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墓葬風俗心理剖析
來源: 梅州日報網(wǎng)絡版 改革開放以來,客家梅州地區(qū)涌現(xiàn)一股修建祖墳的熱潮。山崗上,旱地里,門前屋后,舉目可見重修或新建的各種式樣的墳墓。 客家人歷來講究葬風水,修祖墳。舊時代發(fā)了財?shù)娜思乙话阋k三件大事:買田、做屋、修祖墳。修陰宅和修陽宅一樣重要,可見其地位。近年來這股熱潮有愈演愈烈之勢。本文試圖對地區(qū)居民的墓葬風俗作心理剖析,找出其歷史淵源和現(xiàn)實想法,以去其糟柏,取其精華,古為今用,善待其事。 墓葬風俗具有其文化內(nèi)涵,它表現(xiàn)了人們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紀念先祖的思想、方法、手段,是一定的宗教儀式、建筑藝術、地理常識、倫理道德觀的反映,所以我們可以從虛、實各方面對其風俗進行研究,進一步分析形成和支配這些風俗的心理。 一、從墓的種類看念祖念恩、福蔭子孫的心理 瀏覽客家地區(qū)的田野、山間,各式各樣的墳墓幾乎無處不在,老的、新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數(shù)不勝數(shù)。這是客家人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的一種風俗。筆者在乘坐京九線列車北上時曾留意觀察到,這種現(xiàn)象在粵東北、贛南都很普遍,江西吉安以上逐漸減少,而贛中北以上就幾乎見不到了,從鄂東大別山區(qū)至冀東以上的平原地區(qū)見到的都是簡單的墳頭、墳包,有的還有墓碑,有的連簡單的墓碑都沒有??梢娍图业貐^(qū)的墳墓是一道有特色的風景線,是客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筆者通過幾年來的觀察、調(diào)查、思考,認為研究墓葬的各種形式對研究墓葬風俗的變化發(fā)展及促成變化的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很有必要。 1.按墓的外觀形式可以分為: ?。?)坐椅地堂式 這種墳墓是依山勢或坡勢而建成前低后高、左右象靠椅扶手的形式,墓碑前一般有半圓形旱池,這種式樣在客家地區(qū)流行的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從一些留至今日的宋、元、明古墓,大多都屬這類,客家地區(qū)舉目都是山野荒坡,這種墓式選在山地荒坡上,因為客家地區(qū)山多耕地少坷見客家先民珍惜、愛護耕地,不讓死人與活三爭耕地。 ?。?)大葬地 在地堂式的墓碑后挖有個安放棺材的大坑,用磚塊砌好拱市均占葬時直接把棺材放置其中,以后不再挖起骨殖,實際上是一種簡化的二次葬,因費用大,是過去有錢有勢人家才能采用的顯示財勢的做法,實際上是繼承了中原的大戶人家建陰宅、筑壽城的傳統(tǒng)做法。 ?。?)墓廬式 建一個小房子,里面放置陶制骨罐,不用墓碑,可以放多個骨盒,骨盒上寫上名字。這類陰宅主要分布在五華、惠州一帶。 ?。?)墓亭式 墓建在亭內(nèi)或亭后,亭建在路邊的可以供路人避風雨,主家修亭多有紀念、炫耀之用意,因建亭費用高,近年來多為有錢人家所采用。 (5)山莊墓園式 多為近年來政府民政部門征用山地建公墓,如梅縣的白鶴仙莊、南榕仙莊。 ?。?)紀念碑式 這是近年來新出現(xiàn)的一種形式,碑體可高可矮,占地有大有小,工費料可比傳統(tǒng)的地堂式少,占地也可小些,可以建在平地上,因此易為人們接受。 2.按安葬次數(shù)可以分為: ?。?)一次葬 死者去世后由主家擇時擇地埋葬,只用土墳,不設墓碑,待三、五年后尸體腐化為自骨時擇日起出白骨在骨罐中。有的因各種原因會成為永久性的一次葬。 ?。?)二次葬 將骨罐擇時擇地安放在永久性墓中??图胰苏J為,只有完成二次葬,才算盡了做子孫的責任,才心安理得。 ?。?)待二次葬 骨罐暫寄于荒山上或田頭地坎下。這是因為主家還沒有經(jīng)濟能力或沒有合適的時機而采取的過渡辦法,這段過渡時間往往因各種原因而拖延多年,甚至因年代久遠而成為無主骨罐。 