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以其動人心魂的自然山水。引起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的遐想和贊嘆! 桂林的山水詩詞創(chuàng)作,發(fā)端于南朝,興盛于唐宋,發(fā)展于明清,繁榮于當代,共有山水詩詞近10000首。 1400多年前南朝劉宋時期,顏延之唱出了“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贊美獨秀峰的詩句,是以詩詞形式描寫桂林山水的濫觴。及至唐宋,歌詠桂林山水的文學作品佳作迭出,蔚為壯觀,呈現(xiàn)出短、精、妙的特點。韓愈、柳宗元、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黃庭堅、范成大、劉克莊、張孝祥、方信孺等大詩人、大作家,都留下了吟唱桂林山水的不朽之作。“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千峰環(huán)野立,一水抱城流”,“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詩句,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明清時代,桂林山水文學創(chuàng)作,進一步向大、全、博方向發(fā)展,詩歌方面出現(xiàn)多首“歌行”、“長韻”;此外,別的文學形式也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譬如散文游記也由點到面,出現(xiàn)了“諸山記”、“諸洞記”,甚而“古文遺事、郡囤政績、文獻流寓”,乃至山川地貌,無不“匯摩”成篇。桂林籍學者、散文家張鳴鳳的《桂故》、《桂勝》,偉大的地理學家、文學家徐霞客的《粵西日記》由此產(chǎn)生。近現(xiàn)代,特別是當代,山水詩詞的創(chuàng)作不僅數(shù)量超過前代,而且出現(xiàn)了歌詠桂林山水的扛鼎之作,成為桂林這片神奇土地上綻放的奇葩。
由于地處嶺南,遠離中原,歷代統(tǒng)治者把桂林視為僻荒化外之地。桂林自古處往南方漢族和南疆少數(shù)民族相交匯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古代文化源于楚文化與百越文化的交融。唐宋以后,中原帝都大邑一些仁人志士屢屢被貶至此,又使桂林文化更多地接納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較活躍的積極因素。到桂林任職或貶官謫吏,著名的有顏延之、褚遂良、宋之問、張九齡、李渤、吳武陵、范成大等人;有一些則是流放途中經(jīng)過桂林,如柳宗元、李德裕、李涉、劉蕡等。這些從中原來的文人學土創(chuàng)作的山水詩詞,為桂林山水增色,使桂林山水成為“人化的自然”。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寄楊五桂州譚》:
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
梅花萬里外,雪片一冬深。
聞此寬相憶,為邦復好音。
江邊送孫楚。遠附白頭吟。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想象中桂林的美好。
晚唐代表性詩人李商隱《桂林即事》: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
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
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
殊鄉(xiāng)近何禱、簫鼓不曾休。
詩中不僅寫出了桂林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而且反映出當時的桂林已是一個很繁華的南國重鎮(zhèn)。這是李商隱這位“憂傷詩人”被貶官途經(jīng)桂林所作,詩中一掃詩人作品中常有的傷感,心靈是怡然的。
張九齡寫的《巡按自漓水南行》傳誦一時,詩中寫道:
理棹雖云遠,飲水寧有惜。
況乃佳山川,怡然傲潭石。
奇峰岌前轉(zhuǎn),茂樹隈中積。
猿鳥聲自呼,風泉氣相激。
詩人用白描手法記敘山水的奇秀、物候的特異,平淡中見清麗,耐人尋味。
宋之問被流放欽州路過桂林時遍游山水,著有不少詩篇。共中《下桂江龍目灘》一詩寫道:
亭午出灘險,輕舟容易前。
峰攢入云樹,崖噴落江泉。
巨石潛山怪,深篁隱洞仙。
鳥游溪寂寂,猿嘯嶺娟娟。
揮袂日凡幾,我行遷已遷。
暝投蒼梧郡,愁枕白云眠。
詩人繪聲繪色地寫出桂江龍目灘的特異景色,最后幾句融入被流放后的傷感之情,令人慨嘆。
自古以東寫獨秀峰寫得最好的是唐代詩人張固,他的《獨秀峰》詩云:
孤峰不與眾山儔,
直入青云勢未休。
會得乾坤融結(jié)意。
擎天一柱在南州。
詩人在傳神地描寫獨秀峰自然特征的同時,表達了自己獨立不羈、孤高脫俗的人格。
唐代詩人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渤。李渤在唐敬宗寶歷元年(825)以御史中丞出任桂林刺史,他對開發(fā)桂林風景作出了很大貢獻。隱山和南溪山風景是他任內(nèi)開發(fā)的,他還率領(lǐng)民工修繕疏通靈渠,興安秦堤四賢詞內(nèi)有他一席地位。后來他調(diào)離桂林,寫了《留別南溪》和《留別隱山》兩首詩?!?strong>留別南溪》寫道:
常嘆春泉去不回,
我今此去更難來。
欲知別后留情處,
手種巖花次第開。
《留別隱山》寫道:
如云不厭蒼梧遠,
似雁逢春又北歸。
惟有隱山溪上月,
年年相望兩依依。
兩首詩字里行間,表達了詩人對桂林的無限眷戀。
唐代著名詩人中有30多人寫過桂林,其中桂林籍的曹鄴、曹唐都中過進士,《全唐詩》中各收入他們的詩作百余首。曹鄴對他的出生地陽朔的西郎山、東郎山、廣福巖、東洲都有非常精彩的描寫。他的詩流傳最廣的一首是《官倉鼠》。移居桂林后,他寫了《寄陽朔友人》:
桂林須產(chǎn)千株桂,
未解當天影日開。
我到月中收得種,
為君移向故園栽。
至宋代,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來桂林的人多了,寫桂林的詩也多了,詩中對桂林山水的評價也更高了。黃庭堅寫道:
桂嶺環(huán)城如雁蕩,
平地蒼玉忽嵯峨。
李成不在郭熙死,
奈此百嶂千峰何!
