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本
草衍義》,宋•寇宗奭撰,《郡齋讀書志》及乾隆六年《同州府志》并作《本草廣義》[1]。全書二十卷,目錄一卷。首列序例三卷,后載藥品十七卷,
按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谷順序排列。全書共列藥目467條,共載藥570余種。該書是寇氏多年經(jīng)驗與實際觀察的結果,旨在推衍《嘉祐本
草》、《本草圖經(jīng)》的未盡之義,并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辨正和闡發(fā),內容涉及醫(yī)藥學理論及具體單味藥的名稱考定、鑒別、炮制、運用等各方面,書中還記載了大量
單方驗方,也是作者臨癥經(jīng)驗的總結,較為可信。更為可貴的是,此書已能夠將《素問》中的藥理原則運用于解釋藥效,而這種方法至金元時期則更為系統(tǒng)化,因
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書又在北宋與金元藥學發(fā)展過程中起著一定的紐帶作用[2]。此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在本草學史上也有較為重要的地位,但對該書的
研究卻并不深入系統(tǒng),尤其對此書的版本流傳的考查則多附于有關《證類本草》的篇章中,因
此,單獨對本書版本源流進行進一步的考查是十分必要的。筆者對此作了一些初步的考查,分述如下。
早期傳本
該
書成書于宋•政和六年(1116)之前,并于宣和元年(1119)經(jīng)寇宗奭之侄“宣教郎知解州解縣丞寇約???#8221;后由“本宅鏤版印造”刊行天下,宣和刊本是
目前已知的該書最早的刊本,惜已佚。宋室南渡后,該書曾于淳熙十一年(1184)由江南西路轉運司刊行,附于《經(jīng)史證類大觀本草》之后,亦佚。此后慶元元
年(1195)江南西路轉運司段杲、吳獵等重新修版刊行《大觀本草》時,又將此書附刻于后。慶元本是該書現(xiàn)存的最早版本,北京圖書館與日本均有藏,《經(jīng)籍
訪古志補遺》云:“《本
草衍義》(宋槧本,楓山秘府藏)卷末有慶元乙卯記及官銜段杲等五人……板高7寸7分,幅6寸1分,11行,21字”[3]??路陼r認為,《大觀本
草》后“皆附衍義……大抵自慶元以來,多以《衍義》全帙附于卷末”[4],可見該書的早期傳本雖然與《大觀本草》相對獨立,但主要是附于《大觀本草》之后
的。此外《儀顧堂續(xù)跋》中還又提到了另一種“宋刊宋印本”,為“每頁24行,每行21字”,與慶元本著錄不同,然未詳其刊刻年代。清代陸心源也收藏了一種
南宋麻沙刻本,可知此書在宋代除官刊本外,已經(jīng)有了坊刻本。
單行本
這里所指的單行本是嚴格意義的單行本,是
不附刻于《大觀本草》之后而單獨刊行的《本
草衍義》,其主要版本有元刊本、清•光緒三年(1877)歸安陸心源影南宋麻沙刻本,以及與此同一系統(tǒng)的《十萬卷樓叢書》本、《中國醫(yī)學大成》本
和《叢書集成初編》本。
元刊本刊行年代不詳,卷首附《付寇宗奭札》,每半頁8行,每行15字,并有“宣和元年月本宅鏤印造,侄宣教
郎知解州解縣丞寇約???#8221;字樣。正文每半頁12行,每行21字,小字雙行,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目錄卷次上有大花墨蓋。《讀書叢錄》、《適園藏書
