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死也叫翹辮子為什么人死也叫翹辮子
“翹辮子”這一口頭語在上海灘很是流行的,尤其是在一些中老年的上海人中,這句話的流行如同著名的“滬罵”(赤那)。迭個人佬壞咯,人們就會惡狠狠地罵他一句:“翹辮子,死勿脫了!”人死了,叫翹辮子;電車出故障了,叫翹辮子……“翹辮子!”是一句惡聲惡氣的咒人語。
看友人所寫舊上海典故的書,提及“翹辮子”一語的來歷,說是跟舊上海的電車有關(guān)。舊上海馬路上行駛的電車多是有軌電車,下面有鐵軌,上頭有電線,行車的動力全靠電車頭上的一條小辮子,這種電車在新上海很長一個時期里還保留著。電車出軌的事不常見,但是電車頭上的小辮子脫落卻是常見之事。車行途中,小辮子突然脫落,電車嘎然而止,于是車上的上海乘客就埋怨了:“要死了,小辮子落脫了。”“落脫了”,就是電車上面的“小辮子”翹起來了,翹辮子,就是死脫了。 “翹辮子”一說,與電車翹辮子相連,是說得通的。 但我所見的文字,還有一種“翹辮子”的說法。說是上海在出現(xiàn)有軌電車之前,在民間就有“翹辮子”的咒語了。 1911年11月,上海光復(fù)前,老上海們的頭上都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晚清時期的中國人頭上都是拖著辮子的,只是上海光復(fù)后,才在上海全城掀起了一股剪辮子的狂潮。 光復(fù)前的死刑犯,判死刑時不是用子彈,而是用大刀,鄶子手是用刀砍下犯人的頭的。但犯人頭上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怎么砍?于是,執(zhí)刑者想出一個辦法:把犯人的辮子高高的吊起來,也就是“翹”起來。翹辮子者也就是打進地獄了。 從此之后,晚清時期的老上海們才將人死與翹辮子相連在一起。某人死了,直說“某人翹辮子了!”罵某人也是:“儂迭只翹辮子的!” “翹辮子”一語雖然在新老上海人中流行了很長的一個時期,直至今日還有相當(dāng)?shù)氖袌?,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生代的不斷出現(xiàn),新的語言也在不斷的生長,象“翹辮子”這樣人們耳熟能詳?shù)乃渍Z,也有漸行漸遠之勢。許許多多上海灘俗語隨著時移境遷,有的已經(jīng)消失了,有的正在漸漸地走出熱市,如晚清時的“小房子”一詞,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晚清時期男人的外遇,就叫“小房子”,現(xiàn)在則被稱作為“二奶”、“外插花”了?,F(xiàn)在的年輕人中似乎咒人用“翹辮子”一詞也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說人死了,就叫“走脫了!”一個人犯了重罪,尚未判死刑,則稱:“迭位走遠了!”“弄勿好,連腦袋也要搬塌了!” 生動的地方性語言,它總是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形象的對應(yīng)物,“翹辮子”、“淘漿糊”、“白板對煞”等,均屬這一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