或借水底溝壑藏身。如果以竿拋鉤,難免鉤墜卡在石縫中,而鱖魚又偏偏在護(hù)岸石埂之下浮起,掠食那些在浪濤拍岸被撞昏了的小魚。駕輕舟一葉,用小墜大鉤的手提線釣組,使鉤尖勾住活魚旁魚皮魚的背脊,沿護(hù)岸石堤在固定深度內(nèi)作抽拉式擺鉤動作,是誘釣鱖魚的傳統(tǒng)手法。其關(guān)鍵有三,1、餌魚最選擇魚旁魚皮魚,因其體寬色艷,能充分反射光線。該水域有沒有魚旁魚皮魚也是水質(zhì)優(yōu)劣的反映。2、正確尋找釣點。手?jǐn)[線釣的是定居鱖魚,而鱖魚的定居又與水下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宜選擇防浪石堤附近有較大凹坑或溝壑的位置。3、擺線時不要將釣線卡得太緊,要防止勒傷手指,可在食指上戴一指套。鱖魚吞鉤后躥勢極強,但距離有限,第一次沒能掙脫釣鉤,以后力就小多了。 問:兩種方法都是釣邊釣近,手線釣遠(yuǎn)是不是就是“拉砣”釣法?它適宜于釣?zāi)男~?釣組有什幺講究? 答:手線釣法既能釣近也能釣遠(yuǎn),拉砣釣法是手線遠(yuǎn)釣中的一種,主要用釣底層魚。與不同釣組配合,手線用于浮釣、懸釣和多水層兼釣包容了拋鉤釣法的全部內(nèi)容,因不用拋竿和漁輪,稱為“手拋線”。在釣魚尚未正名,什幺水域都是公社管轄而不能堂皇伸竿的時候,筆者就開始了手拋線釣法的研究。首先是單鉤底釣,將傳統(tǒng)釣組的釣線放長到50米,鉤上掛一掐了頭的青蝦,外用水底挖出的厚淤泥裹沒,手握鉤墜用力向外擲出,能拋遠(yuǎn)20米左右。然后扯緊并收掉一段釣線,使鉤在水底移動60-80厘米,外裹的爛泥就離餌脫開了。起初,我用海棉拖鞋廢料作浮子,常被橫風(fēng)吹來的漂浮物帶著浮子和鉤一起移動。后來不用浮子,取一節(jié)毛竹筒將余線繞在上面,隨無漂的水線半沉半浮在水中,因竹筒斜置地上,故魚吞鉤會將竹筒撥正并自動放線,用這種方法主要釣青魚。勾住魚后也沒辦法遛魚,都是靠硬拽,所以使用的是錦綸線,與現(xiàn)在的拉砣釣法非常相似。手拋線用于浮釣在杭州使用得很普遍,都是大號浮球式浮標(biāo)配炸彈鉤,拋出后靠浮球使群鉤懸于水中50厘米,以酸餌吸引鰱魚吸食擴(kuò)散的霧狀水體,是西湖釣鰱的絕招。由于鰱魚沒有多大掙扎力,所以收線很自然,惟魚到岸邊時要配合使用抄網(wǎng)。也有手拋線用串鉤的,但拋起來不方便,且兼釣多層的結(jié)果仍然是下面的鉤起作用,因此改革釣組為兩鉤貼底更符合野鉤實際。 彈弓釣 彈弓釣,也稱卡子釣,是淡水釣魚的技法之一。它既不用鉤也不用標(biāo),更不需要打窩布點。它適用于水體中的各種魚。此釣法簡單易學(xué),釣來非常刺激有趣,很適合休閑釣。彈弓釣的對象魚很廣,既可釣肉食性魚種也可釣掠食性和雜食性魚類,彈弓釣法是中國民間釣法較為悠久的一種。在我國分布較廣,其中以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等局部地區(qū)較為流行。 彈弓釣有兩種釣法:一是用小竹竿系單線數(shù)米,拴單一卡子,俗稱:單子卡。二是延繩百米的延繩卡子釣,采用何種釣法,則由釣者根據(jù)所釣的對象魚來決定。 釣具:用竹蔑制成卡子(中間粗兩頭細(xì),受力時彎曲成弓形,松開后即刻彈直)卡子的數(shù)量多寡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定,主線的長短取決于卡子的數(shù)量多少來定。抄網(wǎng)一只,用來抄捕個體較大的魚。竹篙兩支用于固定裝了卡子的主線。 釣餌:視自己所釣的對象魚來定。肉食性魚可用白蟲、小蝦、蚯蚓等葷餌。掠食性魚可用蜻蜓,螞蚱等。 釣法:用竹篙將主線固定在河岸的一端,將卡子穿上釣餌、等距離地分布在釣線上,把卡子沉進(jìn)水里、另一端固定河岸的另一個竹篙上。有魚咬鉤卡子自動彈直橫卡在魚嘴里,魚掙扎會通過主線反應(yīng)出來。釣手可根據(jù)主線上傳來的訊號取卡收魚。 阿軍的皮膚很黑,臉上象涂了釉似的黑得發(fā)亮。他家離我家不遠(yuǎn),可我對他的了解卻不多,只知道他是個資歷很深的釣魚人,每次在路上邂逅,只是打個招呼就匆匆地擦肩而過。從不與我們這伙釣魚人“通電”。他很神秘,從不去漁具店里添竿置線,買餌選標(biāo),卻常見身單影只的他去竹器店。他究竟怎幺釣魚的呢?釣友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天早上,天剛放亮,我開車去接幾個釣友釣魚,沒想到在出了巷口左轉(zhuǎn)彎時,差點與一輛飛馳而來的“金鳥”相撞。我被嚇出一身冷汗,正待發(fā)作。誰知金鳥的馭手竟是阿軍,“對不起!”阿軍認(rèn)出我歉意地打了個招呼絕塵而去。目睹此景的釣友,憤憤不平,七嘴八舌地咒罵著視如敝履的阿軍。 柴圩的魚個體較大,常去哪里的人每次都能錦鱗盈簍,而且絕對“綠色”??山裉靺s一反常態(tài),釣了兩小時,還是了了無幾,索性換了個釣點或許能有轉(zhuǎn)機。于是我便提著竿拎著魚護(hù),沿著河岸的田埂西行轉(zhuǎn)過一處彎道時,見不遠(yuǎn)處也有人釣魚便快步地走了過去。“是你?”“巧了。”阿軍悠閑地側(cè)臥在田埂,自由自在地抽著煙。看著我驚異地說:“怎幺樣?”“還可以吧!”阿軍從地上站起,敬了一支煙給我,同時笑著說:“你去我的右邊看看,那里不常有人釣,效果估計比你們?nèi)サ牡胤揭靡恍?#8221;“你怎幺知道?”“我常在這里釣。”我吃驚地看著坦然的阿軍:“你怎幺釣?”阿軍手指著水面“我用彈弓釣!”“怪不得你不去漁具店的。”此時我才恍然大悟。“魚大嗎?”“你可以看看我的魚簍。”我把阿軍的簍子提上一看,他居然釣了有三千多克的魚。面對愕然的我,阿軍笑著解釋:原來他都是利用夜里釣,后來因上夜班,所以就改成白天釣,但白天的效果遠(yuǎn)不如夜里。我點了點頭:“你怎幺會這樣的釣法?”