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行規(guī)限制使得相聲家譜提綱挈領(lǐng)極易摸根尋源,但一百七十多年來相聲演員雜若星辰
, 難以一一例舉,有興趣的可直去查看相聲師承總表之類的資料。 我從眾多的相聲演員師承資料中,摘列一些著名相聲演員的師承關(guān)系,也好使大家對相聲 界 內(nèi)嚴(yán)格的輩份和傳承有個了解。 相聲界一般認(rèn)為張三祿是第一代相聲演員,但前文我已經(jīng)交待,實際還是尊朱紹文為祖師 爺, 所以就以其師兄弟三人為第一代相聲藝人。這與一些傳承記載不同,但大體輩份關(guān)系未變 。 其中所載皆為著名相聲演員(至少是我知道的),或者與其有師承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藝人,每代 弟 子不及十一,無法一一例舉。 第一代,朱紹文,阿彥濤與沈春和,師兄弟三人。 第二代,朱紹文的弟子中的兩位徐有祿和范有緣,還有阿彥濤的弟子之一春長龍,他們后 來 都收了對相聲界發(fā)展非常重要的弟子。 第三代,稱為“德”字輩,因為名字中帶德字的多,其中也多是師傅的賜名或者自己改名 。 著名的,徐有祿的徒弟有焦德海、劉德智,范有緣的徒弟有周德山,春長龍的弟子有馬德 祿, 馬德祿便是相聲名宿馬三立的父親。 第四代,這一代相聲藝人使得相聲傳出北京,流傳各地。尤其是在天津衛(wèi),紅火程度甚至 超 過了北京。著名的有: (焦德海)張壽臣、常連安,朱闊泉 (周德山)馬三立 (馬德祿)郭榮起 (范瑞亭)焦壽海 (劉德智)郭啟儒 這一代的老演員有的到了近期還會出現(xiàn)在舞臺。如馬三立自幼拜師,在相聲行已經(jīng)七十余 年 了,德高望重,至今仍偶登臺,與觀眾見面。郭啟儒在解放后還常與侯寶林搭檔,甚至七 十 年代末還演出如《夜行記》、《游園驚夢》等段子。 第五代,稱為“寶”字輩,這是非常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代,他們演繹了現(xiàn)代相聲的精典模 式, 并奠定了相聲理論的基石,其中著名的有: (張壽臣)劉寶瑞,田立禾 (焦壽海)趙佩茹(寶?。? (馬三立)常寶華,常寶豐 (常連安)高元鈞 (朱闊泉)侯寶林,馬志明,王鳳山 (于俊波)白全福,郭全寶 (郭榮起)常寶霆,楊少華 (譚伯如)陳涌泉,趙世忠 寶字輩除了侯寶林,劉寶瑞,趙寶琛等大師以外,值得一提的還有相聲世家--天津常家 。 父輩常連安七歲拜師學(xué)藝,本是師從富連成科班唱京戲,后來改行研究變戲法,最后改行 說 相聲,師從焦德海。他的五個兒子后來都說了相聲,長子常寶堃,藝名小蘑菇,九歲便與 父 同臺獻(xiàn)藝,師從張壽臣,十三歲出師后與趙寶琛搭襠,享譽京津兩地,并帶出了一些優(yōu)秀 的 弟子,如以文面逗哏著稱的蘇文茂。后抗美援朝慰問演出時犧牲在前線,被追認(rèn)為烈士。 其 子常貴田(長得夠帥的)繼承父志,亦登上相聲舞臺,師從父親生前的搭襠趙佩茹,出師 后 與其叔常寶華搭檔,演出了不少精彩作品。相聲世家,江湖藝人,也有這許多愛國英雄可 歌 可泣的故事。常家老三常寶霆,與白全福搭檔,也是相聲界的黃金組合,著名的《道德法 庭 》是我小時候非常愛聽的段子之一。 其師弟楊少華,捧哏溫傻,風(fēng)格獨特。 這一輩中可謂大師輩出,現(xiàn)代相聲界的奠基人都出在第五代相聲演員中。這一代演員不但 自 己功力精湛,而且甘心為下一輩演員當(dāng)扶梯。他們經(jīng)常為下一代演員捧哏,在舞臺上以深 厚 的功力壓住陣腳,形成了相聲界老少配的特有現(xiàn)象。如趙世忠,為師侄趙振鐸捧哏;陳涌 泉 年齡不是很大但輩份極高,與李金斗常搭襠,他們在師承輩份上竟然是祖孫關(guān)系,他還在 北 大任中文系講師;常寶華,為侄子常貴田捧哏等。 馬三立的長子馬存明,是第五代演員中仍然活躍在舞臺上的少數(shù)演員之一,他雖然較其它 演 員如侯寶林、劉寶瑞等齡差不小,但因為其父在相聲界崇高的輩份,使得他也躋身于寶字 輩 當(dāng)中。其風(fēng)格傳統(tǒng)老到,許多父親的老段子在他手中又煥發(fā)青春,甚至《開粥廠》、《賣 掛 票》、《白事會》等傳統(tǒng)段子,風(fēng)范直逼老馬。 