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是做人的大忌,寧靜是做人的修養(yǎng),浮躁者急功近利,多有短視,只知眼前,不見未來,寧靜者負重致遠,眼光犀利,既知眼前之艱難,也知未來之曙光,浮躁者心浮氣躁,恨不能九天攬月,五洋捉鱉,凡事期寄于一蹴而就,愿望大,著力少,恨他人名聲大,財富多,怨天道不公,怨人道不平,從不不怨自己功力不夠,靜力不夠,寧靜者,多有實際行動,少有空幻不著邊際之浮想,寧靜者也有目標,也有理想,但他從不怨天,也不尤人,他知道只有耕耘,才有收獲,耕耘與收獲從來就是孿生姊妹,誰也離不了誰,耕耘者不可能沒有收獲,收獲者不可能沒有耕耘??鬃诱f:“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從來就有寧靜修養(yǎng)之氣。諸葛亮在告誡他兒子時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寧靜是修養(yǎng),寧靜是品德,寧靜可以致遠,寧靜可以成學,寧靜可以勵志,可以勵精。寧靜是修身是要務,寧靜是心靜,不是身靜,身靜心不靜,不是寧靜。明代思想家呂坤說:“沉靜非緘默之謂也,意淵涵而態(tài)閑正,此謂真沉靜,雖終日言語,或千軍萬馬中相攻擊,或稠人廣眾中應繁劇,不害其為沉靜,神定故也。一有飛揚動擾之意,雖端坐終日,寂無一語,而色貌之浮,或意雖不飛揚動擾,而昏昏欲睡,皆不得謂沉靜。”意念淵深靜穆態(tài)度閑雅端正,才是寧靜的真含義,端坐終日,寂無一語,心浮氣躁,雜念紛呈,用志不專,皆不得謂真沉靜。培養(yǎng)青年學子寧靜之心,是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知者,仁者,互文足訓,不能分開解釋,不能說知者喜歡水就不喜歡山,也不能說仁者樂山就不樂水,應該說仁者智者,既樂山,又樂水。“動”“靜”“樂”“壽”,均是互文。本節(jié)應從三個方面去談, 一是仁者智者何以樂山水,二是何以要“動、靜”,三是何以“樂而壽。”限于篇幅,本章僅談智者為什么喜歡水,仁者為什么喜歡山,關(guān)于山水的論述,尤其是水,前人論述頗多,茲摘錄數(shù)則以備讀者流覽:
子張曰:“仁者何樂于山也?”孔子曰:“夫山者,嵬嵬然。”“嵬嵬然,則何樂焉?”“山,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財用殖焉,生財用而無私,為四方皆伐焉,每無私予焉。出云風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此仁者之所以樂于山者也。” 《太平御覽》四百九十引《尚書大傳》
【原文】
2、夫君子之行①,靜以修身②,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③,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④,險躁則不能治性⑤。年與時馳⑥,意與日去⑦,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⑧。
諸葛亮《誡子書》
【注釋】
①夫:發(fā)語詞,沒有意義。 ②靜以修身:以靜修身,以:介詞,“用”、“憑借”的意思。 ③非……無……:雙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無以,“無所以”的省略,即“沒有……的方法、方法”。直譯則是“沒有淡泊則沒有明志的方法”。 ④淫慢:過分的怠慢。 ⑤險躁:急躁,浮躁。 ⑥年與時馳:年齡與時間同時飛馳。 ⑦意與日去:意志與時間同時離去?!、鄬秃渭埃簩⒂衷趺蹿s得及呢。
【翻譯】
君子的行動,用寧靜修煉身心,用儉樸培養(yǎng)品德,不以淡泊沒有辦法明確遠大的志向,不以寧靜沒有辦法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需要寧靜,才智需要學習。不學習沒有辦法擴大自己的才智,不立志沒有辦法成就自己的學業(yè)。過分的懈怠則不能磨勵自己的精銳之氣,過分的急躁則不能錘煉自己的性格。年華隨時間而飛馳,意志隨時間而消磨,于是枯槁敗落,一代不接一代,悲涼地困守著自己的破舊的房子,到那時后悔也來不及了。
【解讀】
