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時差 上周專欄寫了寂寞四十男,有些意猶未盡。其實,并不是想調(diào)侃和冒犯男人,因為男人的問題和女人有關(guān),女人的問題同樣也和男人有關(guān)。如果抽絲剝繭,生活中其實只得這兩個人,兩個人為什么不能和平共處呢?可能,因為男人和女人有著成長的時差吧。 好多年前去廈門玩,順道去看望了一位在家待產(chǎn)的大學(xué)同學(xué)。彼時,正是電視劇婚姻倫理劇《來來往往》正火的時候。兩口子四眼不錯地一起看。問女同學(xué):不怕老公因此而心思思嗎?答:不怕。他還在第一階段,先得脫貧吶。是的,男人到了四十歲要么已經(jīng)致富,要么黯然接受了自己的時運不濟,剩下的那點不甘,就用在了審視自己的家庭生活上。這時,他好像第一次驚訝于它與理想中的差距:孩子悄無聲息地長大了,嚴肅的父愛一天比一天顯得多余;妻子一邊用心發(fā)胖,一邊用心看電視劇。四十男覺得自己的多余了,他陷進松軟的沙發(fā),似乎可以看到自己的肌肉正在令他害怕地土崩瓦解。而他驚心動魄的心理活動卻可能絲毫得不到身邊人的關(guān)注,是她有意疏忽嗎?NO,只因四十女與四十男的訴求是不同的。 香港導(dǎo)演許鞍華分別拍了《女人四十》和《男人四十》兩部電影。在前者,四十歲的女人只恨分身無術(shù),無法擺平此起彼伏的家事,男人此時不添亂已是體貼,若是不痛不癢卻來討關(guān)心,那只會引爆她心頭郁積已久的怒火;而在后者,四十歲的男人已日趨中庸,認真地做著合格的員工和合格的爸爸,卻在女學(xué)生大膽的眼神中,亂了心緒,嘗到了青春沖動的滋味。與其說男人說被女學(xué)生打動,還不如說他更激動于自己似乎還不算老。問題就在這,四十女已經(jīng)接受了一些事實;而四十男,還不想接受。 女人就這么容易俯就嗎?也不是,她也掙扎過,卻是比男人早。有意思的是,美國導(dǎo)演山姆·門德斯的兩部電影《美國麗人》和《革命之路》也可互為對照,卻比許鞍華殘酷得多。前者像一朵怒放銀幕的惡之花,養(yǎng)料就是陳腐的生活。四十男看見了花季少女,就像溺水求生的人抓住救命稻草一樣奮不顧身,最終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而后者則可以看成《美國麗人》中的中年夫妻再年輕10年的生存狀態(tài),那時,女人對自己沉悶的生活極度不滿,提議丈夫搬去巴黎,共同找回夢想中的生活??墒?,一個貌似能夠升遷的機會讓男人退卻了,起了念的女人卻無法重回家庭主婦的角色,只好選擇了絕路。 如果非要找一個借口,那就怨上蒼造人有別吧。女人發(fā)育比男人早,花期相形又短,其實兩人有著同樣的苦衷,卻總是在最需要對方理解與支持的時候,擦肩而過,錯過了多少坦誠相告的好時光。這真叫人唏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