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2001—2005年高考詩歌鑒賞題

 昵稱5077844 2010-12-28

(四)丁卷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認(rèn)為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鄉(xiāng),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
最后兩句是說: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表達(dá)了游子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

三、2004年高考地方卷詩歌鑒賞
(一)北京卷12.讀下面的詩,完成①—②題。(4)
紅梅  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tài),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
詩老:指蘇拭的前輩詩人石曼卿。
①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span lang=EN-US>[    ]
A.
“獨開遲”既點出了紅梅晚開,也賦予了她不與眾花爭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說自己真的擔(dān)心,而是含蓄地表達(dá)了不愿趨時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寫紅梅“雪霜姿”的同時,也透露出一絲無奈。
D
.“酒暈”旬是說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飲酒后臉上泛起的紅暈。
②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span lang=EN-US>[    ]
A.詩人使用擬人手法,以紅梅自況,表達(dá)了與桃杏—起裝點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紅梅“怕愁貪睡”,不肯隨“春”,故而未能及早開放。
C.
紅梅生機難抑,爛漫開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潔,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對百花盛開的“春態(tài)”,紅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節(jié)操。
13
.讀下面蘇軾的詩論并回答問題。(5)
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fēng)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rèn)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xué)中至陋語也。
說出蘇軾贊揚寫梅花、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并作具體分析。
【答案】12、1.  2.
13
、(5分)
第一問兩個要點。①贊揚的理由是,寫梅花、白蓮的詩能做到神似,表現(xiàn)了神韻、精神品格、內(nèi)在特點;②批評的理由是,石曼卿《紅梅》詩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僅作了外形描寫。
第二問3個要點。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的清幽、高潔;
②“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月風(fēng)清欲墜時”,寫出了白蓮的素潔、清雅;
③“認(rèn)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僅從“綠葉”、“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紅梅的特征,未見紅梅的精神品格。
(二)福建卷16.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chǔ)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答案】16.“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針)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三)廣東卷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分)
江漢  杜甫
江漢思?xì)w客,乾沖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yuǎn),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擾壯,秋風(fēng)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1)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lián)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fēng)”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認(rèn)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rèn)為這首詩表達(dá)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答案】16(1)“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fēng)”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xiàn)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dá)。
(2)
開放題,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強不息”的要聯(lián)系“落日心猶壯”,答“怨憤”的要聯(lián)系“不必取長途”。
(四)廣西卷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6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 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認(rèn)為杜鵑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鄉(xiāng),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聲入手。
最后兩句是說: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表達(dá)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
(五)湖北卷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來兩岸失,風(fēng)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dá),歸雁洛陽邊。
*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北臨長江。此詩或題《江南意》。
此詩第二聯(lián)“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解釋第三聯(lián)的意思,并分析情與景的關(guān)系。