3.按紀念對象分為: ?。?)先輩墓 為紀念家中或族中祖輩而修建。絕大部分屬于這一類。 (2)先烈墓 為紀念為國為公犧牲的烈士、先賢而建。 ?。?)無主墓 義冢--收集無主、無名骨殖集中安葬,使得亡靈得安,由行善積德之人或團體集款捐建而成,屬慈善之舉。古老人之墓--在修屋、修路或動土時挖到無主或無名骨殖,移地安葬,使其得以安魂,是主家避兇邪求平安的折衷之舉。 4.按墳頭數(shù)分為: ?。?)單墳 一個墳墓一塊碑,多數(shù)為夫妻合葬形式,但也可只葬一人或同時安葬幾代、同代幾位先人。 (2)連環(huán)墳 一個墳墓并立二塊或三塊碑,可安葬同代或幾代多位先人。 (3)群墳 家族的基園、公墓、山莊、義冢。 二、從安葬儀式看求財求福發(fā)達的心理 客家人的二次葬有其獨特的一套儀式,盡管各地不盡相同,但其基本內(nèi)容及形式所反映的是居民講風水、求平安、求發(fā)達的心理。在客家地區(qū)"葬風水"成了安葬先祖的別稱。 下面以梅縣一些地方流行的習俗儀式為例看其一套做法。 安葬先人很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福蔭后人,因此,要安葬先人的主家首先要請風水先生選擇陰宅地點。陰陽先生有其講究陰宅的山形水勢、吞吐沉浮、穴庫包藏的一套。主家為了擇塊風水寶地以保佑自家財丁興旺、人才輩出、富貴雙全,多愿聽信陰陽先生信口開河。然后把全家的時生月日交給陰陽先生聽信其根據(jù)什么八門、八卦、廿四山、六十龍透地以及八字(年、月、日、時辰)、四柱生克等艱澀難懂的陰陽術語去選定吉日。這時陰陽先生往往會故弄玄虛,謅出常人聽不懂的東西以抬高其身價,但往往也會為討好主家拿大點的紅包而刻意迎合主家的意思對吉課作變通。 骨罐下葬儀式則更集中地反映了這種心理。 備好香紙三牲以犒慰先靈,請來土地神、山神以護衛(wèi)先靈。 準備工作還有"暖金"--在安放骨罐的土坑內(nèi)燒柴火。骨罐客家稱為"今昂"即金罐。 時辰一到,"升金"--由子孫捧起骨罐傳到坑內(nèi)。 呼龍詞--風水寶穴葬在龍脈上大吉大利。 發(fā)龍火--點香燭、獻三牲。在用土填滿土坑時,風水先生念"十進糧":(以土喻糧) 一進糧,高登寶座;二進糧,大吉大昌; 三進糧,萬事如意;四進糧,積谷千倉; 五進糧,榮華富貴;六進糧,金銀滿箱; 七進糧,財丁興旺;八進糧,子孫滿堂; 九進糧,財源廣進;十進糧,長發(fā)其祥。 糧泥上得"鐘"(滿得隆起之意),福主賺錢過廣東; 糧泥上得平,福主發(fā)福蓋省城。 潑龍水--土坑填滿后,往地堂左右潑水,以水帶財。 發(fā)糧米--風水先生一手把盛米的竹箕,一手向周圍撒米,眾子孫親朋張開衫帕接米,接得越多越好,帶回家里放入缸以求財糧不斷。風水先生邊撒米邊念發(fā)糧詞: 發(fā)東方甲乙木,兒孫世代食天祿; 發(fā)西方庚辛金,沙籮量米斗量金; 發(fā)南方丙丁火,兒孫世代早登科; 發(fā)北方壬癸水,兒孫世代中高魁; 發(fā)中央戊已土,兒孫能文又能武。 一要千年富貴,二要人丁興旺, 三要三星拱照,四要四海名揚, 五要五谷豐登,六要六畜興旺, 七要七女下凡,八要八仙慶壽, 九要九子登科,十要十年身到鳳凰池。 添燈--點亮燈籠或防風船燈帶回家中,意為家家戶戶添丁。 敬酒--祭祀禮儀,敬先祖。 奉財寶--燒衣紙給下界先人及眾神仙。 撿香--在離開時,每人撿一支香帶回家中,意為香火不斷。 園墳--園滿結束,謝師、謝土地神,可在以上儀式結束后接著舉行,也可另擇時日進行。 點龍火--用竹筒裝煤油插放在墳后呈半園形,入夜點火,有點一晚或數(shù)晚的,意為光宗耀祖、光照后人。 三、從墓形及墓碑內(nèi)容看重源流重風水重炫耀的"三重視"心理 客家人的墓葬歷來都很講究風水,梅縣民間傳說古時有幾大風水名墓,如"屠刀"、"蜘蛛結網(wǎng)"、"錦鍛鋪地"等。 其中"屠刀"安葬的是楊氏來梅始祖楊云山由的,位于梅城東廂現(xiàn)在的呂帝廟前,一口大水塘形似屠刀,或是取其犀利之意,子孫兩代就出了四位進士一位教諭。其碑文主要如下: 大清乾隆九年甲子歲九月吉旦立 定光古佛 一九八六年四修 大宋乾德二年蒙定光古佛立墓 康熙壬寅年冬月吉日重修 大清乾隆甲子年再修 光緒十九年復修 考賜進士朝議大夫諱云岫楊公 始祖 墓 妣敕封積慶夫人楊母歐陽夫人 楊氏子孫繁衍,其基被認為風水好,香火鼎盛,世代相沿,直至改革開放后的八十年代惠州楊氏后裔仍組團前來祭拜。 