阿軍笑道:“這是我家祖?zhèn)鞯尼灧?。?span lang=EN-US>!就是這樣的卡。”說著阿軍從蛇皮袋里拿出一支用青竹做的卡子遞到我的手上。原來如此,我正待問個究竟,只見離我們不遠(yuǎn)處的一個單子卡被魚拉得前仰后伏的,“我上魚了!”阿軍邊說邊提著抄網(wǎng)取魚。一條足有400克的烏鱧被擒。阿軍揩了揩手接過我遞上的煙,抽上一口說:“其實你們這樣的釣法也不錯,我一直想學(xué),可就是找不到能教我的人。”我不失時機地說:“好啊,我們相互學(xué)吧!”“真的?”阿軍興奮得雙目放光,“好吧,我回去去你那里討教。”“回去別忘了去我那里坐坐。”阿軍連連答應(yīng)向我揮手致意…… 朝天鉤垂釣法 朝天鉤是我國南方最常用的手竿釣法。朝天鉤又分單鉤和雙鉤兩種。其最大特點是魚墜和魚鉤合二為一焊接在一起。落水后,由于線結(jié)朝內(nèi),錯助于魚漂浮力和墜的重力作用,魚鉤總是立在地面。墜鉤合下,減少了腦線,魚只要略動食餌,魚漂就會立即作出反應(yīng),所以咬鉤反應(yīng)十分快速靈敏。 由于釣餌略高于地面,而且是立起的,所以非常容易被魚發(fā)現(xiàn),咬鉤率比魚墜鉤分離的要高。朝天釣落點準(zhǔn)確。在經(jīng)常垂釣水域,魚兒比較狡猾,難釣時,采用朝天釣則每每奏效。 朝天鉤垂釣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它沒有腦線過渡,在底泥比較厚的水域中使用,魚兒不易發(fā)現(xiàn),另外魚墜與鉤尖距離僅4毫米左右,魚墜的光澤往往使魚產(chǎn)生戒心,不敢輕易咬鉤或吞鉤時碰到魚墜后而逃走。因為朝天鉤反應(yīng)靈敏,一般用小漂,所以在風(fēng)浪比較大,或魚窩較遠(yuǎn)時,觀漂也有一定困難。 目前為了克服朝天鉤釣魚的弱點,一些地方對它進(jìn)行了改進(jìn),比如加長鉤柄,可以拉大墜和鉤類的距離,將魚墜染色可以避免魚的異物感。也有將墜、鉤分離,以短短的硬腦線相連,可以兼顧兩種拴鉤法的優(yōu)點。朝天鉤一般是上下兩鉤,鉤上可掛一葷一素 兩種食餌,這樣無疑比其它鉤法又增加不少情趣 河流無漂釣法 貫穿于河南省鞏義市的伊洛河,一直是釣魚愛好者喜愛光顧的天然釣場。它流經(jīng)鞏義,在市神北村匯入黃河。近年來,隨著全國性的環(huán)保治理,河水由濁變清,水質(zhì)由壞變好,魚蝦大量滋生,黃河之魚也隨之大批涌入河道,為兩岸釣友提供了垂釣休閑的好去處。 我從2000年起,常在南河渡伊洛河大橋下游至神北村入黃河口河段垂釣。先是用浮漂找洄水灣垂釣,但由于水流潮涌,浮漂時時隱入水下難以把握魚吃餌信息使人煩惱,一天下來雖有收獲且都是小魚。后來,我試著不用浮漂,把鉤餌直接打入流水,釣竿放于竿架上,鉤線牽引竿梢在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下進(jìn)行垂釣,只要發(fā)現(xiàn)竿梢猛烈顫動起竿就有魚,效果非常顯著。我現(xiàn)將此無漂釣法介紹于下,供釣友參考。 一、釣具的選擇與匹配 1.釣竿可選用4.5~6.3米中軟調(diào)竿(因竿梢較軟,魚吃餌顫動幅度大,便于觀察)。 2.釣線選用2~3號線為主線,1~1.5號線為腦線,腦線長10~15厘米,線組全長為齊竿線,便于拋竿和起魚。 3.鉤可選用伊豆4~7號歪嘴長柄鉤,因這種鉤鉤條細(xì),鉤門寬,鉤尖鋒利易刺穿魚嘴(垂釣時用雙鉤,但鉤距應(yīng)稍大些,一般1.5厘米左右)。 4.鉛墜可采用30克左右,用鉛皮卷成空心活墜(平時采用臺釣組合的釣友可在鉛皮座上加重鉛皮即可),墜、連接環(huán)與太空豆之間留有30厘米的距離,其優(yōu)點是魚吃鉤時,因墜是活動的,拉動距離長,增加靈敏度,就是50克左右的鯽魚吃餌也可將竿稍帶動。(如圖)。 二、餌料:用容易制作接近自然的清香魚餌為好。我的做法是:取新鮮玉米面500克、面粉100克、白糖15克,攪拌均勻用開水燙一下,拍成糖糕狀放入開水中煮10~15分鐘撈出,稍涼后加入一點香油,用手搓開沒有硬塊,調(diào)和成略比耳垂硬些即可。這種餌色金黃、味甜香、魚易發(fā)現(xiàn)吞食猛。 三、釣法: 要選擇河流的窄處,河底無雜物的地方做釣點。到釣點后首先要在竿梢上拴個紅色塑料條,固定好竿架。二是把竿回到竿架上,調(diào)整到竿梢距水面15厘米,拴好失手繩。然后把魚餌裝鉤(如玉米粒大小),拋竿后將竿置于竿架上,讓鉤餌自然順?biāo)飨拢^線牽引竿梢相對靜止就可細(xì)心觀察竿梢反應(yīng),只要稍微顫動應(yīng)立即起竿即可中魚,稍遲一點就要等第二次機會,常常會中雙魚。此釣法和臺釣一樣靈敏,但比臺釣更刺激一些。釣友不妨一試。 四、注意事項: 河流垂釣,岸陡水深,應(yīng)結(jié)伴前行,一定要注意安全。另外,抄網(wǎng)、長魚護(hù)必備,常會遇到大魚。 長竿短線釣法 上海--劉盡法 長竿短線是指線比竿短,并非竿一定很長,是相對而言的。長竿短線釣法要解決的是窩點精準(zhǔn)和反映及時的問題。風(fēng)線不超過50公分,窩點就在竿尖下。竿一發(fā)力立即傳至鉤尖而中魚。 打窩量少點多,勤補。長竿短線釣法的優(yōu)點是精準(zhǔn),反應(yīng)快,可以不離窩子逗引,還可以“抖竿”釣。中魚后可立即拖離窩子,不驚魚。釣草洞是其它釣法無法相比的。缺點是換餌、整鉤、摘魚都要縮竿,釣到大魚搞不好會損壞魚具、跑魚。對此,長竿短線釣法的對策是在竿稍裝橡皮筋。方法有二:一.橡皮筋裝竿外;二.橡皮筋裝竿內(nèi)。中較大魚后竿可以不必弓得太厲害,就是平拉也有彈性,橡皮筋瀉魚力的作用特強。橡皮筋外裝:取2米較細(xì)的橡皮筋雙用。先利用橡皮筋自身彈力將雙頭纏綁在適當(dāng)部位(纏綁后長度正好到竿尖)通過幾個導(dǎo)線環(huán)固定在竿梢上。橡皮筋的另一頭從最后一個導(dǎo)線環(huán)穿出后接接線環(huán)。