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第一單元 植物角里的科學 《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教學目標: 1、能對現(xiàn)象的原因、條件、過程和結(jié)果進行大膽的猜想,借助資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會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科學問題,能通過查閱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 3、樂于接受他人的觀點,學會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 教學重點: 1、借助他人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權(quán)威。 2、通過各種方法選出科學問題。 教學難點:選出科學問題。 教具準備:幾盆身子傾斜的花草,資料卡,圖片,關于植物的書籍,準備好資料本。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提問 在每組桌子上放置一盆傾斜的鳳仙花,斜向南方。 師:不知道什么時候,窗臺邊上的鳳仙花,都悄悄的把頭探向了窗外。它們傾斜著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種力量所吸引。有標記的這里向著南方。你們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現(xiàn)象?比如路邊的哪棵樹、盆景、向日葵(教師出示照片)。對于這些現(xiàn)象,我們有哪些認識和疑惑?請同學們交流。 二、猜想與假設 師:誰有這么大的魅力,讓花草為之傾倒?請同學對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 學生討論后交流。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師: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們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報告,書上的資料等。 三、分析與總結(jié) 師: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種猜想,對于明顯不符合實際的猜想,我們應及時排除,以確保更具有價值的假設能得以研究。這樣獲得的問題,才更可能是一個科學問題。(板書《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師:哪個假設最不可能成立呢 ?說說理由。 請同學說出判斷的方法和結(jié)果。 比如,“不可能是風刮斜的。因為這幾天沒有大風;另外,窗戶晚上還關著,沒有北風吹過來。”我們可以通過報紙查天氣預報,還可以實地觀察。 記錄學生最后留下的科學問題。 師: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猜想都進行探究,因為時間、能力、條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辦呢?我們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時又要對這些猜想進行選擇,可以用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選出科學的問題后,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四、計劃與組織 師: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怎么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討論你們所選問題的實驗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交流。重點是思路的調(diào)整和肯定,材料的準備。 師:根據(jù)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我們可以在這節(jié)課后準備好我們的實驗材料。為下節(jié)課的實驗做好準備。 《在實驗中探秘》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收集實驗現(xiàn)象、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獲取結(jié)論、把實驗結(jié)論和同學們共享的科學探究過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實驗過程中能與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方案。 3、能和小組同學一起,堅持實驗觀察,并做好記載。 4、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jié)論。 5、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chǎn)生新的問題。 6、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一人準備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組準備:探究記錄本;標簽紙4張;紙盒四只;水壺一只;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植物角的植物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些變化? 教學說明:通過談話,喚起學生關于植物角植物變化而產(chǎn)生的問題的記憶,提出研究問題。 學生可能根據(jù)上節(jié)課提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陽光照射的方向有關;和長期只在花盆的一側(cè)澆水有關;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勻有關等。學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據(jù),有的則是無依據(jù)的。如果出現(xiàn)不合理的猜想,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問: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學生可能會根據(jù)以往科學探究的經(jīng)驗,提出“做實驗”。猜想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驗證,本環(huán)節(jié)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設計實驗 1、談話: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小組的猜想是什么?