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站樁——馬國興
論站樁(1) 要給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的練功夫方法之一種的“站樁”方法下一個精確的統(tǒng)一的定義,實屬難為!但可理解為以雙腿或單腿站立為主要形式的練功方法,而又以形體靜態(tài)為主要表象的練功方法為特點,皆可謂之為站樁法。 從站樁的形式上可有:上盤式,即高樁站立式;中盤式,即中坐樁站式;下盤式,即下坐樁站式又名矮樁。從站樁目的上分有練內(nèi)功為主要內(nèi)容的、練筋骨皮外功為主要內(nèi)容的、兼內(nèi)功外功雙修為主要內(nèi)容的。從站樁的作用上分有專為技擊而練的、單從健身而修的。
綜觀各門派,各拳種的站樁功法,真可謂多的數(shù)不勝數(shù)。但從其所論站樁功法的作用,不外健身、技擊兩大類。修習拳術攻防之道而兩類又不能截然分開:技擊樁本有健身強體的效用,養(yǎng)生樁亦有強化技擊功夫的價值。由此可知“站樁”乃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的基礎功夫的方法中的一個內(nèi)容非常豐富的種類。既是筑根基的初期練功方法,又是貫穿修練始終的達到高藝境的一種修練方法,這是毫無疑問的。
然而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的初期站樁的作用,我們可以從有代表性的《少林拳秘訣》拳譜中可以知道:“欲求技擊妙用,須以站樁換勁為根始,所謂使其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從這里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習練拳術攻防之道的站樁,是求技擊妙用為目的,站樁是從根本上換勁的方法,站樁可使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表明了站樁方法的作用及其意義。請千萬記住,這里所說的弱轉為強,是內(nèi)強,即內(nèi)練精氣神功能的強化和內(nèi)練精氣神生成的“內(nèi)勁”功夫的剛健之強化,即內(nèi)勁“神以知來,智以藏往”曰強,也是筋柔、骨堅、骨關節(jié)靈動、應靈的功夫的強化。這里說的“拙”是本身固有的筋勁骨力之拙,這里說的靈,是去掉拙的筋勁骨力而轉化為的靈,和外養(yǎng)全體之神以合氣的“內(nèi)感通靈”之靈,其內(nèi)外功夫結合,就是較技時形體“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毫不受力的渾身通靈之靈。當然,單從站樁方法求之,是不可能完全達到技擊功夫的全部要求的運用的“靈”的。如形體柔弱無骨的功夫和骨響齊鳴的功夫,就不是單從站樁方法能求出來的,必須分別從動練法求出;可由一手開始,積手為招,積招為勢,積勢為套路。套路的演練和運用,是全融性的修練和運用拳術攻防之道的精練以柔用剛之功夫的最好的方法,是獲得拳術“全體大用”功法的最簡煉的方法。這是指精通拳術攻防技擊功夫而達上乘藝境的人演練拳術套路而說的。一般的人須要練習具體攻防招法的變化運用的順隨功夫,即“閃展騰挪,拿打踢摔”的八法中的具體招法內(nèi)容都要認真修練,達到招招能順隨通靈而以柔用剛是功夫。但站樁方法的內(nèi)修外練的功夫可以打下“八法”的堅實的“內(nèi)功和外功”的基礎,是不可否認的。站樁為法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絕不是萬能的,這是可以肯定的亦是不能缺少的,同樣也是肯定的。但應該明確地知道,拳術攻防之道的萬能功夫的獲得,也就是說,技擊的妙用,弱者轉強,拙者化為靈,皆由站樁換勁為“根始”,即從根本上開始修練的方法。這就是站樁筑根基的作用,這就是站樁練功方法的目的及其意義。
