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蘇輝的NLP學院博客
![]()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是個典型悲觀主義者,在他看來,人做什么都沒意思,永遠生活在絕望中。他曾說:“人在各種欲望不得滿足時處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滿足時便處于無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鐘擺一樣不停地在這兩端之間擺動。”這就是著名的叔本華鐘擺理論。
他的話不能說沒有道理,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比如:購房買車,升官發(fā)財,戀愛求偶,往往會一個人不停地日思夜想,焦慮不已,達不到目的時痛不堪言,度日如年,甚至連死的心都有。而一旦欲望得到了滿足,房子買了,車子有人,官升了,財發(fā)了,職稱評上了,心儀的對象追到了,這時就會慢慢感到生活變得平淡無奇了,好像千辛萬苦得到的東西并沒有想像的那么美好。
一時間,自己就覺得費那么大的勁似乎不值得,因為新鮮勁一過去,就變成像叔本華所言,“處于無聊的一端”。
那“叔本華鐘擺”是否就無解呢?
其實,這個“鐘擺”皆因欲望而起。而這個欲望是從人的心里產生的,是人的心靈決定了你的欲望。記得奧古斯丁曾說,人的心靈是為上帝而造,上帝在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安放了一個無限大的空間,這空間是沒有任何有限之物可以填滿的。而且,我們的心靈不是上帝的心靈,我們的空間不是上帝的空間,因而我們的欲望不可能像上帝一樣是無休無止的,因為我們沒有擁有一個像上帝那樣的空間。
在兩千多年前,老子早就有了解決辦法,那就是“清心寡欲”。因為一切皆事在人為,境由心生。只要你能做到“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菜根譚》),那么你心里的欲望就可以被化解。生性恬淡的人,欲望不高的人,與世無爭的人,就好比是鐘擺在兩端起伏不大,喜也有限,悲也有限,得也不多,失也不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