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盧梭是天才的、無畏的、偉大的的教育家。他崇尚自由、平等、自然,主張順應人的自然天性,尊重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盧梭這種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在當時無疑是開創(chuàng)新教育的一個里程碑。
盧梭之所以成為盧梭,我覺得除了其非凡的天才稟賦,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和奮發(fā)有為的學習志向給她的磨礪與鍛造。 沒有顯赫的門第和出身,但卻有另外一種我所特有的、換了重大代價換得的代價,即我的人所共知的厄運。有關(guān)我的議論傳遍歐洲,才智之士感到震驚,善良的人為之痛心。 這是盧梭在《懺悔錄》中對自己一生所作的審視和辯白。 最令我仰視的是盧梭生而喪母卻不喪志,酷愛讀書,甚至徹夜不眠。在長達13年顛沛流離的日子里,盧梭不斷地披閱蒙田、拉.布魯耶爾、培爾等人的作品,結(jié)識了年輕的唯物主義者狄德羅、啟蒙運動的先驅(qū)伏爾泰、德國文學評論家格林姆等學者,又廣泛涉獵從古希臘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近代荷蘭格勞秀斯和英國洛克等人的大量政治學著作。盧梭不僅尖銳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摧殘人類心智、阻礙文化發(fā)展的罪惡,還大膽地提出了以“人的教育”為核心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為資產(chǎn)階級描繪了一幅培養(yǎng)新人的教育藍圖。 盧梭的重要的教育學著作是《愛彌兒》,盧梭自稱這部作品是構(gòu)思20載、執(zhí)筆3載的產(chǎn)物,通過描述愛彌兒的成長過程,盧梭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以自然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其中關(guān)于體育、德育、智育等許多論述所蘊涵著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輝,引起眾多進步人士的歡呼。歌德稱這部書是教育的福音;康德因閱讀《愛彌兒》而忘卻了十幾年定時散步的習慣;杜威在《明日之學?!分姓f,“我們現(xiàn)在努力追求教育改進,其要點已被盧梭一語道破”。正是在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歐美國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繼興起了旨在解救兒童的“新教育”運動和“進步教育”運動,從而使兒童真正從受壓迫的教育中獲得了解放。 在認真閱讀盧梭及其《愛彌兒》之后,我發(fā)現(xiàn)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偉大之處在于,第一次把兒童提升到教育的中心地位,實現(xiàn)了教育對象和過程主體轉(zhuǎn)換。在這之前的許多論著及教育實踐都是將兒童作為被動的受教育者來看待,而教師卻位居教育的中心。 盧梭認為,教育的目的、內(nèi)容及方法的選定,都要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關(guān)于兒童發(fā)展的思想,揭開了教育歷史發(fā)展的心篇章,從而完成了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 盧梭主張,應按照兒童的年齡特征及個性去進行教育,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他指出: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擾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現(xiàn)在,使孩子受各種各樣的束縛,它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我認為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憐時,我怎么不感到憤慨,怎能不斷定這種做法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 盧梭認為,兒童必須在活動中,在生活經(jīng)驗中學習知識,發(fā)展能力。凡是兒童可以從經(jīng)驗中獲得的知識,就不要讓他從書本上去學習。愛彌兒所有的功課,都是采取活動的方式,比如從日常的交際中學習文字,從游戲中學習物理,從辨別方位中學習地理,等等。盧梭指出: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 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盧梭強調(diào),在大自然的環(huán)境中進行自然教育。只有使兒童遠離城市腐朽的文明和封建教育的影響,在大自然母親的懷抱中接受教育,才能使兒童獲得新生。可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或“歸于自然”,是針對專制社會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發(fā)出的挑戰(zhàn)。他這樣說: 雖然是我想把他培養(yǎng)成一個自然的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要使他成為一個野蠻的人,一定要把他趕到森林中去。我的目的是:只要他處在社會生活的漩渦中,不至于被種種欲念或人的偏見拖進漩渦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夠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為任何其他的權(quán)威所控制就行了。 盧梭根據(jù)兒童不同年齡階段,提出進行不同的教育。兒童不僅與成人不同,而且兒童本身也因年齡階段的不同而又不同的特點。 他認為從出生到兩歲是人生的第一階段,由于他們既不能走路也不能拿東西,所以他們需要很多時間才能逐漸養(yǎng)成見物生情的感覺,這個階段主要是體育教育。從兩歲到12歲是人生成長的第二階段,即兒童期。這一階段,理性尚未發(fā)達,不能接受觀念,而只能接受形象,這一時期主要是感官教育。從12歲到15歲是人生的第三階段,即青年期。這一階段,精神方面的好奇心、興趣、注意力、智力愈來愈發(fā)展開來,這一時期主要是智育教育。從16歲到20 歲是成人之前的最后一個階段,即青春期。生理上出現(xiàn)情欲發(fā)動,心理上渴望“他愛”,個性上出現(xiàn)無數(shù)的區(qū)分,這一時期的重點是道德教育。從20歲開始,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fā)展的需要,對女子的教育和對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應成為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 在世界教育史上,盧梭不愧是劃時代的教育思想家。他要求教育適應兒童天性的自然發(fā)展,遵循兒童自然發(fā)展的順序,并對從嬰幼兒時期到青少年時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細致的描述,還按不同階段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內(nèi)容、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這是非??少F的。當然,盧梭的教育思想并非盡善盡美的,比如,幻想脫離社會而率性發(fā)展是不恰當?shù)模槐热?,對兒童年齡階段的劃分和規(guī)劃的教育內(nèi)容,比較機械呆板;比如,認為女子在體力和智力上都不如男子,因而把女子看作男子的附庸,這些觀點也是落后的;比如,把自然人與公民截然對立起來,也過于偏執(zhí)。但是,這些并不影響教育實踐對其合理成分的借鑒,其中關(guān)于兒童教育的觀念尤為值得參考和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