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學傳統(tǒng)簡介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jīng)》)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zhàn)國時期的莊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chuàng)始人,并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tǒng)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yǎng)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納,但繼續(xù)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fā)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fā)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來被張魯?shù)奈宥访椎赖茸诮涛?,并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 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cè)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nèi)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zhí)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fā)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yīng)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tài)的束縛?;旧稀〉兰艺軐W并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于社會責任的態(tài)度并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tài)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后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diào)得更多的 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yīng)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fā)展規(guī)格為主, 而強調(diào)應(yīng)對的智慧,因此利于人們修養(yǎng)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chǔ)。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重要哲學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論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經(jīng)》一書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璣,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于存活于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yīng)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chuàng),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yīng)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制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