可見客家墓葬風水習俗早在宋代已有了。 客家地區(qū)有些族譜對先輩安葬、風水名有專門記載。如《陳氏族譜》上載有上至先祖在寧化石壁時的風水地:飛蛾撲水、張?zhí)旌B?、虎形、龍形、沖天風、犀牛望月、美女懷胎、雙龍出洞、渴馬飲泉等,后來遷居到各地仍有記載。如興寧的蛇形、猛虎跳墻,上杭的寒婆炙火、雄牛推車,蕉嶺的餓虎吐肉、千蛇掛樹,梅縣的海螺形、鳳形,武平的風吹羅帶,平遠的梅花落地等。 其他各姓均有類似的記載,如美女照鏡、翠鳥等灘、孩兒坐欄、百鳥歸巢、二僮講書、雄雞撲翼、貓兒洗面等。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把山水動物化、人格化,把祖先的仙逝看作是回歸大自然,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取其吉祥如的形意,以祈求葬個風水寶穴,庇蔭后人升官發(fā)財,繁衍昌盛。 下面我們再從碑文的內(nèi)容看"三重視"心理。 例一是錄于梅城東郊麻子崗一墳的碑文: 宣統(tǒng)三年歲次辛亥十月吉旦 男 廣西候補府經(jīng)歷 養(yǎng)新 欽加五品銜漢教 養(yǎng)直 習江蘇試用縣丞 皇清覃恩誥封恭人謚敬慎八十六壽張母梁孺人 孫貢生 資明 資敏 孫監(jiān)生 資勤 資清 資慎 資遠 曾孫 潯昌 復昌 富昌 貴昌 元孫等立 例二為劍英公園側廖屋的廖氏先祖紀念墳,茲先錄其碑記如下: 明永樂御史廖睿太公紀念碑 御史碑記 公諱睿,字文聰,明程鄉(xiāng)莆心子岌人。閩粵贛總族譜載,成祖永樂年登進士第,歷官監(jiān)察御史,廉介正直,為朝野推崇。 公人才魁悟,頎黑而戚,出巡四川,吏民懷德畏威,歸里創(chuàng)筑新塘(筆者注:其部分現(xiàn)為劍英公園內(nèi)之水域),分溉莆心、楊古狀、自土三鄉(xiāng),田廿五頃廿五畝,塘周一千二百五十丈,民至今賴焉,事詳州志。 … 緬懷先賢,以鐵筆糾彈權奸,抗疏成祖,毅然辭官,高風亮節(jié),固堪垂范后世,而興筑水利造福桑梓,尤是流芳百代,鄉(xiāng)民君子,蒙君德澤,榮我家鄉(xiāng),是為記。 廿一世孫 五大房后裔同立 廿一世孫 潤德(臺灣)拜撰 公元一九八八年十月吉日 再錄其墓前立的兩桿舊石柱式的華表上所刻: 永樂癸未進士十九年 欽擢北京御史后升任四川巡按廖睿 正統(tǒng)元年拔進士授文林郎任 河南確山知縣廖綱 萬歷大明歲貢任廣東封川縣訓導 廖振宗 崇禎大明歲貢任廣東博羅縣 訓導廖集梧 順天鄉(xiāng)試中式一百二十一名舉人 廖純?nèi)?br> 康熙癸酉科中式三十九名舉人廖新發(fā) 乾隆乙卯恩科中式第五名副魁廖□□ 例三為五華橫陂魏氏始祖墓,碑文為: 公元一九八六年仲冬月重修 魏氏始祖考田公一位之基 合大房子孫永祀 地堂左右有對聯(lián)及橫額:源遠流長 元公石城遷夏阜 嗣孫繁衍遍全球 墓房建一座敬祖亭,柱聯(lián)為: 敬宗睦族垂風范 祖德盛人播海疆 旁有一碑刻: 臺灣新竹縣魏氏宗親訪親代表團魏云杰先生等捐資綠化東山留念。 從客家墓碑上除可看出子孫排輩外,還可以看出主人的心理,如有: 繼續(xù)努力 克己復禮 光 文 啟 昌 仁義禮智 繁榮昌盛 事實上,有些墓主家子孫不一定有那么多,而是配夠好看,取好兆,先有名后添丁也可能。 從以上可以看出碑文所顯示的重視源流,炫耀祖宗功德,希求萬世昌盛的心理。 四、從墓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看攀比心理 解放前,能搞二次葬的人家有幾種,一是當官做生意發(fā)了財?shù)娜思?,二是走南洋賺了錢的人家,三是死地主--用公嘗的地產(chǎn)、財產(chǎn),四是為了葬一個好風水不惜節(jié)衣縮食的家庭,前三種是有財力的,第四種無財力,勉強為之,為數(shù)不多。 1958年全民煉鋼鐵,許多地方挖墳墓的磚作砌高爐,好一些的墳墓都被毀壞,直至改革開放之初的二十多年間人們對祭祖修墳都心有余悸、噤若寒蟬。 