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小組內(nèi)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教師要建議小組內(nèi)相對集中地研究一個問題。 2、小組討論:各小組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你們打算怎么研究?實驗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們控制的變量是什么?怎樣控制變量?請各小組討論后制定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實驗方案的制定,應該由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學生經(jīng)過三年的科學探究經(jīng)歷,能較好地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你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什么?你們打算怎樣進行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哪個小組給大家匯報一下? 教學說明: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學設計實驗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師生會發(fā)現(xiàn)一些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有指向地指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4、全班共同分析:他們的方案設計的合理嗎?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教學說明:在學生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及時發(fā)現(xiàn)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完善。 5、完善實驗方案:請各小組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學生在分析樣本后,會反思自己的實驗方案,然后在小組內(nèi)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三、組裝實驗材料 1、準備實驗材料:我們研究的問題是什么?我們需要哪些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準備實驗材料之前,學生要根據(jù)實驗方案,準備實驗需要的材料。 2、分組組裝實驗材料。請同學們根據(jù)實驗方案組裝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可能有一些實驗材料沒有寫進實驗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對實驗方案進行再次修改。 3、小組分工:怎樣操作?怎樣觀察和記錄? 教學說明:組裝好了,小組同學應該有一個分工:有記錄員,有操作員,有觀察員……小組內(nèi)進行合理的分工,對實驗的有序進行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與評價:在組裝實驗過程中,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你認為本組同學表現(xiàn)如何? 教學說明:在實驗裝置完成后,有必要對組裝實驗的過程進行反思。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是一個不斷修正實驗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在經(jīng)歷中獲得積極體驗的過程。對小組同學、班級同學積極性的評價,對本組同學經(jīng)驗的反思,都會是一種深刻的探究體驗。 第二課時 一、匯報交流 提問: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和觀察,我們各小組都有哪些發(fā)現(xiàn)? 教學說明:學生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把學生這些觀察報告在全班進行交流,有助于學生了解其他小組實驗的成果,也是師生共同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總結(jié)的需要。教師應引導向光性小組和向水性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匯報交流。 二、歸納分析 1、討論:各小組實驗的情況有相同的地方嗎?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分組實驗實驗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發(fā)現(xiàn),控制的變量和實驗結(jié)果之間的關系。 2、思考:這些實驗結(jié)果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xiàn)象和變量之間的關系,得出實驗結(jié)論。陽光控制組可以得出結(jié)論:植物生長向著有光的地方生長,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實;而水份控制組得出的結(jié)論是:植物生長方向和澆水的方向無關,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偽。 3、提問:在實驗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教學說明:在實驗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是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一般經(jīng)歷,這也應該成為小學生在科學探究實驗中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就是要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 4、小結(jié):我們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植物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向有光的地方傾斜,科學家通過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 三、延伸拓展 問題: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植物的根的生長方向與澆水的方向有關嗎?怎樣知道? 教學說明:一個研究的結(jié)束,意味著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意在為進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筆。 