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中的街市在地震中受傷,《中華民族》講述——守望羌族家園2009-02-22 12:02:07 作者:rrmeala 來源: 瀏覽次數(shù):23 網友評論 0 條當人們在拯救被埋壓在樓板和瓦礫中的生命、撿拾家園的碎片時,還來不及去想,自己的精神家園也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提起阿壩州,人們一定不陌生,這次地震的震中汶川縣就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一個美麗的縣城,重災區(qū)之一的北川縣又是我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那些古村寨和有著4000多年歷史的羌族碉樓損毀嚴重,令人擔憂…… 廢墟中的古老羌寨 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在中國四川西北部的崇山峻嶺中。一個古老的民族——羌族,也在地震的浮塵中露出身影。這個素有“中華民族活化石”之稱的古老民族,有我們近30萬同胞生活在地震的斷層上,他們主要分布在茂縣、理縣、汶川、北川等地,在這次地震中受災最為嚴重。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據(jù)甲骨文記載,在殷商時期,羌族是一個在歷史舞臺上十分活躍的民族。羌族不僅以其獨特、精湛的建筑技藝聞名,而且還以其精美的挑花刺繡著稱。蘿卜寨是世界上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最古老的黃泥羌寨,被譽為“羌族第一寨”。這個沉寂了千百年的山寨,古樸而靜謐,盤臥在天府之地的山巒之間,展示出濃郁的遠古色彩和民族風情。“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遺都”,是人們賦予它的名字,這深藏在大山中的歷史背影,以它的絕美艷麗,讓山外的游者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在家園遭災的悲痛中,又一個令人扼腕嘆息的消息傳來——桃坪羌寨歷經千年風雨的古碉樓出現(xiàn)了裂縫。這讓許多關心民族文化的人和專家震驚,面對這一現(xiàn)實,人們不約而同地喊出:這些標志著人類歷史的文化遺跡該如何拯救? 當搶險救災工作全面展開時,一項關注災區(qū)歷史文化遺跡的工作也開始了,國家民委迅速啟動了羌族文化搶救保護的應急項目。地震發(fā)生后不久,國家民委下屬媒體的幾位記者帶著他們的相機,在余震的搖撼中,進入了蘿卜寨和桃坪羌寨的廢墟中,尋找那曾經風情獨特的古老羌寨。 黃泥羌寨毀于一旦 蘿卜寨原本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個黃泥羌寨。其實,羌族的建筑最主要的就是用磚石砌成的碉樓,但是在蘿卜寨卻沒有碉樓,因為蘿卜寨處在一個大沖積帶上,有很多淤泥。當?shù)厝司偷厝〔模糜倌嘟ㄔ炝朔课?,于是便有了舉世聞名的黃泥羌寨。不過,也正是因為房屋全是用黃泥建造而成,所以在這次特大地震中,房屋幾乎無一幸免地坍塌了。 就在5個月前,成衛(wèi)東曾經從北京開車到理縣、桃坪羌寨和汶川的蘿卜寨等地采訪過,并且認識了很多那里的羌族朋友。當?shù)弥?月12日特大地震的消息后,成衛(wèi)東非常掛念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情況怎么樣。一進入村寨,成衛(wèi)東就開始打聽自己這些朋友的下落,尤其是一位他曾在5個月前采訪過的羌族老人。老人名叫張福連,今年已98歲高齡,是蘿卜寨最年長者,家里原本四世同堂。但是村里人告訴成衛(wèi)東,98歲的張福連老人在這次地震當中不幸遇難了,他的兒媳婦和孫子當時也被埋在了廢墟下,后來被村民救了出來。聽到這些,在場所有人的內心只剩下悲傷了,幾個月前那個溫馨、幸福的四世同堂之家,就在大地震的那一瞬間毀了。 