【答案】16. 兩字各有其妙,因此說哪個字都不能算錯,只要能把妙處體會得比較準(zhǔn)確就行。說“失”字更好,因為它生動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說“闊”字更好,因為它直抒胸臆地表達(dá)了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yuǎn)無際,所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yīng),聲調(diào)似也更為響亮。如果有學(xué)生說兩個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處都體會得比較準(zhǔn)確,也應(yīng)給分。
(六)湖南卷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根據(jù)提示,賞析第四句。(6分)
聽鄰家吹笙 郎士元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這是一首頗具特色的聽笙詩。笙是一種由多根簧管組成的樂器,其形參差如鳳翼,其聲清亮如鳳鳴,故有“鳳吹”之稱。傳說仙人王子喬亦好吹笙作鳳鳴,此詩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寫宛如鳳鳴的笙曲似從天而降,極言其超凡絕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聲,而說笙聲來自彩霞之上,通過想象中的奏樂環(huán)境之美,烘托出笙樂的明麗絢爛。
第二句,緊承上句,寫詩人對笙聲實際來源的懸想揣問。笙聲奇妙,引得詩人尋聲暗問。這一句不僅點了題,同時也間接地表現(xiàn)了笙樂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來,但詩情產(chǎn)生了跌宕。一墻之隔,竟無法逾越,咫尺天涯,頓生“天上人間”的悵惘和更加強烈的憧憬,從而激發(fā)更為絢麗的幻想。
第四句,                     。
【答案】16.寫詩人尋訪不得之后的想象;與首句呼應(yīng),仍然從奏樂環(huán)境著筆;通過花的繁盛爛漫,寫出樂聲的明麗、熱烈、歡快;一個“疑”字,寫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覺;以視覺意象寫聽覺感受(通感),別具一格。
(七)江蘇卷16.閱讀下面一首唐代的邊塞詩,然后回答問題。(6)
                  
征人怨    柳中
歲歲金河復(fù)玉關(guān),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
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jié)合詩句具體說明。
(2)
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答案】16.①詩句中有金河、玉關(guān)、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了征人的戍邊生活。
②怨年年歲歲頻繁調(diào)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zhàn),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diào)。
(八)遼寧卷1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
、“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rèn)為哪個字更恰當(dāng)?為什么?請簡要賞析。3
2
、俞陛云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闋作過這樣的整體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dá)語。”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什么?請結(jié)合詞的內(nèi)容簡要賞析。5
【答案】1、①“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出了綠水環(huán)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tài)美。②“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了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自由、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只答“繞”字好或“曉”字好,而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只從字音角度來比較“繞”與“曉”的,言之成理,給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
、答案可以有兩種,答其中一種即可。5
①同意。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雖寫了花之凋零,卻又寫了青杏新生,顯示出生機與活力;二、三句則又移向更廣闊的空間,燕子輕飛,給畫面帶來了盎然生氣,而綠水繞人家也饒有情趣,這樣一來,人的心情也自然隨之敞闊;末句雖言萋萋芳草,卻以“天涯”起筆,意境開闊??傊~的上片雖寫“絮飛花落”的暮春之景,卻處處可見曠達(dá)之語。
②不同意。起句寫花之凋零,青杏酸澀,為整首詞投下了悲涼的陰影;二、三句寫燕子翻飛、綠水繞人家,雖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卻是以樂景襯哀情;四句說柳絮飄飛,著一“又”字,則又表明詞人之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詩詞中常用來寫愁情,此處亦然,“天涯何處無芳草”即言愁情無限。因此,這首詞中對“絮飛花落”等景物的描寫,依然浸透著傷春之情,并非曠達(dá)之語。
每種答案,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語言通順,給滿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九)上海卷()閱讀下面的詩和對聯(lián),完成第1618題。(8)
赤壁   杜庠①
水軍東下本雄圖,  千里長江隘舳艫②。  諸葛心中空有漢,  曹瞞③眼里已無吳,
兵銷炬影東風(fēng)猛,  夢斷簫聲夜月孤。    過此不堪回首處,  荒礬鷗鳥滿煙蕪。
[
]①杜庠:明朝詩人,曾任知縣,不久罷歸;不得志,放情詩酒。  ②舳艫;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樣子。  ③曹瞞:即曹操。
客到黃州,或從夏口西來,武昌東去
天生赤壁,不過周郎一炬,蘇子兩游
——郭朝祚題湖北黃岡東坡赤壁門樓
16
.對聯(lián)在語言形式上的最大特點是□□,律詩中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也具有這樣的特點。(1)
17
.對聯(lián)中的“周郎一炬”與上面詩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說一事;“蘇子兩游”與上面詩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說—事。(2)
18
.就詩歌中畫線的句子,結(jié)合全詩,從—個角度(如景和情的關(guān)系)寫一段鑒賞文字(80字左右)(5)
【答案】16.對仗(或:對偶)     17.兵銷炬影東風(fēng)猛    夢斷簫聲夜月孤
18
.從角度、內(nèi)容、語言三方面綜合考慮。
(十)天津卷16.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聽蜀僧濬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鐘③。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① 綠綺:古代名琴。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鐘:《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載,豐山有九種,霜降而鳴。
1)詩的第二聯(lián)中“一揮手”和“萬壑松”分別表現(xiàn)了什么?
