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識人應(yīng)由外在形質(zhì)尋內(nèi)在質(zhì)性
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性是天賦的本質(zhì)、本性,情來自性,乃是后天染習得來的欲望。
人物的根本,就在天賦的本質(zhì)與本性所發(fā)出的情欲??汕笾谇樾灾?,然而情性之理既微妙又玄奧,一般人是難以了解的。
要知道一個人內(nèi)心的情欲與質(zhì)性,可從外在的聲音、形貌、舉動尋求而得之。
1、從儀態(tài)去識人:
外在儀態(tài)的展現(xiàn),可反映內(nèi)在的心理狀態(tài):
2、從容止去識人:
容止就是外在的形貌舉動。人的靜態(tài)是儀(儀態(tài)),動態(tài)是容(容止),因此,儀動就成容了。容止可分為:直容、休容、德容三類。
3、從聲音去識人
容之動作,發(fā)乎心氣[心氣于內(nèi),容見于外],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心不系一,聲和乃變]。
氣合成聲,聲應(yīng)律呂[請而完者律,和而平者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心氣不同,故聲發(fā)亦異也]。
本段除了儀態(tài)與容止之外,談到了聲音的展現(xiàn)。
容止是見于外的形貌舉動,心氣是藏于內(nèi)在的心理狀態(tài),外在的容止發(fā)自內(nèi)在的心氣。
《禮記》談到內(nèi)心與聲音之間的關(guān)系?!胺惨糁?,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yīng),故生變”。因此,有感于物,動之于心,然后才形諸于聲,人外在的聲音乃隨著內(nèi)在心理的不同而變化。
不但氣合成聲,而且聲音與樂律也是彼此呼應(yīng)。因為聲音隨著心氣之不同而產(chǎn)生變化。所以:
還有《逸周書·視聲篇》有關(guān)從聲音來認人的四點值得參考:
4、從貌色去識人
聲暢于氣,則實存貌色[非氣無以成聲,聲成則貌應(yīng)];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聲既殊管,故色亦異狀]。
心氣、聲音、神色三者的關(guān)系如下:先有感于外物,乃動之于心氣,再形諸于聲音,最后見諸神色。
回過頭來說,從一個人的神色可以聽其聲音,從聽其聲音可以察其心氣,從察其心氣可以知其心性。于是:
5、從眼神去識人
夫色見于貌,所謂征神,征神見貌,則情發(fā)于目,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勇膽之精,嘩然以強。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zhì)者也。故勝質(zhì)不精,則其事不道。是故,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
是故中庸之質(zhì)異于此類。五常既備,包以味淡,五質(zhì)內(nèi)充,五精外章,是以目采五暉之光也。
本段是討論“發(fā)乎情味”。
征神是以形貌征知氣色與風采。論識人重在征神,從征神以知人之質(zhì)性。而人之質(zhì)性,則見精于目,從目而論情性,可了解人的全部。
換言之,征神觀人必須從眼神著手,劉曬注:“目為心候,故應(yīng)心而發(fā),心不傾倚,則視不回邪;志不怯懦,則視不衰悴?!敝该髁搜凵衽c內(nèi)心之間的關(guān)連。