橡皮筋內(nèi)裝:找略小于魚竿中節(jié)下口內(nèi)弳的小塑料瓶蓋一只,最好是上弳略小于下弳(圓臺型)如礦泉水瓶蓋。中間鉆孔,橡皮筋雙頭穿過打結(jié)。粗硬魚線從中空竿梢穿入與橡皮筋另一頭連接。抽出魚竿前幾節(jié),瓶蓋以膠布調(diào)整外弳直至半進(jìn)竿孔。拉直魚線,竿外上連接環(huán)。竿內(nèi)裝橡皮筋在施釣過程中裝有橡皮筋的幾節(jié)一般不縮竿,收竿時將橡皮筋先繞成圈,然后將線繞在橡皮筋上,最后塞在魚桿底部擰上后蓋即可。 長竿短線釣法的線一般無主子之分,以求信號上傳迅速準(zhǔn)確,盡可能減少竿鉤動作時間差。對象魚不同,換不同釣力的線。長竿短線釣法的用漂:星漂為主,有:1. 細(xì)長兩顆。水面、水中各一顆;2. 粗長三顆。一顆水面,一顆水下,中間一顆斜于水面于水下之間(上海人多采用此法)。3. 0.3-0.4公分均長7顆;4. 兩頭粗長各一顆,中間極小十多顆。解決水深不一,換窩調(diào)漂的的麻煩。星漂材料先前用禽翎梗,現(xiàn)今多用類似的塑料泡沫梗商品漂剪用。 長竿短線釣法的鉤墜漂系統(tǒng)。1. 長腦線(6公分以上)單鉤臥底墜,解決河底垃圾或水流問題;長腦線(10公分左右)雙鉤懸墜,七星漂或立漂,解決河底有垃圾問題、反映靈敏和提高上鉤率問題。2.短腦線(1-2公分)單鉤懸墜,三星漂。適用于用大米飯粒或小顆粒面餌釣。3.朝天鉤無腦線,解決靈敏度,河底垃圾和保證鉤中魚部位問題。 長竿短線釣法星漂釣靜水底釣的一般調(diào)漂法: 三顆長漂,空鉤調(diào)平水。釣一上二下;七星等長漂,空鉤調(diào)二顆漂,釣三上四下。長鏈漂(前后各一長漂中間十多顆小漂):空鉤調(diào)剩上端最后一顆,決定墜重,然后調(diào)下端第一顆到墜距離略短于最淺魚窩深度(保證釣最淺窩時有漂在水中)。長竿短線釣法流水底釣調(diào)漂:墜重以正好能將鉤、餌穩(wěn)定在河底為度;水線長于水深(線斜立水中),釣時用竿將風(fēng)線反水流方向折回令水面上有1-3顆漂。 手竿漂流釣法 這是溪釣的最主要釣法,它的應(yīng)用面最廣泛,而隨著釣魚術(shù)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又有以使用浮力略小于水的小浮標(biāo),再加上大量誘餌而演變出「淺水浮標(biāo)釣法」,這都是手竿漂流釣法的分支,而原理是換湯不換藥,簡而言之,手竿漂流釣是溪釣的主流,它是將傳統(tǒng)的手竿浮釣法在裝備做部分的改變,以適應(yīng)溪流特性的一種釣法。 手竿漂流釣的裝備是手竿、母線、橡皮圈、浮標(biāo)、鉛珠、轉(zhuǎn)環(huán)、子線和魚鉤等,幾乎和池釣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在于浮標(biāo)要采用溪流用的小浮標(biāo),外型有如一枚橄欖的果核,仍具有一小段標(biāo)示稈、浮體和插子,它舍棄精密傳遞各種復(fù)雜訊號的功能,而只管報告魚訊,調(diào)節(jié)釣棚和指示魚鉤位置兩種任務(wù)。 由于溪水絕大部分是流動的,釣者只能適應(yīng)此一特性,無法要求浮標(biāo)停留于溪水之中。手竿漂流釣的垂釣程序如下:釣者取出裝備裝上釣餌,事先決定好釣棚的水深,然后調(diào)好浮標(biāo)拋出去,使釣組沒入水中,這時溪水也漸漸把釣組沖往下游,到了半途,魚鉤已沉到適當(dāng)位置,浮標(biāo)立刻隨之就位,整個釣組仍持續(xù)流向下游,釣者的釣竿也要順流速移動,當(dāng)魚兒吞餌后浮標(biāo)下沉,釣者揚竿拉魚,再以重復(fù)的方式垂釣,這就是手竿漂流釣,是溪釣最普遍的一種方式,因為浮標(biāo)(和釣組)都是隨著溪水的流動而向下漂流,所以才稱為漂流釣。 直感釣法適宜水深、水流急的地形;毛鉤和脈釣適于淺瀨和亂石瀨;止水釣法適宜潭釣;而漂流釣適宜除前四種釣法所述以外的地區(qū)。一般溪流水深多超過50公分,而流速約在每秒一公尺以內(nèi),舉凡平瀨、緩流、潭頭、潭尾、河流流心等等,皆是漂流釣的作業(yè)區(qū)。 漂流釣的弱點在于水的流動性,由于水流而使得浮標(biāo)和魚鉤之間無法成垂直狀態(tài),而是被水流拉成斜線狀態(tài),這個現(xiàn)象使魚訊的傳遞較不明顯,尤其在1.5公尺以后,缺點越明顯,補救方式是在子線中間加裝一粒鉛珠,或是將傳統(tǒng)的鉛片改成數(shù)粒分段裝的鉛珠,如此一來,釣線便因具有重量,而不受溪水的牽引,使魚鉤和浮標(biāo)盡可能呈垂直狀態(tài)。 另一個現(xiàn)象是溪水的流動性,使得釣者每次投出釣組,只維持短暫的垂釣時刻,釣組即被溪水流到釣竿所無法企及的下游去,這是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無法改變,因為如果停住釣竿不動,溪水便會將魚鉤從水底托浮到水面來,反而釣不到魚了,因此只能順其自然。同時也由于這個現(xiàn)象漂流釣如果使用煉餌,便沒有使用第二次的機會,也無法在水中保存太久,拋投一次只有一次獲魚機會,當(dāng)漂流到盡頭時,中途如果沒有魚來吃它,則浸泡太久的煉餌則化散為誘餌了。 最能發(fā)揮漂流釣優(yōu)點的標(biāo)點,以流水中間立有一大塊巖石者最佳,這就是俗稱「溪中大石側(cè)」的標(biāo)點,因為它是空曠流水中唯一的隱蔽處,魚群若受香餌吸引時,多半會躲在大石的側(cè)背伺機偷餌,釣者把餌投入大石前的上游地點,水流慢慢將釣組拖向下游,到達(dá)大石后方時,浮標(biāo)剛好就位,便可發(fā)揮功能了,等于一吃立刻揚竿,如果找到這種標(biāo)點,幾乎可以釣個一整天。 