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20多年,教了各種文體、版本的文章,并不是篇篇都喜歡。我最喜歡教的是古詩詞、文言文,再次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了。喜歡教古詩詞、文言文,是因為它們語言精美,文筆雋永;喜歡教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因為它思想內涵深刻,文筆耐人尋味。下面談談我教學魯迅先生作品的體會。 我認為,教授魯迅的文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了寫作背景,才能準確把握住文章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解讀文本。如教《藤野先生》一課,如果不向學生介紹背景,學生怎能感受得到藤野先生品質之可貴,怎能理解得了作者面對“物以希為貴”的感慨呀?而在《孔乙己》一文中,不了解寫作背景,學生又如何體會得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么耐人尋味的話呢? 其次要重點品味文章的語言,從中感悟文章表達的情感。魯迅先生的文章,語言既生動傳神又耐人尋味,真的很值得我們好好去品讀探討。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句;《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錢”,“摸出四文大錢”,“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句;《社戲》中“ 總之,是完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等句。這樣的美言佳句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真應該引導學生去好好品讀它。只有這樣,才能理解得了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才能準確把握住文章表現(xiàn)的主題。 再次是挖掘作品深刻的內涵,體悟文章表現(xiàn)的主題。魯迅先生的文章,其表現(xiàn)的主題極少是單一的,往往是多元化的主題。正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風箏》等。這就要求老師好好引導學生去深刻探討,慢慢體味。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與教育。 當然,文無定法,教學更沒有固定的法則遵循。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學魯迅作品時的一些粗淺體會,不知恰當與否?望大家指正。
2010年8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