《研究仍在繼續(x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就是在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的過程中得以延續(xù)和進步的。 2、讓學生再一次經(jīng)歷從問題發(fā)現(xiàn)到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重點:新的問題仍在發(fā)現(xiàn)中,研究仍在繼續(xù)中,本課將主要引導學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學準備:油菜種子、不透光的紙盒四個,剪刀、膠帶、花盆四個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為什么會長歪時,我們還有了新的意外的發(fā)現(xiàn)。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問題? 學生說一說。 二、合作探究。 1、反思與提問 學生交流自己的問題,教師引導進行選取。( “植物的根為什么會偏向有水的一邊?”“植物是通過根來吸收水分的嗎?”)假如學生能提出更有價值且適宜他們研究的問題,教師也要加以鼓勵和指導。 2、猜想原因,設計實驗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以下兩個實驗。 第一個實驗: “研究根吸水的實驗”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證實植物是通過根來吸收水分的。具體方法見教材。實驗中,還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紅墨水,這樣將有助于觀察。 第二個實驗“探究根的向水生長實驗”,是觀察大豆或稻子等種子發(fā)芽后根的生長方向來說明根具有向水生長的性質(zhì)。 三、分析與總結(jié) 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導學生分析所觀察到的實驗結(jié)果,并做出結(jié)論。 課文中的“知識鏈接”是對學生本單元探究學習的知識補充和綜述,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第二課時 一、導入 經(jīng)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植物有許多特性,這對于我們更好的種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幫助。 二、表達與交流 1、教師引導學生學生采用適當?shù)男问竭M行成果交流,并應用到實踐中。 2、寫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議書并交流。 三、回顧與反思 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內(nèi)容,理清教材脈絡。 2、試寫出本次“旅行”經(jīng)過的地方。 3、師生交流評議。 四、拓展 1、學生閱讀“科學自助餐”,進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習性。 第二單元 讓生活充滿陽光 《讓生活充滿陽光》 教學目標: 1、知道進行一項大的活動(事情)首先要從整體上進行計劃和組織。 2、能較好的分析討論他人的經(jīng)驗。 3、培養(yǎng)學生嚴禁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活動整體構(gòu)思意識。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活動整體構(gòu)思意識。 教學準備:實驗室進行暗室效果設計,下載的遠程教育資源中的一些場景圖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上課時,打開實驗室的門(不大),讓學生進入“暗室”。 師:走進這個房間瞬間,同學們有什么感受?談一談. 這時,學生的感受會有兩方面,一是陰涼舒適,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勵學生能從不同的側(cè)面對事情進行評價,選定我們今天“想使這里亮起來”。 二、回顧反思 師:我們生活中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嗎?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問題?師生交流。 三、計劃與組織 師:假如你是地下停車場的負責人,你是那條街道的負責人,當你發(fā)現(xiàn)這里采光不足時,你會怎么做呢? 學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種各樣的燈,既節(jié)能又美觀。(因為電視、生活中常見這樣的場景。)沒有去實地考察、廣集方案的意識。 師:這么大的工程,我們怎么能一個人或幾個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進行呢?想一想我們“鄭東新區(qū)”是多么的美,我們的“水立方”、“鳥巢”、還有那世人稱贊的“奧運會開幕式”,“奧運會的口號”,舞動的“京”字,熊貓的名字……這些活動大家都是通過什么方式做得這么出色呢? 學生討論,但是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活動也可“招標”。 師:人們對于一項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腦門,一次沖動就做出決定的。很多時候通過招標、邀請、比賽、論證會等方式,廣征方法和建議,從中篩選出最佳設計方案后,才進行實施的。我們也可以開展一個“采光設計方案邀請賽”,邀請我們?nèi)w學生參與設計,從中選取最佳方案,讓其我們每個小組都來設計吧。 師:就像我們家衛(wèi)生間、廚房一樣,能通過改造就能達到我們的目的時,我們是不會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們身邊的都市村莊一樣,怎么改也達不到現(xiàn)代大都市的要求時,我們就會設計一套新的方案,重新進行建造。我們的設計方案相應的可以分成“改進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兩種。 出示15頁的“采光方案設計邀請賽”圖片,注意要求。 師:你們對哪里的采光不足進行設計呢?怎樣參加這次邀請賽呢?小組討論,制定一個可行的研究計劃。 小組討論,寫計劃。(這時的學生還可能沒有達到“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問題——搜集資料,制定方案——實驗驗證方案,用模型解釋解決方案”的水平)教師巡視傾聽、必要的指導。 師:我們可以參考16頁奇妙小組的研究計劃,對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們的總體研究計劃。 教師進行小組指導。 四、交流總結(jié)。 學生交流匯報自己的改進方案,師生評議。 《探尋光的路線》 教學目標: 1、逐步形成主動積極收集資料、依據(jù)計劃進行研究的探究習慣。 2、能和小組同學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3、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jié)論。