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默1而識之,學而不厭,誨2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把所學的知識默默無言地記在心里,勤奮學習而不厭倦,教導別人而不怠倦,這三件事我做到沒有呢?” 【說明】在古代,知與識這兩個字是分開講的,知就是學知,知道了以后要會識別、分別、區(qū)別、辨別,才能算學到本事。因此,孔子這第一句話的意思是要學會分別、區(qū)別、識別、辨別。而這個分別、區(qū)別、識別、辨別要人在自己心里默默地發(fā)生的,不是僅靠花言巧語就能得到的。尤其是在學習過程中,要會識別、辨別,學什么、學什么樣的。世界上的知識多得很,不能什么都學,只能區(qū)別而識之,才能學到一兩樣真本事。識之而后,學而不厭,學到手后幫助教導別人而不怠倦。這三樣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會很難。首先說“識”,我們的眼睛能看東西,可是這個東西是大是小、是圓是方、是白是黑,要靠我們內在意識的識別才能分得清楚。我們能嗅出味道,是香是臭,是濃是淡,也要靠我們內在的意識來識別。我們吃東西,也要靠舌頭上的味覺來識別。耳朵聽到什么聲音,也要靠內在的意識來識別聲音的大小,是什么東西發(fā)出的聲音??偠灾?,人的識別能力是很重要的,慎思明辨,知道了而且識別了,才能叫“知識”。知道了而不管對與不對,錯誤與否,生搬硬套,知識不一定就能成為學問。學知識也很難,古人用了許多成語來形容學習的“苦”:“學海無涯苦作舟”、“苦學苦練”、“苦盡甘來”等等,都是學習很苦很難的意思。誨人不倦就更難了,雖然有許多人好為人師,但那只是一時的興趣;真正做到誨人不倦,就要對最笨最蠢的人有著不尋常的耐煩心;還要對最聰明的人有不留一手的放松心,要有哪怕別人超過自己也沒有關系的大度量。所以孔子要問自己做到沒有,我們也應該時時問自己,做得到做不到? —————————————————— 【注釋】1.默:《書·說命》:“恭默思道。”《左傳·昭公十五年》:“我不欲戰(zhàn)而能默。”《易·系辭》:“或默或語。”《國語·楚語》:“三年默以思道。”這里用為不出聲說話之意。 2.誨:《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臺德。”《書·無逸》:“胥教誨。”《詩·大雅·桑柔》:“誨爾序爵。”《管子·大匡》:“其智多誨,姑少胥其自及也。”《論語·為政》:“由誨!女,知之乎!”《易·系辭》:“慢藏誨盜,野容誨淫。”《禮記·檀弓》:“夫子誨之髽。”《說文》:“誨,說教也。”這里用為教育、教導之意。 |
|
來自: 傳統(tǒng)文化網站 > 《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