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中醫(yī)處方之肝炎 傷寒 霍亂 破傷風 淋巴結核 肋間神經(jīng)痛 糖尿病 多發(fā)性神經(jīng)

 筱倩 2010-06-15
中醫(yī)處方之肝炎 傷寒 霍亂 破傷風 淋巴結核 肋間神經(jīng)痛 糖尿病 多發(fā)性神經(jīng)
病毒性肝炎
    1.典型癥狀:有與肝炎病人接觸史,近期出現(xiàn)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消化道及/或全身癥狀,如乏力、納減、惡心、厭油、發(fā)熱及黃疸,肝腫大、肝區(qū)痛,鞏膜及皮膚黃染。
    2.實驗室檢查:尿中尿膽原含量增加,谷丙轉氨酶增高,麝香草酚濁度試驗、鋅濁度試驗均可出現(xiàn)異常;黃疸型肝炎患者,尿內膽紅素可呈陽性,總膽紅素及一分鐘膽紅素可增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檢測將有助于乙型肝炎的確診。
    3.本病多屬中醫(yī)托脅痛"、“肝氣郁滯’’、“肝脹’’,“陽黃"、“脅脹’’、“陰黃”、“虛勞’’等范疇。
一、急  性  期
   (一)無黃疸型
    基本方
    蒲公英l 8~3 0克  土茯苓l 2克  秦皮9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廣郁金9克  制大黃9克
    加減法
    1.濕偏重:加蒼術9克。
    2.熱偏重:加黃芩9克,或豬膽汁炒黃連3克。
    3。脘腹脹:加炒枳殼9克、木香9克。
    4.犬便溏?。恢拼簏S減量,加炒自術9克、焦六曲1 2克。
    5.疲乏明顯:加糯稻根3 0克。
    6。肝區(qū)痛明顯: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 2克。
    7.食欲減退明顯:加炒谷芽9克、炒麥芽9克,或用炙雞金(研末),每次3克,每目2次,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土茯苓滲濕,廣郁金疏肝理氣,例大黃蕩滌溫熱之壅滯,秦皮清肝泄熱。
    參考    ,
   1.本型多由飲食不慎,或濕熱內蘊,脾失繼運,肝失疏泄而成;治法初起以清熱化濕、疏肝解毒為主。
    2。清熱解毒藥如板藍根、一見喜、鐵扁擔、虎杖、垂盆草、過路黃、半邊蓮、紫參、敗醬草、鳳尾草,化濕利尿藥如藿香、佩蘭、生苡仁、車前草、玉米須、金錢草,疏肝理氣藥如制香附、莪術、砂仁、柴胡、川樸、青皮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平胃散(和胃、理氣、化濕),逍遙散(疏肝解郁、健脾和營)等;愈后宜續(xù)服清肝扶脾丸或強肝丸(益氣健脾、活血祛瘀、理氣舒肝),以保護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減輕病毒對肝臟的損害。
    4.據(jù)報道柴胡、烏梅、五味子、金櫻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靈芝、丹參、野菊花、田基黃、一見喜、當歸龍薈丸、生地與柴胡同用、板藍根與崗稔根同用,均有降轉氨蔫作用;虎杖、黃柏、大黃、貫眾、魚腥草、晚蠶砂,對乙型肝炎抗原有抑制作用。
    預防
    1。楊樹枝、柳樹枝各30克,水煎成200毫升,每服1 00毫升,每日2次。
    2.蒲公英、板藍根各3 0克、生甘草3克,水煎成1 00毫升,每日1次,連服3~5天。
    3.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煎服l劑,連服7天。
    4.甘露消毒丹12克(溫開水吞服),每日1次,連服5~7天.