觀眼神來識人就是觀眸子來識人。關(guān)于這一點,孟子解釋得最清楚,《孟子·離婁篇》之:“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暸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眨焉。聽其言,觀其眸子,人焉暸哉”?暸是眼珠明亮,眨是眼珠不明,從眼神的反應(yīng)即可測知其胸中的正或不正。我們一邊聽對方說話,一邊觀察其眼神,若眸子明亮,則心口如一,若眼神錯暗閃爍,則心口不一。
眸子是一個人心神的顯現(xiàn),從眸子經(jīng)常可觀察出一個人的正邪、強弱、真假。
6、人才九質(zhì)之征
萬物以形相生,人稟氣而化生,稟氣之多寡、厚薄、清濁,造成智慧之差別與形狀之不同。然而形有其氣色與神采,若能從儀態(tài)、容止、聲音、貌色、神情、眼神等去觀察,研判外表與心質(zhì)之間的關(guān)系,就可窮物之道理,而且盡人之情性了。
綜合上述的儀態(tài)、容止、聲音、貌色、神情、眼神以盡人之情性,可整理出識人的“九質(zhì)之征”,即從九方面去征知人的質(zhì)性:
二、識人的八種方法
1、觀察奪正與救惡,以辨別他是否搖擺不定
識人的第一個方法,觀察惡情奪正與善情救惡,即可明了對方是否為沒有恒心、搖擺不定的間雜之人。
⑴觀察惡情奪正
當做不到的意念勝過做得到的意念時,情性未得其正,被惡情所奪,這時會發(fā)生下列三種情況:
①慈而不仁的吝奪:這種人慈悲而不仁愛,他看見別人可憐時,會流下同情的眼淚;可是要他把財物分給別人時,就吝嗇起來了。
②仁而不恤的懼奪:這種人仁愛而不體恤,他看見別人身處危急之境時,會心生惻隱之心;可是要他去救難時,就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了。
③厲而不剛的欲奪:這種人嚴厲而不剛直,他在事不關(guān)己時,聲色俱厲,義正辭嚴;可是一牽涉到私人的利益,馬上改變態(tài)度,心虛、怯懦起來。
當出現(xiàn)以上的三種情況,就可確知對方是搖擺不定、虎頭蛇尾的間雜之人。
這時應(yīng)自知其缺失,心存善念,去除間雜,以彌補之。
⑵觀察善情救惡
所謂善情救惡,是指純善之人救助惡人的一些情況,諸如:憐憫惡人而救濟之,與倨傲而狎侮之人結(jié)交而不相棄,雖然厭惡惡人卻不愿傷害他們,或取他人之物以救濟別人。
上述的四種情況,雖然不算大害、大過,也不算大非、大貪,然而毫無主見,善惡不分,仍屬搖擺不定的間雜之人。
2、觀其辭旨、察其應(yīng)贊,以了解其內(nèi)心狀態(tài)
本段討論識人的第二個方法。
人的外貌淳厚而內(nèi)心深沉,若要了解其內(nèi)心的想法必須觀其辭旨、察其應(yīng)贊,意思是:從對方的言談應(yīng)對中觀察,了解對方的目的何在,然后再研制其為何應(yīng)和贊同。
從觀辭察應(yīng)之中,可歸納出下列十四個原則:
一個人的神色產(chǎn)生變化時,必定有事故發(fā)生,下列五個原則可供參考:
至于言詞與神色之間的關(guān)連,下列四個原則可參考:
3、觀其所具備的質(zhì)性,以確知是否名實相符
本段說明識人的第三個方法。
偏材之人,乃一至之材,以材自名。二至互相激發(fā),才會產(chǎn)生種種美名,諸如:休名、烈名、能名、任名等等。依據(jù)其所得到美名,查核其所具備的質(zhì)性,兩者是否名實相符,這是識人的第三個方法。下面列舉六種情況:
至于其他的流業(yè),包括:臧否、伎倆、智意、文章、儒學、口辨等,若要識鑒這些人,亦須就其名目,查核其具備之質(zhì)性,以確知是否名實相符。
4、觀察其經(jīng)由,以辨別他是否似是而非 觀察一個人的經(jīng)由,以辨別他是否似是而非,這是識人的第四個方法。