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鏡的反光作用,知道物體反光能力的強弱與物體表面粗糙程度有關。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教師:下載并整合的遠程教育資源中關于光的傳播教學課件;鏡子,鋁板,紙板,凸透鏡等。 學生:模擬建筑物(紙箱),電筒,彎管吸管;鏡子,鋁板,紙板等。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醫(yī)院的長通道為什么會出現(xiàn)采光問題? 二、模擬實驗。 1、實驗探究光傳播的路線 (1)演示實驗:我們需要哪些材料來做模擬實驗? (2)思考:光是怎樣傳播的?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內(nèi)部?為什么會出現(xiàn)影子? 學生猜測,大膽假設。 (3)學生實驗:我們用彎管吸管能看見日光燈嗎?為什么? 師生共同利用彎管吸管觀察日光燈,通過這一小實驗探究光的傳播路線。 2、閱讀資料 (1)談話:通過彎管不能看見日光燈,說明了光傳播的路線是怎樣的? 學生交流,師生評議。(日光燈不能透過彎管進入我們的眼睛,說明了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2)知識鏈接:閱讀課文第17頁。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師和學生共同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光源。 (3)課件演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師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利用課件直觀地演示光直線的傳播的現(xiàn)象,了解古人怎樣研究和利用光直線傳播原理的。(墨翟) 三、問題解決 1、談話:光是直線傳播的,能不能讓光改變方向?怎樣才能解決采光問題? 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大膽進行假設。 2、實驗探究:我們能利用手中的鏡子,讓手電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個地方嗎?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師生共同利用鏡子做改變光傳播路線的實驗,教師可以指定某一個方位,讓每一組學生利用鏡子把手電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鏡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邊常見的材料再次實驗。 3、拓展研究:各種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師生利用各種粗糙程度不同、顏色不同的材料,依次進行反光實驗,通過實驗了解各種材料的反光特點。通過實驗學生會發(fā)現(xiàn):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強;材料顏色越淺,反光能力越強;什么顏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顏色的光; 4、小結(jié):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有哪些發(fā)現(xiàn)?把我們的發(fā)現(xiàn)記錄到記錄本上。 四、拓展學習 1、提問: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現(xiàn)象? 學生交流,師生評議。 2、作業(yè):請課后收集和查閱有關光傳播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交流收集的資料 1、談話:同學們收集到哪些關于光傳播的資料?誰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 3、教師課件展示:光導纖維、放大鏡匯聚光線等。 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課件把生活中難以見到的光導纖維等高科技,以直觀的圖片或視頻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改變光傳播路線的新方法。 二、設計方案 1、談話:我們剛才交流了這么多改變光傳播路線的資料,我們怎樣解決采光不足的問題呢?請各小組利用文字、圖畫或者圖結(jié)合的方式,分組設計解決方案。 2、交流展示:我們的方案設計好了,請各小組向大家展示你們的設計,其他小組同學注意傾聽,提出好的建議。注意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 3、閱讀:自主閱讀P28/29頁的科學自助餐。 4、改進方案:請各小組根據(jù)剛才同學們的建議,結(jié)合科學自助餐里的啟示,對自己的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實驗驗證我們的方案能否成功。 《把光請進來》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能分析、評價并試圖改進自己的設計方案。 2、能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 教學重點:能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 教學難點:能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能分析、評價并試圖改進自己的設計方案。 教學準備:手電筒、大小不同的紙盒、實驗記錄表。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前面的設計是否成功呢?用什么辦法檢驗最有效?(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把光請進來》 二、實驗與驗證。 1、制作模型,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 學生分組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2、小組交流,發(fā)現(xiàn)設計中的不足。 3、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 教師指導。(重點是讓學生體驗模擬實驗這個科學研究過程) 三、整理與分析。 1、學生小組分析實驗結(jié)果,提出評估和改進,并進行反復實驗驗證。 教師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分析實驗信息,尋找新的問題。 四、反思與總結(jié)。 根據(jù)第二次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教師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改進,不一定設計都能變成現(xiàn)實。 《我的陽光小屋》 教學目標: 1、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想象,和小組同學合作設計一個“陽光小屋”。 