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人們常說“熱在三伏”,那么,什么是三伏?三伏日期是怎樣確定的呢?
三伏是初伏(頭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總稱。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jié)束稱出伏。中伏天數(shù)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0天。 確定三伏的日期要從干支紀(jì)日法說起。所謂干支紀(jì)日法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來記載日的順序的方法。天干又稱10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稱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將天干與地支順序搭配可得到60個干支“對子”(見下表)。我們的祖先就是用這60個干支依次循環(huán)記載日的的順序,并把其中帶甲字的稱為甲日、帶乙字的稱乙日……帶庚字的稱庚日。 按歷法規(guī)定:初伏從夏至日后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末伏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始至第二個庚日結(jié)束(稱出伏)。這樣,三伏就是從夏至日后第三個庚日至立秋后第二個庚日這段時間,按節(jié)氣一般都出現(xiàn)在小暑至立秋后,即7月中間到8月中旬的一個月里。此時,地面儲存的熱量達(dá)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氣溫最高、天氣最熱。末伏以后,天氣逐漸轉(zhuǎn)涼,便進(jìn)入秋季。 不難理解,每年什么時候入伏、什么時候出伏主要取決于當(dāng)年夏至日和立秋日的日序。如夏至日正好為庚日,則該年入伏即交初伏的時間最早,在夏至日后第20天;如夏至日后為辛日,則該年入伏時間最遲,在夏至日后第30天;其余年份則在夏至日后20-30天之間入伏。入伏時間已定,中伏、末伏則依次類推即可。例如,查1992年夏至日(6月21日)日序為“戊辰日”,夏至后第一個庚日為“庚午日”,第二個庚日為“庚辰日”,第三個庚日為“庚寅日”,出現(xiàn)于夏至日(戊辰日)后第22天即7月13日入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7日立秋,當(dāng)日日序為乙卯日,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庚申日”,出現(xiàn)于立秋后第5天即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梢?,1992年的中伏為20天。通常,只要查出夏至日的日序,其它庚日日期均可從干支表上查得。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