魚如果不躲在大石側(cè)背,便是藏在深水區(qū)里,因此漂流釣的涉水也是難以避免,在各種釣法中,此種釣法所需涉抵的水位最深,經(jīng)常深達(dá)腰部才能達(dá)到魚群愿意上鉤的深度,通常這并非好的釣點,因為它的危險性很高,如果可能的話,釣者應(yīng)該先游到溪中巨石處在攀登到巨石垂釣,而避免在深過膝蓋的急流中垂釣,以免發(fā)生危險。同時,如果釣場地形不佳時,應(yīng)該移到別處釣點垂釣,在溪釣中除了止水釣法以外,都必須采用移動釣法才能獲得較好的成績。 大江流水話提釣 錢塘江是世界聞名的強潮河流,在每月二度的潮汛期間,那江水如黃河?xùn)|去,濁浪滾滾,激流如飛;然在平潮之日,便真正顯露出江南秀色,那波若緞綢綠如藍(lán),一江春水向東流從水面漂浮物看,流速約每秒四分之一米,此乃是江邊釣手們各顯身手的大好時機,在釣手們戲耍的十八般武藝中,提釣也是值得稱道的一種。江邊提釣適用有水中建筑物的部位,如引水工程的混凝土框架周圍。這是因為此類水底地勢復(fù)雜,“曲徑回廊”,錯落有致,使仍下的誘餌易于滯留堆積,不會被江潮帶走。加上此類部位一般水深(4-7米)流不急,是魚兒集中棲息覓食的好地方,而且人站在框架上,釣線垂于身下,提釣方便,不像岸邊斜拉易掛鉤。 提釣工具一般用自制的活線竿,最簡單的為一繞線筒加一提釣竿。提釣竿一般長約2米,竿尖縛有一個瓷眼,釣線穿眼而過,釣者一手執(zhí)竿一手持筒即可收放自如。若再上檔次一點,便是自制的繞線輪固定于釣竿柄部,便更輕巧實用。提釣一般為雙鉤,腦線分別為200毫米和100毫米左右。在兩腦線與主線結(jié)合處有一沉墜,固定或活動均可。但要根據(jù)水的流速來增減重量,無流速難釣到魚,流速太大無法釣魚,墜的重量一般以提拉一次,鉤墜能被流水帶下200-300毫米為好,既能“打一槍換一個位置”,在較大范圍內(nèi)引魚,又能有相對固定的釣位。提釣不用浮漂。鉤子大小皆可,但要越鋒利越好,線一般在0.2-0.35毫米之間。在江水平靜、流速緩慢之時在提釣部位的上游2-3米處扔一些誘餌,多是以菜餅?zāi)箫堉瞥傻?#8220;湯團(tuán)”,或干脆撒米。提釣用餌多為米飯粒,每鉤一粒。提釣肘揚竿將鉤在江流的上方拋下,由于墜子帶著線迅速下沉,看得出線是帶有一定力度的。待線一下子失重“松垮”時,說明墜已觸底,等上5-10秒鐘,便揚竿提拉一次,無魚再放下,這樣依次往復(fù),即為提釣。由于流水帶動釣餌,使之有一定飄動,水底的魚以為是活食,便來搶吸,提釣正是利用這個特性引魚上鉤。只要水底有魚覓食,肯定會在你的某一次提竿時頓覺掛鉤,迅又顫動,反應(yīng)突如其來,手感極為明顯,上魚了(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會讓你驚喜不已,快活地繞收漁線,將魚取上。有人說提釣是瞎弄,一看就會,說不準(zhǔn)是哪門技術(shù),有時提上幾十上百次也無魚,有時放下第一次就上魚,完全是瞎碰。然而提多了,你會懂得手勢的輕重、提放的韻律、走線的快慢、座魚的位置等等,那說不清的意識和奧妙盡在不言之中。提釣?zāi)茚炆细鞣N魚,以鯽、鯉為多,鳊、草其次。能釣上各種大小的魚,小至不足25克,大至5千克以上的。提釣上魚中,有相當(dāng)部分(約1/4)是非咬鉤而出水的。本人曾有一次釣起一條砌魚,卸鉤時未見魚鉤碰魚身,而是漁線繞過魚身又鉤住漁線將魚縛上岸來的,真是可上吉尼斯紀(jì)錄的趣事。 提釣容易跑魚(未鉤牢),容易掛鉤(水底有雜物),位置有局限性,這些是缺點。 壯鄉(xiāng)拉灘釣和無鉤釣 桂西北境內(nèi)的澗、溪水流急湍,溪河底多為石沙底,是流水魚類生息繁衍的好地方。當(dāng)?shù)貕炎鍌鹘y(tǒng)釣法有兩種:一是拉灘釣;二是無鉤釣。 1、拉灘釣 拉灘釣的對象魚主要是流水中的有鱗魚。拉灘釣對如深水和淺水釣法又各異。 一、釣具。選筆桿粗的山竹為釣竿,竿與操作人的身長相等為宜,用細(xì)線小鉤,線齊竿。從竿尾順線而下在三分之一處綁一子線鉤,子線長為20厘米,不用浮漂和墜。 二、餌料。上好的餌料是在河邊的淺水靜水處的石頭下巴著的一種軟體小蟲,(北語稱燕子蟲)把石塊迅速提起同時又翻轉(zhuǎn)即見此蟲爬在石塊上。此蟲作餌宜用杯裝,杯中要有少量的水,蟲才不易死。其次是以小蝦、小紅蚯蚓為餌。 三、釣位選擇與處理。在春暖花開之后,早晨,陽光初照河面,在河岸邊觀察魚兒出游覓食、翻白展彩的主要活動范圍,在魚類比較集中的水域設(shè)釣位,在釣位處用鐵鍬或其它可用的工具開一條3米長的水下溝,溝的深度以去表石露出新石為度。這樣做目的與打窩一樣,小型魚類喜歡順新槽逆水而不覓食。 四、釣法。釣法有兩種,用哪種釣法要依據(jù)水情的深淺而定。第一種是水深在50厘米以下的就采用弓身釣法。弓身釣法是人站在槽溝的上頭,面朝下游,鉤上餌后,右手持竿,人弓身,竿線順溝鋪下,而后順?biāo)畡萆舷峦评?,推拉動作的急緩必須依?jù)水的流速而定。特別應(yīng)注意的是推竿時一定要待釣線被水推直后又才拉回。這種釣法關(guān)鍵是推拉要合拍節(jié),過快過慢都容易跑魚。第二種釣法是水深在50厘米以上的釣點則采取垂直釣法。垂直釣法是人側(cè)身直立在槽溝上端,面朝對岸,右手持竿的中部(具體以水的深度定,主要是在操作時,手在水面上)竿位先與水面垂直,竿尖在水下,操作時以不掛底石為度。竿先貼近人身,然后持竿的手把竿順?biāo)掠螖[,使餌順槽往下流,待線和餌被水推直后,然后持竿的手把竿稍用力往上一抬,竿又回到身邊。如此反復(fù)循環(huán),有魚上鉤自有感覺。 2、無鉤釣法 無鉤釣法是專指釣沙鰍而言。在山區(qū)的溪河流水中的石頭下,常常是沙鰍成群結(jié)隊在活動。沙鰍雖然個小,活潑可愛,其味道十分鮮美。沙鰍吞餌兇猛,針對這一特點,北方人們就采用無鉤釣法把它釣上。其方法是: 一、釣具。取長1米左右筆桿粗的山竹尾節(jié)留下兩條3~4厘米長竹枝,使之呈“八”字形,其余砍掉。在“八”字的末端各系上一條5厘米長的細(xì)繩(備綁餌用)。另備一只能浮水面的接魚盆,盆中盛些水,還放些水草或是樹木的枝葉。 