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和悲觀就像一根彈簧,總是你強他就弱,你弱他就強。但是在生活中,我們會往往不知道該怎么讓自己變得樂觀?就像手里有半杯水,你是哀嘆“只剩半杯”還是慶幸“還有半杯”?最新的心理研究發(fā)現(xiàn),樂觀和悲觀的最大區(qū)別不只是對同一個事實的相反解讀,而是基于這種解讀,樂觀者開始行動,悲觀者躊躇不前。好在,樂觀是可以學習的。樂觀在于你對待事情的態(tài)度。 如果你對未來懷有一個美好的期望,那感覺一定很好,但你的期望是屬于下面的哪一種? 幻想:想象中最美妙的東西,就像五彩的肥皂泡,在空氣中飄呀飄的多么眩目美麗,可是一碰到實在的東西就“啪”的一聲破掉了。好比經(jīng)過節(jié)日的大吃大喝之后,你站在體重計上說:哎呀,這稱一定是壞掉了。 盲目樂觀:不管情況多么嚴重,仍感覺形勢一片大好,永遠看不到黑夜。好比看著體重計偏斜的指針,你聳聳肩說:才長了幾斤,馬上就會恢復的。然后打開冰箱去拿冰淇淋。 真正的樂觀:一個具體的目標,將期望付諸于努力,一步一步地實現(xiàn)目標。好比看到體重計的數(shù)字增加之后,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短期減肥計劃并切實執(zhí)行。 顯而易見,最后一種期望成為現(xiàn)實的幾率最大。只有美好的期望是不夠的,喜歡空想的人很多,做白日夢沒有任何風險,一旦將愿望付諸于行動,壓力就隨之而來。而承受壓力是實現(xiàn)目標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傳統(tǒng)上對樂觀定義是指具有積極的態(tài)度及對未來抱有希望。但最近,心理學的新觀點則認為,態(tài)度并不是起決定作用的,比態(tài)度更為重要的是行為。這里的“行為”,包含了采取行動、靈活和堅持這三個關鍵因素,是它們直接促進了健康狀況的改善和提高。 心理學家認為,樂觀主義者最重要的素質(zhì)就是以行動代替情緒,他們懂得也堅信,越快采取科學正確的行動,就越有可能獲得最好的結(jié)果。 多賽是一個喜愛戶外活動的美國醫(yī)生,一次野營時,他被兩匹馬先后拋到地上,肋骨骨折,渾身疼痛地躺在距離宿營地幾十公里以外的荒郊野地。面對著一陣陣襲來的劇烈疼痛以及妻子和同伴們驚慌的表情,多賽做的第一件事是晃動自己的腳趾和脖子,還好它們都能動,這說明脊椎并沒有摔斷。他努力撐起身體,居然站了起來。 然后他估計了一下目前的形勢,有兩個選擇:等待救援,或是徒步返回宿營地。在懷俄明州的山區(qū)等待救援可能需要好幾天的時間,那意味者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多賽選擇了后者,盡管那看起來是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確定方向之后,多賽在同伴的攙扶下一步步向宿營地的方向走去。天很快黑下來,他們打開手電繼續(xù)步行。每隔15分鐘多賽就不得不停下緩幾口氣,以免被劇痛奪去意識。后來多賽回憶說:“我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雙腳的移動上,它們每動一次,距離目標就又近了一步。” 經(jīng)過十個小時的步行,他們于凌晨4點到達宿營地,從那里開車將他送到最近的城市中的醫(yī)院,得到初步的檢查和處理之后,多賽被飛機送到了蒙大拿州一家以診治脊椎損傷著名的醫(yī)院進行治療和康復。 難道多賽心里就沒有絲毫恐懼和驚慌?然而在當時情況下,發(fā)泄情緒沒任何用處,只能散布恐慌。相反,堅定而迅速地采取行動,才是讓自己獲得救助的關鍵——這也與他醫(yī)生的職業(yè)知識和習慣有密切關系。 凡是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人,看待事物會比較客觀,行動能力也強。對待自己的身體,他們更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方式,通過鍛煉、科學的飲食和參加有意義的活動保持身體的健康水平。在一項以患有慢性疾病如關節(jié)炎、糖尿病的人為對象的研究中,醫(yī)學家發(fā)現(xiàn),盡管參加研究的250人中有85%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職業(yè),以及運動、旅游這樣的愛好,仍有相當一部分人保持著穩(wěn)定的身體狀態(tài),完全不需要他人照顧。 這些人給自己找到了新的有意義的活動,例如學習音樂、上網(wǎng)、與朋友聚會,并從中獲得樂趣。也許當你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的第一反應是沮喪甚至哭泣,這沒有關系,只要你隨后找到可以改善困境的方法并付諸于行動,你就向著樂觀主義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無論是應對健康問題還是生活中的困難,我們的努力并不是總能馬上奏效,當預期的進展遲遲不出現(xiàn),懷疑就會滋生出來,而且越來越濃,它會裹住你的雙腳,使你躊躇不前。 