因動是由靜轉化而來,動的好,靜中求。然而有靜無動亦非真功夫可知。一靜一動是為拳,從廣義上說,已然含容上述的意思了。即是靜練法中的站、坐、臥和一切動練法即“靜動”相輔相成是正法。這是從拳術攻防之道“全方位”的圓融功夫內(nèi)容上講說的。即能“靜練”求能動用的技擊功夫,能動而用之中求能靜的功夫,最后達到靜以制動的攻防功夫藝境,可達上乘藝境,乃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的正常順序。如果單純以靜,即站樁而求“靜以制動”的功夫藝境則法不是。因順序不對,是不能最終成功的。
《少林拳密訣》中說:“運用之入手法門,即以馬步為第一招。俗語云:未習打,先練樁(又名站椿)亦即此意。茍能于馬步熟練純習,則氣貫丹田,強若不倒之翁,而后一切柔術單行手法及宗門拳技均可以日月漸進矣!”從這里可以知道站馬步樁,氣貫丹田德潤身的內(nèi)功,乃是形體柔弱無骨功夫,以柔用剛的手法招勢變化運用功夫,攻防進退身法步法功夫的根基功夫;可以達到形體上虛下實的不倒翁的根本功夫。各方面功夫都要再按法而修練,決非馬步站樁所能達到了。從這點可以知道站馬步樁的作用、目的、效果及其意義。以此類推,一切站樁方法皆有其各自站樁的作用、目的、效果及其意義,但絕代替不了其它方式的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的方法,如身法、手法、步法、腿法、招法攻防變化的練習等。也就是說,站樁練功是筑根基的大法,但永遠代替不了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的主體之方法,更不能代替“末節(jié)”的方法。然而,筑什么樣的根基,成什么樣的主體,有什么樣的“末節(jié)之果”,是因果的關系,這是定而不移的。故前賢立言云:“修練拳術攻防之道,一步錯,百步歪。”即精煉地闡明“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筑根基的功夫一步錯誤,會引導以后的一切練功方法都是錯誤的。”故又說“武不善動”即言說想習拳練武,必拜明師,否則,不知道以柔用剛的體用之要妙,會自誤終身而不可得,留為遺憾!
為什么叫“馬步”呢?因為武術是冷武器時代的產(chǎn)物,而又以騎馬作戰(zhàn)為當時的快速部隊,拳術上武術的基礎功夫,所以習拳必以練馬步樁為第一招功夫,可想而知。馬步樁是為武術、馬戰(zhàn)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樣就可以認識到拳術、武術、馬戰(zhàn)皆以馬步樁為練武術全部功夫內(nèi)容的根基,即同樣一種練功夫方法而為拳術、武術、馬戰(zhàn)的基礎功夫,只有馬步樁,這就是古代先賢的精明之處,一個功法而多效果。 而現(xiàn)時習拳練武之人,大多不習馬步樁功夫。原因各異,有不得練法的,有怕苦的,都情有可原諒。唯有認為站馬步樁是“雙重”的而不練習,實在是不通拳理的外行人。站馬步架開始正功出現(xiàn)是“雙沉”的功夫,進而是“雙輕”的功夫,加上手法招式訓練可得上下相隨的功夫藝境(可見我論雙重的篇章,即可明白)。
馬步樁,北方叫站馬架,南方叫地盆,北派少林叫四平馬。同為馬架的馬步樁,有寬馬架、窄馬架之分,高馬架、低馬架之別。高寬馬架的馬步樁,即四平樁,眾多人多有論述。這里以低窄馬架的馬步樁練法論述,因為以拳術攻防運用的修練藝境從難入手,可易達功夫精純之故,亦是“大練小使”的具體體現(xiàn)的一個內(nèi)容。順便一提,我在北京幾十年來,只在萬壽西宮公園見到祁家通背猿拳門程德昆老前輩經(jīng)常以低矮馬步架行拳練招,功夫精純已達脫骨上乘藝境。程師乃我先父藝友,二人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受李堯臣老前輩多次邀請到文化宮、陶然亭公園公開表演獻藝,是以為友。