二、釣餌。上好的釣餌是溪河中有一種軟體蟲,其蟲吐繭常把幾塊小石塊結(jié)在一起,蟲在其中,蟲體光滑、綠色,有小筷條粗,長3~4厘米。將蟲去頭,用條小棍從其尾部向頂,使其里向外翻,即是佳餌。然后用釣竿“八”字尾端的細(xì)繩綁餌(活結(jié))。此蟲難找用蚯蚓亦可。 三、釣點和釣法。到河中一手持竿,一手持盆,盆停水面,竿餌放到有沙鰍的石堆旁,魚來吞餌即抬竿提魚入盆中然后再釣。一處釣完又在附近尋找新點再釣。 川溪手竿無漂釣法 在春、夏兩季的洪水期,不少川溪因為溪小、灘多,水急,浪大,不宜使用浮漂垂釣,而應(yīng)使用那不穿浮漂的手竿垂釣。 采用此法釣魚,要點有二:一是鉛墜可比傳統(tǒng)釣法時稍重一些;二是把竿甩出后,等墜落底時再輕微地往回拉一下,使竿梢成弓形,這樣靈敏度高一些。切記,持竿手不要亂動,始終保持竿梢的弓形。 如何判斷是否有魚咬鉤?一是靠手感。有魚咬鉤時,手就有一頓的感覺,馬上提竿必定中魚。二是看竿梢。如果竿梢伸直了,這也是咬鉤的一種形態(tài),應(yīng)及時提竿(在不咬鉤的情況下,漁線是順?biāo)铝鞯模矢蜕冶厝皇菑澢?,成弓?span lang=EN-US>)。 無漂釣法同一般手竿釣比起來還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 一、培養(yǎng)感覺靈敏,增加垂釣樂趣。 穿浮漂垂釣時,不論是反手竿插、擺在架上或是握在手中,都使風(fēng)線松弛,只用眼睛專注那浮漂??梢哉f,抬竿之前,魚的吸、吞餌等動作皆不為人知,唯一的感覺,只是上魚后到把魚從水中提上來的那段時間的手感。而不穿浮漂垂釣時,手不離竿,從鉤餌投入水中下沉、落底、魚兒探食、吞食、游動、鉤住的全過程都能感覺到。老釣手不但能從手感中知道是哪種魚,還能較準(zhǔn)確地判斷抬竿時機。這種感覺不但在手上,而且通過全身,讓垂釣者趣味橫生。 二、投拋自如無阻,提高時空效率。 手竿穿浮漂垂釣,由于浮漂的定位,限制了投點的深淺度,也就限定了投點的狹窄性,釣餌只在一個水平深度的窩點上。若想擴(kuò)大投點的面積(窩的四周邊),因為水的深淺不一又要進(jìn)行調(diào)整浮漂,浪費了時間。投拋鉤餌時,又常常因浮漂受空氣的阻力而不自如,入水慢,不準(zhǔn)確。手竿不穿浮漂,就沒有這些阻礙。即便是釣水的中、上層魚時,也只要減輕鉛墜的重量或?qū)^餌慢慢在某一個層次中拖動即可。這就大大地提高了投拋的時間和空間的效率。 傳統(tǒng)鉤組巧釣冷水魚 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長在綿延起伏的大興安嶺,千山萬壑,重巒迭峰,屹立在高寒地區(qū)。群山腳下溪河縱橫,綠水悠悠,水清如鏡,水質(zhì)甘麗。在這些溪河中生長著各種冷水魚:如哲羅魚、細(xì)鱗魚、狗魚、山鯰魚、滑子魚、柳根魚等,前四種為肉食性魚。 每年五月末冰雪開始融化,九月末結(jié)凍封河,實際能垂釣的時間只有四個月,真正獲魚時間為三個月。五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后期本人在大興安嶺林區(qū)工作期間,閑暇時常同釣友到雅魯河、諾敏河、圖里河、蘇格河(綽爾河上游),哈拉哈河及無名小溪垂釣。這些河流的共同特點是:水都是從山溝由高處發(fā)源順勢而下,彎彎曲曲流淌過來的,水流湍急,奔騰不息。河兩岸林蔭蔽目,高岸低峽。河中沖倒的倒樹縱橫交錯,覆蓋了半壁河面,倒樹底下水深不一,3~6米不等,是冷水魚生息的好地方。河畔綠樹芳草百花,靜穆幽深,是垂釣的好地方。 在二十多年釣冷水魚的過程中,我通過實踐總結(jié)了一些釣冷水魚的方法,現(xiàn)法介紹如下,供釣冷水魚的釣友參考。 一、手竿釣: 老鼠尾式的竹竿4.5米長一支,4號釣線齊竿長,主線穿重15~20克錐形空心鉛墜一個,墜下打結(jié)成一個小套,腦線為三號線長30~45厘米,一端拴白狐7號鉤一枚,另一端打結(jié)系一個小套,然后將腦線套在主線墜下的套子上(不用浮漂)。我每次垂釣用餌都是大蚯蚓、小老鼠等。一手持竿,一手將鉛墜對準(zhǔn)倒樹縫隙中的水面投鉤,只見鉛墜在水中被沖得滾走,慢慢停住不動,子線上的鉤帶著餌在水底浮起漂擺蠕動,魚見便前來吞鉤。中魚時竿梢噔噔猛然抖動,并且越來越強烈,便可提竿上魚。如果10分鐘左右不見魚問津,便可另換一個釣位。有時,我也會蹲宿(夜釣)。夜釣時,將鉛墜取下,裝掛小老鼠。舉竿向深水渦流處投竿,然后漫漫往回拉,使餌在水面上鮮活跳動。這時要注意,當(dāng)魚咬鉤時,聽見轟隆一聲,便立即提竿。夜間釣魚非常驚險,上來的哲羅、細(xì)鱗、狗魚個頭都較大。如果魚太兇猛,為防止把人拽入河中,這時要馬上用刀將釣線割斷,舍魚保人。 二、三伏天拋毛鉤: 備3.6米鼠尾式小竹竿一支,2號釣線4米長,拴一枚小毛鉤。毛鉤是自制的,從大紅公雞脖子處拔一根利水毛,用5號白狐鉤從倒刺處往鉤柄上纏,纏到鉤柄把為止,然后用紅絲線扎牢,在柄處點上紅油,再用主線將鉤系牢。做完準(zhǔn)備工作后就可以找一水流處揮竿向正前方甩去,然后持竿抖落竿梢,使毛鉤在水面上好似落水的飛蟲,如蒼蠅、蚱蜢等。看到水面翻花便可提竿,必會上魚。 此釣法,必須順?biāo)嫠︺^釣。此法有魚必咬鉤,咬鉤便中魚,每日收獲很好,但很累,適合中青年人。這種釣法需手急眼快,把握好提竿時機。 三、手拋線: 4號釣線30米長做主線,穿自制大尾小頭扁形空心鉛墜重50克,墜下結(jié)一小套,腦線為3號線,長40厘米,一端系7號白狐鉤一枚,另一端打結(jié)成一小套,套在主線墜下的套上。手拋線釣組組成后可準(zhǔn)備5~10副,沿河灣每距2米投一副。每副用竹帚條一根,插入沙岸上。然后逐個拴掛小鈴鐺。白天垂釣掛活蚯蚓,夜間裝掛小老鼠。咬鉤時,鈴鐺便響(此鉤與懶鉤相似,只是墜在中間,單鉤)。 四、結(jié)伴釣,帶防身工具: 凡釣冷水魚的地方,人煙稀少,深山老林,常有野獸出沒,毒蛇也常常鉆入帳篷。