2、自覺收集關于光的資料,并能利用相關的資料,對本小組 “陽光小屋”的設計進行創(chuàng)新。 3、通過實驗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了解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所反射的光的顏色所決定的。 4、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chǎn)生新的問題。 5、樂于展示小組成果,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準備: 1、教師:各種顏色的紙片、玻璃紙;三棱鏡;下載的遠程教育資源中光的分解課件等。 2、學生:各種顏色的紙片、玻璃紙;三棱鏡;記錄本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學習。 1、談話:設計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獲? 2、在前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學生交流,激趣導入。 二、表達與交流。 1、思考:我心目中的“陽光小屋”是什么樣的? 2、交流:把自己的創(chuàng)意與同學們分享? 師生交流評議。 三、計劃與組織:設計我的“陽光小屋”。 1、談話:同學們的想象獨特而豐富,如何把我們的創(chuàng)意變?yōu)楝F(xiàn)實呢?我們需要做哪些工作?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開展活動。 2、制定計劃:怎樣實現(xiàn)我們的設想?我們小組的陽光小屋是什么樣的?我們打算怎么研究? 提示:可用圖文結(jié)合的方式來表現(xiàn)本組的研究計劃。 3、交流:請各小組交流修訂計劃。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反思與改進。 第二課時 一、收集和閱讀資料。 1、談話:同學們的“陽光小屋”設計的各具特色,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陽光小屋”美麗明亮。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小屋更漂亮? 2、閱讀資料:請同學們閱讀P25頁資料卡,了解更多關于光的知識。 通過閱讀資料,交流觀點,學生會獲取更多關于光和色彩的關系。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問:“彩虹小屋”的設計很美,我們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 2、談話:怎樣制造“彩虹小屋”?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彩虹的形成,直接告訴學生如何制造彩虹。 3、實驗:用手電筒將一束光線通過紙板的縫隙,透過三棱鏡投射到紙屏上,觀察紙屏上有哪些顏色? 如果現(xiàn)象不明顯,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組合而成。 4、實驗:將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顏色的紙板上,紙板會呈現(xiàn)什么顏色?(教師輔以課件進行展示) 學生匯報,教師小結(jié):不同顏色的物體反射不同的色光。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試一試:“彩虹小屋”能看見彩虹嗎? 2、交流:我們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經(jīng)驗? 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 第三課時 一、交流“陽光小屋”的設計。 1、討論:經(jīng)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對自己的設計有哪些新的想法?怎樣改進我們的設計? 2、學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問題 1、談話: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又有什么新的問題? 2、思考:對這些問題,我們打算怎么研究? 學生小組交流,代表匯報。 3、記錄:請同學們把這些問題存入問題銀行中,找合適的機會我們再研究。 三、單元教學評價 1、思考:如何評價我們本單元的學習?從哪幾個方面評價我們的學習? (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習評價中來,自己制定評價的內(nèi)容和依據(j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自我評價:我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組評價:我們小組的同學表現(xiàn)有哪些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4、班級互評:其他小組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5、小結(jié)。 第三單元 大家動手做樂器 《奇思妙想——設計篇》 教學目標: 1、會搜集和整理資料,能預測結(jié)果并進行驗證。 2、會動手制作、改進并演奏簡單樂器。 3、知道有關聲音的基礎知識。 4、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錄像(交響樂合奏、自制樂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樹葉、尼龍線、金屬管、金屬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膠水、細線、直尺、隊鼓、鑼、釵、三角鈴、口琴、塑料泡沫顆粒。 教學重點:知道有關聲音的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會動手制作、改進并演奏簡單樂器。 教學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主題。 1、(播放視頻課件)利用多媒體再現(xiàn)優(yōu)美的合奏場景和旋律,幫助學生感知樂器的類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發(fā)學習興趣,揭示“大家動手做樂器”的單元教學主題。 2、羨慕這些演奏者嗎?我們也用自制的樂器來辦個音樂會,好不好? 教師板書課題。 二、確定目標。 1、師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樂器呢? 學生說一說,教師引導學生給這些樂器分類。(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 2、拓展視野。 教師此時向他們提供一些自制樂器的品種,供他們參考、選用,從而確定制作目標。同學們可以模仿已有的樂器,也可以自己發(fā)明一種樂器。 教師展示自制樂器的圖片。(圖片展示:吸管風琴、鐵管編鐘、土琵琶、柳笛等。) 3、確定目標。 