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灰熔融性(煤的灰熔點)-- 煤灰的熔融性是指煤灰受熱時由固態(tài)向液態(tài)逐漸轉化的特性,煤的灰熔融性是動力用煤高溫特性的重要測定項目之一。由于煤灰不是一個純凈物,它沒有嚴格意義的熔點,衡量其熔融過程的溫度變化,通常用三個特征溫度:即變形溫度(DT),軟化溫度(ST)、流動溫度(FT)。這三個溫度代表了煤灰在熔融過程中固相減少,液相漸多的三點,在工業(yè)上多用軟化溫度作為熔融性指標,稱為灰熔點。因此煤灰熔融性和煤灰粘度是動力用煤的重重要指標,煤灰熔融性習慣上稱作煤灰熔點,但嚴格來講,這是不確切的。因為煤灰是多種礦物質組成的混合物,這種混合物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溶點,而僅有一個熔化溫度的范圍。開始熔化的溫度遠比其中任一組分純凈礦物質熔點為低。這些組分在一定溫度下還會形成一種共熔體,這種共熔體在熔化狀態(tài)時,有熔解煤灰中其他高熔點物質的性能,從而改變了熔體的成及其熔化溫度。煤灰的熔融性和煤灰的利用取決于煤灰的組成。煤灰成分十分復雜,主要有:SiO2,A12O3,Fe2,CaO,MgO,SO3等,如下表所示:
灰分成分 算。也可用我公司生產的灰熔點測定儀來測定。 煤的工藝性(一)煤的粘結性和煤的燃點及煤灰熔點 [煤的工藝性質]煤的工藝性質包括: (1)煤的粘結性和結焦性指數; ?。?)煤的發(fā)熱量和煤的燃點; ?。?)煤的反應活性; ?。?)煤灰熔融性(煤的灰熔點)和結渣性等 1、煤的粘結性和結焦性 煤的粘結性和結焦性,是兩個有聯(lián)系、有區(qū)別,又難以嚴格區(qū)別開來的概念。煤的粘結性是煤粒(d<0.2mm)在隔絕空氣受熱后能否粘結其本身或惰性物質(即無粘結力的物質)成焦塊的性質;煤的結焦性是煤粒隔絕空氣受熱后能否生成優(yōu)質焦炭的性質。兩者都是煉焦煤的重要特性之一。煤在干餾結焦過程中,一般要經過軟化、熔合、膨脹、固化和收縮幾個階段,最后生成品質不同的焦炭。當溫度等于或高于煤的軟化點(一般為315~350c)時,煤都軟化成膠質體。當溫度等于或高于煤的固化點(一般為420c~450c)時,煤都結成半焦。從軟化到固化的時間愈長,煤就熔化得愈好,焦炭結構愈均勻。 為了了解煤的結焦性,人們設計了許多實驗室方法,直接測試模擬工業(yè)焦化條件下所得焦炭品質(2200Kg小焦爐試驗);或測試上述膠質體的某一性質也有的直接觀察實驗室所得焦塊的性質,表征煤的結焦性。本節(jié)只闡述與我國煤的現行分類有關的幾個測試指標。 ?。?)煤的膠質層指數 煤的膠質層指數,又稱煤的膠質層最大厚度,或Y值。它是原蘇聯(lián)、波蘭等國家煤的分類指標之一,也是我國煤的現行分類中區(qū)分強粘結性的肥煤、氣肥煤的一個分類指標。煤的膠質層指數,是原蘇聯(lián)列.姆.薩保什尼可夫和列.帕.巴齊列維奇提出的。它的測試要點是根據不同結焦性的煤在干餾過程中膠質層的厚度、收縮情況和膨脹曲線的不同,測試膠質層的最大厚度(Y值)、最終收縮度(X值)和體積曲線,來表征煤的結焦性。其中,Y值應用的最廣。Y值是通過測試膠質層的上部層面高度和下部層面高度得出的(一般出現在520~630C之間),X值是曲線終點與零點線間的距離。Y值、X值和體積曲線都是通過膠質層指數測試儀上的記錄轉筒和記錄筆記記錄下來的。膠質層指數測試曲線如圖30-11所示。膠質層曲線類型如圖30-12所示。
Y值≤20mm 誤差1mm; Y值〉20mm 誤差2mm; X值 誤差3mm。 膠質層指數報出結果。應選取在允許誤差范圍內的各結果的平均值。 膠質層指數表征煤的結焦性的最大優(yōu)點是Y值有可加性。這種可加性可以從單煤Y值 計算到配煤Y值,可以估算配煤煉焦Y值的較佳方案。在地質勘探中可以通過加權平均計算出幾個煤層的綜合Y值。它的缺點一是規(guī)范性強,煤樣粒度、升溫速度、壓力、煤杯材料、爐轉耐火材料等都能影響測試結果。所以必須使儀器、制樣和操作等都符合嚴格規(guī)定;二是用樣量大,一次平行測試需要煤樣200克,在地質勘探中常常由于煤芯煤樣數量不足而無法測試;三是膠質層指數能反映膠質層的最大厚度,但不能反映出膠質層的質量。 ?。?)煤的羅加指數 羅加指數(R.1),是波蘭煤化學家羅加教授1949年提出的測試煙煤粘結力的指標。 現已為國際硬煤分類方案所采用。我國1985年頒發(fā)了煙煤羅加指數測試的國家標準(GB5549-85),但在我國現行煤的分類中,羅加指數不作為分類指標。 