防身工具、防治毒蛇及創(chuàng)傷等藥要隨身攜帶,以防萬一。出釣時最好結(jié)伴而行,切不可一人獨行。 手竿止水釣法 在湍急的瀨區(qū)之后,到了落差較平緩處,往往形成水流平靜的潭域,溪水匯集的潭不但成為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而且因為水域遼闊深邃,經(jīng)常都棲有大量的魚群,在水溫常受氣溫影響而變得太高和太低的夏季和冬季,潭區(qū)的深水是魚群活動的好地方,而且,對于很多體型大的老成魚來說,流速平緩的潭區(qū),是較有保障的水域,由于這些因素,使得手竿的止水釣法在溪釣里仍有應(yīng)用的價值。 這種釣法和池釣幾乎完全相同,它是手竿的最基本釣法,所需要的道具是手竿、母線、浮標(biāo)、橡皮圈、轉(zhuǎn)環(huán)、子線和魚鉤等。如果潭水十分清澈,釣者可以一眼看清水深15尺下魚兒的活動,為了避免魚兒畏縮不吃餌,釣竿一定要長,才能把餌送到肉眼看不到的深處,一般潭釣的最基本限制是15尺,18尺較正常,更有人用到21或24尺,四六或三七調(diào)子的竿子最適宜。浮標(biāo)以池釣的止水型最好,它可以精確地指示魚餌的留存狀態(tài),免得釣者不知道魚餌早已溶化,而以空鉤枯等浪費時間。同時,因為釣棚的水深動輒在10尺以下,揚竿和投餌都很耗時,為了增加釣獲量,可以一反溪釣常用的單鉤,而改用上下不等長的雙鉤來垂釣,除了盼望雙鉤齊上之外,更有增加誘魚的功能。 在止水區(qū)垂釣,最重要的工具是誘餌了,溪魚是生活在貧營養(yǎng)型水質(zhì)的魚,只要用煉餌或炒米糠揉些細(xì)沙扔入水底,便可騙出成群的魚兒來,如果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投下耐久性的鉺料,到了黃昏和黎明時都會有大魚來求餌,到了夜間更有蝦子,以及企圖補食蝦子的鯰魚、鰻魚出現(xiàn),所以潭區(qū)的止水型釣法,是一個可以長期經(jīng)營的垂釣方式。 止水型釣法同時代表另一種型態(tài)的溪釣風(fēng)格,如果說瀨釣有動態(tài)的魅力,那么潭釣便有靜態(tài)的趣味,尤其對于很多上了年紀(jì)的釣友,早已不適宜長途跋涉或泡水垂釣,而潭區(qū)的止水型釣法更有它獨特的價值存在。止水型釣法和其它釣法在獲魚能力上的比較,并沒有太多的不同,釣魚的高下完全看釣者的火候,并非有專釣大魚的方式,例如在小魚繁生的七、八月間,不論急流或止水區(qū)到處都是小魚,不管何種釣法所釣獲的魚也都相去不遠(yuǎn),而一位懂得垂釣的人,卻可以挑正午陽光強烈的時候,以直感法在急瀨釣起大石斑,也可以挑清晨的時候,在潭區(qū)以止水釣法釣得竹萵頭,各種釣法并無所謂的優(yōu)劣高下,只有適應(yīng)獨特地形條件時的優(yōu)越性存在,一個成功的釣手必須兼擅各種釣法,如此才能在各種場合里立于不敗之地。 止水型釣法還需要一付放置釣竿的架子,池釣的用品在潭畔常無用武之地,因為潭畔多為巖盤結(jié)構(gòu),無法插入置竿架,釣者應(yīng)該要學(xué)習(xí)以石塊堆砌來擱置釣竿的技巧。同時因為潭水十分清澈,釣者的服裝顏色要和環(huán)境背景相仿,有時要隱于巖石之后垂釣。在垂釣時,釣棚應(yīng)調(diào)整在溪水的能見度以下,例如水清可看透10尺,釣棚先調(diào)到12尺,等于開始上鉤了,再逐漸調(diào)整釣棚,如能達(dá)5至6尺深便算十分成功了,這種功夫叫做「深魚淺釣」,它可以縮短等待浮標(biāo)就位,以及拉魚所花費的時間,而增加每單位時間內(nèi)的釣獲量,為了使魚群的泳層早日變淺,大量的誘餌則是不可少的「催促劑」。 苦花釣法 釣竿:長、輕、硬為最佳考慮的因素,因為釣者必須靠好釣竿來克服苦花膽小、敏捷、專在急流中吃餌及須使用重鉛沉底拖釣的習(xí)性和困難,才能獲得好成績。 釣餌:土司面包是苦花最佳釣餌,溪釣用的萬能餌或紅餌亦可(但苦花索餌意愿并不高)。土司面包用法一般是整片使用,撕成三至四公分小條狀,對折后在對折處輕捏一下,魚鉤即掛在對折輕捏處,魚餌下水后留兩條尾巴在水里漂動,非常容易引起魚的注意。 釣組:使用二十一尺手竿,母現(xiàn)共二十一尺,分為主母線二十尺、次母線一尺,中間以結(jié)線環(huán)連接。使用二號線較安全,因為三十公分以上大苦花重量都超過半斤以上,1.5號以下母線恐不堪負(fù)荷。子線兩條各為三吋長各綁一釣鉤,分別以八字結(jié)或結(jié)線方式接掛在次母線的1/3及1/2處。使用1.5號線,以次于二號母線強度,在魚鉤掛底或魚兒連鉤掛住石洞時,可僅損失子線。鉛錘視水流之急緩選用二至五錢圓形中穿型。以一號線約三吋長加以固定當(dāng)作犧牲線,接掛在次母線尾端的掛線針夾上,隨時準(zhǔn)備在鉛錘掛底時損失用。釣鉤以柄長、尖型圓頭的韌性小鋼鉤為宜,鉤尖細(xì)利有倒刺,能快速深刺苦花硬唇并防止其逆流掙扎時脫鉤。 釣苦花的浮標(biāo)系用來測水深及在魚吃餌時浮標(biāo)在空中急速抖動做標(biāo)示用。并不是用來漂浮水平面,而是懸空在水平面上二至三吋的地方,與平地河釣浮標(biāo)使用法完全不同。 溪哥釣法 每一個型態(tài)的垂釣活動都有一個主角,這個主角通常都擁有兩種特征,第一是水域里的優(yōu)勢族群魚群數(shù)量最大,因而最容易釣獲初學(xué)者多由此入門。第二個特征是技術(shù)變化無窮,因為族群大,在各種地形都有分布,體型也不一,每一階段的魚型在習(xí)性上都略有不同,不同的地形和習(xí)性都有不同的垂釣特性,因而釣法也千變?nèi)f化,成為釣友深入研究的一種對象。像灘釣的沙蘇、池釣的鯽魚、野塘的吳郭魚都是典型的例子,至于溪釣中,符合這個條件的便以平頷為代表。 