本章記載諸葛亮第一次提出的“寧靜修養(yǎng)身心”。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本章是寫給他兒子的一封書信,告誡他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鬃訒r代提出了“仁者靜”的概念,孔子亦未展開論述。“靜”之一字,盡管在《論語》中僅僅出現(xiàn)一次,但寧靜浩瀚之氣卻貫穿《論語》的始終。“靜”字內(nèi)涵擴大,直接用于修身,當屬諸葛亮首次提出,“以靜修身”。“寧靜”當是儒家修養(yǎng)心性的重要內(nèi)容。
“夫君子之行”一句總起,“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兩句分敘,以寧靜修養(yǎng)身心,以勤儉培養(yǎng)品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兩句分承“淡泊”和“寧靜”。淡泊于名利,淡泊因養(yǎng)德而成。寧靜于心定,寧靜因修身而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無……”兩個雙重否定句,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強調(diào)。強調(diào)“淡泊”是“明志”的唯一條件,強調(diào)其唯一性、重要性。淡泊不為俗務所蔽,方能志存高遠;寧靜不為喧囂所動,方能致遠不泥。“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迭進一句,強調(diào)“學”、“靜”是“學”的內(nèi)在條件,“才”是“學”的外在結(jié)果,“學”由“靜”而成,“才”由“學”而得。“學”“靜”“才”“學”四者之間構(gòu)成循環(huán)因果,因靜而學,因?qū)W而才,因才而學,因?qū)W而靜。四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但“靜”卻是根本。“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學”是“廣才”的唯一途徑,連孔子都說自己“非生而知之者”??梢?#8220;廣才”的唯一之途在于“學”。“學”與“志”又相因相生,“志”又是成學的唯一條件,胸無大志,難能成學。“志”乃“學”之因,“學”乃“才”之因。反之“才”是“學”之果。“學”是“志”之果。“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非……無……”,又是兩個雙重否定句,強調(diào)“學”為“才”之因??隙?#8220;志”乃“學”之因,強調(diào)“志”,強調(diào)“學”。這兩句承“淡泊明志”句。“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淫慢”,過分懶墮,懈怠。懈怠因?qū)庫o涵養(yǎng)之氣不夠,靜定持斂之功不到,所以懈怠淫慢,因其懶墮則不能磨勵自己的精銳之氣。“險躁”,急迫,浮躁。心浮氣躁內(nèi)無寧靜之功,外無神定之態(tài),心氣翹任浮薄,因其險躁則不能陶冶鍛治自己的浮躁性格。“則不能”、“則不能”兩兩相應,構(gòu)成一組對仗工穩(wěn)的對偶句。這兩句緊承“寧靜”、“致遠”句。前面從道理上講,從諸多因果關(guān)系上講,以下各句進一步從時間上講“寧靜致遠”,“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作者一改嚴謹論證的口氣。用感嘆敘述性的口吻。歲月悠悠,時光飛馳,年齒驟長,意志日漸衰竭,終至于枯槁敗落,一年不接一年,一代不接一代,悲天憫人,困守窮廬,煢煢孤獨,后悔亦無回天之力,“將復何及”。
【原文】
3、沉靜非緘默之謂也①,意淵涵而態(tài)閑正,此謂真沉靜。雖終日言語,或千軍萬馬中相攻擊,或稠人廣眾中應繁?、冢缓ζ錇槌领o③,神定故也。一有飛揚動擾之意,雖端坐終日,寂無一語,而色貌自浮,或意雖不飛揚動擾,而昏昏欲睡,皆不得謂沉靜。
明•呂坤《呻吟語•存心》
【注釋】
①緘默:緘:封口。默:沉默。 ②稠人:眾人,很多人。繁劇:繁忙,急劇。 ③不害:不妨礙。
【翻譯】