2)結(jié)合全詩談?wù)勀銓Φ谒穆?lián)“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答案】(1)“一揮手”寫蜀僧彈琴的姿態(tài)(動作、技藝)
“萬壑松”寫出了琴聲的音樂效果。
2)① 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② 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tài),側(cè)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十一)浙江卷16.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6)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1)
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dá)意上的作用。(2)
(2)
關(guān)于這首詞表達(dá)的內(nèi)容,有人認(rèn)為是“游子思?xì)w鄉(xiāng)”,有人認(rèn)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rèn)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4)
【答案】1 6(6)①“空\“字表達(dá)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jié)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②游子思?xì)w鄉(xiāng):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shè)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xiāng)無期,更添愁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shè)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xì)w鄉(xiāng)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dá)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十二)重慶卷16.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6)
                   
東溪    梅堯臣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fā)船遲。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短短蒲茸齊似剪,守平沙石凈于篩。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自唐以來,古人作詩主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說詩人既要以自然為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nèi)心深處引發(fā)思想情感。請指出在這首詩中最能體現(xiàn)這一主張的一聯(lián)詩句,并說說它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體現(xiàn)的。
(1)
最能體現(xiàn)這一主張的一聯(lián)詩句:                             
(2)
體現(xiàn)的思想情趣:                             
(3)
如何體現(xiàn)的:                                  
【答案】16、(6分)(1)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閑情逸趣和對優(yōu)美自然景色的贊美。(3)能結(jié)合景(“野鳧眠岸”“老樹著花”)和情(“有閑意”“無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四、200516套高考題分類匯編之古詩鑒賞
(一)福建卷1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fēng)起,吹人舞袖回。
[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1)
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rèn)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4)
(2)
對第三聯(lián)“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做簡要分析。(2)
【答案】10(6) (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意思對即可)答“雁別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2)第三聯(lián)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象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對即可)
(二)廣東卷14.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
春日登樓懷歸①   寇準(zhǔn)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yè)遙清渭②,沉思忽自驚。
注:①此詩約作于980年,詩人時年十九,進(jìn)士及第,初任巴東知縣。
②舊業(yè),這里指田園家業(yè)。清渭,指渭水。
(1)
請寫出這首詩頸聯(lián)中一組對仗的詞語。
(2)
從首句的\“聊\“到末句的\“驚\“,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變化?請聯(lián)系全詩進(jìn)行分析。
(3)
北宋翰林圖畫院曾用“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作為考題,奪魁者畫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橫一孤笛”。你認(rèn)為這幅畫能表現(xiàn)這兩句詩的內(nèi)容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案】(1)“荒村”與“古寺”(“斷靄”與“流鶯”、“生”與“語”)。
【分析】本題考查文學(xué)常識的識記與理解能力。“頸聯(lián)”就是第三聯(lián),這是閱讀古代詩歌應(yīng)該掌握的常識。什么是對仗?構(gòu)成對仗的詞語,必須是詞性相同和相對的詞,或結(jié)構(gòu)相同的短語,處于上下聯(lián)的位置。
2)【答案】詩人登樓遠(yuǎn)望,本是閑情,卻觸景生情,聯(lián)想起家鄉(xiāng),當(dāng)他從鄉(xiāng)思中醒悟,發(fā)現(xiàn)自己身在異鄉(xiāng),心中不由一驚。這前后的感情變化,突出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分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能力。從注釋和標(biāo)題可看出,這是作者離開家鄉(xiāng),初任巴東知縣所作,“懷歸”揭示了詩歌中含有思鄉(xiāng)盼歸之意。詩歌由寫景到抒懷,由“聊”到“驚”,就表現(xiàn)了一種由閑情到心驚思鄉(xiāng)的感情變化過程。
3)【答案】畫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沒有行人,表現(xiàn)了“野水無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襯托出過客稀少,凸顯出小船“盡日等待的漫長和寂寞。從畫面可以揣摩,船夫邊吹笛邊等渡客,久久無人過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這幅畫傳神地表現(xiàn)了詩句內(nèi)容。
【分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國有“詩畫一家”的傳統(tǒng)審美觀和審美情趣。“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強調(diào)的是無人渡河,孤舟橫江的寂寥。“一船夫睡船尾,橫一孤笛”能很好地表達(dá)這一意境。
(三)江蘇卷1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
竹窗聞風(fēng)寄苗發(fā)司空曙 李 
微風(fēng)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fù)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dāng)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