純訐之人,揭人隱私,不能公正,他看起來似乎正直,其實是以直之訐之人揭發(fā)人之穩(wěn)私。正直之人揭發(fā)別人錯誤而不徇私,純訐之人揭發(fā)別人隱私毫不留情,兩者同樣都是揭發(fā),不過前者就事論事,后者對人不對事,差別甚大。 純蕩之人,放蕩不拘,不能通道。他看起來似乎通達,其實態(tài)度傲慢而沒有節(jié)制。通達之人,修養(yǎng)到家,隨心所欲,安逸自然;純蕩之人,傲慢放肆,荒誕無禮,胡作非為。兩者雖然同樣是放縱,其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追求內(nèi)在思想的放縱,后者但求外在行為的放縱。 接下來進一步分析正直與純訐:
下面進一步分析通達與純蕩:
上述的偏差與依似之人,雖然跟正直與通達之人一樣,為了達到“揭發(fā)”與“放縱”的目的,可是其志同質(zhì)不同,均屬似是而非。 下面再列舉六種常見似是而非的情況:
除了上述六種似是而非的情況,還有下面四種似非而是的情況:
有的人似是而非,有的人似非而是,必須觀察其經(jīng)由,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5、觀察別人對他的愛敬,以測知通達或閉塞 本段以愛與敬的多寡消長,來研判一個人與別人之間情感的通達或閉塞,這是識人的第五個方法。 愛生于父子,敬立于君臣,愛與敬乃人道之極至。《考經(jīng)》以愛為最高的情操,《樂經(jīng)》以愛為主;《孝經(jīng)》以敬為道之要,《禮經(jīng)》以敬為根本。假如別人對他充滿了愛與敬,他將與道德同體,深獲人心,物順理通。愛與敬乃是衡量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通達或閉塞的重要指標。 就愛與敬的多寡消長觀之,愛不可以少于敬。如果對一個人敬多于愛,那么廉節(jié)者歸順之,可是眾人卻不跟從;如果對一個人愛多于敬,那么雖然少數(shù)廉節(jié)者不心悅,可是眾人樂愛,致其死而誠服。 敬之為道,嚴肅而彼此有距離,其勢威嚴而難以持久;愛之為道,情深意濃,彼此交心,其勢溫煦而綿延深長。因此,愛與敬相較之下,愛比敬更重要。 6、觀察其情緒上的六種反應(yīng),以辨別其困惑 觀察一個人情緒上的喜、怨、惡、悅、婟、妒等六種反應(yīng),以辨別其困惑的程度,這是識人的第六個方法。 人類情緒上的六種反應(yīng),稱之為人情之六機,那就是:
下面分別進一步解釋這人情之六機: ⑴在達成其愿望時,就會高興 每一個人都想達成其志愿,這是人情之常。因此,烈士喜歡奮力之功,善士喜歡政修之事,能士喜歡治亂之事,術(shù)士喜歡計策之謀,辨士喜歡詭辯之詞,商人喜歡財貨之累積,政客喜歡權(quán)勢之突出。當達成其志愿,內(nèi)心欣喜,就是所謂“抒其所欲則喜”。 ⑵在不能發(fā)揮其能力時,就會埋怨。 倘若不能發(fā)揮其能力時,就無法達成其志愿,無法達成志愿就會感到憂戚。因此,功力不建,烈士就會憤不能盡其材;德行不訓(xùn),善士就會哀不得行其政;政亂不治,能士就會嘆不得用其能;敵未能弭,術(shù)士就會思不得運其奇;貨財不積,商人就會憂無所收其利;權(quán)勢不高,政客就會悲不得弄其權(quán)。上述的種種情形,就是所謂“不杼其能則怨”。 ⑶夸耀自己的才能,別人就會討厭他 人人都有好勝之心,想要站在別人的前面,因此都討厭有人夸耀自己的才能。喜愛自夸的人,非但得不到別人的敬重,反而招來厭惡,這就是所謂“自伐歷之則惡”。 ⑷以謙虛的態(tài)度待人,別人就會喜歡他 人人都有求勝之心,謙虛的態(tài)度給人在你之下的感覺,所以我們都喜歡謙虛的人。不論賢人或是愚人,都想勝過別人,因此碰到謙虛的人都會非常愉快,這就是所謂“以謙下之則悅”。 ⑸論及別人的短處,會使人生氣 聽到稱贊會高興,聽到批評會生氣,是人性的正常反應(yīng)。