同學們中間有會演奏樂器的嗎? 本單元,我們將自制一種簡單的樂器,并用它來演奏一首樂曲。請大家討論,準備做哪一種樂器呢? 小組討論,將確定的樂器名稱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請各組匯報自己的樂器名稱。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樂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備很多條件,否則,是不會成功的。想一想,我們到底需要哪些條件?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小組討論后認為,制作“可樂音樂罐”這件樂器,需要這些條件(教師幫助歸類、板書): ①樣版:別人做過這種樂器沒有?我們可以參考的品種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鋁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膠布 ③知識: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怎樣調(diào)整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術:會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經(jīng)濟:買七個易拉罐飲料 還有一個方面,也決定了制作的成功與失敗——小組怎樣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樂器,我們已經(jīng)具備了哪些條件?需要解決的困難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難是無法解決的,那恐怕得重新確定制作目標了。預測一下,制作過程中存在著不可解決的困難嗎? 四、制訂計劃 1.畫小組路線圖:師:在動手制作之前,我們要做哪些事?請用“路線圖”的形式把小組的工作步驟畫出來。(如果同學們沒有接觸過“路線圖”,則教師要呈現(xiàn)下圖,供學生參考借鑒)
“可樂音樂罐”制作小組行動路線圖(為便于相互觀摩、評價,要求學生將路線圖用彩筆畫出來。) 討論、繪圖,然后集中展示各組的路線圖。 2.畫班級路線圖 有些步驟是共性的,如解決這幾個知識點的疑惑;有的步驟是具有個性的,各組之間不一樣,如組員的分工、準備的工具與材料等。對于共性的步驟,為了節(jié)約時間,我們?nèi)嘁黄饋斫鉀Q;個性的步驟,由各組分頭行動。(教師一邊講述,一邊板書下圖) 全班行動路線圖 3.繪制樂器結(jié)構(gòu)圖: 請同學們將準備制作的樂器畫出結(jié)構(gòu)圖,要在圖上標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數(shù)量。(教師在銀幕上呈現(xiàn)一幅樂器結(jié)構(gòu)的樣版圖)(學生合作繪畫,教師巡回指導) 下一節(jié)課我們首先解決同學們普遍存在的知識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課后也搜集這方面的資料。 《心靈手巧——制作篇》 教學目標: 1、能區(qū)分聲音的大小與高低。 2、能找到改變樂器發(fā)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jù)、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jù)、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教學難點:能找到改變樂器發(fā)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教學準備:學生準備適合制作樂器的材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學生說一說自己準備制作什么樂器,激發(fā)學生制作的欲望和興趣。 二、動手制作。 1、選擇材料。 學生小組合作,根據(jù)自己的設計選擇合適的制作材料。 教師巡視指導。 2、動手實驗。 學生小組實驗各種不同材料發(fā)聲的大小、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代表匯報交流,師生評議。 3、制作樂器。 小組合作制作樂器。(教師強調(diào)在使用小刀、剪子時要注意安全) 4、改進樂器。 學生小組演奏樂器,發(fā)現(xiàn)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進。 三、總結(jié)。 各組派代表匯報自己的制作成果。 《精彩紛呈——展示篇》 教學目標: 1、通過觀摩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chǎn)生、響度與音高的區(qū)別。 2、使學生知道聲音要通過物質(zhì)傳到人的耳朵。 3、學生能區(qū)分樂音和噪聲,了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過展示活動,鍛煉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chǎn)生、響度與音高的區(qū)別。 2、學生能區(qū)分樂音和噪聲,了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展示活動,鍛煉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學生制作的各種樂器。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二、展示交流。 1、教師公布規(guī)則。 2、學生自由上臺展示自己制作的樂器,并要求加以簡單的介紹。 (教師引導學生對展示的樂器進行評價,并試著提出改進建議) 3、師生共同評出“最佳創(chuàng)意獎”、“最佳制作獎”。 三、拓展。 教師適時的引出噪聲的話題,并引導學生探究控制噪聲的方法。(學生閱讀“科學自助餐”) 第四單元 登上健康快車 《我給健康下“定義”》 教學目標: 1、利用健康測試等活動,認識什么是健康,確定研究影響健康因素的主題。 2、對自己和周圍的同學健康狀況進行測試,并對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3、培養(yǎng)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什么是健康。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人體健康測試記錄表。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提問:什么是健康? 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完善學生的理解。 板書課題:《我給健康下“定義”》 二、探究學習。 1、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五幅圖。 說一說:他們的行為健康嗎? 師生交流評議。 2、人體健康測試。 學生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的21世紀人體健康標準,測試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狀況。