平頷在北部的俗名是溪哥仔,南部傳統(tǒng)俗名是苦粗仔,不過因為溪釣不盛,真正對淡水魚類有認(rèn)識的人十分有限,一般人多將淡水里出產(chǎn)的小魚,只要體側(cè)扁平、顏色銀白的,一律混稱做苦粗仔。溪哥是溪流里族群最大的魚群,它生活在低海拔約400公尺以下的溪流。凡水流未遭污染,能見度在30公分以上,并保有未被淤泥所覆蓋的緩流砂礫地形,能供魚群繁殖的話,便有溪哥魚的蹤跡。本省從貢寮雙溪一直到四重溪,及中央山脈西側(cè)的溪流都出產(chǎn)它,而宜蘭、花蓮、臺東等地則無。 魚食對象廣泛、生活地點遍布溪中各水域,這是溪哥魚習(xí)性的兩大特點。它們所吃的餌料幾乎囊括溪中所有的一切有機物,像漂流藻類、落葉碎片、有機碎屑、各種水生昆蟲(僅限于被水流沖出來者)和小型的落水陸生昆蟲等,都可讓溪哥魚飽腹;在一段溪流中,除了水勢湍急又寬闊的主流流心較無法久棲以外,凡是平瀨、淺瀨、淵部、潭區(qū),不管河底是細(xì)沙、石礫、卵石或巖盤,處處都有溪哥的蹤影,而且它們性喜群游,很少單只活動,就是因為如此,溪哥才經(jīng)常成群出現(xiàn)在釣者的魚簍中,而且不論何種型態(tài)的標(biāo)點,都有自成一格的釣法可資應(yīng)用。 釣溪哥魚的傳統(tǒng)搭配為三七調(diào)手竿12至15尺,0.8對0.6號子線,由于魚體已呈小型化,若以前述的裝備,只能到釣客稀少的荖濃溪或大甲溪下竿,在人比魚多的北部溪里,只能用四六調(diào)軟竿,0.4對0.3或0.2的超細(xì)線來釣魚,魚鉤也從袖3號改為更適宜的小魚的秋田2.5或2號,這種小鉤子一般人是無法綁的,只能買現(xiàn)成的機器綁鉤成品。 溪哥的釣法也是最復(fù)雜的,在水淺的亂瀨可用毛鉤或脈釣法,平瀨用漂流釣法,止水區(qū)用止水釣法,一般都使用煉餌,再加上誘餌來垂釣,水龜蟲是魚兒特別挑嘴時才偶而用到,另外像蚯蚓、蛆蟲也有人用。由于魚兒體型越來愈小,目前釣溪哥已流行從日本傳 入的「潛水浮標(biāo)釣法」,它是運用一種比重小于水的浮標(biāo),使釣組成一直線懸蕩著。 冬天溪哥大熱賣 圖/文:李明憲 寒風(fēng)竦竦,細(xì)兩霏霏,在冬天人們都懶得出門的日子,溪中有魚可釣嗎?在一般釣友的觀念中,冬天是浮磯釣的天下,是溪釣竿束之高合的日子,其實,真正懂得溪釣個中三味的釣友,冬天才是他們大展身手的最佳季節(jié)........................ 在自然界的動物中,除了有「冬眠」習(xí)性的動物之外,冬天依然必須運動與覓食,以維持生命的延續(xù),因此,釣友在冬天仍然可以去溪釣,溪哥、石斑、苦花等溪釣的最佳男主角,冬天照常營業(yè),全年無休。 以溪哥族來說,春天是它們攝食與活動的旺季,因為它們必須補充體能以培育下一代,然而,為了自然生態(tài)的生生不息,在春天我們不鼓勵釣友去溪釣,甚至于呼吁政府有關(guān)單位及各釣魚社團(tuán)聯(lián)合起來,共同推動「春天禁釣」的活動,以免抱卵待產(chǎn)的溪哥被釣光了,魚源枯竭是必然的下場了。 夏天與秋天的溪哥,活動力也相當(dāng)強,但是,在溪中以剛孵化還含著奶嘴的小溪哥居多,除非釣友昧著良心專釣小如牙簽的溪哥回家,否則一定不堪小魚的騷擾,再加上溪中有很多玩水的游客,對釣況影響甚鉅,因此,這段時間也不是理想的下竿期。 到了冬天,溪哥經(jīng)過長時間努力攝食以貯藏過冬的「脂肪」,體型變得十分肥碩,而且,在春天孵化的當(dāng)年魚,也長到勉強可釣的尺寸,所以,大部份喜愛溪釣的老仙角,絕對不會放棄冬天這段釣大溪哥的最佳良機,而且,溪哥也從來沒有讓他們失望,每一次出竿皆能滿載而歸。 不過,冬天釣溪哥和其它釣溪哥的釣法,有很大的差異性,如果你還是以春、夏釣溪哥的方式出竿,當(dāng)然也會多少有所收獲,然而,卻無法讓你真正領(lǐng)略冬天溪釣的樂趣所在,經(jīng)過了兩、三次不理想的釣況之后,從此就再也無法對冬天溪釣產(chǎn)生興趣了。其實,你只要掌握住冬天釣溪哥的訣竅,同樣你也可以成為冬釣溪哥的高手,若是你有興趣,請仔細(xì)聽」聽筆者的經(jīng)驗之談,相信對你多多少少有所幫助。 一、氣象因素的影響 在冬天釣溪哥,「氣候」是決定釣果最重要的因素,氣溫下降,是冬天最大的特征,因此,水溫也會隨著氣溫的下降而變冷,大大的影響溪哥的活動力與食欲。雖然,冬天的溪哥,也必須攝食以維持生存的能量,但是,在活動力減弱的時候,攝食的時間與氣象有相當(dāng)大的互動關(guān)系。 每天的清晨五點至七點與下午三點至五點,是釣溪哥的黃金時段,釣友經(jīng)??梢栽诖藭r看到溪哥飛出水面捕捉飛蟲的「溪哥雨」奇觀,但是,在水溫降低之后,必須等水溫回升至夏日清晨時的溫度,溪哥才會有就餌的意愿,大約在冬天的早上十點至下午三點間,這段時間出竿才會有好成績。 細(xì)雨綿綿,是冬天最常有的日子,雨小的時候,還可勉強成行,雨太大,就只好躲在家里看釣魚世界了。由此可知,冬天釣溪哥的最好日子,是出太陽日子的中午左右,其釣況之佳,和夏日的清晨不相上下。 二、在釣具方面的改變: l.釣竿: 十五尺的超輕量「 」竿,是釣溪哥的最佳利器,總重要還不到三兩重,拿在手上一整天也不會覺得累,但是,十五尺的釣竿在冬天卻是不太適用,因為冬天由于水溫低,除非不得已,還是以不泡在水中為原則,不但感覺難過,也有失溫暈倒的危險,因此,一支十八尺的溪哥竿(),是冬天釣溪哥的最標(biāo)準(zhǔn)配備。加上冬天要以深潭為標(biāo)點,若沒有十八尺釣竿,很難直搗溪哥窩,你即錯失中魚的機會。 2.浮標(biāo): 釣溪哥的浮標(biāo),以輕巧、負(fù)鉛少與殘存浮力小為原則,所以,負(fù)鉛四顆八號咬壓鉛的小浮標(biāo),是夏日釣溪哥的利器。但是,在冬天釣溪哥,浮標(biāo)卻要有所不同,除了要選擇TOP(浮標(biāo)尾)長一些的浮標(biāo),負(fù)鉛也要使用八號咬鉛八顆以上的才夠看。因為冬天釣溪哥的主戰(zhàn)場,在于深潭區(qū),TOP長的浮標(biāo),較適用于水流較緩的標(biāo)點。