因此,想要掩飾其短處,顯現(xiàn)其長處,亦為人情之常。論及別人的短處,有如冒犯對方,會使人生氣,這就是所謂“駁其所乏則婟”。 ⑹以己之長較別人之短,別人會妒恨你 以己之長較別人之短犯了兩項錯誤。一則炫耀自己的長處,導(dǎo)致別人的厭惡;二則揭發(fā)別人的短處,導(dǎo)致別人的憤怒。厭惡加上憤怒就變成妒恨了,這就是所謂“以惡犯婟則妒惡生”。 總之人情之喜、怨、惡、悅、婟、妒等六機,其問題都出在好勝心——想要站在別人的上方。君子待人接物,志在退下,當有人犯其六機時,不予計較;小人待人接物,志在陵上,當有人犯其六機時,睚眥必報。觀察人情的六機,即可識別君子與小人了。 7、觀察其短處,以征知其長處 偏材之人,一至之材,有其長處,也有其短處。從觀察一個人的短處,以征知其長處,這是識人的第七個方法。 那么,要如何從短處以知其長處呢?下面舉出四個實例: ⑴從訐以知其直 訐是責人短處,直是正直。訐雖然是直的缺失,卻也是直的象征。因為直若不含有訐,就無法成其直,所以,既然欣賞其直,就不要非議其訐。 ⑵從厲以知其剛 厲是暴烈,剛是剛強。暴烈雖然是剛強的缺失,卻也是剛強的象征。因為剛強若不含有暴烈,就無法濟其剛強,所以,既然欣賞其剛強,就不要非議其暴烈。 ⑶從軟弱而知其溫和 懦是軟弱,和是溫和。軟弱雖然是溫和的缺失,卻也是溫和的象征。因為溫和若不含有軟弱,就無法保其溫和,所以,既然欣賞其溫和,就不要非議其軟弱。 ⑷從固執(zhí)而知其耿介 拘是固執(zhí),介是耿介。固執(zhí)雖然是耿介的缺失,卻也是耿介的象征。因為耿介若不含有固執(zhí),就無法守其耿介,所以,既然欣賞其耿介,就不要非議其固執(zhí)。 總之,有短處的人,未必有長處;可是有長處的人,必定以其短處為長處之象征。因此,觀察一個人的短處,即可研判出其長處。若參閱下表,將可看得更清楚。 即可研判出其長處。若參閱下表,將可看得更清楚。
清康熙年間的王之鐵,曾提出“取恕法”,其內(nèi)容與本段之主張有異曲同功之妙,特摘錄于下,以供參考。
取恕法: ①、取人之直,恕其憨。(直是老實,憨是癡呆) ②、取人之樸,恕其愚。(樸是樸拙,愚是愚蠢) ③、取人之介,恕其隘,(介是耿介,隘是狹隘) ④、取人之敏,恕其疏。(敏是聰敏,疏是疏狂) ⑤、取人之辯,恕其肆。(辯是辯給,肆是放肆) ⑥、取人之信,恕其拘。(信是誠實,拘是拘泥) 8、觀察其聰明的程度,以知能通達成事 從觀察一個人聰明的程度,以知能通達成事,這是識人的第八個方法。
聰明乃成智,成智乃成德,由此可見聰明之重要。劉邵在自序中劈頭就說:“夫圣賢之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于知人。”聰明對知人之重要,就像天亮時等待陽光,夜晚時等待火獨,愈聰明的人,看得愈遠,見得愈深。
下面介紹聰明的五個層次:
學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學、材、理、智均未達聰明之地步,只有及“道”之境界,凡事能回轉(zhuǎn)反復(fù)變通,才算得上聰明。
聰明為眾德之主,仁、義、理均待明而行,因此,以明將仁,則懷之;以明將義,則勝之;以明將理,則通之。
倘若無聰明,則仁、義、理均達不成,會產(chǎn)生下列四種弊病:
因此,就“學”而言,明者為師;就“力”而言,智者為雄,往往需要聰明。劉邵在第一章開宗明義說:“觀人察質(zhì),必先察其平談,再后求其聰明。”
本段點出聰明的重要,就是動而為天下法、言而為萬世范的圣人,也是以“聰明”為極名。
三、識人的七種謬誤
本段直接指出識人常犯的七種種謬誤:
上述七種謬誤,與前面講的八觀一樣,言簡意賅,其各別的涵意,將在下列七段之中,有詳細的解說。
1、被傳聞的聲譽所誤導(dǎo) 識人,容易被傳聞的聲譽所誤導(dǎo),產(chǎn)生與事實不符的偏差,這是識人常見的第一個謬誤,也就是所謂“察譽有偏頗之謬”。