(二)黃  疸  型
    基本方
    茵陳1 5~3 0克 生山梔9克  黃柏9克  生大黃9克(后入)  黃芩9克生甘草3克  七葉一枝花3 0克
    加減法
    1.挾風寒:加麻黃6克。
    2.濕偏盛:加土茯苓1 5克。
    3.熱偏盛:加龍膽草9克。
3.        肝大明顯:加丹參l 5克。
5.脾大明顯加炙鱉甲12克
6.黃疸持久不退:加青黛0。9克、明礬4 5克(研末),入膠囊飯后吞服,每日 3次。
    方義
    基本方茵陳清利濕熱;山梔、黃芩、黃桕瀉火,大黃蕩滌腸胃,前后分消,使?jié)駸釓亩愣?;生甘草、七葉一枝花降泄、清熱解毒。
    二、慢性期
基本方
 當歸9克 丹參12克 赤芍9克 白芍9克 炙黃芪12克 廣郁金9克 敗醬草30克
加減法
1.        食欲減退:加焦山楂12克 炒麥芽12克。
2.        濕偏盛:加干藿香9克 佩蘭9克 生米仁12克
3.        熱偏盛:加生山梔9 黃連3克。
4.        濕熱兩盛:加茵陳15克 生山梔9克。
5.        低熱:加銀柴胡9克 川石斛9克
 6;脾腫大:加烏梅4.5克、炙整甲l 2克(先煎)。
  7肝區(qū)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2克。
  8早期肝硬化:加三棱9克、莪術1 2克、炮山甲1 2克(先煎)。
  9黃疸晦暗不退:加茵陳1 5克、熟附片9克(先煎)。
  l0.脾虛:加白術12克、茯苓1 2克。
11.氣虛:加黨參12克。
  12.血虛:加制首烏12克。
  1 3.陰虛:加生地1 2克、北沙參12克。
14.陽虛:加仙靈脾1 2克、肉桂3克(后入)。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丹參、赤芍活血散瘀,廣郁金開肝氣之郁結,炙黃芪益氣健脾,輔以敗醬草清熱解毒而祛余邪。
腸傷寒
一 發(fā)病期
  基本方
苦參9克 銀花l 2克 蒼耳草12克 藿香9克 川樸6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甘露消毒丹12克(包煎)
    加減法
    1.濕偏盛。加蒼術9克。
    2。熱偏盛:加炒黃連3克。
    3。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2克、焦六曲12克。
    4。胸悶腹脹:加炒枳殼9克、木香9克。
    5。惡心嘔吐:加姜半夏9克、陳皮6克。
    6.大便秘結:加涼膈散1 2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藿香、川樸芳香化濕,蒼耳草祛風化濕,苦參清熱燥濕,甘露消毒丹化濁利濕,白花蛇舌草、銀花清熱解毒。
  
(二)極    期
    基本方
    蒼術9克 知母12克 生石膏60克(先煎) 黃連4.5克青蒿9克七葉一枝花12克
    加減法
    1.便秘:加枳實9克、制川軍9克。
    2。便溏:加煨葛根6克、銀花炭12克。
    3.紅疹: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4.白痦:加川石斛12克、生苡仁12克。
    5.陰津受損:加北沙參12克、麥冬9克。
6.精神呆滯、嗜睡:加廣郁金9克、石菖蒲l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自虎加蒼術湯以清陽明胃熱,燥太陰脾濕;配青蒿以宣化濕熱;黃連、七葉一枝花清熱解毒。
三)恢  復  期
