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 1.陳女。泄瀉始則爽利,繼則如滯下狀。臨圊腹痛,病在大腸;后重乃大腸之炎癥波及直腸所致。
炒枳實、炒白芍、苦桔梗、海南片、熟錦紋、細青皮、薤白頭各9克,山楂炭18克,炒枯赤砂糖9克。 [按]泄瀉臨廁腹痛后重,為炎癥所致,其治療不可早止,當先蕩,滌。方用大黃、檳榔清腸通腑;青皮、薤白、枳實、砂糖、白芍緩急止痛;用大量山楂為炭,于消導之中寓收斂之意,為先生治泄瀉、痢疾嘗用之藥。 炮附塊4.5克,杭白芍9克,熟錦紋6克,炒防風6克,薤白頭9克,生艾葉4.5克,炒枳實9克,山楂肉9克,地枯蘿9克。 [按]苔白,腹隱痛,為脾虛中寒,故用附子、艾葉以溫之;泄不爽,為內有積滯,阻礙氣機,故用大黃、枳實、薤白、山楂、地枯蘿(即枯蘿卜頭)以消導之。大凡泄下不爽,臨廁腹痛,便后則安者,都有積滯,大黃在所必用。屬熱則伍以芩、連;屬寒則參以姜、附。 荊芥4.5克,防風4.5克,粉葛4.5克,春柴胡4.5克,升麻2.4克,川羌活9克,白芷4.5克,桔梗3克,枳實炭9克,大腹皮9克,神曲9克,煨姜2片,山楂末9克(分2次吞)。 [按]此風寒外束,寒濕內蘊之證。方中羌、防、柴、葛既可解表,又有燥濕升提,所謂"鼓舞胃氣上騰,則泄瀉自止"。此泄瀉、痢疾初起兼表證的有效方劑。 4.沈女。黎明泄瀉,多屬腸癆。此病多在青年,。不易速愈。
土炒黨參9克,野于術9克,云茯苓12克,扁豆衣9克,五味子4.5克,芡實12克,蒸百部9克,清炙草3克。另:炮附塊、炮姜、煨益智、訶子肉、肉豆蔻、罌粟殼、烏梅肉各9克,共研細末,每服3克,1日3次。 [按]此即五更泄瀉。煎方為四君子湯加味,補氣健脾,合散劑則又有理中湯、訶子散意,具有溫中止痛、澀腸止瀉之功。方中百部一味,習慣都不用于治療泄瀉,但據現代藥理實驗,該品具有殺蟲與抗結核菌的作用。先生用之,殆因有腸結核(腸癆)之可疑。 淡子芩9克,炒白芍9克,粉甘草3克,黑防風9克,煨木香4.5克,陳皮4.5克,飛滑石9克(包),車前子12克,白槿花12克。另:山楂炭18克,研細末,每服3克,1日3次。原注:服此方后,一劑知,二劑已。 [按]病雖泄瀉4周,發(fā)熱便溏而臭,可知內有濕熱積滯,治療不可固澀。方用黃芩湯去大棗加白槿花直清腸熱;木香、陳皮、山楂行滯;滑石、車前子分利水濕,古謂"利小便即是實大便"。 炮附塊6克,炮姜炭2.4克,煨益智9克,焦六曲9克,山楂炭9克,烏梅肉2.4克,干荷葉1角,伏龍肝18克(包)。 [按]《內經》"長夏善病洞泄寒中",即指此等證而言。方用姜、附振奮中陽:益智、伏龍肝溫中止瀉;佐以山楂、六曲行滯,烏梅斂肝,荷葉升清。勿謂盛夏炎炎,見泄瀉便用苦寒清涼。先生所列3條,可為上段經文的精湛注解。此證因泄瀉失水過多,利小便以實大便的治法于此決非所宜,因此先生強調指出:"厥逆之變,即在目前。"所謂厥逆,即是休克。其治療除湯劑外,尚需積極補液,增加血容量,糾正電解質的紊亂。 附子6克,炮姜9克,薤白頭9克,青皮9克,白術12克,桂心1.8克,益智仁12克,云苓18克。 二診:服藥期間,腹痛瘥可;停藥3天,其痛復作。昨日工作較忙,其痛更劇,且于清晨五時泄瀉2次,堅持前法勿失。 附塊6克,白術9克,炮姜9克,薤白頭12克,烏藥9克,云苓18克,紫桂3克,木瓜12克,艾葉9克。另:附子理中丸72克,每服6克,日2次。 三診:腹泄腹痛已基本上好轉,體力尚未恢復。 附塊6克,白術9克,紫桂3克,黨參9克,艾葉9克,云苓12克,炮姜6克,薤白頭9克,木瓜9克,扁豆衣12克。 [按]"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此案腹痛陣作已經兩旬,得之感寒之后,其痛喜暖,其便先硬后溏,屬中寒無疑。痛即欲便,得矢氣而舒者,乃陰寒凝聚,氣不得暢。陰寒內阻,脾陽不振,故不欲食;氣機不暢,津不上承,故口唇干燥。首方用姜、附、益智、桂心,溫陽散寒;白術、茯苓,燥脾利濕;青皮、薤白,疏調氣機。二診因停藥3天,工作繁忙,其病復作,堅守前法仍然收效。三診仍用附子理中湯加味,溫振脾腎之陽;木瓜酸澀收斂,兼和脾疏肝;艾葉苦溫,以止虛寒腹痛。合為標本兼顧而善后調理之方。
