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
一,哥窯特征:
1,胎色分兩類,一類是紫黑、深灰、淺灰,多有“紫口鐵足”。一類是土黃,沒有“紫口”,僅是足端多呈醬褐色“鐵足”。
2,釉色多為乳濁狀,滋潤肥厚。以灰青為主,也有淺灰青、炒米黃、淺米黃,其中炒米黃油層尤厚。
3,炒米黃釉面布滿開紋片,開片有大有小,大者深褐色,小者褐黃色,勻整清晰,故稱“文武片”,或稱“金絲鐵線”,也稱“鱔血”。
4,灰青、淺青的開片為黑色。
5,胎釉結(jié)合緊密,器表手感平滑,有奇妙的藝術(shù)效果。
6,制作精細,多施釉到底,僅圈足無釉。
7,開片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細眼者稱“魚子紋”,開片較細碎者稱“百圾碎”。
8,胎質(zhì)有瓷胎,也有澄泥胎。
9,一般采用墊餅墊燒,亦有采用滿釉支燒的,此類器底可見到支釘痕。
10, 器形以小件為主,少見大件,有貫耳瓶、膽式瓶、三足鼎、五足洗、魚耳爐、立耳爐、乳釘五足爐、渣斗式樽以及各式盤、碗等,造型古樸。
11, 有的器皿口沿微微外鼓,并非器胎外鼓,乃釉厚所致。
12, 圈足不太規(guī)整,器壁看似平滑,手模則有不平感。端面較平整,但不寬。
13, 因釉厚,常有縮釉現(xiàn)象。
二,辨?zhèn)危?/div>
自明以來,仿品極多。舊仿多青灰色,小開片。主要有爐、盤、碗和觀音瓶、獸耳方瓶等,新仿多深黃色,雖布滿黃褐色和黑色片文,但紋路紊亂,黑線不清晰,且釉面火氣大,過于光亮。有的還刻有“官”字,實為畫蛇添足。另外有的將圈足和器壁做得過于工整平滑,足端較寬,從而暴露了破綻。
三,官窯和哥窯的主要區(qū)別:
1,北宋官窯一般厚重,南宋官窯普遍較薄。
2,北宋官窯氣泡較小,且密如膠狀的云翳或冰雪,南宋官窯一類酷似北宋官窯,一類小而稀疏。
3,北宋官窯均是線紋,南宋官窯大多為冰裂紋,少有線紋,多是單線,個別是雙色,主要是黃色、黃褐色,極少“金絲鐵線”。
綜上所述,基本可斷定,北宋官窯實是哥窯,而南宋官窯才屬官窯。
三,鑒定要點:
1,看胎。胎色和胎質(zhì)是否符合哥窯的的特征,有沒有“紫口鐵足”。
2,看釉,釉色是否為乳濁狀?是否滋潤肥厚?開片紋是否勻整清晰,炒米黃有沒有“金絲鐵線”?胎釉結(jié)合是否緊密。
4, 釉中氣泡間含有殘留的石英顆粒等物相。
5,所燒的產(chǎn)品均為小器,無論是瓶、罐的高度還是盤、碗的口徑,通常都在25公分以下。
6,圈足不平整,器壁手摸有不平感,足端平而窄,
7,因釉層厚,常有縮釉現(xiàn)象。器口口沿微微外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