志》、《拜經(jīng)樓藏書題跋記》中著錄與此均同,可能是同一刊本。《經(jīng)籍訪古志》中記載了另一種元刊本,為“聿修堂藏有元版,與宋版無甚異同,不記刊行年月”
[3]。由此推測,元代時,此書翻刻并不太多,而流傳后世的亦少。
陸心源的重刻本是據(jù)南宋麻沙本而來,陸氏是清末著名的藏書家,庋
藏豐富,其重刻時所據(jù)的底本應確是南宋間的坊本,但由于麻沙本本身的質量難以保證,故陸氏重刊本中錯漏亦在所難免,柯逢時就已指出“陸刻不甚佳”[5]。
如將陸本與柯逢時??瘫緦π#筒浑y發(fā)現(xiàn),其中錯誤頗多,如卷四樸消條中“注滿熱水”誤為“注滿熟水”,卷五“凝水石”誤為“飛水石”,卷七細辛條中“赤黑”誤為“亦黑”,卷十款冬花條中“生茅”誤為“生芽”,卷十二“蛇莓”誤為“虬莓”等等,顯系形近而誤;另外更有字誤而致意義全非
者,如卷六金牙條下“絕可用”誤為“純不用”,卷七地黃條下“大寒”誤為“大熱”,卷十五胡椒條下“大腸寒滑亦用”誤為“大腸寒滑不用”等,若非陸氏刊刻有誤,則是底本不精所致。故雖陸本翻刻甚夥,
但究其底本,并非上乘。
合編本
所謂合編本,主要是指將《本草衍義》內容逐條散入《證類本草》中,這是該書的
比較常見的流傳形式。但由于《證
類本草》自身傳本的復雜性,故此類合編本又可分為三種。
1與《政和本草》合編
這是《本草衍義》最常見的一種形
式,也是流傳最廣的一種形式。其主要版本有金•張存惠晦明軒本(即《重修政和經(jīng)史證類備用本草》)、明•成化四年山東原杰刊本,此后屢有翻刻,明•正德、
嘉靖、隆慶、萬歷均有重刊,清代有《四庫全書》本,近代有《四部叢刊初編》本。這種將《本草衍義》內容散入《政和
本草》,而又保留其全帙的做法始于張存惠,此類合編本中最好的刊本亦是張氏晦明軒刊本,卷首為麻革(信之)序,半頁9行,每行16字,正文半頁11行,每
行21字,至明代,《政和本草》則多以成化本為底本重刊。值得一提的是《四部叢刊》收入影印《政和本草》,此書前雖亦有晦明軒牌記,但文字已有出入,如將
晦明軒本“此書行世久矣”改為“傳世久矣”;其版式亦似是而非,如卷首麻革序改為半頁12行,每行23字,正文半頁12行,每行23字。該影印本前有“上
海涵芬樓景印金泰和晦明軒本”字樣,但此本并非晦明軒本,據(jù)岡西為人考證,認為是據(jù)成化本。
2與《大觀本草》合編
這
種合編本是將此書與《大觀本草》合編,而名為《新編類要圖注本草》,亦名為《圖經(jīng)衍義本草》,卷首題“敕授大醫(yī)助教差充行在和劑辨驗藥材官許洪校正”,目
次之首又題“桃溪儒醫(yī)劉信甫校正”。全書四十二卷,即是“沿明刊《政和證類本草》,而將其卷一衍為五卷,卷二目錄刪去,其余各卷,衍為四十二卷,并略及引
文字句”,由此看來,此書實是《大觀本草》與《本草衍義》的節(jié)編本。由于
書中并無許洪、劉信甫的序跋,故他們是否參與了此書的編撰還有疑問。這一版本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明•正統(tǒng)《道藏》本,然而此本較宋元諸本節(jié)略尤
多,藥名不分朱墨,且舛錯落漏甚多。尚志鈞氏以為《道藏》本《圖經(jīng)衍義本草》是明代書賈以營利為目的而刊刻的俗本劣本,并無可稱道之處[2]。
3
與《政和》、《大觀)合編》
明代出現(xiàn)了一類將《政和本草》與《大觀本草》合并刊行的刻本,其中也保存了《本草衍義》的全部內容,名
為《重刊經(jīng)史證類大全本草》。全書三十一卷,是在《政和本草》的基礎上添入了艾晟序和元宗文書院的牌記。其主要版本有明•萬歷五年尚義堂刊本,即王秋父子