苗發(fā)、司空曙是李益詩友。
⑴詩以“微風(fēng)”開頭,并貫穿全篇。請對此作具體說明。
⑵“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兩句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表達(dá)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⑶詩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14、(8分)?、蓬h聯(lián):微風(fēng)吹開門,吹動竹子(引起懷念故友之情)。
頸聯(lián):微風(fēng)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階下青苔上)尾聯(lián):希望微風(fēng)吹進(jìn)簾幔(拂去塵埃)
⑵清冷、幽靜  孤單、寂寞   ⑶“為拂綠琴埃”
【分析】(1)題中所謂“貫穿全篇”,即“微風(fēng)”在以下三句詩中都有體現(xiàn)。按照這個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開門又使竹動的不可能是“故人”,因為作者用了個“疑”字,應(yīng)該是微風(fēng);枝上露何以滴下,本來沒風(fēng)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題目的提示,當(dāng)然就可以理解為是微風(fēng)吹下的,“入幌”“拂綠琴埃”主語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難道要讓朋友來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塵埃?所以主語也應(yīng)是微風(fēng),作者希望微風(fēng)掀簾進(jìn)屋拂去琴上的塵埃。
2)喧鬧的環(huán)境又如何會有“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如些細(xì)膩的感知?景語即情,把環(huán)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靜,是為了表達(dá)孤單、寂寞的心情。
3)暗用俞伯牙、鐘子期有關(guān)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聲只有鐘子期能聽懂,鐘子期是他的知音。鐘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沒有彈琴意緒。琴上為何積滿塵埃?長期沒彈。為何長期沒彈?像伯牙一樣沒有知音欣賞。作者希望風(fēng)拂去琴上塵埃就是希望朋友到來自己重新彈琴。什么時候故人真能如風(fēng)來似的掀簾進(jìn)來,我當(dāng)重理絲弦,一奏綠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何當(dāng)”二字,既見出詩人依舊獨坐室內(nèi),又表露不勝埋怨和渴望,雙關(guān)風(fēng)與故人,結(jié)出寄思的主題。
(四)上海卷閱讀下面的詩和相關(guān)材料,完成第1416題。(8)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  徐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蘇軾《東坡志林•記游廬山》:“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故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
]謫仙:李白。
14
.古人有“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的評述,請以李白詩中的“掛”字為例,加以賞析。  (2)
15
.以下詩句都運用了修辭手法,它們的表達(dá)效果是(2)
飛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長如白練飛:
16
.你是否同意蘇軾對李、徐兩詩的評價,請結(jié)合作品談?wù)勛约旱目捶ā?span lang=EN-US>  (4
)
【答案】14.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
15
(用夸張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氣勢;(以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態(tài)。
16
.同意。要點:李詩更為雄奇瑰麗,想像更為奇特,富有創(chuàng)造力,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點:徐詩分別從視覺、聽覺等不同角度切入,氣勢顯得壯闊。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也能給分)
(五)[湖北卷]16.元代馬致遠(yuǎn)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戲中,漢元帝在灞橋送別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有下面一段曲詞。閱讀這段曲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
《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
!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fù)著行裝,車運著糇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蜇①;泣寒蜇,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蟬。
1)有人贊賞《漢宮秋》的詞曲“寫景寫情,當(dāng)行出色”。這段曲詞描寫了漢元帝所見、所想的哪兩種情景?表現(xiàn)了漢元帝什么樣的感情?(4)
2)這段曲詞中運用了對仗、頂真的修辭手法,試簡析它們各有怎樣的藝術(shù)效果。(2)
【答案】⑴曠遠(yuǎn)悲涼的深秋塞外景況;凄清陰冷的秋夜王宮景象。
感嘆昭君遠(yuǎn)去塞外的艱辛,傷心離別;想象獨自返回王宮的凄涼,痛感孤獨。(4分)
⑵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dá)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結(jié)合。頂真:具有回環(huán)跌宕的旋律美,表現(xiàn)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jié)百轉(zhuǎn)的愁緒。(2分)
【分析】《漢宮秋》并不是一出以情節(jié)取勝的悲劇,它的戲劇沖突在第二折就基本解決了,第三折是個尾聲。但觀眾歷來并不以看到了矛盾的解決為滿足,還要傾聽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膾炙人口的曲子,馬致遠(yuǎn)是向來為人稱道的文采派作家,《漢宮秋》的曲詞不但文思精妙,文采斐然,尤擅長于把外界景物的描寫同人物內(nèi)心感情的抒發(fā)融為一體,因景生情,以情化景,兼以音樂導(dǎo)引,觀眾便如入幻境,陶醉其間,獲得奇妙的藝術(shù)享受。[梅花酒]、[收江南]曲牌,作者巧妙地使用變格的手法,首末都是增句,末尾六字句,都頓成兩個三字短句,前后重復(fù),形成重疊回環(huán)的句式,增強了唱詞的表現(xiàn)力與音樂感,使人讀后回腸蕩氣,余味無窮。真是字字含情,蒼涼凄楚。
(六)[浙江卷]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fēng)。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xì)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fēng)。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______________為詩歌的主要意象。(2分)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風(fēng)  2)擬人表現(xiàn)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fēng)”,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diào)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fēng)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xiàn)嬌羞之態(tài),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diào)活潑有趣。
(七)[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
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
“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么?
