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的種類 目前,世界上的犀牛主要分五類:非洲兩類——黑犀、白犀;亞洲三類——蘇門答臘犀、爪哇犀、印度犀。
白犀牛 白犀牛又名方嘴犀,白犀牛并不是白色,而是跟黑犀牛的顏色一樣,最顯著外部特征為其嘴部成方形,犀角平均為60厘米,最長可達200厘米。體形是5種犀牛中最大的一種,雌性重約1800公斤 ,雄性2300公斤。
黑犀牛 黑犀牛又叫尖吻犀,黑犀牛明顯的特征是上唇具卷繞性,體色灰、暗黃棕色,泥土中打滾染成灰黑色,角最長可達1.2米。
![]() ![]() 印度犀 印度犀牛,又稱獨角犀牛、大獨角犀牛,雌雄犀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圓錐狀,粗而不長,長約30~40厘米。身上的皮膚似甲胄,又硬又黑呈深灰?guī)ё仙?,上面附有鉚釘狀的小結(jié)節(jié);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guān)節(jié)處有寬大的褶縫。體型較大,是僅次于白犀的大型犀牛。印度犀分布于印度北部和尼泊爾等地,是目前亞洲數(shù)量最多的犀牛。
![]() ![]() 爪哇犀 爪哇犀牛,又稱小獨角犀,外形和印度犀很接近,但是體型略小,皮膚呈灰色。雄犀有一只角,雌犀沒有角,角較小,角長小于25厘米。成年爪哇犀牛體重能夠達到2.3噸,身長3米,由于出生率低,爪哇犀牛的數(shù)量日益減少,目前世界上僅存的野生爪哇犀牛不足60頭,絕大部分棲息在印度尼西亞馬戎格庫龍國家公園。
蘇門答臘犀 蘇門答臘犀,又名雙角犀,屬地球上最早的長毛犀牛的后裔,是現(xiàn)存體型最小和唯一披毛的犀牛。雌雄獸鼻上皆有雙角,前角長,后角短,縱列而生。和爪哇犀一樣原分布于東南亞的廣大地區(qū),現(xiàn)在分布較零星,但尚比爪哇犀分布廣泛,數(shù)量也略多,現(xiàn)存數(shù)百頭。蘇門答臘犀是體型最小的犀牛,也是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
中國原有三種犀牛:大獨角犀(印度犀)、小獨角犀(爪哇犀)和雙角犀(蘇門犀)。三千多年以前,犀牛沿黃河兩岸自西向東約1800多公里的區(qū)域廣闊分布,隨后犀牛在中國的分布邊界不斷南移,數(shù)量也急劇減少,唐朝(618-684年)時,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南方各地,都還有犀牛分布,到明朝(1368-1661年)時,已經(jīng)僅分布于貴州、云南兩地。 公元1916年,最后一頭蘇門答臘犀被捕殺 …… 公元1920年,最后一頭印度犀被捕殺 …… 公元1922年,最后一頭爪哇犀被捕殺 …… 公元1922年之后,沒有人能在中國再看到任何一頭犀牛,犀牛在中國已銷聲匿跡了。 2008年,我的一個朋友去尼帕爾旅游,在著名的皇家奇達旺國家森林公園拍到亞洲犀的照片,甚是漂亮。尼泊爾著名的皇家奇達旺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尼泊爾西南部,是印度和尼泊爾之間丘陵地帶中為數(shù)不多的未遭破壞的自然區(qū)域,更是世界上罕見的亞洲獨角犀牛和孟加拉虎的的最后棲息之地。奇達旺公園占地932平方公里,建于1973年,但從19世紀開始,這里就是專供尼泊爾和外國貴族狩獵的勝地,在1911年的一次血腥狩獵中,英王喬治五世及其子愛德華八世就殺死了39只老虎和10頭犀牛。這里最著名的野生動物就是珍貴的印度獨角犀牛了,由于所有的富翁在殘酷的狩獵中都使用大口徑槍彈,導致這種珍貴的獨角印度犀牛和老虎的數(shù)量日益減少,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獨角犀總數(shù)僅剩100只,老虎更僅??