    基本方
    北沙參12克  麥冬1 0克  生地12克  玉竹l 0克  山藥12克炒扁豆12克
    加減法
    1.胃熱:加竹葉9克、生石膏30克。
    2.低熱:加川石斛12克、地骨皮12克。
    3.納差:加炒麥芽12克、炒谷芽12克。
    4.便溏:去生地,加炒白術12克、茯苓12克。
    5.不寐:加合歡皮12克、夜交藤1 5克。
    6。心悸:加丹參12克、遠志肉6克。
    7.氣虛:加太子參12克、制黃精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北沙參、麥冬、生地、玉竹養(yǎng)陰增液,山藥、炒扁豆健脾化濕。
斑疹傷寒
  1.典型癥狀:發(fā)病急驟,有寒戰(zhàn)、高熱、頭痛、全身肌痛、失眠、疲乏、嘔吐、脈速、結膜充血、肝脾腫大,第5日起胸背開始出現(xiàn)淡紅色斑疹或丘疹,2小時內蔓延至頸、腹及四肢,嚴重者有譫妄、煩躁不安、腦膜刺激征。
    2。實驗室檢查:發(fā)病一周后,變形桿菌交叉反應0X的凝集效價在1/160以上或逐漸增高。
    3.本病多屬中醫(yī)“溫病’’范疇。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生地1 5克銀花1 5克  蒲公英30克紫草12克鮮蘆根60克
    加減法
    1。尿黃尿短:加淡竹葉9克。
    2.斑疹過密或紫黑:加水牛角30克(先煎),癥重再加用神犀丹3克(分2次吞)。3.神昏譫語:加紫雪丹1.5克(吞服),每日2-3次,或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每日2次。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蒲公英、銀花、蘆根清熱透邪,生地、紫草涼血解毒。
   布氏桿菌病(波狀熱)
一)急  性  期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黃連3克黃芩3克  藿香12克 銀花12克 生米仁3 0克
    加減法
    1.高熱:加柴胡6~9克。
    2。汗多:加浮小麥3 0克,
    3??人裕杭庸庑尤?克、制半夏9克。
    4??┭杭优汗?jié)1 2克,
    5。小便短少:加車前草12克。
    6.食欲不佳:加炙雞金9克。
    7。關節(jié)疼痛明顯:加防己9克、晚蠶砂12克 (包煎)。
    8.淋巴結腫大:加夏枯草1 2克、黃藥脂9克。
    9。睪丸脹痛:加川襪子9克、炒玄胡9克。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黃連、銀花、黃芩清熱、解毒、燥濕,藿香化濕和中,生米仁利水除痹。
    
二)慢  性  期
    基本方
生地12克 炒黃連3克 炒米仁l 5克 秦艽9克 魚腥草3 0克 雞血藤3 0克
  加減法
 1. 低熱:加銀柴胡9克、地骨皮12克。
 2. 盜汗:加浮小麥1 8克、糯稻根I 8克。
  3.便秘:加脾約麻仁丸9克(吞服)。
4. 腹痛:加生白芍12克、甘草3克。
5.腹瀉:加炒白術9克、煨木香6克。
  6.失眠:加炒棗仁9克、夜交藤1 8克。
  7.咯血:加藕節(jié)炭12克、白茅根15克。
  8.衄血:加黑山梔9克、旱蓮草12克。
  9.便血:加地榆炭1 2克、槐花炭12克。
  10.胃納不佳:加炙雞金g克、炒萊菔子9克。
11.關節(jié)痠痛:加羌活9克、防己9克。
  12.關節(jié)強直:加地龍干9克、伸筋草1 5克。
