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人生使命的意義
每個人都在不停的思考、奮斗、努力,以期過上幸福的生活,然而絕大多數(shù)的人卻都失望了。這到底是什么緣故呢?超意識ESP課程指出了問題的所在: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行星地球乃是基于一個緣由,都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找到這個使命,就仿佛啟動了內(nèi)心的核動力,你將充滿激情和動力,你將孜孜不倦,你將無悔無怨地做著你所喜歡的事情,你將清晰洞見你的未來,你將知道并深信自己的未來是個健康、富足、快樂、成功的一生,并且每天都享有這種感覺和喜悅,因為你知道它必定屬于你。
既然你想成為富有、成功、偉大的人,而且還要毫不費力地(事實上這是惟一的方法)實現(xiàn)這一目標,那么首先你要做一些符合以下條件的事情:你喜歡做這件事(沒錯,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唯有你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它才是你人生使命的一部分)。做你喜歡做的事情,這符合吸引力法則,符合超意識ESP原則,而且是輕松且快樂實現(xiàn)目標的唯一選擇。
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它能讓你熱血沸騰。
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它能挑戰(zhàn)你的創(chuàng)造力。
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它能深深吸引你,激發(fā)你的激情,給你帶來快樂。
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它的吸引力是如此強大,以至你不要錢都愿意干。
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它的本身就是全然的喜悅,而其副產(chǎn)品則是人人都期待的財富。
這些條件就是這么簡單。假如你有了以上任一感受,就意味著你愛上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一旦你愛上了自己所做的事情,成功就會沿著以下的道路展現(xiàn)出來:如果你喜歡自己所做的事情,它就不再是一項工作。
你越是喜歡它,你越自愿投入。
投入越多,獲得知識越豐富。
知識越豐富,知識的力量就越大。
知識的力量越大,成功就越容易,因為豐富有力的知識是啟發(fā)思考、 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的關(guān)鍵。
有了豐富的知識,你就能迅速識別機會并抓住最佳機會。
但這一切都始于你愛你所做的事情。
經(jīng)濟利益
當你愛上自己所做的事情時,金錢作為副產(chǎn)品會源源不斷。
斯魯利·布洛托尼克對中產(chǎn)階級各階層20年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百萬富翁之所以能成為百萬富翁,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極為投入。而只有愛你所做的事,你才可能對它極為投入。
做你所愛做的事,有錢可賺。
其他利益
如果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獲得的財富將不僅僅是以金錢來衡量。你還會擁有權(quán)力和影響,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極其重要貢獻的了不起的人。
你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它幾乎等同于你的人生使命,而關(guān)鍵在于什么是你喜歡的事情呢?如何找到你喜歡的事情呢?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何不在你閱讀本文的時候就馬上思考一下呢,我完全可以想象到當你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會是如何一種無以表述的喜悅和激動,就仿佛我當初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一樣,你將完全真實地看到自己的未來,并確切地知道你所期待的結(jié)果就在那里 找到生命的使命
找到生命的使命(1)
一生唯一值得追求的財富是生命的使命;它不在別處而在你心中。
——蘇格蘭作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芬孫(1850-1894)
宇宙設(shè)計了成功
這是擺在牌面上的事實。上帝明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得到輝煌的成功,擁有財富、健康和幸福,并且被愛包圍著,從而實現(xiàn)他創(chuàng)造我們的最大價值。同樣明顯的是,他創(chuàng)造了我們每個人。在這個前提下,讓我們來研究一下使命這個概念。
我所指的使命并不是工作或職業(yè),因為它們描述的只是人的活動。用它們來定義使命顯然是膚淺的。我所說的使命指的是個人的最高目標。在古印度它被稱做“dharma”。
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這樣的使命,而且上天也慷慨給予每個人實現(xiàn)這一使命的天賦。
使命的價值有兩個方面。首先,它是實現(xiàn)個人可能獲得的最大成長、成功和幸福的手段。其次,它是個人為整個世界作出最大貢獻的途徑。
不過使命有個特點是懶人特別珍惜的。那就是,它碰巧也是最容易、阻礙最少,而成效最卓著的道路。還有什么能比這個更妙?
如何找到你生命的使命
哎呀,這個世界可真是一團糟。大多數(shù)人不得不用勞動來謀生。這就意味著大多數(shù)人都痛苦地生存著。而這些受苦的人又原封不動地將這種無用的生活方式教給年輕一代,說什么努力工作是一項美德,就好像受苦是什么好事似的。具有悲劇色彩的是,這些人甚至不相信自己的生命中存在一個特別的使命,更不會去追尋,去完善這個使命了。
那些不清楚自己生命的使命的人,我想向你們保證找到它并不難,不會讓你感到困惑。恰恰相反,尋找的過程極其簡單。
我們怎樣才能明白自己生命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世界著名神話學(xué)學(xué)者約瑟夫·坎普貝爾給了我們一句言簡意賅的好建議:遵循你的福祗!