李綱則更進一步稱贊:“雁蕩武夷何足道,千巖原是小玲瓏”。王正功高度概括為“桂林山水甲天下”,宋代詩人劉克莊“千峰環(huán)野立,一水抱城流”,張孝祥“云山米家畫,水竹輞川莊”。范成大“舊說桂林無瘴氣,今知漓水辟刀兵”,方信孺“雨腳初收魚尾霞,滿溪流水半溪花”等都是宋代詩人描寫桂林山水的佳句。
宋代寫桂林山水較有特色的詩有宋薊北處士《水月洞和韻》:“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僅20個寧就非常生動地寫出了月夜里象山水月洞的奇幻景象,仿佛深藏禪機的佛家偈語。
南宋趙夔《桂林二十四巖洞歌》是宋代詩歌中篇幅較長的一首。此詩于1154年刻于南溪山穿云巖。巖洞幽奇是桂林山水的一大特點,作者在“遍游諸景”后,抓住伏波巖、讀書巖、疊彩巖等12個巖和棲霞洞、白龍洞、水月洞等12個洞的特征,分別予以描述和品評,是專詠桂林巖洞奇觀的力作。
宋代詩人張孝祥曾收集前人詩句,寫了一首《水調(diào)歌頭·桂林集句》:
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江南驛使未到,梅
蕊破春心。繁會九衢三市,縹緲層樓杰觀,雪片一
冬深。自是清涼國,莫遣瘴煙侵。
江山好,青羅帶,碧玉簪。平沙細浪欲盡,陡
起忽千尋。家種黃柑丹荔,戶拾明珠翠羽,簫鼓夜
沉沉、莫問驂鸞事,有酒且頻斟。
這首詞寫出了桂林宜人的氣候、美麗的山水、繁榮的街市、豐富的物產(chǎn)等各個方面,對桂林作了全面的禮贊。
元代詩人呂思誠有一首詩《桂嶺晴嵐》:
桂嶺崇崇插絳霄,晴嵐浮動翠云飄。
峰巒碧潤輕翻縠,巖壑精熒深染綃。
晚靄忽開高突兀,余輝斜抹蔚岹峣。
緩行鳥徑衣裳濕,莫說梅花萬里遙。
桂林的山峰被作者寫得氣象萬千,美不勝收。
明清寫桂林的詩可謂洋洋大觀,其筆力之健堪追唐宋,尤其是對風土人情的描寫最具特色。如明代解縉《桂林大圩》一詩:
大圩江上蘆田寺,
百尺深潭萬竹圍。
柳店積薪晨爨后,
僮人荷葉裹鹽歸。
清代著名詩人、學者袁枚所作的七絕《由桂林溯漓江至興安》堪稱描寫漓江景致的代表作:
江到興安水最清,
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見青山頂,
船在青山頂上行。
全詩清新流暢,質(zhì)樸無華、無雕琢之痕,將青山綠水的漓江風光和水中倒影生動地描繪出來,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清代張寶《疊彩山口占一絕》是描寫桂林秋景的佳作:
奇石嵯峨古渡頭;
訾洲紅葉桂林秋,
洞中穿過高樓望,
人在荊關(guān)畫里游。
近代著名政治家康有為兩次蒞桂,對桂林山水稱贊不已,寫了30多首山水詩作。其中有一首甚至寫道“行將筑室老于是,天許桂海為衡虞”,表達了他熱愛桂林。想終老于此的想法。
清末和民國年間,桂林涌現(xiàn)出許多本土詩詞大家,有的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臨桂王鵬運、況周頤開創(chuàng)臨桂詞派,為晚清四大詞人之一,對清末詞界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成為一代宗師。
清末的桂林,還出現(xiàn)了相當于詩社性質(zhì)的“杉湖畔”聚會,詩人龍啟瑞、汪運、朱琦、彭昱堯、商書浚、楊繼榮,曾克敬、李宗瀛、趙德湘、黃錫祖等人常在杉湖北岸補杉樓吟詩作賦,被稱為“杉湖十子”。今有《杉湖十子詩鈔》留傳。
現(xiàn)代史上,詩人柳亞子、鷗外鷗等都到過桂林,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篇。建國后,朱德、徐特立、董必武、葉劍英、郭沫若、陳毅等國家領(lǐng)導人也為桂林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陳毅的“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詩句更是眾口相傳。著名詩人貿(mào)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以深刻動人的筆觸,描繪了“神姿仙態(tài)桂林的山”、“如情似夢漓江的水”,很得桂林山水神韻,享譽海內(nèi)外。
云中的神啊,霧中的仙,
神姿仙態(tài)桂林的山!
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
如情似夢漓江的水!
水幾重啊,山幾重?
水繞山環(huán)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綠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