(2)
“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答案】(1 不矛盾,這樣的對照寫法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愁,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2 前三句敘事抒情,后一句寫景。以景作結(jié),寓情于景;創(chuàng)造意境,含蓄無限。
(八)[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7分)
夜游宮 記夢寄師伯渾①   陸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guān)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注釋:①師伯渾,陸游的友人。
(1)
下列對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
.“雪曉清笳亂起”句突出了邊地風(fēng)光特色,也渲染了戰(zhàn)爭氣氛。
B
.“想關(guān)河”中的“想”是“推測”、“猜想”的意思。
C
.“雁門西,青海際”兩句,代指宋金對峙的前線地區(qū)。
D
.“漏聲斷”中“斷”,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意思。
(2)
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
.“鐵騎無聲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繪了軍隊陣容的整肅與聲勢的浩大。
B
.詞的上片寫夢境,下片寫夢醒后的情境和感想,銜接自然,結(jié)構(gòu)緊湊。
C
.“清笳亂起”和“鐵騎無聲”一動一靜,以動襯靜,手法巧妙。
D
.作者通過“雪曉”、“寒燈”“漏斷”、“月斜”等意象,寫出了清冷的意境。
(3)
詞中“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與陸游《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相比較,兩處所表達(dá)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3分)
【答案】(1)D    (2)C  (3)相同點:詞句和詩句都表現(xiàn)了詩人抗金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愛國之志和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   不同點: a 詞句抒發(fā)了對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嘆,突出了烈士墓年壯心不已的心境。   b詩句著重表達(dá)了詩人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鬢衰的悲憤情懷。
【分析】此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該詩前兩句寫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奔流的長江引出“萬里愁”。“愁”什么,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而第三句正是前后連接的紐帶,交代了是國家民族之仇,“最苦”二字翻出一層,寫出了常人少有的一種心理,將自己的愁痛表現(xiàn)得無以復(fù)加,因而在全詩中最具表現(xiàn)力。
(九)[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根據(jù)提示,完成賞析。(6分)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兩詩寫作之時,作者都是貶謫之身,正值壯年的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則在垂暮之年被棄置崖州。從詩中看,兩人的處境與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
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lǐng)全篇,既表達(dá)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向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                 。
(2)
兩詩都寫到了“山”。李詩曰“青山留人”,是面對群山阻隔欲歸不能的自我安慰。詩人運用擬人和象征手法,抒發(fā)了看似平靜超然,實則深沉悲涼的情感。柳詩曰“尖山似劍”,       。
【答案】(1)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xiàn)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更表達(dá)了對“京華親故”一為援手的急切期待。
2)表達(dá)的是在草木變衰的秋天,思念家國愁腸如割的痛楚。詩人在運用比喻手法的基礎(chǔ)上展開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迸而出的強烈感情。
(十)[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江陰浮遠(yuǎn)堂   戴復(fù)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yuǎn)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fù)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后期詩人。
前人認(rèn)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xiàn)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16.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yuǎn)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chǎn)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xiàn)的最為強烈和集中。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yuǎn)望地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dá)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
【分析】此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該詩前兩句寫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奔流的長江引出“萬里愁”。“愁”什么,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而第三句正是前后連接的紐帶,交代了是國家民族之仇,“最苦”二字翻出一層,寫出了常人少有的一種心理,將自己的愁痛表現(xiàn)得無以復(fù)加,因而在全詩中最具表現(xiàn)力。
(十一)[遼寧卷]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
江寧夾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秃绞掌衷曼S昏,野店無燈欲閉門。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側(cè)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yīng)有去年痕。倒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有去年痕。
(1)
兩首詩的首句均用了“月黃昏”三個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請問,兩詩借此營造的是一種什么氛圍?表達(dá)的又是怎樣的心緒?請結(jié)合詩的具體內(nèi)容簡要賞析。(4)
(2)
兩首詩的末句,一用“應(yīng)有”,一用“猶有”,哪個更好?為什么?請簡要賞析。(4)
【答案】17(1)“月黃昏”三字為兩詩營造氛圍、表達(dá)心緒定下了基本色調(diào)??痛?、“無燈”野()店、半死楓樹,這一切都籠罩在昏黃的月光中,暗淡朦朧,營造了一種凄迷、蕭索、沉寂的氛圍,表達(dá)了詩人孤寂悵惘的心緒。   (“氛圍”“心緒”各2分。)
(2)
