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恭1而無禮則勞2;慎而無禮則葸3;勇而無禮則亂;直4而無禮則絞5。君子篤於親,則民興6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7。” 【譯文】孔子說:“注重態(tài)度的恭敬謙遜而沒有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就會憂愁、愁苦;只會謹慎處事而沒有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就會害怕、畏縮;只靠有勇氣膽量而沒有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就會犯上作亂;只能公正行事而沒有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行動就會過于急切。君子若是忠實篤厚于親切,則人民就會發(fā)起與人相互親愛的信心;過去的、舊的文化不遺失、不放棄,則人民不會輕視君子。” 【說明】泰伯于思想、學問、仁義等沒有不好的,只是他的傳統(tǒng)觀念使他認為不能以下犯上,故他棄王位而逃走。再一個意思,泰伯的“出逃”實際上是為周國開辟東南方。因此他注重態(tài)度的恭敬謙遜而沒有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就會憂愁、愁苦(這是指他處于兩難境地時的心情);只會謹慎處事而沒有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就會害怕、畏縮(這是指他沒有繼承王位);只靠有勇氣膽量而沒有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就會犯上作亂(這是指他不繼承王位而違背了古代宗法社會的傳統(tǒng));只能公正行事而沒有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行動就會過于急切(這是指他三次逃走)。所以,如果他順理成章繼承了王位,也就是說他若是忠實篤厚于親切,則人民就會發(fā)起與人相互親愛的信心;若是他將過去的、舊的文化不遺失、不放棄,則人民不會輕視君子了。那么,按孔子的說法,如果他順理成章繼承了王位,歷史會不會就此而改寫呢?不會!因為商紂王的殘暴酷虐是不會改變的,人民對殷商王朝的仇恨與厭惡是不會改變的,也就是說,歷史的發(fā)展進程是不會改變的。泰伯最后也會象季歷、姬昌一樣反對殷商王朝,以至最后推翻殷商王朝。所以,泰伯的放棄王位而出走,是沒有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失去了一個君子的應有的品質。上節(jié)是對泰伯的贊揚,本節(jié)則是對泰伯的批評,而這個批評是很中肯的。這就是孔子看人看事的辨證法。 —————————————————— 【注釋】1.恭:《書·堯典》:“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詩·大雅·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爾雅》:“恭,敬也。”《禮記·曲禮上》疏:“何胤云,在貌為恭,在心為敬,何之所說,從多舉也。”《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執(zhí)轡愈恭。”這里用為恭敬、謙遜有禮之意。 2.勞:《詩·陳風·月出》:“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邶風·燕燕》:“實勞我心。”《管子·君臣上》:“守職而不勞,下之事也。”《孟子·萬章上》:“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清魏源《默觚上·學篇二》:“故君子者,佚樂而為君子也;小人者,憂勞而成小人也。”這里用為憂愁愁苦操心之意。 3.葸:(xi洗)《大戴禮記·曾子之事》:“人言善而色葸焉,近於不悅其言。”《玉篇·草部》:“葸,畏懼也。”這里用為害怕、畏縮之意。 4.直:《易·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詩·大雅·緜》:“其繩則直,縮版以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師直為壯,曲為老。”《論語·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韓非子·五蠹》:“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廣雅·釋詁二》:“直,義也。”《字匯·目部》:“直,正也。”這里用為正直、公正之意。 5.絞:《左傳·昭公元年》:“叔孫絞而婉。”《論語·陽貨》:“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曾子·侈靡》:“至言往至絞。”這里用為急切之意。 6.興:《詩·衛(wèi)風·氓》:“夙興夜寐。”《詩·小雅·斯干》:“乃寢乃興。”《論語·衛(wèi)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禮記·中庸》:“其言足以興。”《說文》:“興,起也。”這里用為興起、起來之意。 7.偷:《左傳》:“子大叔、子羽謂子產曰:‘韓子亦無幾術,晉國亦未可以貳。晉國、韓子不可偷也’。”《老子·四十一章》:“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荀子·解蔽》:“偷則自行,使之則謀。”這里用為輕視之意。 |
|
來自: 傳統(tǒng)文化網站 > 《泰伯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