低窄正馬步樁功:以腳平拉開,稍比肩寬(是為窄)兩腳平行,兩足尖微內(nèi)含抓地之意。平心,身體松清。氣沉丹田,靜氣,下坐,臀部坐穩(wěn),提肛(意提),膝至胯要求上平(是為低),雙膝前頂,不過足尖,而有內(nèi)扣之意,襠內(nèi)“外撐”,兩胯向后拉,造成胯與膝內(nèi)有“對拉拔長”之勢,同時塌腰,腰上起拔背之勢。虛領頂勁,神貫百會穴,上身豎直,虛胸實少腹,兩臂盤肘交叉雙手搭大臂,兩肘尖馬兩膝尖上下垂直,有寬胸自然背舒之功,背圓舒展之勢,神意內(nèi)斂,寧心靜氣。亦有雙手合十式,雙拳置兩側肋窩處等不同姿勢。
初練為“靜站式”以使上身松沉,筋勁骨力自然挺拔舒展而轉輕靈,是名催僵去拙。內(nèi)氣自然向丹田氣海內(nèi)聚集而至柔,即內(nèi)功強化的開始,掌握好“形虛氣運”為準則。站馬步樁以站樁內(nèi)景象功夫的不同階段而區(qū)分,有易氣、易形、易筋、易骨,易髓的功夫效用。從初站馬步樁時的僵、疼、酸、累、軟、乏等現(xiàn)象的逐漸消失,到一站即覺全縣之氣聚向丹田內(nèi)時,是易氣功夫,久站而身輕乃易形功夫,由頂至足全身各部位松靜自然,繼爾會出現(xiàn)形體松沉覺有筋肉脫骨之景象是為易筋之功夫。此時,氣聚丹田,復又能舒而全身乃至德全神,自然形虛氣運,雙足自覺舒平,是為根靈,一股內(nèi)勁由足根似圓柱上升至膝胯、腹胸、脊柱骨節(jié)間,以腰為準,腰上節(jié)節(jié)松開上拔之勢直貫頭頂百會穴,腰下邊下拉之勢直至會陰穴上翻貫入丹田。又通過夾脊部位分布兩胛雙肩雙臂直貫肘手部位,是為易骨。此時為一氣貫穿,周身一家功夫基礎定矣。更時內(nèi)氣聚丹田而自達皮毛,由皮毛意斂入骨,自覺氣爽神清,一旦入骨,渾身清靜爽快若空無,乃易髓功夫的開始,自得內(nèi)感通靈的上乘功夫的藝境基礎成矣。在整個修練馬步站樁功夫過程中,由出現(xiàn)“腹響雷鳴”到“虛氣恭”(即放屁)現(xiàn)象止住乃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臟腑各自自然歸位”的過程,行話名“入槽”。臟腑入槽歸位乃能適應技擊攻防要求的內(nèi)在功夫。以上乃站馬步樁靜練功夫成熟的火侯。這就是前賢所說的換勁,弱轉強,拙化靈,以求技擊妙用的馬步樁練習功夫的方法作用目的及其意義。然在練功過程中“形虛氣運、凝神氣固、勿忘勿助”是法則。
修練馬步樁功夫練到一定程度水平時,要加入拳法訓練。亦是提前加入訓練手法功夫,以減少練馬步樁功中的單調(diào)和寂寞,增加練功的綜合效果,可使習拳練功中興趣盎然,自有妙不可言的益處。歷來自有“馬步直拳、馬步正、側炮拳”以及向兩腿側“陽峻泉”穴位置高度的上崩下砸拳法的訓練,金雞抖翎肘的訓練等多種方式,皆可運使,亦是“靜中能動、動中求靜”的訓練。這就是站馬步樁功的內(nèi)筑丹田氣之根、外筑形體足之根、內(nèi)外合一訓練乃拳術攻防之道的總根,一馬步修練內(nèi)外功夫而為拳術、武術、馬戰(zhàn)各種功夫的總根始的道理明矣。低窄馬步樁屬于下盤式,高寬馬步四平樁屬于中盤式。
由正馬架演變而來的有弓箭步樁、偏馬架樁,要求中土不離位是功夫。一字馬,可演變?yōu)殛_疊步樁、扣腳疊步樁,又名踩畦埂、疊龍步。熊步樁,乃不丁不八疾步型,有高樁、中樁、矮樁之分。中盤可演變?yōu)?#8220;折疊一字順肩樁”,再加雙手平開上托,名為“逆轉陰陽樁”,如以正馬步高樁可為“正步折疊一字順肩樁”。
下盤式有“坐盤”,亦名“古樹盤根”樁。撲步樁,乃熊步式或丁字步演變而來。臥魚樁,此樁多以動練者多見,然能靜練則更佳。
單腿的站樁可有十字蹬腳樁、披身踢腳樁、鶴翔點腳樁、金雞獨立樁、倒點鶴翔十字平衡樁、腰腿功夫好的朝天蹬樁、側身擺蓮腿高置樁、手足齊用的俯臥撐靜樁。
尚有以手帶腿的“倒立樁”,行走動勢乃為蝎子爬,向胸腹部方向行走而上臺階的名為“蝎子倒爬城”功夫,此乃動中求靜的功夫,以頭和手的“三角倒立樁”,再將手提起只以頭倒立,名為“朝天一柱香”,尚有平空而躺的“鐵板橋樁”。
以上所闡述的樁法,皆以外形法自然出功夫的方法,意念練法不占主要地位。雖然內(nèi)外齊練,但多以形體功夫求之為特點,必能負苦而得功。童年練功,皆由此起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