而且,魚藏匿的深度也較深,負(fù)鉛大些的浮標(biāo),才能讓釣組迅速地到達(dá)預(yù)定的釣棚。 3.活魚網(wǎng): 釣溪哥的活魚網(wǎng),是維護(hù)生態(tài)環(huán)境源源不絕的重要用具,因為在你釣夠了打算回家之際,可以將網(wǎng)袋內(nèi)還活蹦亂跳的溪哥放回溪中,這樣子我們的下一代就不怕沒有溪哥可以釣了。 一般的溪釣活魚網(wǎng),長度大約在三尺左右,釣友掛在腰際長度剛好到腳底的位置,雙腳泡在水中,即可讓整個網(wǎng)袋保持里面最「活水」的狀態(tài),不過,由于冬天泡在水中不方便,因此,活魚網(wǎng)必須選購約四尺半的長度,人站在岸上也可讓活魚網(wǎng)泡在水中,達(dá)到「活」魚的目的。 4.餌料: 糊餌配合送餌器的使用,是目前釣溪哥的最佳拍檔,但是,冬天的釣棚較深,很可能釣組還沒到達(dá)定位,鉤子上的餌粒已經(jīng)溶化了,因而若你只習(xí)慣使用糊餌作釣,記得將餌調(diào)硬一些,才能在冬天的溪中持久一些。 魚蟲是冬天釣溪哥的最佳餌料,它的顏色雪白能吸引溪哥的注意力,加上蠕動與掙扎,能刺激有掠食習(xí)性溪哥的食欲,而且,不會有「失餌」的情形發(fā)生,一條魚蟲可以釣好幾條溪哥,最重要的是,用魚蟲所釣上的溪哥,其體型都比較大而肥碩。 除了糊餌與魚蟲之外,溪釣練餌,萬能餌與吐司面包皆可使用,不過,其效果相形之下遜色很多。為了增加釣果,記得帶些誘餌在潭區(qū)使用,可以讓你有十分滿意的收獲。 三、標(biāo)點的選擇與判斷: 冬天釣溪哥,在標(biāo)點的選擇上,和夏天有根大的不同,其主要的關(guān)鍵,決定于氣象的因素,即使同樣是冬天,氣候的好壞,也有相當(dāng)大的影響,分別為釣友說明如下: 1.出大太陽的晴天: 清晨及黃昏時段,仍然以潭區(qū)為主要的標(biāo)點,不過,釣棚可以稍微調(diào)淺一些,尤其在深瀨區(qū)有大石藏于底域的標(biāo)點,可以此大石的上方為標(biāo)點,深度即盡量貼于石頭上約十五公分處,有讓你意想不到的收獲。在中午前后,水溫此時升高了很多,可將標(biāo)點逐漸移向潭點或潭尾,甚至于可以垂釣于瀨區(qū),體型較大的溪哥,會傾巢而出到瀨區(qū)作日光浴,其釣況有時比春、夏季節(jié)還要好,是冬天釣大溪哥的「鉆石釣期」,釣友要好好的把握。 2.陰天及毛毛雨的日子 細(xì)雨綿綿與烏云密布,是位處東北季風(fēng)肆虐區(qū)臺灣冬天最常見的景觀,因此,冬天釣大溪哥,也以這種典型的氣象為指針,只要會在這種狀況下能釣得到魚,你就是一位縱橫冬溪釣場的全能釣手,不過,由于釣況不佳及氣候狀況易發(fā)生意外,下大雨及鋒面過境的日子,還是以不出門為宜。 在水溫偏低的不利情況下,原則上還是以水溫略高的潭區(qū)深處為標(biāo)點,釣友必須使用負(fù)鉛稍重的長尾浮標(biāo),才能讓釣組迅速到達(dá)釣棚的位置;釣棚盡量調(diào)深一些,才能直搗魚窟,尤其選擇深瀨型潭區(qū)而底域有崎嶇不平的標(biāo)點,更是冬溪的兵家必爭之地。 四、冬釣溪哥的釣組: 釣溪哥的釣組,冬天和夏天大致上沒有什么差別,不過,為了加深釣友的印象,以及提供新加入釣魚行列釣友的信息與參考之用,筆者依然將此釣組提出來介紹,希望主編大人不要責(zé)怪小的騙稿費占版面。 一支十八尺的溪哥釣竿( 竿),母線使用O.四號螢光線長約十七尺,以「蛇口結(jié)」束在竿尾的袋織線上,再用一只「小小」型號的迷你橡皮檔束在母線,穿過一只可移動的塑料浮標(biāo)插管,其下再加一只橡皮檔,此上下的橡皮擋可控制浮標(biāo)的位置,調(diào)整釣棚的深度在母線的末端綁上一只可夾住子線的子線夾(不是切斷子線用的子線夾),這種實用的小東西,中間有一個小洞,將子線由洞中穿過,留下要用的長度,然后輕輕一拉,子線就會被夾住而不會輕易脫落,邢且,在中魚之后,由于魚的掙扎力量,會讓子線更深的陷入鐵夾中而愈來愈緊。以使用八號咬鉛八顆的「八號」溪釣浮標(biāo)為例,由子線夾上方加一顆八號咬鉛,每隔一公分加上第二、三顆咬鉛,再各隔一.五公分加上第四、五顆咬鉛,隔二公分加上第六顆咬鉛,又隔三公分加上第七顆咬鉛。一般溪釣咬鉛的距離,原則上,在潭區(qū)的標(biāo)點,是由子線夾往上距離是愈來愈大;在瀨區(qū)則相反,愈接近子線夾,兩顆咬鉛的距離愈大。咬鉛向子線夾處密集,可達(dá)到迅速下沉的目的適合潭區(qū)使用;子線夾附近咬鉛間的距離大,可增加每個咬壓鉛的動能,能讓鉤子脫離石頭縫隙,適用于底域全是石頭密布的瀨區(qū)。子線使用O.四號(買綁好鉤子的成品即可)長約十五公分,鉤子用袖或赤蟲鉤三號,慣用自動糊餌送餌器的釣友,則可改用秋田弧系列同等大小的鉤子。將子線穿進(jìn)子線夾孔中,留下十五公分的長度,在線的中間加一顆八號咬鉛(連子線夾上的七顆,合起來剛好是八顆八號咬鉛),即完成一付冬天釣大溪哥的釣組。 說了那么多有關(guān)冬天大溪哥的事,但是,你說不定還在懷疑冬天是不是可以釣到魚,所以,最好還是你自己去試一試,也許會有讓你意想不到的收獲。 手竿直感法 【適應(yīng)地形】 集流中的緩流處 【目標(biāo)魚】苦花、石班〈石﹝魚賓﹞〉 【釣具】一條母線,接一個三叉轉(zhuǎn)環(huán),下接鉛錘、子線和魚鉤。釣竿以硬調(diào)為主(二八調(diào)子)。釣線為3號對2號,或是2.5號對1.5號。魚鉤用伊勢尼1號或2號。 【釣法】釣組投入急流中,順流停在水流較靜止的水中洞穴附近;此時提動釣竿,讓鉛錘在水底跳動,晃動魚餌,誘魚上鉤。 【成功秘訣】 1.找到急流中的緩流處。 2.以標(biāo)志浮標(biāo)掌握釣組的正確位置。 3.注意手竿直竿法為底釣的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