并將測試情況記錄在測試記錄表上。 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討論。 分析:從測試結(jié)果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嗎? 學生代表交流匯報,師生評議總結(jié)。 三、拓展活動。 學生小組合作確定研究主題。(教師加以引導,學生自主確定主題)。 《登上健康快車》 教學目標: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搜集數(shù)據(jù)并進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nèi)容的過程和結(jié)果。 3、培養(yǎng)學生團結(jié)合作的意識,讓學生共同參與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搜集數(shù)據(jù)并進行整理分析。 教學難點: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nèi)容的過程和結(jié)果。 教學準備:實驗記錄表、手表、跳繩、神經(jīng)系統(tǒng)課件、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樣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健康快車》。 二、探究活動。 1、計劃于組織。 (1)學生完成“脈搏頻率與各種運動的關系”實驗,并填寫好實驗記錄表。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情緒與脈搏快慢的關系實驗設計”研究方案。 (3)學生自讀“小資料”,了解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組成及功能,教師加以講解引導。 2、事實與證據(jù)。 (1)學生搜集證據(jù),對“情緒與脈搏快慢的關系”的實驗加以研究。 (2)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對研究情況進行交流。 (3)學生自讀“資料卡”,了解人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組成及作用。 三、總結(jié)。 《健康大本營》 教學目標: 1、利用自己最擅長的表達形式對所研究內(nèi)容的過程和結(jié)果進行表達與交流,形成研究結(jié)論。 2、培養(yǎng)學生用科學改善生活、關注生活質(zhì)量的科學態(tài)度,不迷信權(quán)威,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用科學改善生活、關注生活質(zhì)量的科學態(tài)度,不迷信權(quán)威,珍愛生命。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用科學改善生活、關注生活質(zhì)量的科學態(tài)度,不迷信權(quán)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搜集關于青春期的知識。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關于健康的一些知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健康大本營》。 二、探究活動。 1、學生走進“健康金點子區(qū)”,了解關于促進健康的一些金點子,對照自己日常的生活進行反省,找準需要改進的地方。 2、學生把自己搜集的關于健康的資料在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3、學生自由選擇進入“運動娛樂區(qū)”或“測試區(qū)”,參與體驗活動。 教師加強指導。 三、拓展延伸。 學生自讀“科學自助餐”,了解關于青春期的知識。教師加以適當引導講解,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青春期的變化,了解青春期應該注意的方面。重點是幫助學生克服恐懼、好奇的心理,用平常的心態(tài)度過青春期。 四、課堂練習。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完成“挑戰(zhàn)自我”。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亞健康狀態(tài)和應對方法,幫助學生克服不良習慣,讓身心健康發(fā)展。 第五單元 我們所經(jīng)歷的科學探究過程 《案例分析:對蚯蚓的探究》 教學目標: 1、能結(jié)合自己的探究經(jīng)歷分析案例,體會案例中的過程與方法的科學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2、深入認識科學探究的各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教學重點:能結(jié)合自己的探究經(jīng)歷分析案例,體會案例中的過程與方法的科學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教學難點:深入認識科學探究的各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生談話,教師向?qū)W生介紹弗羅蕾斯女士和她的《對蚯蚓的探究》一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教材,了解“對蚯蚓的探究”的一般過程。 教師適時加以指導。 2、學生在自讀教材的基礎上思考教材中的問題,小組交流。 教師參與學生的小組學習。 3、學生代表提出問題,其他同學進行解答。 師生共同評議小結(jié)。 三、總結(jié)。 師生共同總結(jié)對蚯蚓的探究經(jīng)歷了哪幾個過程。 板書設計: 探究過程: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jù)→模型與解釋→表達與交流 《難忘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目標: 回顧過去難忘的科學探究過程,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重點:回顧過去難忘的科學探究過程,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回顧過去難忘的科學探究過程,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提問:大家對以前的科學學習過程還有印象嗎?對哪些活動的印象最深刻? 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參與。 二、集體活動。 1、學生將自己在科學學習活動中印象最深刻的內(nèi)容講述出來,在全班進行交流。 師生共同回顧重溫。 2、學生制作“難忘的科學探究過程“卡片。 學生將自己最滿意的科學探究活動按規(guī)定的格式整理成卡片,教師加以指導。 3、交流展示卡片。 三、小結(jié)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對制作的“科學探究過程“卡片進行評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