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權(quán)力是一種專利 【原文】天有大命1,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2形;曼3理4皓齒,說5情而捐精。故去甚6去泰7,身乃無害。權(quán)不欲見8,素9無為也。事在四方,要10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虛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11陰見陽。左右既立,開門而當(dāng)12。勿變勿易,與二俱行。行之不已13,是謂履14理15也。 【譯文】天有大的運(yùn)行趨勢,人也有大的運(yùn)行趨勢。那芳香甜美松脆的食物,醇厚之酒和肥嫩之肉,雖然可口但會損害身體;秀美肌膚牙齒潔白的美女,雖然使人性情愉悅但會耗費(fèi)精力。所以去掉異常安樂去掉過分享樂,身體就不會受到損害。權(quán)力不要想把它顯現(xiàn)出來,誠心于無所作為。事情發(fā)生在四方,綱要卻在中間。圣人掌握綱要,四方人民就會來效勞??仗撟约簛韺Υ磺?,他們就會自己想法辦事。四海既已收藏心中,引導(dǎo)陰性就可以見到陽性。左右助手既然已經(jīng)樹立,就可以開門處理事務(wù)了。不要輕易改變與更動,參考天命人命一起行為。行為而不停止,就稱為是行為于治理。 【說明】揚(yáng)榷,榷,讀(què雀),《漢書·武帝紀(jì)》:“初榷酒酤。”《漢書·車千秋傳》:“自以為國家興榷筦之利。”注:“榷,謂專其利使入官也。”這里用為專營、專賣、專利之意。如:榷茶(由官方專賣茶葉,以獨(dú)占其利);榷貨(由官方專賣貨物而享專利);榷酤(由官方專利賣酒);榷鹽(由官方專賣食鹽)。從韓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權(quán),是君主的專利,是圣人的專利。圣人、君主,只要掌握了“綱”,綱舉目張,一切事都好辦了。所以,權(quán)力,不能是隨便給屬下去行使的。 —————————————————— 【注釋】1.命:《易·訟·九四》:“不克訟,復(fù)即命,渝,安,貞,吉。”《書·太甲上》:“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詩·周頌·維天之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老子·十六章》:“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荀子·榮辱》:“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這里用為天命、命運(yùn)的規(guī)律之意。總結(jié)自《周易》以來所有古籍中關(guān)于“命”的辭意,不論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實(shí)都是指天的規(guī)律,人的規(guī)律,宇宙的法則等,當(dāng)人事、物理、歷史的命運(yùn)、時間和空間加起來,形成一股力量的時候,成為規(guī)律的時候,人們稱它為命。現(xiàn)代我們稱它為“時代的趨勢”之意。只是后來的人誤解并歪曲了“命”的本義,將它看成是迷信意義上的天命論、宿命論了。 2.疾:古代輕微的叫疾,重的叫病?!墩撜Z·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韓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說文》:“疾,病也。”段注:“析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 3.曼:(màn慢)《淮南子·脩務(wù)》:“曼頰皓齒,形夸骨佳。”高誘注:“曼頰皓齒,細(xì)理也。”《文選枚乘<七發(fā)>》:“衣裳則雜還曼煖。”《新唐書·李光顏傳》:“秀曼都雅,一軍驚視。”這里用為秀美之意。 4.理:《管子·水地》:“鄰以理者,知也。”《淮南子·覽冥》:“璧襲無理。”劉禹錫《砥石賦》:“圭形石質(zhì),蒼色膩理。”這里用為紋理之意。 5.說:(yue悅)《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詩·召南·草蟲》:“我心則說。”《詩·小雅·頍弁》:“未見君子,憂心奕奕。既見君子,庶幾說懌。”《論語·學(xué)而》:“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禮記·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孟子·梁惠王上》:“王說曰。”《韓非子·二柄》:“故加衣于君之上。覺寢而說。”這里用為喜悅之意。 6.甚:會意。小篆字形,從甘,從匹。甘是快樂,匹,匹耦。本意:沉溺于男女歡情?!对?#183;小雅·巷伯》:“彼譖人者,亦已大甚。”《說文》:“甚,尤安樂也。”徐灝注:“甚,古今字。女部。‘樂也。’通作耽、湛。《衛(wèi)風(fēng)·氓篇》:‘無與士耽。’《小雅·常隸篇》:‘和樂且湛。’皆甚字之本義。從甘匹,會意,昵其匹耦也,甘亦聲”。這里用為異常安樂之意。 7.泰:通“太”;過于。《管子·八觀》:“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莊子·漁父》:“不泰多事乎?”《禮記·曲禮上》:“假爾泰龜有常。”《孟子·滕文公下》:“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荀子·富國》:“或佚或樂,或劬或勞,非特以為淫泰夸麗之聲。”《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車席泰美。夫冠雖賤,頭必戴之。”《淮南子·原道》: “泰古二皇。”這里用為過分之意。 8.見:(xiàn縣)《易·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老子·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禮記·中庸》:“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荀子·勸學(xué)》:“天見其明,地見其光。”《韓非子·二柄》:“故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廣韻·霰韻》:“見,露也。”《集韻·霰韻》:“見,顯也。”《漢書·元帝紀(jì)》:“天見大異。”顏師古注:“見,顯示。”這里用為出現(xiàn)、顯露之意。 9.素:《老子·十九章》:“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禮記·中庸》:“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國語·吳語》:“必素見成事焉,而后履之。”《戰(zhàn)國策》:“夫公孫鞅事孝公,極身毋二……竭智能,示情素。”《韓非子·二柄》:“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曹植《洛神賦》:“愿誠素之先達(dá)兮,解玉佩以要之。”這里用為誠心的、真情的之意。 10.要:《書·畢命》:“政貴有恒,辭尚體要。”《老子·二十七章》:“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荀子·解蔽》:“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荀子·子道》:“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商君書》:“故其治國也,察要而已矣。”這里用為綱要之意。 11.道:《書·禹貢》:“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易·系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jì)天下。”《管子·牧民》:“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荀子·正名》:“故明君臨之以勢,道之以道。”《韓非子·八說》:“錯法以道民也,而又貴文學(xué),則民之所師法也疑。”《史記·留侯世家》:“乃學(xué)辟谷,道引輕身。”這里用為引導(dǎo),疏導(dǎo)之意。 12.當(dāng):(dāng襠)《管子·侈靡》:“故無使下當(dāng),上必行之然后移。”《韓非子·初見秦第一》:“為人臣,不忠當(dāng)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知欺大王罪當(dāng)誅。”《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而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當(dāng)棄市。”這里用為處斷、處理之意。 13.已:(yǐ椅)《易·損·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詩·鄭風(fēng)·風(fēng)雨》:“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詩·小雅·南山有臺》:“德音不已。”《詩·大雅·江漢》:“明明天子,令聞不已。”《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論語·公冶長》:“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廣韻·止韻》:“已,止也。”這里用為停止之意。 14.履:《易·噬嗑·初九》:“履校滅趾,無咎。”《玉篇·履部》:“履,踐也。”《說文》:“履,足所依也,從尸,從彳,從夂,舟象履形。一日尸聲,古文履從頁:從足。”徐灝箋注:“履,踐也,行也,此古義也。”這里用為行動之意。 15.理:《詩·大雅·緜》:“迺疆迺理,迺宜迺畝。”《管子·乘馬》:“地者政之本也,朝者義之理也。”《左傳·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戰(zhàn)國策·秦策一》:“不可勝理。”《呂氏春秋·勸學(xué)》:“圣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淮南子·原道》:“夫能理三苗。”這里用為管理、治理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