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案例]科學課堂教學中農民工子女教育初探
來源:云依水博客 作者:不詳 發(fā)布時間:2009-4-10 13:57:00 瀏覽次數(shù):398次 此信息由 jianjian 志愿者發(fā)布
[提要] 當過億的農民離開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涌入城市尋求他們的淘金夢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子女也隨父母來到城市,這些孩子的科學教育問題也隨之顯現(xiàn)出來。面對科學新課程的普及引起的一波波的學習熱潮,面對有占學生總人數(shù)… 當過億的農民離開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涌入城市尋求他們的淘金夢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子女也隨父母來到城市,這些孩子的科學教育問題也隨之顯現(xiàn)出來。面對科學新課程的普及引起的一波波的學習熱潮,面對有占學生總人數(shù)70%的農民工定點學校來說,我們的科學教育面臨著比語文,數(shù)學更艱難的教育任務。作為一線的科學教師,只有讓這些城市流動的花朵盡早融入這個集體,享用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 一、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總是舉步維艱,學生思維一片混沌,幾經(jīng)誘發(fā)、引導也無法領悟,不得不承認城鄉(xiāng)之間存在的差別。探究活動中,農民工子女往往暴露出很多自身的缺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1、思想觀念落后,科學意識淡薄。 首先從觀念上來說這些家長和孩子不重視科學課,他們認為科學課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在一次家長會后,碰到一位較熟識的家長,跟他介紹了孩子在科學課堂中的表現(xiàn),沒想到他不屑一顧的說:“科學是開卷考查吧!只要語數(shù)好就行了。”聽了這一席話,讓我深刻感受到科學教育不應只針對學生,而應該深入到每個家庭。其次是我們不否認在農村有較好的天然實驗環(huán)境,綠色的原野、清澈的小河、蔚藍的天空,可愛的花鳥、蟲魚……但是設備簡陋,器材缺乏,信息閉塞,造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時也限制了孩子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散。 2、知識面不廣,討論無法深入。 劉默耕先生說過:“知識是發(fā)展能力的基礎和憑借,不憑借任何東西而想發(fā)展某種能力的教學是不存在的。”科學教材從明線上看沒有多少結論性的東西,知識確實淡化了。但是教學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綜合性強,這需要學生要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而我的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的同時,大多不具備這種基礎和憑借,頭腦中沒有多少相關的科學知識。一次科學課堂教學中,執(zhí)教《摩擦力》一課時,我準備了溜冰鞋、各種玩具小車等材料。為了讓學生有較為直接的認識,我想先讓學生試穿展示一下給其他同學看,結果整個教室里鴉雀無聲,課堂一下冷場了。我鼓勵說:沒有關系,大膽一點,對自己要有信心。結果一個學生好像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請她站起來,她小聲說:“我根本沒去過溜冰場,這么好看的鞋子第一次看到。”這一刻 ,我才感覺到孩子原來所處的天空是多么的狹窄。更不要說還要他們來展示了自己的溜冰技巧了。事已至此,我只好選擇放棄這個環(huán)節(jié),打算課后再讓他們嘗試。事先的準備也就草草收場了。 3、探究能力差,思維火花無法激活。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活動以探究為中心。課堂中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讓他們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探究活動開展的實效直接影響著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而在農村學校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思維不夠活躍,課堂顯得死氣沉沉,動手操作實踐也只是為了證明課本上的理論和結果,他們似乎更青睞于接受學習,這樣就窒息了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和科學探究的欲望。而課改中探究活動真正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課本上以及課本以外的理論和結果,課改離開了一個“活”,就會缺乏生命的活力。如上《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學生對一沉一浮的馬鈴薯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問有什么方法可以鑒定兩個燒杯里的液體是不同的。一個學生提出燒,馬上被很多學生否定。“那有什么好方法嗎?”學生一片茫然,我提出:“那就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意見,我們來燒吧!想一想,該怎么燒呢?”有學生可能看見了抽屜里的調羹,說:“用調羹!”“還需要什么器材嗎?”學生的思維還是一片茫然(蠟燭我事先沒放在學生的抽屜里)。有的甚至還做起了小動作,課不能停下來呀,我只能繼續(xù)“灌輸”。 4、家庭不支持,后續(xù)探究無法進行。 “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的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課后開展后續(xù)活動”。這是我們所接受的新的教學理念。然而,在廣大農民工家庭中,卻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一部份孩子的家長忙于生意,孩子回家后無人監(jiān)督,他們的書房就是店面,他們的書桌就是柜臺。平時叫自己的打工仔檢查孩子作業(yè)和參加家長座談會的事例不在少數(shù);另一部分孩子的家長整天在外打工,做苦力,到家后已無力給孩子一個學習的空間,更想的只是希望孩子能多承擔一點家務來減輕自己生活的重擔。這樣的家庭更別說有科學后續(xù)探究活動了,他們根本無法對孩子的課外探究進行指導,更有甚者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斥之為不務正業(yè),扼制了學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如《植物的一生》這個單元就是一個持續(xù)性的探究活動,課堂教學中我不但教給學生的栽種技巧,并播放了一些關于植物的錄像,學生躍躍欲試、興趣盎然。