通常我們相認識一個陌生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四處打聽。此種打聽得來的情報,只能參考,不能夠百分百采信,因為大家說他好,他不一定真好,可能是他善于交際、性格圓滑的結(jié)果;大家說他壞,他不一定真壞,可能此人特立獨行,守正不阿,只是人緣較差罷了。所以說“眾人皆譽,或眾附阿黨;眾人皆毀,或獨立不群,未可為正也”。
人的耳朵是相當軟的,當有人說他好,我們就認定他是好人,當有人說他壞,我們就認定他是壞人,就如劉昺所注:“信人毀譽,故向之所是,化而為非?!?/div>
更妙的是,當我們聽到有人稱贊或批評某人,表面上自己覺得絲毫不受影響,其實內(nèi)心已經(jīng)逐漸受其左右,這就是所謂“雖無所嫌,意若不疑”。
一方面受傳聞影響,另一方面加上自己主觀的愛憎,識人勢必產(chǎn)生偏差。為了避免以耳敗目,就得在“察”與“試”兩方面多下功夫。
“察”是查證,當我們聽到若干情報之后,必須去查證,以確定其真假。
孔子說:“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div>
他又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行就是查證的功夫)
孟子也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div>
孔子與孟子的話都在告訴我們傳聞不可信,必須經(jīng)過查證之后,才能相信。
“試”就是測試、試用。
孔子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圣人對眾人所贊譽的人,必有所試,以避免看走了眼,所舉非人。
目前各機構(gòu)在用人時,普遍采行試用制度。試用是識人的好方法,任何人在做事時,其能力、品德、態(tài)度都將一一顯露而無法掩飾。因此,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丟一件事給他做,試用看看。
2、被主觀的好惡所迷惑
不論賢人或愚人,喜愛善良的人,討厭邪惡的人,乃人情之常,可是由于人性好惡的作崇,往往發(fā)生善待邪惡的人,疏遠善良的人的反?,F(xiàn)象,這就是所謂“接物有愛惡之惑”。
邪惡的人縱使有百惡,必有一善,只要這一善剛好與我們的長處相通,對了脾胃,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忘掉他的百惡,而對惡人產(chǎn)生好感而情通意親。
善良之人縱使有百善,必有一短。只人這一短處剛好與我們的長處相違,倒了味口,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忘掉他的百善,甚至拿其長處鄙視我們的短處,于是就對善人產(chǎn)生反感而疏遠他。
人類的心理相當微妙,內(nèi)心的理智與感情永遠處在斗爭的狀態(tài)。雖然我們明知“理智”是對的,而“感情”是錯的,可是我們?nèi)匀豢v容“感情”泛濫,故意讓“感情“去犯錯,造成了識人的謬誤。
3、衡量心志有大小之謬誤
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志向與修養(yǎng)時,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以大為小,或以小為大的偏差,這就是本段所要討論的“度心有小大之誤”。一個人要成大事,必須具備下列四要件:
識人,從“志”與“心”的大小去觀察,可區(qū)分為下列四種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