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①,雖曰不要君②,吾不信也。” 【注釋】 ?、?防:魯國地名。臧武仲(臧孫紇)受封的地方,在今山東費縣東南。公元前550年(魯襄公23年),臧武仲因幫助季氏廢長立少,得罪孟孫氏逃到鄰國,不久從鄰國回到他的封地防城,憑借防向魯國國君請求為臧氏在魯國立后代(即立臧氏的子弟為卿大夫)。得到允許后,他才流亡到齊國。 為:臧為,臧武仲之子。 ② 要(yāo):要挾。 【語譯】 孔子說:“臧武仲憑借他的封地防城請求魯君為臧氏在魯國立臧為作繼承人。雖然有人說他此舉不是要挾國君,但我不相信。”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對臧武仲要脅君王的批評。 “臧武仲之智”,《論語》、《左傳》、《國語》許多文本均有記載。想必他是一個極有智慧的人,然而他卻被人讒害,不能容身于魯國,“斬鹿門之關(guān)以出,奔邾。”孔子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說:“知之難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魯國。”恐怕不是沒有原因吧——“作不順(謹(jǐn)慎),而施不恕也”,做聰明人世間很難,做事不謹(jǐn)慎而又不行寬恕之道,是不容于魯國的重要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好智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喜歡耍小聰明,卻不好學(xué)禮度,不受禮儀的制約,那么其弊端則是自我賤害。即便有“臧武仲之智”亦當(dāng)“文之以禮樂”,不能以禮樂來要求文飾自己,“其蔽也賊”。臧武仲聰明玩盡,卻不能見容于魯國,是武仲的悲哀,臨到逃出國門之前,“奔邾”后又冒險返回原有的封地“防”,又耍小聰明“以防求為后于魯”,“憑借封地要求魯國為他立后”,你看他說:“紇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請,茍守先祀,無廢二勛,敢不辟邑。”意思是:“我武仲并不能傷害別人,而是由于智謀不足的緣故,我并不敢為自己私人請求。如果保存先人的祭祀,不廢掉兩位先人的功勞,豈敢不讓出封邑。”說得多么婉轉(zhuǎn),多么曲折,分明是聰明耍盡卻說“知不足也。”分明是“私請”,而說成是“非敢私請”;分明是為自己打算,卻說成是“不廢二位先人的勛勞”,“聽其言,而觀其行。”言辭柔媚迂緩,內(nèi)藏殺機(jī),憑借封地而要脅,“巧言令色”,內(nèi)有三桓專權(quán),外又有武仲請封,容不得魯襄公不答應(yīng),果然立了同宗“臧氏”為后,表面上沒有要挾君王之意,實際上殺氣騰騰,咄咄逼人,孔子春秋筆法,一言中的,“吾不信也。”陰謀敗露,留待后人嘲笑。臧武仲雖然聰明,但內(nèi)不行恕道,外不文禮樂,雖智何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