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在總也看不到盡頭的荊棘中跋涉時,似乎放棄是最容易做出的選擇,但這樣做,不只意味著無法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勝景,更重要的是,你的自信心會遭到嚴重打擊,重新開始會變得異常困難,以至于逐漸滑向悲觀的深淵。 樂觀的另一個關鍵在于:如果我們確信采取的方法是正確的,就應該堅持下去。 我在康復醫(yī)院工作時認識個小姑娘,大概有16、7歲,不慎從四樓陽臺上摔下來導致腰椎骨折,下肢癱瘓。她已住院兩個多月,康復治療的效果不是很明顯。她有一天找我,讓我?guī)退a落下的英語課。然而她學習并不認真,倒是跟我聊天的時候更多些。有次我隨口說了一句,“你這么學可考不上大學啊”。她臉色暗下來,小聲說:“我還能考大學嗎?”我無語。她嘆了口氣,又說:“其實我不是真想學英語,我想找個人聊點別的,這樣才能堅持下去,天天跟大夫和病友說治療的事會瘋掉的。” 5個月后我離開康復醫(yī)院,小姑娘仍在繼續(xù)她的康復治療,這時她已經(jīng)在練習借助雙拐走路。后來跟康復醫(yī)院的大夫聊天,問起她的情況,大夫說她現(xiàn)在可以拄著雙拐走很長一段路,而且她又找了一個專業(yè)英語老師,這回真的下功夫了。再后來,我得知她通過殘聯(lián)考取了挪威一家專為殘疾人開辦的學校,已經(jīng)赴歐洲開始為期一年的培訓。 樂觀的人總相信事情會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本性推動他們繼續(xù)努力。但如懷疑和苦悶已產(chǎn)生,以理智的態(tài)度對事情做個通盤考慮會有所幫助,心理學家建議,將能夠采取的方法和可能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一一列在紙上,你會發(fā)現(xiàn)堅持下去往往是最好選擇。 現(xiàn)實世界充滿變數(shù)。腳踏實地的樂觀主義者對變化總是敏感的,他們會及時調(diào)整策略,校正方向,繼續(xù)朝目標邁進。有時甚至目標也是可改變的,在不同的境況之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自己的需求也在變化。 樂觀的人會在采取行動和重新評估實際情況之間不斷轉(zhuǎn)換。他們發(fā)現(xiàn)并確定新問題,綜合評估各個因素,找到隱藏其中的真正利益,制定富有彈性的計劃,然后行動,直至遇到下一個新的問題。意想不到的事隨時都在發(fā)生,要應對變化,讓生活達到新的更好的平衡,靈活是必需的。 如果樂觀的重點是行動而非期待的話,即使上天沒有慷慨地賜予我們樂觀的天性也沒有關系,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新樂觀主義是可以培養(yǎng)的。這里有若干實在的建議,試試看,它們能否讓你的天空亮麗起來。 感恩:所有快樂的人都是懂得感恩的人。我們通常會認為,一個人抱怨多,是因為他不快樂,但很多時候是因果倒置的:一個人不快樂,是因為他抱怨太多。 總有些東西值得我們心懷感激:陽光、小動物、花朵的顏色、健康的身體、朋友的陪伴……其實,生活在一個沒有饑餓和寒冷、居住穩(wěn)定、可以得到保障的環(huán)境里,我們是幸福的一代。即使貴為皇帝,也不曾見過自來水、供暖設備和電力系統(tǒng),出生在歷史的這個階段,值得我們心存感激。 另一方面,也永遠有一些事情可以供我們抱怨:欣賞美麗花朵的同時你可以抱怨?jié)菜穆闊?,身體健康的同時你可以抱怨自己的體重和容貌,旅游的時候可以抱怨天氣太冷,太熱,太干,太濕,太曬……就看你愿意做何選擇。 愉快的社交圈子:快樂有傳染性。結(jié)交兩、三個遇事樂觀的朋友,他們會將陰郁從你身上逐漸趕走。 閱讀樂觀者傳記:他們?nèi)绾螐睦щy中看到希望?又怎樣創(chuàng)造奇跡?探尋著名的樂觀主義者的生活軌跡,你會明白蘊藏在體內(nèi)的力量如何轉(zhuǎn)化為實實在在的成功。 慷慨些:給予親人和朋友需要的幫助。做幾天義工。為貧困的人捐款??犊蠖葧蜷_你的心扉,讓你跳出自我,以更寬廣的視角看待世界。心中只有自己的人最容易陷入悲觀,而慷慨是一副解毒劑??犊疄槲覀兇蜷_了一扇通向樂觀的大門。當你變得更加慷慨的時候,你也就邀請到了她的姐妹:同情和愛。 放個假:甩脫日常的生活軌跡,給自己放天假,遠離所有壞消息和煩惱,做一件一直想做可又沒有時間做的事,如踏踏實實看一部經(jīng)典老片或是煲鍋濃香的肉湯。 沉浸于自然:大自然是人類靈魂的母親,力量的源泉,清新的自然之風令心靈歌唱。下一次你被煩惱纏住,感到精疲力竭或是即將面臨重大挑戰(zhàn)的時候,不妨逃到荒野中去,讓自然之母給你勇氣和信心。 精神支柱:無數(shù)關于信仰的研究都顯示,無論何種信仰都能夠降低慢性疾病的發(fā)病率。即使是無神論者,也并不妨礙我們有一個精神寄托或者說心靈的港灣,例如攝影、瑜伽、園藝等等任何你能夠全心投入去做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