的宣郡重刊本,以及明•萬歷二十八年、三十年籍山書院的兩次重刊本和清•楊必達順治十四年補刻本。關于此書,柯逢時以為“王秋父子,實紊《大觀》、《政
和》之舊,其書晚出,行世最多,任意增刪,紕繆極矣”[4]??梢姶祟惪疽喾羌炎鳎彩敲鞔鷷Z坊刻的俗本。
合刊本
合
刊本是《本草衍義》早期的傳本形
式,主要是附于《大觀本草》之后,相對獨立,但其并非真正的單行本,故另立一類。其主要版本有金•貞祐二年嵩州夏氏刊本,名為《經(jīng)史證類大全本草》,然已
佚。以后有元•大德宗文書院刊本、日•文政六年(1823)丹波元胤影南宋慶元刊本,清•宣統(tǒng)二年(1910)柯逢時武昌醫(yī)館??瘫尽=?#8226;貞祐年間刊本,
據(jù)柯氏校記,曾藏于鐵琴銅劍樓,且“與元大德宗文書院本同”。據(jù)《奭宋樓藏書志》云:“每頁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小黑口”[3]。丹波氏的
刊本,即是影日本楓山文庫的舊藏而成。
柯逢時的??瘫臼且詶钚饰崴卦緸榈妆?,以楊氏在日本所獲宋•慶元本為校本,并參以明•
成化本,清•陸心源刻本等精校而成,共出校記127條,其中目錄校記12條,正文校記115條。經(jīng)過柯氏的???,糾正了書中文字錯誤,如目錄卷七“車前子”改為“車前”并校云:“元作車前子,本書無子字,亦未及其子功用,今刪”,正文卷一“悶瞀”下注云:“瞀,元作欽,此飲字誤也,與上文互
易,據(jù)慶元、成化改”,正文卷十惡實條中“煮”字下注云:“慶元作者,誤”。此外柯氏也考證了書中的一些的疑難問題,如卷八黃芪防風條中“許嗣宗”條下注引證了《舊唐書•方技傳》、《新唐書•方技傳》,并指明了寇氏引文的錯誤;卷十四龍
腦條中“羅矩”條下注云:“矩,元作短,據(jù)慶元改,按《大詔西域記》、《佛祖通載》并作矩”等等。經(jīng)過柯氏的??保?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154ba0; text-decoration: none;">本草衍義》才真正成為了一
部本草學佳作,而得以廣為流傳,而柯氏的??瘫疽渤蔀榇藭詈玫陌姹局?。此書后收入《武昌醫(yī)館叢書》中,近年亦有影印本刊行。
除
以上所說的幾種傳本系統(tǒng)外,《本
草衍義》一書的內容還散見于其他本草學著作中,如《寶慶本草折衷》中就保存了該書部分內容。
總之,《本草衍義》一書自宋•宣和
元年首刊后,在宋、金兩朝都有刊行,現(xiàn)存宋•慶元元年刊本,南宋時就將此書與《大觀本草》合編,至金,張存惠將此書內容逐條散入《政和本草》中后,此書主
要隨《政和本草》的流傳而流傳于世。至清末始有陸心源重刊本與柯逢時的??瘫境霈F(xiàn),使該書得以單行流傳,而其中以柯氏校刻本尤為上乘,是不可多得的精校精
刻本。
參考文獻
[1]郭藹春.中國分省醫(yī)籍考,天津科技出版社1989;2275。
[2]
尚志鈞,等.歷代本草文獻精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241,238。
[3]丁福保.中國歷代醫(yī)藥書目,臺北南天書局
1979;454,238,455。
[4]寇宗奭.本草衍義,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157。
[5]顧廷
龍校.藝風堂友朋書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