樣,下同)混合均勻,在規(guī)定的條件下焦化,然后把所得焦渣在特定的轉鼓中轉磨3次,測試焦塊的耐磨強度,規(guī)定為羅加指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R.1=[(a+d)/2+b+c]/3Q×100 式中: a——焦渣過篩,其中大于1mm焦渣的重量,g; b——第一次轉鼓試驗后過篩,其中大于1mm焦渣的重量,g; c——第二次轉鼓試驗后過篩,其中大于1mm焦渣的重量,g; d——第三次轉鼓試驗后過篩,其中大于1mm焦渣的重量,g; Q——焦化后焦渣總量,g; 羅加指數是測試的允許誤差:每一測試煤樣要分別進行二次重復測試。同一化驗室平行測試誤差不得超過3,不同化驗室測試誤差不得超過5。取平行測試結果的算術平均值(取整數)報出。 羅加指數表征煤的粘結力的優(yōu)點是煤樣量少,方法簡便易行。它的缺點是,規(guī)范性也很強,對標準無煙煤的要求很嚴。羅加指數區(qū)分強粘煤靈敏度不夠。 ?。?)煤的粘結指數 煤的粘結指數(G.R.I或G),是我國現行煤的分類國家標準(GB5751-86)中代表煙煤粘結力的 主要分類指標之一。其方法測試要點是:將1克煤樣與5克標準無煙煤混合均勻,在規(guī)定條件下焦化,然后把所得焦渣在特定的轉鼓中轉磨兩次,測試焦渣的耐磨強度,規(guī)定為煤的粘結指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G=10+(30m1+70m2)/m 式中: m1——第一次轉鼓試驗后過篩,其中大于10mm的焦渣重量,g; m2——第二次轉鼓試驗后過篩,其中大于10mm的焦渣重量,g ; m——焦化后焦渣總重量,g。 當測得的G<18時,需要重新測試,此時煤樣和標準無煙煤樣的比例為3:3,即3克煤樣和3克無煙煤,其余與上同,計算公式如下: G=(30m1+70m2)/5m 煤的粘結指數測試的允許誤差:每一測試煤樣應分別進行二次重復測試,G≥18時,同一化驗室兩次平行測試值之差不得超過3;不同化驗室間報告值之差不得超過4。G<18時,同一化驗室兩次平行測試值之差不得超過1;不同化驗室間報告值之差不得超過2。以平行測試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為最終結果。 (4)煤的奧壓膨脹度 煤的奧壓膨脹度(b值,%),是1926~1929年由奧蒂伯爾特創(chuàng)立的,1933年又為亞紐所改進,現在西歐各國廣泛采用。在國標分類中,與葛金焦性并列作為硬煤分亞組的兩種方法之一。我國1985年以國標GB5450-85發(fā)布,并與Y值并列作為我國煤炭現行分類中區(qū)分肥煤的指標之一。 煤的奧亞膨脹度的測試要點,是將煤樣制成一定規(guī)格的煤筆,置入一根標準口徑的膨脹管內,按規(guī)定的升溫速度加熱,壓在煤筆上的壓桿紀錄煤樣在管內的體積變化,以體積曲線膨脹上升的最大距離占煤筆原始長度的百分數,表示煤的膨脹度b值的大小。奧壓膨脹度曲線如圖30-14所示。 T1——軟化點,體積曲線開始下降達0.5mm時的溫度,C; T2——始膨點,體積曲線下降到最低點后開始膨脹上升的溫度,C; T3——固化點,體積曲線膨脹上升達最大值時的溫度,C; b——最大膨脹度,體積曲線上升的最大距離占煤筆長度的百分數,%; a——最大收縮度,體積曲線收縮下降的最大距離占煤筆長度的百分數,%; 2、煤的燃點 煤的燃點時將煤加熱到開始燃燒時的溫度,叫做煤的燃點(也稱著火點,臨界溫度 和發(fā)火溫度)。測定煤的燃點的方法很多,一般是將氧化劑加入或通入煤中,對煤進行加熱,使煤發(fā)生爆燃或有明顯的升溫現象,然后求出煤爆燃或急劇升溫的臨界溫度,作為煤的燃點。我國測定燃點時采用亞硝酸鈉做氧化劑。在燃點測定儀中進行測定。煤的燃點隨煤化度增加而增高,風化煤的燃點明顯下降。 煤的反應性又叫反應活性,是指在一定溫度條件下,煤與不同的氣體介質(CO2、O2 和H2O蒸氣)相互作用的反應能力。反應性強的煤,在氣化燃燒過程中,反應速度快、效率高。我國測定反應性的方法是在高溫下煤或焦炭還原二氧化碳的性能,以CO2還原率表示煤或焦炭在燃燒、氣化和冶金中的重要指標。反應性強的煤,在汽化燃燒過程中,反應速度快、效率高。我國測定反應性的方法是在高溫下煤或焦炭還原二氧化碳的性能,以CO2還原率表示煤或膠的反應性。具體測定方法見GB220-89。 煤灰熔融性是動力和氣化用煤的重要指標。煤灰是由各種礦物質組成的混合物,沒 有一個固定的熔點,只有一個熔化溫度的范圍。煤灰熔融性又稱灰熔點。煤的礦物質成分不同,煤的灰熔點比其某一單個成分灰熔點低?;胰埸c的測定方法常用角錐法、見GB219-74。將煤灰與糊精混合塑成三角錐體,放在高溫爐中加熱,根據灰錐形態(tài)變化確定DT(變形溫度)、ST(軟化溫度)和FT(熔化溫度)。一般用ST評定煤灰熔融性。 由于煤灰熔融性不能反映煤在氣化爐中的結渣性,通常用測定煤的結渣性來判斷。 測定方法見GB1572-89。主要是將煤樣送入爐內與空氣氣化,燃盡后冷卻稱重,用6mm篩分 出大于6mm的渣塊占總重量的百分數,稱做結渣率。 5.煤的工藝性試驗 1.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