炮附塊9克,潞黨參9克,焦白術9克,云苓12克,綠升麻2.4克,.益智9克,淮山藥9克,谷麥芽各9克,炮姜炭3克,清炙草3克,四神丸9克(分2次吞)。 二診:藥后大便次數減少,質亦稍厚。再予理中湯合四神丸復方,腹痛加木香之屬。 米炒黨參12克,生白術9克,淡吳萸6克,廣木香3克,淮山藥15克,破故紙9克,清炙草3克,白茯苓12克,肉豆蔻4.5克。 [按]急性腸炎,多從熱治;慢性腸炎,多宜溫補。此久泄、脈弱、苔白,為脾腎陽虛,治用附子理中湯、四神丸、四君子湯復方加減,以溫補脾腎。 炮附子9克,葫蘆巴9克,細辛2.4克,益智仁9克,破故紙9克,鹿角霜12克,炮姜炭3克,巴戟天9克,仙靈脾9克,肉豆蔻9克,生艾葉4.5克,肉桂末1.2克(分3次吞)。 [按]真陽,指腎陽,即命門火。腎為胃之關,開竅于二陰,故二便皆腎之所主。命門火衰,脾失溫煦,陰寒獨盛,故為泄瀉。立方峻補命門,俾陽氣來復,陰霾消而泄自止。 炮附塊4.5克,生白術9克,薤白頭9克,海南片6克,杭白芍9克,潞黨參9克,炮姜炭2.4克,清炙草3克,川楝子9克,烏梅丸12克(分2次吞)。 [按]暴泄屬實,久泄多虛。本案患者便溏已達半年之久,面色萎黃,兩足浮腫,為脾陽虛無疑。以往暴注下迫,是脾腎氣虛不能約束;近有怒責意,為脾虛失運內有積滯。方用附子理中振奮脾腎之陽;薤白、檳榔、川楝子理氣行滯;白芍緩急而和營斂陰,可緩姜、附辛燥之偏。烏梅丸寒熱補泄并用,對久泄有效。
附塊9克,山藥12克,益智仁6克,補骨脂9克,當歸6克,御米殼6克,白術9克,帶皮苓g克,山萸肉9克,巴戟9克,五味子6克,芡實12克。 12.陳女。服瓊玉膏而泄,脾不能吸收故也。在肺病最忌有此,進一層便是腸癆。此,癥有甘溫、甘寒兩大法,今用甘溫。
附塊9克,土炒黨參9克,云苓9克,五味6克,天竺子10克,炙甘草3克,炮姜6克,生白術9克,山藥12克,百部9克,仙鶴草9克。 [按]俞、陳兩案皆用溫補,俞案側重在溫補脾腎,陳案側重在溫補脾陽,是其同中之異。此外,仙鶴草除能止血外,兼有止泄及強壯作用。百部除能殺菌外,配合天竺子,是用以治嗽。天竺子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果實,性味酸、甘、平。功能斂肺、止咳,清肝明目。治久咳喘息,百日咳,瘧疾,下疳潰爛。用量:6-12克。又"勞者溫之",是中醫(yī)治本之法,可是先生于俞案卻說"用溫陽藥能治標",其意何在?殆因腸結核系結核桿菌為患,抗其菌方為治本。先生疑陳案為腸結核(腸癆),方用具有抗結核菌作用的百部,即是此意。
生麻黃2.4克,炮附片9克,青陳皮各4.5克,細辛2.4克,防風6克,杭芍12克,生蒼術9克,柴胡6克,生枳實9克,粉甘草3克。 [按]此案壯熱、面紅、目赤均為假熱之象,寒濕內伏方為其病之本。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四逆散、痛瀉要方合為復方,以溫陽祛寒燥濕,化滯緩急定痛。 荊防風各4.5克,炮姜炭2.4克,桂枝2.4克(后下),紫蘇葉6克,青皮6克,烏藥4.5克,小茴香4.5克,神曲9克,生艾葉3克,枳實炭9克,杭白芍9克。 [按]受寒傷食所致之腹瀉,治以散寒導滯并用。 罌粟殼12克,益智仁9克,訶子肉9克,潞黨參9克,肉豆蔻9克,升麻6克,烏梅丸9克(分3次吞服)。 [按1此案以藥測之,當為慢性痢疾。方從真人養(yǎng)臟湯加減,溫中澀腸為主。 石榴皮9克,炮姜炭4.5克,川楝子9克,伏龍肝30克(煎湯代水),薤白頭12克,生艾葉6克,炮附片9克,宣木瓜9克,陳紅茶9克。另:烏梅丸9克,日服2次。 [按]泄瀉日久,脾陽已虛,進溫脾固澀之方,本屬正治;但其腎陽衰微,且腸中余滯未清,故絲毫無效。今以溫固脾腎以治其本,參入薤白、紅茶等調中清腸之晶,肅清余邪以治其標。 |
|
來自: 神醫(yī)與巫醫(yī)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