可以有三種答案:①“應(yīng)有”更好。“應(yīng)有”二字蘊含豐富,傳達(dá)出了詩人在孤寂中力尋舊影時的復(fù)雜心情,其中既有希冀與自信,也有失意與悵惘,更有尋而未見的不甘心,可謂傳神之筆;“猶有”二字則無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兩個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猶有”更好。“猶有”二字,自然道出,卻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跡還保存到現(xiàn)在,說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進(jìn)一步傳達(dá)出了詩人那種孤寂悵惘的心緒;而“應(yīng)有”二字卻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見上)只答出哪一個更好而沒有具體分析的,不給分。
(十二)[全國卷1]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fù)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1 三四句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具體說明。
2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chuàng)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自詩。
【答案】(1)修辭方法:對偶。  “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分析】第 12 題考查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能力。能力層級為級。
第(1)題考查對修辭手法的辨認(rèn)。高考對修辭手法的考查,范圍一般是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shè)問、反問等八種。解答本題必須注意后面的“具體說明”的要求。對照“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兩句。
2)【答案】這首詩寫了作考“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者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分析】第(2)題考查對詩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解答本題時,一定要具體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兩者是怎樣交融在一起的。
(十三)[全國卷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yīng)說著遠(yuǎn)行人。
[
]冬至: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jié)日。
1)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并說出作者當(dāng)時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
【答案】(1)“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tài),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lián)系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吊。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一種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過一幅想像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wù)撝约哼@個遠(yuǎn)行之人,以此來表現(xiàn)“思家”的。(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②詩的語言樸實無華。(平易通俗)(意思答對即可)
【分析】在唐代,冬至是個重要的節(jié)日,朝廷里放假,民間互贈飲食,穿新衣,賀節(jié),一切和元旦相似。這樣一個佳節(jié),在家中和親人一起歡度,才有意思。然而,詩人如今在邯鄲的客店里,正所謂“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抱膝燈前影伴身”正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
(十四)[全國卷3]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雨后池上 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fēng)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xiàn)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2)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jìn)行賞析。
【答案】(1)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xiàn)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
2)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tài)。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fēng)吹到荷葉上發(fā)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xiàn)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tài)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tài),又寫出了動態(tài),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jié)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模擬考場]
有人評說“淡磨”二字看似平常卻頗可玩味,請談?wù)勀愕睦斫狻?span lang=EN-US>
[
參考答案]
“淡磨”即輕磨拂拭的意思,詩中將經(jīng)雨水洗滌過的池面比作經(jīng)人輕磨拂拭的明鏡,比喻中有擬人,這比一般常見的“水面如鏡”比喻更顯新意而更見意境,如此略帶動感的“淡磨”,不僅突顯了雨后池上異常平靜、明凈的情態(tài),同時也讓人聯(lián)想到此前蒙蒙細(xì)雨隨著微風(fēng)輕拂池面的輕盈柔姿,給人以清美的藝術(shù)享受。
(十五)[江西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絕句 吳濤
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釀。
任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fēng)十日寒。
此詩體現(xiàn)了怎樣的季候特點?錢鐘書稱次詩表現(xiàn)了某種“情味”,請結(jié)詩句作簡要分析。
【答案】春下之交乍暖忽寒。通過典型細(xì)節(jié)和景物描寫,表現(xiàn)游子對季候變化特別敏感的某種心理。第一問完全可以從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蛙聲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來。視覺——游子春衫單、桃花飛盡;味覺——野梅酸:表現(xiàn)天氣變暖的感受。聽覺——蛙聲歇;觸覺——東風(fēng)寒:表現(xiàn)“寒”的感受。第二問,錢鐘書的原話是這樣的:“下面這一首寫春深夏淺、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極新穎的。”所以這種情味應(yīng)該與變化的季候聯(lián)系在一起。季候的變化引起游子對家鄉(xiāng)、朋友的思念之情。這樣理解應(yīng)該是恰當(dāng)?shù)摹?span lang=EN-US>
(十六)[天津卷]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煙云不盡頭, 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 目斷東西四百州。
[
]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簡析“望”在詩中的作用。
2)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表達(dá)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tǒng)領(lǐng)作用。   
2)“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fā)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cè)重現(xiàn)實。
蘇軾的詩句表達(dá)了對歷史流轉(zhuǎn)、英雄不在的感慨,側(cè)重懷古。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