1978年改革開放后,華僑、港、澳、臺同胞回鄉(xiāng)探親、尋根問祖、祭祀祖先的逐年增加;國內(nèi)有財力修祖墳的人家也與日俱增,在這種大氣候下修祖墳得以死灰復燃。最初多是華僑、港、澳、臺同胞,接著是國內(nèi)先富起來的人家,再后來是許多溫飽后的家庭,出現(xiàn)了攀比之風,一是比你修我也要修,二是比誰的修得好,誰敢花錢講排場。 筆者對梅縣南口鎮(zhèn)一個管理區(qū)的三個自然村作過一個調(diào)查,三個村分別有12戶、11戶、15戶,改革開放后先后有6戶、4戶、9戶修了祖墳,總計占50%;費用從幾千元至二、三萬元之間。 新修或重修的墳墓多是沿襲舊俗,修在山地荒坡旱地上但也有修在門前屋后田地里,形式上也不斷推陳出新,如基督徒的有十字架的墳已累見不鮮,潮式夫妻合葬陰陽墓(夫妻同一塊碑,涂紅漆的名字表示尚活著的),也為客家人所采用。政府民政部門興建的山莊公墓也應運而生。主事人由男到女,過去老的墳碑上鮮見有婦女主持安葬先輩的,現(xiàn)在己隨處可見,過去女輩后代名字不上碑,現(xiàn)在也屢見不鮮了。 從以上的發(fā)展變化可以看出幾個特點,一是形式多了二是面廣了,三是女輩的地位明顯變化了。 究其攀比心理我們也可以看出居民深層的意識:有錢有勢求長久,始得溫飽求發(fā)遠,承先啟后求昌盛。 五、正視現(xiàn)實,因勢利導,健全管理 改革開放以后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和日益改善的經(jīng)濟條件造成了新修墳墓多,舉目遍山野的局面。在耕地日益減少人口日益增加,環(huán)保問題越來越突出的今天,我們對十多年來亂建墳墓的現(xiàn)象進行反思,將會有利于今后做好墓葬管理工作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誠然,客家墓葬習俗深受中原漢人生重享受、死重厚葬的影響,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出其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 1.大操大辦,浪費財物。 2.封建迷信,講究陰宅風水。 3.占用土地,與活人爭耕地。 4.損毀山林,破壞環(huán)境。 5.爭墳爭地,引發(fā)姓界、族界矛盾斗爭。 6.不少黨政干部參與葬風水,是滋生腐敗、影響黨的威信的一個原因。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近年的修祖墳熱又有其有利的一面。 1.通過安葬先祖滿足了一些華僑、港、澳、臺胞的"安先,蔭后人"的心理要求,增強了家鄉(xiāng)的凝聚力,促進了公益事業(yè),對積極引進外資,發(fā)展家鄉(xiāng)經(jīng)濟起到了一定作用。 2.為客家文化歷史、人口遷移繁衍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資料。 3.與公益慈善事業(yè)結合,墓道、墓亭方便了行人,有些美化綠化起了促進作用,如五華魏氏始祖墓區(qū)。 4.紀念先人功德,起到砥礪后人的作用。有的家族同時設立獎學基金、慈善基金。 因此我們應以積極慎重的態(tài)度妥善對待客家二次葬這社會歷史現(xiàn)象,去其糟柏取其精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設。 首先應該尊重歷史,正視現(xiàn)實,對于過去己安葬的墳墓,只要對兩個文明建設無甚妨礙,我們應取"和平共處"的態(tài)度。 其次是做好引導工作,加強揭露封建迷信宣傳,反對違法修墳占地,用唯物主義無神論對待安葬先祖,宣傳火化,宣傳植樹葬骨灰等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做法。 再者是做好管理工作,充分發(fā)揮民政部門辦的公墓、山莊的作用,節(jié)約用地,盡量減少亂占土地、亂修墳墓、破壞環(huán)境的現(xiàn)象發(fā)生。(節(jié)選自嘉應學院《客家研究輯刊》1998年第1、2期(總第12、1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