  13.肝脾腫大:加丹參12克、炙鱉甲12克(先煎)。
  l 4.血虛:加當歸g克、桑椹子12克。
  1 5.氣虛:加黨參g克、炙黃芪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滋養(yǎng)陰血,魚腥草、黃連清熱解毒,生米仁、雞血藤利濕通痹,亦可養(yǎng)血行血,秦艽祛風濕、除虛熱。
  
    霍亂
    基本方
    于姜6克  黃連3克  黃芩9克  甘草4 .5克 辟瘟丹2.1克(溫開水調服)
敗血癥
生地15  銀花15  紫花地丁15  黃連4.5  野菊花30  甘草3  水牛角60 (先煎)
加減法:
1.        高熱加生石膏30(先煎)、黃芩9。 2.便秘加制川軍9(后入)、玄明粉12(沖服)。
3.痰黃加魚腥草15 桑白皮12。       4.尿少加車前子12(包煎)/塊滑石18。
5.尿血加生蒲黃12(包煎)、白茅根18。 6.便加生地榆12 槐花炭12。
7.鼻血加丹皮9 蠶豆花12。           8.咯血去川軍加生側柏葉12 大黃炭9。
9.目黃加茵陳12 龍膽草4.5。        10.斑疹明顯加紫草9  丹參12
11.驚厥抽搐加鉤藤15(后入)、廣地龍9;癥重加羚羊角0.9-1.5(研粉吞服),亦可用山羊角30(先煎)代。
12.神昏譫語加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
方義
基本方用水牛角(代犀角)、生地涼營,黃連、野菊花、紫花地丁、銀花、甘草清熱解毒。
破傷風
葛根9  制川烏9  僵蠶12  蟬衣12  白芷9  木瓜12   吳茱萸9  全蝎、蜈蚣(等分研末吞)1.5-3克(每日2次)
加減法:1.便秘加制川軍9、玄明粉12(沖服)。 2.痰黃加天竺黃9 或竹瀝油30(沖服)。
方義
基本方用葛根、白芷解肌祛風,僵蠶、蟬衣、全蝎、蜈蚣熄風解痙,吳茱萸、木瓜溫通散寒、舒筋活絡,制川烏祛風通痹。
肺結核
丹參12  百部18  黃芩9  生苡仁12  生牡蠣30  清炙黃芪12
加減法:
1.        潮熱加銀柴胡9 地骨皮12。  2.盜汗加浮小麥30  癟桃干9。
3. 胸痛加桑白皮12。           4.納差加生谷芽12。
5.津少加北沙參12  麥冬9。     6.空洞加白芨粉9(調服)。
7.咳嗽較頻加杏仁9  川貝粉3(吞服)。8. 痰黃腥臭加魚腥草30 冬瓜子12。
9.痰中帶血加茜草根12 藕節(jié)12。癥重用參三七粉1.5-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百部潤肺止咳,抑滅瘵蟲;黃芩清肺泄熱助百部以祛邪;丹參活血養(yǎng)血、袪瘀生新,改善肺部血液運行,促使病灶愈合;黃芪既可補肺金,又能健脾土,起扶正作用;苡仁健脾滑痰、清肺除濕;牡蠣軟堅化痰、消散結核病灶。
結核性胸膜炎
柴胡9  百部15 黃芩9 全瓜蔞12 魚腥草30 生牡蠣30(先煎)
加減法:
1.咳嗽加炙款冬9 紫菀12。          2.胸痛明顯加川楝子9 炒玄胡12。
3.痰熱加大貝母9 桑白皮12。        4.痰濕加制半夏9  茯苓2。
5.血瘀加丹參12 桃仁9。            6.潮熱加地骨皮12 炙鱉甲12(先煎)。
7.胸水加控涎丹1.5-4.5克。         8.膿胸加冬瓜子12 桔梗9 或生米仁15 鮮蘆根30。
方義
基本方用柴胡疏泄少陽之邪,解往來寒熱;魚腥草、全瓜蔞清肺泄熱,寬胸化痰,消腫解毒;百部、黃芩抑滅瘵蟲;生牡蠣軟堅、化痰、散結。
結核性腹膜炎
白術12  百部12  黃連3  鬼針草15 木香9  生白芍12  甘草3
加減法:
1.腹脹加大腹皮12 厚樸9。          2.腹水去甘草加商陸12  生姜皮4.5  車前子30(先煎)                              3.便秘去白術加制大黃9 炒枳實。
4.虛熱加銀柴胡9  青蒿9。         5.腹瀉較頻加烏梅炭6  赤石脂18(包煎)。
6.腹部有塊白芍改用赤芍,加三棱9  莪術12 ,體虛較甚者改用當歸9  丹參12。
7.腹痛明顯加吳茱萸2.4 白芍可以加量。
方義
基本方用木香、白術行氣健脾,白芍、甘草緩急定痛,百部、黃連清熱解毒、燥濕殺蟲,鬼針草活血散瘀。
自發(fā)性血糖過低癥
黨參12  炙黃芪12  枸杞10  制首烏12  桂枝6  生白芍10  淮山藥12  飴糖30(沖入)
加減法:
1.汗多加煅牡蠣30。                 2.心悸加柏子仁10 磁石18克(先煎)。
3.頭暈加川芎6  白芷4.5克。
基本方用黨參、黃芪益氣;制首烏、枸杞補血;桂枝、白芍和營;山藥、飴糖健脾養(yǎng)胃。
腸結核
炒白術12 吳茱萸3 補骨脂9 百部12 苦參4.5 煨肉果9 五味子3
加減法:
1.潮熱加川石斛12      2.盜汗加煅牡蠣30(先煎)
3.腹脹加木香9        4.便血加地榆炭12
5.便秘加肉蓯蓉12 蜂蜜30(沖入)。 6.貧血加熟地12 當歸9。
基本方用白術、補骨脂、吳茱萸 煨肉果以助脾腎之陽,配五味子滋陰,使陰陽得以調協(xié);苦參、百部清熱燥濕、祛風殺蟲。
淋巴結核
白花蛇舌草30 白芥子9 夏枯草12 生牡蠣30(先煎)野菊花15 海藻12 青皮9 陳皮9
加減:血虛加當歸10 炙黃芪12 陰虛加生地12 玄參12。
基本方用白花蛇舌草、野菊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白芥子、陳皮、青皮、海藻、生牡蠣理氣消痰、散結軟堅;夏枯草清火散郁,并有抑滅瘵蟲的作用。
過敏性鼻炎
防風9 烏梅4.5 五味子4.5 路路通9 蟬衣4.5 甘草3 
加減法:
1.頭脹頭痛:加菊花9 白蒺藜12  2.容易感冒加炙黃芪12 白術12
3.涕多加金櫻子12         4.鼻甲肥大增生加川芎6 丹皮9。
基本方用防風、路路通祛風通絡;烏梅、五味子斂肺;蟬衣、甘草散風熱、和脾氣,并有鎮(zhèn)靜、脫敏作用。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生地15 白頭翁15 銀花15 茜草12 生米仁15 黃連4.5 甘草3 
加減法:
1.高熱加葛根9 柴胡9    2.腹脹加木香9 厚樸4.5
3.嘔吐加姜竹茹9 陳皮9   4.腹痛較重加臺烏藥12 制乳香4.5 由蛔蟲引起者加苦楝根皮9          5.腹瀉頻繁去生地加補骨脂9 煨肉果9
6.便血量多:加生地榆12 槐花炭12 藥后不止再加三七粉3(吞服),每日2次。
方義
基本方用白頭翁、銀花、黃連、甘草清熱化濕,瀉火解毒;生地、茜草涼血止血,行血祛瘀,生米仁滲濕排膿。
急性壞死性結腸炎
炒荊芥9 黃芩9 生米仁12 槐花炭12 生地榆12 敗醬草15 生側柏葉12
加減法:
1.腹脹加木香9          2.血熱加生地12
3.瘀多加當歸9          4.后重加炒枳殼9
5.腹痛加生白芍12 甘草3。
方義
基本方用敗醬草、生米仁、黃芩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滲濕排膿;槐花炭、生地榆、生側柏葉涼血止血。
肋間神經(jīng)痛
柴胡9 川楝子9 制香附12 桃仁9 郁金10 赤芍12 炒元胡12 甘草3克。
加減法:
1.內熱加桑白皮12 炒山梔9?! ?.瘀滯較甚加五靈脂10 三七粉3克(沖入)。
3.陰虛火旺加生地15 麥冬10。
坐骨神經(jīng)痛
桑寄生30 獨活9 雞血藤15 川牛膝12 制川芎9克(先煎) 細辛3 桂枝9 甘草4.5
加減法:
1.寒盛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6克(后入)?!  ?.濕重加蒼術9 茯苓15。
3.瘀滯加紅花9 桃仁9?!           ?.麻木加蜈蚣二條 全蝎末1.5克(吞)。
5.腰痛加杜仲12克 川斷12克?!       ?.痛劇加三七末3克(分二次吞服)。
基本方用桂枝、細辛、獨活祛風散寒,溫通經(jīng)絡;桑寄生、川牛膝、雞血藤活血祛瘀,舒筋活絡;制川烏功專散寒止痛;甘草和中并解川烏之毒。
面神經(jīng)麻痹癥
當歸10 川芎9 赤芍10 僵蠶10 白附子6 全蝎末3克(分吞)。
加減法
1.挾熱加菊花9 夏枯草15克?! ?.瘀阻加紅花9 桃仁9克。
3.氣虛加炙黃芪12克。      4.肌肉牽痛:加地龍干10。
方義
基本方用牽正散祛風、化痰、通絡;治風先治血,故加當歸、川芎、赤芍以養(yǎng)血行瘀。
糖尿病
黨參12  生地15  知母12  淮山藥15  天花粉10  蠶繭十只
加減法:
1.尿糖呈強陽性加生黃芪12-15克。   2.血糖明顯增高加玄參12、蒼術10。
3.偏肺熱多飲加生石膏30-60克(打,先煎)。  4.偏陰虛多尿加山萸肉12 五味子4.5克。
5.偏胃熱多食加石斛12  麥冬10 或黃芩10制大黃6克(便秘時用9-12克)。
6.腎陽亦虛(陰虛及陽)加熟附片6-9克(先煎)。     7.視力減弱加杞子12  蕤仁肉12克。                    
8.浮腫或有蛋白尿加茯苓12 丹參12 益母草12克。   9.皮膚或下陰瘙癢加茯苓皮15 地膚子12  白蘚皮12克。                 10.高血壓頭脹頭暈加生石決30克(先煎) 鉤藤15克(后入);后項牽強時加葛根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知母滋陰潤燥,黨參、花粉、山藥益氣生津;蠶繭能止消渴,治小便過多。
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
桑枝30 生苡仁18 羌活10 獨活10 秦艽9 西河柳12 當歸10 雞血藤15
加減法:
1.膚色發(fā)紺加桂枝9 川芎9  2.兩足萎弱加健步虎潛丸9克(分吞)。
3.脾腎兩虛加白術15 熟地12。
方義
基本方用桑枝、羌獨活、西河柳、生米仁、秦艽祛風、通絡、利濕、除痹,當歸、雞血藤養(yǎng)血行血、舒筋活絡。
肋間神經(jīng)痛
柴胡9 川楝子9 制香附12 桃仁9 郁金10 赤芍12 炒元胡12 甘草3克。
加減法:
1.內熱加桑白皮12 炒山梔9?! ?.瘀滯較甚加五靈脂10 三七粉3克(沖入)。
3.陰虛火旺加生地15 麥冬10。
坐骨神經(jīng)痛
桑寄生30 獨活9 雞血藤15 川牛膝12 制川芎9克(先煎) 細辛3 桂枝9 甘草4.5
加減法:
1.寒盛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6克(后入)。   2.濕重加蒼術9 茯苓15。
3.瘀滯加紅花9 桃仁9。            4.麻木加蜈蚣二條 全蝎末1.5克(吞)。
5.腰痛加杜仲12克 川斷12克?!       ?.痛劇加三七末3克(分二次吞服)。
基本方用桂枝、細辛、獨活祛風散寒,溫通經(jīng)絡;桑寄生、川牛膝、雞血藤活血祛瘀,舒筋活絡;制川烏功專散寒止痛;甘草和中并解川烏之毒。