寧靜不是人們所理解的閉口沉默不說話,意念淵深而有涵養(yǎng),態(tài)度閑雅而又端莊,這才是真正的寧靜。盡管整天說話,或者在千軍萬馬中拼搏撕殺,或者在大庭廣眾之中繁忙應酬。這些,并不妨礙真正的寧靜,這是精神穩(wěn)定的緣故。一旦有飛揚動擾的意念,盡管整日端坐,寂靜而一語不發(fā),然而氣色和相貌已呈浮躁之狀,或者,意念雖不飛揚動擾,卻昏昏欲睡,這些都不能稱之為寧靜。
【解讀】
本章談呂坤第一次給“寧靜”下定義。
呂坤,明代思想家,著有《呻吟語》一書,本章選自《呻吟語•存心卷》??鬃犹岢鰧庫o的概念,“知者動,仁者靜。”諸葛亮將寧靜用于修身,“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呂坤的沉靜即孔子的“靜”,諸葛亮的“寧靜”。呂坤第一次給“寧靜”下定義:“沉靜非緘默之謂也”。從概念的外延角度說,沉靜或?qū)庫o,不是閉口沉默不講話。“意淵涵而態(tài)閑正。”從的概念內(nèi)涵角度去說,“意念淵深有涵養(yǎng),態(tài)度閑雅端正。”這個概念十分嚴謹。寧靜關(guān)乎兩面,一是內(nèi)心,一是外形,一句話僅七個字,內(nèi)外兼顧,嚴謹周密。以下各句圍繞寧靜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而展開,先從外延說起:“雖終日言語,或千軍萬馬中相攻擊,或稠人廣眾中應繁劇,不害其為沉靜,神定故也。”或言語,或攻擊,或應酬,均是神定形動,沉靜的根本在于“神定”。神定氣閑,猶如大海,碧波萬里,海浪洶涌,波翻浪滾,而海底卻是一派靜謐,紋絲不動。海底的深沉、穩(wěn)定,便是寧靜。海底的寧靜并不影響波濤的涌躍翻滾。與“神定形動”相反的便是另一番景象,“形定而神動”。“一有飛揚動擾之意,雖端坐終日,寂無一語,而色貌自浮,或意雖不飛揚動擾,而昏昏欲睡,皆不得謂沉靜。” 意緒飄飄,飛揚動擾,形如枯槁,端坐終日,一言不發(fā),而游動的思緒早已馳越飛蕩,色躁貌浮,即便是昏昏欲睡,似靜而非靜,都不能稱之謂沉靜。
【原文】
4、(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①。”“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②于心,則餒矣。……”
《孟子•公孫丑篇句上》
【注釋】
①浩然:盛大。 ②慊(qiǎn欠):憾;恨;不滿足。
【翻譯】
(孟子)說:“我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辭,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請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孟子)說:“這種氣,最偉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yǎng)它,一點不加傷害,就會充滿上下四方,無所不在。那種氣,必須與義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沒有力量了。那一種氣,是由正義的經(jīng)常積累所產(chǎn)生的,不是偶然的正義行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種氣就會疲軟了。”
【解讀】
本章談“寧靜”之氣。
浩然之氣,是一種寧靜之氣,由體內(nèi)而至于體外,繼而充塞于天地之間,渾然一體,浩瀚無垠,無邊無際;它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無所不在,“至大至剛”。這種浩然靜氣,需要用正直去培養(yǎng),用道義去養(yǎng)護,用正義去積累,天長日久,自然形成。傷直、傷道、傷義的事一件不能去做,稍有不慎,其氣外泄,則前功盡棄。只要做一件有愧于心的事,那種氣就會疲軟了,“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原文】
5、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
明•呂坤《呻吟語》
【翻譯】