還有山東快書老藝人高元鈞,早年師從常連安說相聲,后專攻山東快書,成為我國現(xiàn)代山 東 快書第一人。 而侯寶林的師弟王鳳山,和老前輩馬三立搭襠多年,合作得天衣無縫,并擅演快板兒,曲 藝 界無出其右。王老還帶有徒弟如著名笑星石富寬。王鳳山辭逝后,馬三立從此謝絕舞臺, 不 再演對口相聲,最多說些單口小笑話之類。一來是寄托對老搭襠的懷念,二來馬三立風(fēng)格 高 怪,難有人能捧得動他,前有王鳳山絕藝在,無人再敢續(xù)貂,馬老也無此心。天絕鳳山, 亦 絕馬老知音。 郭全寶,則是侯寶林和劉寶瑞兩位寶字輩大角兒的指定捧哏人,不溫不火,深受觀眾喜愛 , 一直到大師相繼辭世。 田立禾,以前沒有聽過他的相聲。一直到前年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相聲晚會,他出來說了一些傳統(tǒng) 段 子,有一小段是模仿一個新死了太夫的寡婦的悲哀,一段臺詞之后,聲淚俱下,感人肺腑 , 誰知一抹臉兒,擦汗拭淚后又恢復(fù)輕松自如之態(tài),馬上進(jìn)入下一包袱的鋪墊,其表演功力 真 是令人驚嘆。 第五代相聲演員,寶字輩轟轟烈烈,若要細(xì)說,一言難盡?,F(xiàn)在不常聽相聲的年輕人,如 果 想了解中國傳統(tǒng)相聲的魅力,至少要從寶字輩聽起,而并非他們的徒孫之流,一些將相聲 再 渡引向粗淺之人。 第六代相聲演員,許多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著名的有: (侯寶林)侯耀文,馬季,丁廣泉,師勝杰 (常寶堃)蘇文茂 (王長友)趙振鐸 (羅榮壽)李國盛 (張慶森)杜國芝 (趙佩茹)常貴田,李伯祥,高英培,馬志存 (王鳳山)石富寬 (常寶華)牛群,奇志 (楊少奎)劉文亨 從這里我們能看到許多熟悉的名字:侯耀文,石富寬;馬季,唐杰忠;蘇文茂,馬志存; 趙 振鐸,趙世忠;笑林,李國盛;李伯祥,杜國芝;常貴田,常寶華;師勝杰,于是德;高 英 培,范振鈺;劉文亨,王文玉;奇志,大兵。還有帶了許多洋徒弟的丁廣泉,那些洋徒弟 還 都認(rèn)真地加入了中國相聲的輩份大家庭當(dāng)中。還有被評為最不認(rèn)真或者說最不敬業(yè)但卻是 最 紅的相聲演員牛群,他酷愛攝影和集郵,常受到同行的批評,說他專業(yè)上很業(yè)余,業(yè)余上 倒 很專業(yè)。我個人對其后來與馮鞏搭檔的作品亦不看好,覺得盡失相聲含蓄幽默的韻味,以 粗 淺的滑稽取寵于觀眾,實是導(dǎo)致相聲今日困境的演員方面原因的代表者之一。因照顧大多 數(shù) 平均文化程度較低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而名揚四海的相聲演員,他們近些年的演出水平,如果 在 專業(yè)的相聲專場中敢拿出手,必會相形見絀。 這批相聲演員基本上是相聲傳承的中堅力量,他們都有各自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有許多精品 段 子問世,也是相聲愛好者非常欣賞的一代演員。 第七代演員,是現(xiàn)在活躍在舞臺上的中青年笑星,說是笑星,全都紛紛改行,許多人都已 進(jìn) 軍影視或者小品之類,著名的有: (馬季)姜昆,劉偉,馮鞏,笑林,王謙祥,李增瑞,韓蘭成,黃宏 (趙振鐸)李金斗 (蘇文茂)崔金泉 (高英培)魯少華,孟凡貴,李嘉存 (奇志)大兵 雖然有姜昆和李金斗這樣的現(xiàn)代相聲界中年骨干支撐,但黃宏在小品上的成功,馮鞏在影 視 界的立足,正式宣告著相聲界沒落時代的來臨。李嘉存兩面針牙刷廣告中的“身體倍兒棒 , 吃嘛兒嘛兒香”,一時使人哭笑不得。這哪里還是相聲演員? 一代代大師辛苦創(chuàng)立的特殊語言藝術(shù),難道要毀在第七、八代演員手中了嗎? 好在最近第六代的奇志與其弟子第七代藝人大兵,突然崛起,二人風(fēng)趣幽默,擅于模仿。 只 是我看過的大兵的段子一直用很不標(biāo)準(zhǔn)的南方普通話表演,不知道是恰好他說的段子全都 有 口音的要求,還是他根本就說不利索普通話。相聲藝術(shù)的口音需要北京話,至少也要普通 話, 就好像京劇用京白,瀘劇用瀘語一樣,這是傳統(tǒng)藝術(shù)的要求。希望他們能給沒落的相聲藝 術(shù) 帶來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