望著學生們一個個興奮的笑臉,我趁熱打鐵,布置了課后探究的題目:回家后栽種一株自己喜歡的植物,觀察植物生長的全過程,并做好觀察筆記。一段時間后的科學課,我問學生后續(xù)探究的結果,學生面面相覷,都低下了頭不敢面對我的提問。究其原因有的說是家里租住的是過渡房,沒有合適的位置擺放,放在家墻角被別人拿走了;有的說家里擺放的到處都是貨物,一次爸媽無意把還沒有發(fā)芽的植物扔掉了,學生的種種回答只能讓我措手不及。 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農民工子女教育存在問題的建議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以上這些的問題必然會嚴重制約科學教育功能的整體實現(xiàn),阻礙課改的順利進行,不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生活。如果要想真正實現(xiàn)科學教育的目標,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讓城區(qū)學生和農民工子女取長補短,交流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達到資源共享。 1、加強科學知識整理,打好基礎。 科學探究是中心環(huán)節(jié),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但它們是伴隨科學知識進行的。新課程中,我們已經(jīng)認識到“知識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知識是萬萬不能的!”農村學生知識底子薄,所處環(huán)境文化氛圍差,因此更需教師指導他們獲取有用的知識。要引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一節(jié)科學課后給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書,告訴他們收看少兒電視中的科學類節(jié)目,不定期交流收獲,說說感想。三年級科學教材更注重以活動為載體,科學知識的文字稀少。在教學中要加強對知識的整理,一個實驗結束,要讓學生討論實驗原理,說說為什么會這樣。根據(jù)學生的掌握情況每個單元結束后專門留一節(jié)課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前一課獲得的知識往往是后一課探究的基礎。比如三年級上冊《一杯水的觀察》一課讓學生比較水和油的不同,學生如果把油和水混合,得到油比水輕的知識,那么三年級下冊《混合身邊的物質(一)》油和水的混合實驗學生就輕而易舉了。 2、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活躍思維。 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的積極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tài),是學生積極性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是科學素養(yǎng)形成的動力源泉。首先必須要關注來自農村的學生,大多是不敢提問題,不會提問題。因此老師一是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題,二是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具良好的問題環(huán)境,讓學生有問題可提。其次,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誘發(fā)學生探究。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是促進學生探究學習的最好途徑。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好的情境引入,能夠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思維細胞,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情境的引入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而在探究完這個問題以后,又會產(chǎn)生一個新的問題。使學生在整個探究活動中都能順利進行,使他們在“搞科學”的實踐中閃現(xiàn)思維的火花。再次,要利用兒童天性,創(chuàng)設競爭情境。“好勝心”是每個兒童的天性,教學中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每學期,我在開學時都會定一份科學課堂情況登記表,記錄他們的帶書、帶材料以及課堂紀律情況,糾正他們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期末對表現(xiàn)好的學生給與獎勵。 3、爭取家庭支持,達到共識。 城市是繁榮熱鬧的,但是農村的山地、田野、樹林等廣闊的天地確為科學課教學提供了無比豐富的資源。因此這些進入城市的孩子實際上已積累了大量科學基礎知識,只是沒有一個創(chuàng)新的思路和方向。作為引路者我們只有充分利用他們所處環(huán)境的這一優(yōu)勢,和家庭拉近距離,讓他們共同重視我們的科學教育。首先,我們要與街道社區(qū)密切配合,對農民工的家庭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及時掌握和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其次,開展針對農民工的“關愛孩子”、“科學教育”大型宣傳活動,利用發(fā)放宣傳材料、定期到工地和農民工居住地開設家庭教育講座等形式,向農民工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強調他們要從科學的自然性、教育需要、社會實際問題需要等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現(xiàn)在的分科意識已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再次利用教師家訪、定期召開農民工家長座談會、舉辦農民工家長學校等方式,促進農民工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聯(lián)系與溝通。 總之,有科學知識為依托,有家庭的重視和支持,有引路者的正確引導,學生探究的路會走得更遠;培養(yǎng)了良好的探究能力,學生探究的興趣才會持久,才會把探究進行到課外。“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讓科學家真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明星’。”這些發(fā)自肺腑的語言已深入人心,讓我們看到了科學教育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