天地間的真滋味,只有心里寧靜的人才能品味得出來;天地間的事物的關(guān)鍵,只有心里寧靜的人才能看得透徹;天地間的真情景,只有心里寧靜的人才能品評得開來。
【解讀】
浮躁者品不出天地間真滋味,浮躁者識不破天地間真機括,浮躁者題不破天地間真情景。寧靜是浮躁的大敵,天地間真滋味,惟寧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情景,惟寧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寧靜者能題得破。
【原文】
6、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①,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②。危以動,則民不與也③;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系辭下》5章
【注釋】
①易其心而后語:易,交換,以心換心,以致心心相應,心靈相通。 ②全:兩全其美。 ③民不與:指人們不配合。與:給予。
【翻譯】
君子先安定其自身而后有所行動,先溝通至心靈相通而后進行深入交談,先確定其交情而后求益于人。君子能修成這三種美德,所以于人于己兩全其益。自身傾危而急于行動,人們就不予擁護;內(nèi)心疑懼而發(fā)表言論,人們就不予響應;無所交往而求益于人,人們就不愿給予。沒有人給他利益,于是損傷他的人也就跟著來了。
【解讀】
本章是“寧靜”品德在生活中的運用。
“君子安其身而后動”,“安身”是做人為政的基本要求.“子張問入官于孔子”,孔子回答:“安身取譽為難矣。”“安身”之安又是《大學》修煉要求六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第一要求找到自己的位置,接著使自己穩(wěn)定,穩(wěn)定而后寧靜,寧靜而后安泰,安泰而后能考慮,考慮而后才能有所收獲。“安身”之“安”,即“靜”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寧靜”不是目的,“安身”不是目的,思慮也不是目的,“后動”才是初始目的,“收獲”才是終極目標。“收獲”當然既指物質(zhì)的,又指精神的。由“動”而“得”之間還需兩個環(huán)節(jié):“易心”,“定交”,“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易心而后語”,先要溝通,以心易心,以心換心,做到心心相應,心靈相通,然后才能主動進行深入交談。不知對方背境,不知對方心境,漫天海談,山吹海聊,“閉塞眼睛捉麻雀”,下車伊始大發(fā)議論,皆是“未易心而先語”。如此輕浮妄躁者,談話未有不失者。孔子善于易心后語,察言觀色,審時度勢,把握講話契機,有“躁” “隱” “瞽”三愆之說,皆因浮躁,語之不當而產(chǎn)生的病妄之態(tài)。
“定其交而后求”,“定”也有“知止而后能定”的“定”的含義,在這里引申則又有“確定”的意味,“定其交”,即“確定關(guān)系,確定交往”。“定其交”的范圍很廣,是學術(shù)交往,還是經(jīng)營交往,還是鄰里交往,抑或是友情交往,或是清談朋友。總之,朋友交往要因人而異,確定交往的方式、內(nèi)容、對象,然后再“求”。學者,求其思想;貿(mào)易,求其財利;鄰居,求其和諧;戀人,求其感情;清談者,求其輕松愉快;“求”則“得”之。求而得之,必經(jīng)三步曲,“安其身”,“易其心”,“定其交”,這便是君子處事的“三步曲”,也是為人、為政的三步曲。三步曲,全以“寧靜”為根基,靜中求動。“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如若不如此,“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危而動,懼而語,無交而求,違“三步曲”而動,一句話“民不與也”。大家都不理睬你,那么,災禍傷害也就來到了。
【原文】
7、簡而當事①,曲而當精,精而當理,確而當時。一言而濟事,一言而服人,一言而明道,是謂修辭之善者。其要有二:曰澄心,曰定氣。
明•呂坤《呻吟語》
【注釋】
①當:適應,與之相稱。
【翻譯】