尿崩癥
生地12 熟地12 生龍骨30 牡蠣30 山萸肉12 桑螵蛸12 炒黃柏10 仙靈脾12 鹿角片12(先煎) 甘草6
加減法:1.頭痛加山羊角18(先煎)     2.便秘加肉蓯蓉12 火麻仁10
        3.唾少口干加北沙參12 天花粉10    4.皮膚干燥加知母12 地骨皮15
        5.四肢乏力加黨參12 炙黃芪12      6.陽虛明顯加熟附片9(先煎) 肉桂3(后入)
        7.陰虛明顯加龜版12 杞子12。
方義
基本方用生熟地益腎養(yǎng)血;仙靈脾、鹿角片壯腎陽;山萸肉、黃柏滋腎陰;龍骨、牡蠣、桑螵蛸固澀腎氣,甘草補中潤肺,現(xiàn)代藥理報道有抗利尿作用。
震顫麻痹癥
制首烏15 生石決30  龍齒30  鉤藤15 (后入)  天麻10  陳膽星10  全蝎末3克(分二次吞服)
加減法:
1.氣血虛加炙黃芪12 當歸10 生白芍10  2.肝腎虛加生地12 熟地12 山萸肉12 潼蒺藜12            
3.虛火上亢加知母12 炒黃柏9           4.脾虛生痰加拍打白術12 淮山藥12 陳皮6。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天麻、鉤藤養(yǎng)血熄風;生石決、友齒平肝潛陽;陳膽星、全蝎化痰解痙。
頸淋巴結核
生牡蠣30(先煎) 制黃精12  平地木15  玄參12  夏枯草15  紫背天葵12  淅貝母10  海藻12 蜈蚣粉0.15克(吞服)
加減法:
1.低熱加葎草15-30                          2.全身無力加炙黃芪12  
3.食欲不振加炒白術10 炒麥芽12             4.結核堅硬加皂角刺9。
基本方用黃精、玄參補脾潤肺,滋陰涼血;平地木、天背活血散瘀,清熱解毒;生牡蠣、夏枯草、浙貝母、海藻化痰消核,軟堅散結;蜈蚣解毒,兼有抑制結核菌作用。
風濕性關節(jié)炎
桂枝6-9 秦艽10 威靈仙12 制川烏6-9(先煎)  雞血藤12  豨薟草30
加減法
1.發(fā)熱加銀花15 連翹10          2.風勝加羌活9 海風藤12
3.濕勝加蒼術9 生苡仁30         4.寒勝加制草烏6-9(先煎) 細辛3
5.化熱去川烏加生石膏30-60(打 先煎) 知母12 桑枝30                                                                                                        
6.上肢痛加防風9 片姜黃9        7.下肢痛加獨活9  牛膝12
8.出現(xiàn)環(huán)狀紅斑:去桂枝、川烏,加大豆卷10  生地15 丹皮10。
方義
基本方用桂枝、制川烏祛風散寒,溫經(jīng)止痛;秦艽、威靈仙、豨薟草祛風除濕,舒筋通絡;雞血藤補血、行血活絡;甘草緩解川烏毒。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當歸10 赤芍10 桂枝9  生苡仁30  地龍干12  炮山甲12  另:三七粉0.9克 制馬錢子0.06克(吞服)
加減法
1.氣短疲乏加炙黃芪12 黨參12        2.貧血明顯加熟地12 雞血藤12
3.腎虛腰痠加桑寄生30 杜仲12 淮牛膝12      4.肌肉萎縮加白術12 淮山藥18 茯苓12。
方義
基本方用當歸、赤芍、三七活血行瘀,桂枝、生苡仁祛風利濕;地龍干、炮山甲、馬錢子活血水腫,通利經(jīng)絡、舒筋止痛。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