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泊湖位于我國黑龍江省寧安市南部,藏身于崇山峻嶺之中。唐代稱為“忽汗海”,明、清時叫“畢爾騰湖”,意思就是“平如鏡面的湖”,和現(xiàn)在所稱的鏡泊湖的含義是相同的。鏡泊湖形狀狹長,南北長約45公里,最寬處只有6公里,面積95平方公里。南淺北深,北部最深處達60米,而南部最淺處只有1米左右。
鏡泊湖是火山創(chuàng)造的奇跡。火山爆發(fā)噴出的熔巖流入牡丹江的河道,凝固后形成了堤岸,堵塞了上游的河谷。這樣,就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湖泊。這種由于火山熔巖堵塞河道而形成的湖泊,叫做堰塞湖。

鏡泊湖示意圖因為熔巖凝固成的巖岸有裂縫、缺口,湖水就從缺口處流下,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瀑布。鏡泊湖的吊水樓瀑布落差高達20米,水簾橫空,飛珠碎玉,景色十分宜人。除吊水樓瀑布外,還有大孤山、小孤山、珍珠門等八景,是著名的旅游勝地。
鏡泊湖是中國最大的典型熔巖堰塞湖。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著名旅游、避暑和療養(yǎng)勝地。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距牡丹江市區(qū)110公里的群山中(寧安市城西南)。湖區(qū)周圍有火山群、熔巖臺地等。湖面南北長45公里,東西最寬處僅6公里。面積95平方公里。湖深南部僅幾米,北部一般可達40~50米,鹿圈脖附近最深達62米。湖面平均海拔 350米。鏡泊湖為新生代第三紀中期所形成的斷陷谷地。第四紀晚期(大約一萬年前),湖盆北部發(fā)生斷裂,斷塊陷落部分奠定了今日湖盆基礎。同時在今鏡泊湖電站大壩附近和沿石頭甸子河斷裂谷又有玄武巖溢出,熔巖流與來自西北部火山群噴發(fā)物和熔巖匯集,在“吊水樓”附近形成一道玄武巖堤壩,堵塞了牡丹江及其支流,形成鏡泊湖。這樣形成的湖泊,稱為堰塞湖。湖區(qū)有由離堆山及山岬形成的一些小島。湖北端湖水從熔巖堤壩上下跌,形成25米高,40米寬的吊水樓瀑布;瀑布下的深潭達數(shù)十米,與鏡泊湖合為鏡泊湖風景區(qū)。
鏡泊湖,歷史上稱阿卜湖,又稱阿卜隆湖,后改稱呼爾金海,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稱忽汗海,明志始呼鏡泊湖,清朝稱為畢爾騰湖。今仍通稱鏡泊湖,意為清平如鏡。鏡泊湖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張廣才嶺與老爺嶺之間,即寧安市西南50公里處,距牡丹江市區(qū)110公里,它是大約一萬年前,
鏡泊湖是歷經(jīng)五次火山爆發(fā),由熔巖阻塞河流形成的高山堰塞湖,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山湖泊。以天然無飾的獨特風姿和峻奇神秘的景觀而聞名于世,是國家著名風景區(qū)和避暑勝地。
約在第四紀的中晚期火山爆發(fā),玄武巖漿堵塞牡丹江道而形成的火山熔巖堰塞湖泊。湖深平均為40米,由南向北逐漸加深,最深處達62米,湖身縱長50公里,最寬處9公里,最窄處枯水期也有300米,全湖分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個湖區(qū),
總面積90。3平方公里。由西南至東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型,湖岸多港灣,湖中大小島嶼星羅棋布,而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卻猶如八顆光彩照人的明珠鑲嵌在這條飄在萬綠叢中的緞帶上。這最著名的八大景是-吊水樓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墻砬子、珍珠門、道士山和老鴣砬子。鏡泊湖原始天然,風韻奇秀。山重水復,曲徑通幽。動人的傳說,更為這北方的名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