地震不僅使數(shù)以萬計的人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千百年來羌族在此形成的文化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理縣著名的桃坪羌寨的3座古碉樓出現(xiàn)了裂縫,樓尖也有部分垮塌,汶川縣最古老的羌寨100%的房屋損壞,全村44人在地震中喪生。人類歷史發(fā)展變遷的痕跡在一片煙塵中蕩然無存。羌族祖先用黃泥抹起來的身影,那飄浮在云朵上的美麗街市,都成為鏡頭記錄的過去,成為記憶中久遠的故事。 桃坪老人臨危護寶 位于岷江上游的桃坪羌寨,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化遺產建筑的“活化石”、“神秘的東方古堡”。羌族祖先在規(guī)劃村寨時,就設計了連通全寨的地下水網,用青石板砌成許多條暗溝,又把房舍建在這些縱橫交錯的地下水溝上,引來雪水到每戶人家。地下水不僅能飲用,如果不慎發(fā)生火災,揭開石板就可取水滅火。發(fā)生戰(zhàn)爭時,人們不用走出家門便可取水飲用,依靠用磚石砌成的、堅固高聳的碉樓,可以打一場曠日持久的防御戰(zhàn),即使需要轉移,也可利用地下水溝隱蔽脫逃。因此,這座功能奇特的桃坪羌寨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羌寨整體建筑。 然而幾天來,記者們所到之處看到的都是一片片廢墟,所以,當他們趕到桃坪羌寨,見碉樓基本完好、羌族群眾也沒有傷亡時,傷痛的心多少得到了一些撫慰。采訪中,記者們遇到了許多感人的事情和讓他們難忘的人。 災難發(fā)生了,人們竭盡全力去搶救每一個生命,同時也在奮力搶救和保存那些財產,而更重要的是那些不能失而復得的具有文化價值的物品。在桃坪羌寨有一位67歲的老人王嘉俊,2003年他在寨子里開了一個羌族博物館,搜集了很多古羌民族的生產生活用具。地震后,老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那些文物。 老人領著工作人員到一個地方去看他轉移的一些文物,順著小路迂回向前,來到一個女廁所門口。地震發(fā)生之后,他聽說廁所是最安全的地方,于是就把這個女廁所給停用了,并將他那些寶貝文物轉移到女廁所里面去。可以想象,老人把這些文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很多人已經在其他的安全地方搭建起了簡易的帳篷居住,然而他卻沒有撤離,每天就守在這個地方保護文物。老人說,這些文物凝聚了他畢生的心血,比他的生命還重要。 龍小瓊和她的家鄉(xiāng) 幾年前,《中華民族》欄目曾經拍過一個節(jié)目《桃坪羌寨》,其中有位名叫龍小瓊的羌族女孩,她是最早在桃坪羌寨搞起旅游的。龍小瓊就出生在桃坪羌寨,1996年龍小瓊從宜賓衛(wèi)校畢業(yè)后,回到了家鄉(xiāng)桃坪。她的理想是把桃坪羌寨上千年的歷史和獨特的建筑群落,以及精美的羌族刺繡,變成豐富的旅游資源。村民們在她的帶動下,紛紛辦起了“羌家樂”,搞起了羌族刺繡加工等旅游項目,收獲了旅游帶來的豐碩成果。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小瓊還組織姐妹們在雜谷腦河畔跳起了莎郎舞,從那之后,桃坪羌寨的名聲伴著羌族的舞蹈和歌聲越傳越遠。如今到過桃坪羌寨的人大都知道龍小瓊。 地震發(fā)生后,欄目組工作人員非常惦念龍小瓊。由于地震,理縣交通中斷,與外界失去了聯(lián)系。國家民委的記者在災區(qū)采訪時,歷經艱難趕到桃坪,終于找到了龍小瓊。小瓊說在桃坪羌寨的周邊,全村人集資建了一個新村,她家在地震之前就住在新村,但現(xiàn)在這個新村基本上已經毀壞了,不幸中的萬幸是家中并沒有人傷亡。龍小瓊新建的旅游景點是她和村民們多年來的心血,然而在地震中這些景點受到了破壞,但她依然樂觀,他們已經開始了重建家園的勞動。 ?。〒?jù)央視《中華民族》欄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