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按照熱帶氣旋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定強度并進行分類。其中,中心風力達12級以上的通稱為臺風;10-11級的是強熱帶風暴;8-9級為熱帶風暴;中心風力小于8級的叫熱帶低壓。
有時候我們在新聞中也會聽到颶風,它和臺風其實是一回事,也屬熱帶氣旋的一種,只是因發(fā)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名稱。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稱為“颶風”,而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則稱為“臺風”。
氣象學中的“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簡介
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是熱帶氣旋的一種,是指中心最大風力達17.2-24.4米/秒的熱帶氣旋。其中心附近持續(xù)風力為每小時63~87公里,即8~9級風的風力,即烈風程度的風力。每年熱帶氣旋都從海洋橫掃至內陸地區(qū).強勁的風力和暴風雨過后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是指中心最大風力達8-9級(17.2-24.4米/秒)的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成因
熱帶風暴是熱帶氣旋的一種,是指中心最大風力達8-9級(17.2~24.4米/秒)的熱帶氣旋。產生基本條件:
1、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面,這個洋面不僅要求海水表面溫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層海水里,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shù)值。其中廣闊的洋面是形成臺風時的必要自然環(huán)境,因為臺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供應。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臺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于是海水從臺風文字中心向四周圍翻騰。臺風里這種海水翻騰現(xiàn)象能影響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熱能不夠,臺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臺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一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來源。臺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guī)模和速度在那里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來源。臺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在一個事先已經(jīng)存在的熱帶渦旋里,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并在渦旋區(qū)內產生向上運動;濕空氣上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臺風這部大機器運轉。所以,即使有了高溫高濕的熱帶洋面供應水汽,如果沒有空氣強烈上升,產生凝結釋放潛熱過程,臺風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氣的上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臺風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一個弱的熱帶渦旋。
3、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臺風發(fā)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一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著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4、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huán)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區(qū),氣候條件發(fā)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層風很大,不利于增暖,臺風不易出現(xiàn)。
熱帶風暴繼續(xù)增強就形成臺風。
熱帶風暴的命名
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臺風的命名由編號和名字兩部分組成。
臺風的編號也就是熱帶氣旋的編號。人們之所以要對熱帶氣旋進行編號,一方面是因為一個熱帶氣旋常持續(xù)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時可能出現(xiàn)幾個熱帶氣旋,有了序號,就不會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對熱帶氣旋的命名、定義、分類方法以及對中心位置的測定,因不同國家、不同方法互有差異,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氣象臺之間也不完全一樣,因而,常常引起各種誤會,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亂。
中國從1959年起開始對每年發(fā)生或進入赤道以北、180度經(jīng)線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風力大于或等于8級的熱帶氣旋(強度在熱帶風暴及以上)按其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進行編號。近海的熱帶氣旋。當其云系結構和環(huán)流清楚時,只要獲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風力為7級及以上的報告。也進行編號。編號由四位數(shù)碼組成。前兩位表示年份。后兩位是當年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的序號。如去年第13號臺風“杜鵑”,其編號為O313。表示的就是2003年發(fā)生的第13個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熱帶低壓和熱帶擾動均不編號。
人們對臺風的命名始于20世紀初,據(jù)說,首次給臺風命名的是20世紀早期的一個澳大利亞預報員,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借此,氣象員就可以公開地戲稱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為臺風命名始于1945年,開始時只用女人名,以后據(jù)說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從1979年開始,用一個男人名和一個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臺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采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并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后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huán)重復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qū)的柬埔寨、中國、朝鮮、香港、日本、老撾、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qū)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qū)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的14個名字,按每個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按順序循環(huán)使用,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的編號。
瀏覽臺風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動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還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詞或美麗的傳說,如玉兔、悟空等。“杜鵑”這個名字是中國提供的,就是我們熟悉的杜鵑花:2008年在中國登陸的“科羅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種樹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國提供的,意為綠寶石:“伊布都”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意為煙囪或將雨水從屋頂排至水溝的水管。
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huán)重復使用,但遇到特殊情況,命名表也會做一些調整,如當某個臺風造成了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而聲名狼藉,成為公眾知名的臺風后,為了防止它與其它的臺風同名,便從現(xiàn)行命名表中將這個名字刪除,換以新名字。臺風命名表最近一次的修改是在2000年臺風委員會第33屆會議上作出的,該表從2002年1月1日開始實施。
熱帶風暴-海洋殺手
熱帶風暴是發(fā)生于熱帶洋面上的巨大空氣旋渦,它急速旋轉像個陀螺,中國稱它為“臺風”,美洲人叫它“颶風”,澳洲稱它“威力威力”,氣象學上則稱它為“熱帶氣旋”或“熱帶風暴”。熱帶風暴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的損失高達60至70億美元,它所引發(fā)的風暴潮、暴雨、洪水、暴風所造成的生命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的60%。
瀕臨中國的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最不平靜的海洋,屬于自然災害的‘重災區(qū)”。每年盛夏和初秋,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經(jīng)常道受臺風的侵襲。其中造成災害的臺風每年近20次,相當于美國的4倍,俄羅斯的30倍。臺風是我國沿海地區(qū)危害程度最嚴重的災害性天氣。
臺風發(fā)源于熱帶洋面。因為那里溫度高、濕度大,又熱又濕的空氣大量上升到高空,凝結成雨,并釋放出大量熱能,再次加熱了洋面的空氣;洋面又蒸發(fā)出大量水汽,上升到高空。這樣往返循環(huán),便漸漸形成了一個中心氣壓很低,大量空氣向低壓區(qū)匯集的氣旋中心。
臺風直徑從幾百千米上千千米,高度一般在9千米以上。臺風最大風速一般為每秒40至60米以上,個別強臺風可達每秒110米。一次臺風過程,降雨量可達200至300毫米,有時高達1000毫米。因此臺風經(jīng)過之處常常出現(xiàn)狂風暴雨,并引起洪澇災害.發(fā)生在1975年的第3號臺風,使中國東部10多個省出現(xiàn)暴雨洪水。河南省受災最嚴重,暴雨中心恰好位于兩座水庫上游,導致水庫壩,高達10多米的水舌像巨龍一樣傾瀉,大量農田、村舍被淹,京廣鐵路被沖毀百余公里,造成很大的人畜傷亡。
近年來,中國在海洋災害的研究和預測方面已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沿海岸邊和島嶼已建成280個驗潮站,成為世界上監(jiān)泅站網(wǎng)分布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并且多次成功地發(fā)布了強風暴潮警報,對防災抗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