遵循福祗
無比仁慈的上帝讓一切都變得很簡單。在他的設(shè)計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做令自己幸福,會帶來最大成功的事。畢竟,我們都是他的子民。又有哪個父親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掙扎受苦呢?若我們感到幸福,那我們走的路就是正確的。反之,就要變更路線了。
被使命召喚
我開始接觸音樂完全是本能所致。我沒有選擇它,是它選擇了我。我從未面對過諸如“我是應(yīng)該成為數(shù)學(xué)家、樂師,還是老師”之類的問題。
——美國作曲家愛倫·科普蘭德(1900-1990)
使命的價值
當人們從事合適的工作時,工作就會帶來歡樂,如同花朵生出鮮艷的花瓣一樣。若他們因此而樂于助人,悲天憫人,他們的所有情感便會變得沉穩(wěn)、深切、永恒,讓心靈生機勃勃,如同身體的脈動。
——英國哲學(xué)家約翰·拉斯金(1819-1900)
使命有其目標
偉人擁有的是目標,凡人擁有的是希望。
——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1789-1859)
展示你最大的財富
記住,使命不僅僅是你所做的某件事 —— 就像工作或職業(yè)那樣。使命也是一種展示。你以此表達你是誰,這是你的天性。
使命使你變成你最想成為的那種人。它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你的成長而演變。當你追尋自己的使命時,權(quán)力和聲譽也會接踵而來。你會時時受到啟迪,同時也啟迪別人。每天的挑戰(zhàn)對你來說都是純粹的樂趣。你正在實現(xiàn)你人生的最高目標。
你知道自己的路走對了,若你所做的工作:
帶給你快樂
讓你感到自然、舒服和適當
如果你有不同的感受,你應(yīng)該想一想:
你通常在哪些方面表現(xiàn)出色
什么情況下你能輕松成事
你對哪個領(lǐng)域有激情
什么情況下你的運氣看起來不錯
你的工作應(yīng)該:
對你來說很重要
找到生命的使命(2)
令你的生活有意義
使你滿懷一種使命感
假如你的工作滿足不了以上條件,你應(yīng)該想想:
什么情況下你高興付出
什么情況下你覺得自己被需要,自己的存在有價值
然后,在你開始注意到自己有最細微的進步時,用下面這條永恒的智慧箴言來指導(dǎo)你以后的步伐:
趁熱打鐵!
當你知道自己偏離了正路時
找到并追隨自己的使命是容易的,確定自己是否偏離了正路一樣容易?,F(xiàn)在,我就向你提供免費的社區(qū)服務(wù),告訴你什么樣的工作不是你的使命:
讓你痛苦付出的工作
令你窒息的苦活兒
降低你身份的程序般的工作
單調(diào)、枯燥、丑陋的日復(fù)一日的勞動
沒有成就感、不具挑戰(zhàn)性、沒有啟發(fā)性的工作
勞累、費勁、冗長的悶活兒
壓得你直不起腰的苦差
毫無意義的勞動
做你不愿做的事情
認為人必須憑勞動來獲得成功
遺憾的是,許多人永遠都找不到自己的使命,那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打算去找過。他們已泥足深陷,總是努力工作,做別人認為該做的事,以至于他們從未停下來考慮是否有更好的選擇。這些人追逐金錢,因而注定一輩子都要辛苦勞作,遭受挫折,自我實現(xiàn)也非常有限。這是極其可悲的,因為他們想要擁有的一切其實很容易得到。只要他們遵循自己的福祗,就能展現(xiàn)出自己的豐采,為全人類做出杰出貢獻,輕松地實現(xiàn)輝煌的成功,并且永遠都不用再勞作。
但丁的《神曲》
“站在我生命旅途的中央,我發(fā)現(xiàn)自己走進了黑森林,迷失了方向。”
13世紀意大利詩人但丁在這里用迷失在森林里來比喻自己的中年危機,他描述有三頭垂涎三尺的野獸正在緊緊地追逐他,要把他變成自己的盤中餐。這三頭野獸分別是獅子(野心)、山貓(欲望),還有母狼(貪婪)。
為了逃命,他爬上了一座山坡,但野獸還是追上來了。走投無路之下,但丁開始企求神的佑助。他的祈禱得到了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魂魄的回應(yīng)。維吉爾早在一千年以前就已逝去,但是但丁非常膜拜他的詩文。
“我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維吉爾的魂魄說,“好消息是有逃生的路。壞消息是這條路要經(jīng)過地獄。”
經(jīng)過各重地獄時,他們先是目睹了那些生時沒有找到生活目標的鬼魂受苦的慘狀。更慘的是那些活著時制造混亂的人,他們給世界帶來更多疾病、犯罪和苦難,而這些正是最大的罪惡。
再論罪惡
若你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最大潛力,你就是在欺騙上帝。
—— 美國雕塑家路易斯·內(nèi)維爾森(1899-1988)
警 言
你的使命不屬于別人,只屬于你自己。你可以從別人的使命中得到啟發(fā),卻不能去追隨別人的使命。假如你應(yīng)該做廚師,就不要去想成為什么畫家。