蓱z的20只。野生動物急劇減少的消息最終傳到了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耳朵里,他宣布奇達旺地區(qū)為皇家保護區(qū),并于1973年建立了現(xiàn)在的這個國家森林公園,1984年,奇達旺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chǎn),獨角印度犀牛和老虎的數(shù)量這才開始轉(zhuǎn)呈上升趨勢。 根據(jù)2000年統(tǒng)計,調(diào)查人員記錄到了612頭獨角犀牛的蹤跡,但在2005年進行的又一次調(diào)查顯示(生活在這里的獨角犀牛每5年要進行一次普查),公園里的獨角犀牛數(shù)量已經(jīng)減至到372頭。
奇達旺國家森林公園拍到印度犀牛
五種犀角的結(jié)構(gòu)與區(qū)別
印度獨角犀: ![]() 犀角照片為北京古天一國際拍賣公司所有 印度犀,又叫火犀。 犀角呈圓錐形,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長短不等。表面為烏黑色,下部色漸淺,呈灰褐色。底部周邊有馬牙狀鋸齒,稱“馬牙邊”,高約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馬牙邊”向上之中部有縱紋及去凈的堅硬直刺,習稱“剛毛”,有時并有裂紋。中部向上漸光滑,角尖端鈍圓發(fā)亮,并可見鬃眼狀圓點。具有“前溝后崗”的特點。什么是“前溝后崗”?角前面有一縱長凹溝,習稱“天溝”,其下相對的底盤上有一突出的高崗,崗長約6~7厘米,高2~4厘米,習稱“地崗”。 因為有這條崗,令犀牛角杯形器物的邊口,好象制造出犀牛角是扁形的感覺。底盤較大,長圓形,前窄后寬,形如龜背,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漸變淺,呈灰棕色或灰黃色,底面凹入3~6厘米,習稱“窩子”,并布滿鬃眼狀圓點,習稱“沙底”。角質(zhì)堅硬,但從縱面劈開,均系順絲,無絞絲。
蘇門答臘犀:
犀角照片為北京古天一國際拍賣公司所有
蘇門答臘犀是世界上最小的犀牛,也是亞洲犀唯一長雙角的犀牛,只不過后角長的很不明顯,看似獨角,前角的長度也不過6英寸,在亞洲犀中它的角是最小的,甚至退化到一個小瘤。但它有最粗的纖維和最優(yōu)秀的膠質(zhì),有最為粗大的蜂窩孔狀,沒有“天溝”、“地崗”。
爪哇犀
照片為1920年前從新加坡帶回的爪哇犀角(網(wǎng)上下載)
爪哇犀,最珍貴的香犀,也叫文犀、水犀,是現(xiàn)在世界上僅存的5種犀牛中最原始的一種,幾乎有一千萬年沒有進化過。雄犀有明顯尖角,角長約25厘米,而雌性犀角只剩一點痕跡。
非洲犀
下面是一組非洲犀牛的照片,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犀牛,角的大小和形狀是不一樣的。
非洲犀角呈圓錐形,角長,自底部向上漸細,中部較圓,上部稍彎,表面灰黃色或烏黑色,粗糙,有深淺不等的裂紋。底盤圓形,直徑3—20cm,稍向內(nèi)凹陷,窩子較淺,砂底細密。質(zhì)堅硬,不易壁開,味淡。鋸斷面光滑平坦,絲紋細膩,有光澤,縱劈裂面明顯縱向順直絲紋,常有裂絲牽連成紋絲狀或撕翹起的毛刺。
犀角原料
放大70%后的截圖
這是我收集到的一小塊犀角原料,是加工手串珠的剩余邊角料,由于體積小,北京的氣候又非常干燥,所以已經(jīng)干硬開裂,但仍然瑩潤如玉,可見泛油。當用挫刀挫其截面及進行拋光時,可以聞到淡淡的香味,確實是有點像“麻油香味”。
犀角手串 這是我收藏的一條非洲犀角手串,非常漂亮,從照片的放大截圖中可以看到標準的犀角特征:纖維橫斷面呈類圓形或4、5邊形等不規(guī)則形狀,髓心清晰可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