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書籍和讀書得人,皇帝們歷來就采用軟硬兩手對待.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看到各種思想非常活躍,于自己的統(tǒng)治不利,于是使用了硬的一手:焚書坑儒.將收繳上來的書付之一炬.將460名儒生俱坑之.這一手夠絕的也夠硬的.但結果是"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夢想萬世做皇帝的秦王朝二世而亡.惜哉!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漢朝吸取教訓,用燒殺的方法不靈,就變成軟的一手,把書分成好壞兩種,劃出必讀和禁讀的范圍,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軟的一手果然奏效,知識分子積極攻讀"圣賢之書."到了唐朝,在漢代基礎上又有所改進,為了籠絡讀書人,又定下"科舉制度"李世民看到讀書人埋頭經(jīng)書,積極科考,非常高興,喊出發(fā)自肺腑的聲音:"使天下英雄入吾馨中."與此同時極力鼓吹讀圣賢之書,大唱勸學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時代列車開進宋朝的車站.把讀圣賢經(jīng)書提到了一個空前未有的高度,已不是唯有讀書高的問題了,而是讀書什么都可以得到,宋真宗詩云:"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種粟;家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隨平生志,六經(jīng)勒向窗前讀."勸讀書勸到如此的地步,重視經(jīng)書重視到如此的地步,可以說是無以付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