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鏡,不可以塵之也;又如止水,不可以波之也。 正在流動的水,是無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靜止的水,卻像是一面鏡子,能夠虛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因此,所謂“明鏡止水”,就是形容能夠以寧靜坦誠的心情面對任何事物的一種心性境界。出典于“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 ——《莊子》 心體澄徹,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賞在麗日光風之內, 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違之正;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恫?根 譚》 明代道士王一清的《道德經(jīng)釋辭》中說“圣人之無為,乃是指其心"如明鏡止水,物至則照,物去則空,事物之來,一切循乎自然,順其理而應之,以輔萬物之自然,雖有為猶無為,故曰無為而無不為也。”。 對于茶,對于人生,這不正是我們去追求的境界嗎? 寧靜是一種規(guī)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說: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意思是要對一個人作出判斷,觀其動不如視其靜。自古以來,心如止水、物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說法,都表現(xiàn)了對寧靜心態(tài)的某種崇敬。 凈心用茶,靜心聽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鏡止水,如是而已。為題解。 萬般變化總由心,至誠行道貫古今, 百年光陰如流水,一世浮華似行云。 明鏡止水以存心,泰山喬岳以立身, 青天白日以應事,光風霽月以待人。 明鏡止水:泰山喬岳以立身,明鏡止水以居心。青天白日以應事,光風霽月以待人。 圣賢之境:自古圣賢為人所景仰效法,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圣賢的境界,超然物外,而又不離世間人群。他們以宇宙自然修身養(yǎng)性之境,以高超的人格來感化世道人心,所以「圣賢之境」有四點: 第一、泰山高崇以立身。 第二、明鏡止水以居心。 第三、青天白日以應事。 第四、光風霽月以待人:圣賢待人,真摯誠懇,既不傲慢,也不懷成見,所謂「子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疑忌猜測,不堅持己見,不會不知變通,不會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圣賢的胸懷灑落,品格高潔,如光風霽月般,晴空朗照,萬里無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