簡潔要與事情相適應,曲折要與精要相適應,精要要與事理相適應,準確與否要依當事的情景而論。一句話辦成一件事,一句話就能說服對方,一句話就能說明深奧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善于說話的人?。∩朴谡f話的要點有二個:一要心平氣和,一要氣定神閑。
【解讀】
本章是“寧靜”在語言上的運用。
繁事不能繁說,需求簡潔;直事不能直說,需要迂曲;淺事不能淺說,需要精深;確定之事不能枝蔓以說,需要確鑿。簡潔不是茍簡,簡潔需要符合事理;迂曲不是不著邊際,而要符合精深的要求;精深不是穿鑿,而要符合道理。準確之事,不能看似準確,卻又不符合當時的情景,不論是“簡”“曲”“精”“確”,需達到一個總目標,“一言而濟事,一言而服人,一言而明道。”一句話辦成一件事,一句話就能說服對方,一句話就能說明深奧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善于說話的人?。《_到這個要求,要點有二:“曰澄心,曰定氣”,合而言之,需寧靜,寧靜方能致遠,寧靜方能吐納珠玉之聲,寧靜方能神定氣閑,寧靜方能一言而濟事、服人、明道。
【原文】
8、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論語•子路篇》
【翻譯】
孔子說:“君子安詳、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心情不得安寧。”
【解讀】
本章是孔子談“君子”和“小人”在“驕”“泰”二字上的區(qū)別。
有人說:“君子小人辨之最難”。為什么呢?明代思想家呂坤認為,“君子而近小人之跡,小人而為君子之態(tài),此誠難辨”。“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泰”“驕”兩種狀態(tài),形似而神異,因其形似,故而難辨,君子之泰“望之儼然”,只有走近他,才知他溫和,“即之也溫”。與之交談,方知言辭犀利而準確,不茍和,“其言也厲”。“儼然”似驕而非驕,“言厲”似傲而非傲,皆為安祥寧靜,坦蕩通達,敦大老成,舒泰而不驕矜。小人之驕則不同,患得患失,多憂多懼,有所知能,而欲蓋則彌彰,似匿則實露,矜莊于世,似泰而非泰,似謙而非謙。皆為“浮薄瑣屑,淺躁刻薄,私欲內(nèi)藏,矜張茍容,驕矜而不舒泰。泰然者,謙和也;驕矜者,狂傲也”。高享在《周易大傳》中說:“謙者,才高而不自許,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譽,位高而不自傲。”驕矜者一概反此,形似而神不似。
附錄:安德義先生談寧靜
“寧靜”是一種涵養(yǎng),是一種氣度,由修煉而得;浮躁是做人的大忌,是修養(yǎng)的大忌,是事業(yè)發(fā)展的大忌。凝神靜氣,沉潛海底,認真思索,探求人生的軌跡,探求未來發(fā)展的方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如臨大敵。心浮氣躁,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只知眼前,不知將來;稍有業(yè)績,便沾沾自喜,不可一世,傲睨群雄,唯我獨是,此皆浮躁之氣。成功者靜氣也,失敗者躁氣也。先成功而后失敗,是先寧靜而后浮躁;先失敗而后成功,是先浮躁而后寧靜。痛定思痛,思索失敗的癥結(jié),靜中方能悟因果。“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心躁則暗,心靜則明,心躁者如熱鍋上的螞蟻,惶惶然不可終日,心靜者,七月流火,搖蒲扇于參天古樹之下,八月萑葦,蕩輕舟于萬頃碧波之上,心寧氣靜,任它寒冬酷暑,一片自得祥和寧靜的心境。孔子說:“知者動,仁者靜”。明代思想家呂坤說:“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靜!靜!靜!靜能參透天地人間,靜能悟透世間冷暖炎涼,靜能助你輕風扶搖九萬里。靜而能生。靜而能明,靜而能遠,靜而能動,靜而能發(fā)展,靜而能言語,靜而能安定,靜能養(yǎng)氣,靜是仁者風范。靜能決勝于千里之外,躁則挫銳于百步之內(nèi)。“當可怨,可怒,可辯,可訴,可喜,可愕之際”,其氣平和,這才是真涵養(yǎng),這才是真寧靜。(原載2004年《長江文藝》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