奠定美國心理學(xué)基石的心理學(xué)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說過:“一流的湯比二流的畫更有價值。”
古印度文學(xué)更強調(diào)人要追隨自己的“dharma”,也即個人獨有的使命。若人真心追隨自己的“dharma”,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自由都可得到提高,并且保有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追隨自己使命的行為則受勸止:
因為人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dharma,故自己的dharma即使看起來比別人的低微,也比追隨別人的dharma好。人寧可死于自己的dharma,因為別人的dharma會帶來危險。
—— 5000年前的梵文《巴格瓦德·吉塔》第3章第35節(jié)
我們的目標 —— 健康和長壽
上帝希望我們找到和追隨自己的生命的另外一個證據(jù)就是:有研究表明,生活沒有目標的人老得更快。這些研究還發(fā)現(xiàn)延緩衰老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快樂。
假如你快樂,你就會年輕。假如你生活有目標,你就會長壽。造物主定是以這種溫和的方式來告訴你:若你不做自己分內(nèi)的事情(那就是,追隨你的使命并因此而獲得幸福和成功),那你就沒有必要死乞白賴地活下去。
找到生命的使命(3)
將這一知識和上一章聯(lián)系起來,我們不難看出,工作開心不僅能帶來經(jīng)濟上的利益,而且若你開心又有目標的話,你還能更長久地享受成功的果實。
治愈疾病
在《愛、藥物和奇跡》一書中,伯爾尼·西格爾大夫講了一個年輕人的故事。這個年輕
人的家里給他施加壓力,希望他能成為一位律師。但在干律師這一行時,他卻被診斷出患了晚期癌癥。知道自己所剩的時間已為時不多,這個年輕人決定實現(xiàn)他一生的愿望,開始學(xué)習(xí)拉小提琴。一年后,他完全康復(fù),從此不再涉足律師這一行。
諾曼·卡森斯在《病理解剖學(xué)》一書中講述了他和偉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一次會面??ㄋ_爾斯當時已年逾八十。由于年高老邁,他行走、穿衣甚至呼吸都比較困難。他的背已經(jīng)駝了,雙手也因腫脹而扭曲。然而每天早餐前他都要彈奏鋼琴。一天早晨卡森斯也加入了演奏,他目睹了這樣一幅場景:
我沒有想到竟會有這樣的奇跡發(fā)生。他舒展開手指,伸向鍵盤,如同花朵朝向太陽一樣。他的背挺直了,呼吸順暢了。現(xiàn)在他的手指停留在鍵盤上。接著就響起了巴赫的前奏……他邊彈邊哼,然后告訴我說巴赫在和他通話,而他的手正放在巴赫的心上。接著他又彈起了勃拉姆斯的協(xié)奏曲。他的手指已變得靈活而有力,急風驟雨般地滑過鍵盤。他的整個身體仿佛被音樂點燃了,不再僵硬和萎縮,而是靈活的,優(yōu)雅的,完全不受關(guān)節(jié)炎的困擾。
——諾曼·卡森斯, 《病理解剖學(xué)》
生化構(gòu)造的福祗
約瑟夫·坎普貝爾鼓勵我們遵循福祗的建議,這建議清晰無誤地指出了我們前進的道路。為了證明他的話不只是漂亮的言辭和表面的詩情畫意,我們將轉(zhuǎn)而研究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主義科學(xué)。這類與試管打交道的科學(xué)向來是以客觀嚴格為其特點的。
科學(xué)家們發(fā)現(xiàn)大腦會產(chǎn)生一種叫做“內(nèi)啡因”的神經(jīng)傳感物質(zhì)。
這種物質(zhì)和嗎啡一樣有鎮(zhèn)痛舒緩之效。令人驚奇的是,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正確時,內(nèi)啡因的功效是嗎啡的30~50倍,分泌量也大大提高。
不妨再細想一下,若我們做的是正確的事情,大腦就會分泌造福的內(nèi)啡因作為獎賞。所以我們自己的生理構(gòu)造就決定了我們應(yīng)遵循福祗。正如我曾說過,這是擺在牌面上的事實。
小 結(jié)
我們生來即注定要給自己創(chuàng)造這個生命榮耀。假若我們生活得幸福而有目標,就不辱自己做榮耀者的使命。我們也因此青春常駐,長壽安康,享受各種物質(zhì)利益,并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反之,若工作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的話,榮耀離我們就有十萬八千里。
令生命榮耀的關(guān)鍵就是要找到那吸引你、讓你無法抗拒、帶給你成就感的獨一無二的工作,以致你都無法想像能干別的事。假如你找到了,你就會帶給蒼生和造物主以快樂,而你自己也就走在成功的康莊大道上,正如你在下一章會發(fā)現(xiàn)的那樣。
找到屬于自己工作的人是受到佑護的人,不要讓他們再祈求其他的佑護了。
——蘇格蘭作家托馬斯·卡萊爾(1795-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