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煞為日課學(xué)中最兇的兇煞之一。
犯之主亡人傷人之禍,重者可連殺三人。輕者也會連傷(病)三人(次)。 金煞犯金禍,水煞犯水禍,土煞犯土禍,木煞犯木禍,火煞犯火禍。 原理一: 四柱三合局的絕胎養(yǎng)三方為三煞。絕為劫煞,胎為災(zāi)煞,養(yǎng)為歲煞。 寅午戌火局,絕在亥,胎在子,養(yǎng)在丑,所以亥子丑三方為三煞。 巳酉丑金局,絕在寅,胎在卯,養(yǎng)在辰,所以寅卯辰三方為三煞。 申子辰水局,絕在巳,胎在午,養(yǎng)在未,所以巳午未三方為三煞。 亥卯未木局,絕在申,胎在酉,養(yǎng)在戌,所以申酉戌三方為三煞。 按上述理論,這有兩個問題。 按五行的氣機狀態(tài),本來應(yīng)該是死墓絕為氣機最弱處,胎養(yǎng)方應(yīng)該是死而復(fù)生,絕處逢生,循環(huán)再生之處,何來煞氣呢? 是要三合會局才算,還是只有一字就算呢。如是只有一字就為三煞,那寅本木氣,巳本火氣,申本金氣,亥本水氣,辰戌丑未本土氣,不會成三合局本氣能變嗎?難道中氣的力量能大于本氣? 所以此原理有待推敲,可能是為了方便三煞推算而使用的方法,并非三煞所形成的原理。 原理二: 東南西北四面正五行,見到對面五行三合局的年月日時為之三煞。 南方屬火巳午未山,見申子辰水年月日時克山為三煞。巳為劫煞,午為災(zāi)煞,未為歲煞。丙丁山為夾煞。巽兼巳、坤兼未為傍煞。 東方屬木寅卯辰山,見巳酉丑金年月日時克山為三煞。寅為劫煞,卯為災(zāi)煞,辰為歲煞。甲乙山為夾煞。艮兼寅、巽兼辰為傍煞。 西方屬金申酉戌山,見亥卯未木年月日時耗山為三煞。申為劫煞,酉為災(zāi)煞,戌為歲煞。庚辛山為夾煞。坤兼申、乾兼戌為傍煞。 北方屬水亥子丑山,見寅午戌火年月日時耗山為三煞。亥為劫煞,子為災(zāi)煞,丑為歲煞。壬癸山為夾煞。乾兼亥、艮兼丑為傍煞。 上述這種應(yīng)該是三煞形成的原理。 不過這里面也有問題, 就是西方正體屬金,亥卯未耗論三煞,見寅午戌火局受克,反而不論三煞?北方正體屬水,寅午戌耗論三煞,見辰未土克反而不論三煞?只有對面五行的三合局才論三煞? 還有就是唯年月支忌見,還是日時同樣不能見?是見一位不為兇,還是定要見三合局才為兇? 還有寅(如沒有化火)卯月木旺克土,土山為何不忌?巳(如沒有化金)午月火旺克金,金山為何不忌?申(如沒有化水)月金旺克木,木山為何不忌?亥(如沒有化木)月水旺克火,火山為何不忌?未(如沒有化木)月土旺克水,水山為何不忌? 所以就有克煞和耗煞兩種,克煞不可犯不可制。耗煞龍旺則可用也可制。 所以古人也有木不煞西,火不煞北之說。 很多人用三煞也并無大禍反而大吉?;蛟S是原因之一吧。 三煞可向不可座。這是用三煞的方法之一。意思是指造葬新建開山,則只論座山的三煞,而不怕向上的三煞。修向修方則首論向上方上的的三煞,同時也要避免座山三煞。 按益福堂個人的理解是: 西方諸山,寅午戌會火局才是真三煞。亥卯未會木局也是三煞,因為是耗煞,不會局不論煞。北方諸山,辰戌未會土局,才是真三煞。寅午戌會火局也是三煞,因為是耗煞,不會局不論煞。 北方亥壬子癸丑水,見戌未辰丑土有三者全局克為真三煞。戌為最兇(不可制)。未午為次三煞,寅可以不論三煞。丑辰有中余氣水不論煞。 西方庚申辛酉戌乾金,見寅午戌火全局克為真三煞,午為最兇(不可制),巳卯為次三煞,亥未可以不論三煞。戌山見戌為本位不論煞。 四隅辰戌丑未坤艮土,見亥卯未全木局克為真三煞。辰未山有中余氣木犯亥卯未為輕三煞(單見不忌,化解可用)。 南方巳丙午丁未火,見申子辰水局克為真三煞。子為最兇(不可制),申辰輕三煞(單見不忌,化解可用)。 東方寅甲卯乙辰巽木,見巳酉丑金局克為真三煞。酉為最兇(不可制),巳丑輕三煞(單見不忌,化解可用)。 寅月有中氣火余氣土不煞土山,巳月有中氣金不煞金山,申月有中氣水不煞木山,亥月有中氣木不煞火山。辰月有中氣水丑月有余氣水不煞水山。 犯全局或三者全,絕不可用。年月犯最兇,迭犯大忌。日時單犯輕三煞可以不忌。 年支見煞,月令有制可用。月令見煞,則不可制不可用。因為月令五行司權(quán),不易化變。 比如今年丑年,北方未月雖不犯三煞,也不宜造葬。 比如今年丑年,東方雖犯三煞,亥子卯寅午月也可造葬。 三煞并不可怕: 天星太陽照臨山向可用。 如本命祿馬貴人、八節(jié)三奇、尊帝星等大吉神多臨也可用。 龍旺山旺者耗煞可用。 休囚無力有制可用。單犯寅或午或戌火煞用申子辰全水局制。單犯申子辰水煞用未戌丑全土局制,或用亥卯未木局化。單犯亥卯未木煞用巳酉丑全金局制。單犯巳酉丑金煞用寅午戌全火局制,或用申子辰水局化。單犯丑未戌土煞用亥卯未全木局制,或用巳酉丑金局化。 還有五虎遁得納音制者,此法脫離了三煞原理,不可靠,在此不述。 欲要發(fā),斗三煞。能制能化,化煞生權(quán),妙不可言。 益福堂提醒大家:以上這些個人理解僅供理論探討,不做實踐依據(jù),切記切記。如果誰按此而做,一切后果由用者自己承擔(dā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